书城励志包容:好心态好情绪快乐一生
16667000000005

第5章 平心静气来进取,硕果累累心欢喜(4)

沈从文第一次走上讲台时,台下坐满了慕名而来的学生,他们都想见识一下这位文学才子的风采。面对着如此多的学生,讲台上的沈从文惊呆了。他一动不动地站在台上整整10分钟,一语未发。一阵心理斗争之后,他开始讲课了,下边顿时响起了掌声。也许是由于过度紧张,这位大作家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就将课下准备好的内容全都讲完了。当时离下课还有很长时间,沈从文并没有东拉西扯地找话题拖延时间。只见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当这句话出现在黑板上时,台下所有的同学都笑了,这种笑不是嘲笑,笑声里包含的是尊重和敬佩。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沈从文适应了讲课。正是因为他懂得用努力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改变自己的能力,所以他成功了。

当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时,要懂得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学习是一个追求新知的过程,人生在世,所学到的知识在大千世界里如同九牛一毛,只有不断地追求新知,才能让自己的学识更渊博,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个人能力。

一个人如果停止学习,各方面的能力就会退步。从自我发展的角度来说,一旦停止学习,发展道路也就到了尽头。通常情况下,人的潜能是很大的,成功没有止境,学习也没有止境。因此,要养成追求新知的好习惯,然后用学到的新知识不断地提升自己,为自己充电。

其实,中国古代哲人荀子早就说过“学不可以已”。人一旦放弃了学习,就等于把自己局限在旧知识的沼泽里。一旦时过境迁,就会把自己一步步逼上绝路,并最终溺死在沼泽里。

能力不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了努力。一旦放弃了努力,将永远停留在能力欠缺的困顿状态里,难以自拔,生活也会因此而毫无起色。如果愿意付出努力,能力得到了弥补,便能翻过能力欠缺的这一页,重新谱写精彩的篇章。

20世纪80年代,杭州中药二厂生产的“青春宝”响彻大江南北,厂长冯根生也成了响当当的名人。

冯根生在杭州中药二厂拥有很高的个人威望,全厂职工不分男女老少,一提起他,都佩服得啧啧称赞。而冯根生所说的话,就像圣旨,没有人敢违背,大家都会认认真真地去执行。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使这位厂长有这么大的权威呢?

经过调查发现,学识树立了冯根生的威望。作为厂长,对药品知识掌握的多寡直接影响着他的个人权威。就是有了不断努力,冯根生掌握了广博的药品知识,从而在职工面前树立了权威。

冯根生于1949年从杭州高银巷小学毕业后,进入胡庆余堂当学徒,当时他年仅14岁。胡庆余堂是晚清富豪胡雪岩创办的药房,与北京同仁堂对峙,名闻天下。胡庆余堂选徒标准非常苛刻,每年选拔1人,代代单传。1949年后没有再招学徒,冯根生就成了“末代学徒”。他做过3年学徒,站过两年柜台,搞过整理炮制,后来又制胶煎药。

长期在药厂工作,再加上对新知识的渴望,冯根生以虚心向上的好学精神,孜孜不倦地学习药品知识,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中药专家。就因为他内行,懂业务,说出来的话才有分量,人们才信任他,才愿意按他说的去做。就因为他的学识,人们才愿意凝聚在他的周围,听他发号施令。

企业家都希望员工按自己的意图办事,都想职工对自己言听计从。他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的利用手中的权力命令员工服从,有的则凭借自己的权威影响职工,以达到指挥职工的目的。冯根生属于后者。

在杭州中药二厂的鼎盛时期,该厂的接待员曾经接待过新加坡的一个高级代表团,成员中有不少是华侨,对中药比较内行。在访谈过程中,一位老者突然问接待员:“你们用人尿做过中药吗?”年轻的接待员顿时愕然了,隔了好长时间才回答道:“没有。”“直接的没有,间接的有没有?”老者步步紧逼。

接待员以为来访者不怀好意,在故意挑衅,因难以回答而显得窘迫。他急中生智,给旁边的人使了个眼色:“快请冯厂长来。”冯根生来了一听,不紧不慢地说:“用小便做药,民间还有这种现象,工厂里一般都是间接的。中药里有味‘人中黄’,清凉解毒,用于草打磨成粗粉放在淡竹里,砸实,在小孩儿尿桶里浸上一月,再在温水中漂两个月,到时把淡竹对劈,里面深褐色的实块,香味扑鼻,这就是名药了。”

一番药经,娓娓道来,并且说得有板有眼。那位老者高兴地站起来,一把拉住冯根生的手说:“服了,冯先生,这药我小时候跟父亲学做过,我是想考问一下中药学问在大陆有没有失传。看来没有,我真高兴。”这种场合,换了别人只有“晾台”,可是要想考冯根生,那是找错人了。别说一味中药,药号百眼橱里上千种药草和饮片、整理炮制车间几千种中草药,它们的色、丝、须、表、里、味、产地、性能、禁忌、保管方法、洗、切、炒、煅、炮、煨、灸、烘……对于冯根生来说,都是小菜一碟。连外国人送来的成药,他放到舌尖一舔就能把它所含的主要药科报得八九不离十。中国600多家中药厂厂长中,像他这样“柜台科班”出身的,仅他一位。

在厂里,熟悉制药业务的顶尖高手非冯根生莫属。大家有了难题,总是去请教他;配置新药品,总是他提出的配料方案最合理;药品试制过程中出现问题,总是他能够提出最可行的解决办法。所有这一切,都源于他对中药丰富而广博的学识。

冯根生之所以能取得员工们的敬重,与他具备的广博学识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大海具有容纳百川的气魄,而且正是因为百万溪流流入大海,才造就了波澜壮阔的景象。人的学问也如此,没有源源不断的新知识,怎么能形成广博的学问呢?没有广博的学问又怎么能让众人心服口服呢?倘若无才又无能,企业家就只能听命于别人。如果才学不足,难免会处于对别人偏听偏信的尴尬境地,使自己的决策失误。更为重要的是,难以得到企业职工的敬重,难以树立权威。

其实,不断努力,用新知识充实自己、改变能力的好处远不止以上这些,可以用“数不胜数”一词来形容。当然,这里所说的追求新知,并不是对旧知识的否定。孔子说“温故而知新”,这才是学习的正确方法。在这里,主要是建议人们要养成追求新知识的好习惯,告诉人们要不断学习,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经验更加丰富,欣赏和理解能力也就更加深广,更能领略各种知识媒介的真谛,发挥知识的巨大作用,用精神财富创造出惊人的物质财富。

劳逸结合,让身体和灵魂同步

身体不是铁打的,在劳累的时候,我们应懂得休息。懂得劳逸结合,才能拥有一个健康而良好的身体,从而才会有一种继续处理各种事物的资本。如果一个人为了把事情做完而没日没夜地工作,那么即使这件事情做好了,身体却垮了,无法去完成更加重要的事情。我们有理想、有目标,这是我们的灵魂所在。如果不懂休息,愧对身体,那么我们的身体将永远跟不上我们的灵魂,人生大业也将搁浅,这才是真正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奋斗。因为有了休息,我们养足了精神,从而有精力继续前进。

休息的过程,是恢复精力的过程。有位名人曾说过:“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如果有什么蠢人,不知此理,拒绝睡觉,他明天就没有精神了,这是蚀本生意。”成功人士是比较注重休息的,因为他们明白,成功并不是靠加班加点得到的。要想成功,必须得付出代价,但付出了代价,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成功。能否获得成功,关键在于付出代价的方式是否正确。如果以一种得不偿失的方式付出代价,譬如牺牲宝贵的休息时间,获得成功的几率自然会小许多。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保证好休息时间,让身体得到适当的放松,大脑紧张的状态得到适当的放松,才有精力继续去奋斗。休息并不是懒惰,也不是什么都不做,休息只是放松的一种方式。

正如丹尼尔·何西林在《为什么要疲倦》一书里说:“休息并不是绝对什么事都不做,休息就是修补……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愈是困难的工作,愈是要有一种用力的感觉,否则做出来的成绩就不够好。”正是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使我们一集中精神就皱起了眉头,耸起了肩膀,要所有的肌肉都来“用力”。事实上这对我们的思考根本没有丝毫帮助。威廉·詹姆士在《论放松情绪》一文中说:“美国人过度紧张、坐立不安、着急以及紧张痛苦的表情……是种坏习惯,不折不扣的坏习惯。”

很多年轻人工作起来经常加班熬夜,从来不会劳逸结合。这样下去,他们的身体体质就会下降。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学会劳逸结合,懂得科学用脑,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探险家带着一个探险小组来到了南美丛林,试图探寻古印加帝国的文明。他不仅需要挑夫,而且需要向导,于是雇用了一批土著居民。

途中,这群土著人脚力过人,背着笨重的行李还能够在深山丛林里快速行走,经常会把探险小组落下一大截。

就这样,他们一连走了三天。探险小组的成员们明显体力不支,但急于寻找古迹的探险家并不想停留,于是鼓励大家克服困难,继续向前,终于把第三天熬了过去。

夜晚很快过去,探险家振作了一下精神,叫醒熟睡的人们,准备出发。然而,这群土著人当时毫无反应,根本不收拾行李。从翻译的口中,他了解到了原因。原来,土著人的赶路习惯是走上三天、歇上一天。翻译说:“据他们所说,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等待灵魂的到来,让灵魂追赶上疲惫的身体。”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每天一起床就生活在紧张忙碌之中,如吃饭、学习、工作、锻炼、娱乐、睡觉等,都是在大脑指挥下完成的。每次活动,都会在大脑里留下记忆,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定的生活规律。违反了这个规律,大脑和身体的其他器官就会处于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也是引起疾病和加快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懂得劳逸结合,让身体和灵魂同步,我们才能在保证完成工作的同时,也保证身体的健康。

李明二十出头,大学毕业后来到一家网络公司担任网络编辑。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她经常加班,有时到深夜才能下班。她一工作往往就是十几个小时,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当她工作三个半月之后,感到自己的体力消耗实在太大,这样工作迟早会累垮自己的身体,于是她实在没办法,请假一周来恢复体力。

在现实中,像李明这样的人大有人在。他们为了工作不堪重负,结果牺牲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近年来,很多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经常患上一些中老年人才有的疾病。这和他们不懂得注重健康、不会科学用脑是分不开的。

所以,每个人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内要懂得放松自己,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从而远离疾病。因此我们要做到:

(1)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

大脑、肌肉在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就会疲劳,学习、工作效率就会降低,容易引发事故或差错。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不仅是健康的需要,也是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的需要。

(2)养成经常参加文体活动的习惯

参加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对维护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都有好处。文体活动的形式和每次活动的时间都要与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相适应。

(3)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有规律的睡眠对保证睡眠质量、维护健康有很大益处。睡眠时间应当根据年龄和个人体质特征确定。一般成年人每天需要睡7~8个小时,晚上10点至凌晨4点,这段时间睡眠质量最高。过了夜里11点后,人反而会变得兴奋,更难入睡。凌晨两三点,是熬夜的人感到最困的时候。天亮后,人就开始进入浅睡眠期,这种睡眠的质量不高。有些人喜欢睡“回笼觉”,其实这时补充的主要是浅睡眠,效果不如早睡早起所能获得的深睡眠好。睡眠不足可使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同时还影响新陈代谢,加快人的衰老。睡眠过长对人体有害无益,它会使中枢神经系统长期处于抑制状态,起床后便会自觉无力、头晕。睡眠时间过长还会使呼吸减慢,吸入氧气减少,心脏、肺和血液循环的负担加重,增加患心脏病和脑血管栓塞的风险。

做好准备,抓住机会

机会往往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因为一个人只有作好了准备,才能更有能力、更加自信地去处理将要做的事情。就好像一个人去参加应聘,如果事先不去调查或了解公司的相关资料,在面对面试官的提问时,难免会遇到窘迫。一个没有准备的人,就算再有才能,其临场发挥的结果也难以胜过充分准备后信心十足的人。

一个有准备的人,往往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作好准备,我们才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作好准备,“运气”往往会降临。

某知名企业在报纸上刊登了应聘会计的岗位,广大求职者闻声而动,纷纷投递简历。公司经初步筛选,发出了30封面试通知书,不过名额只有一个。经过一番考核后,一位看似一般般的女孩竟脱颖而出。在外人眼里,这个女孩真够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