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十国帝王
16511100000272

第272章 离营将士英雄心 诸事可为农在先(2)

李从璟再次行礼,“这一礼,为英雄!”

两千余人,再次并脚、行礼,动作、声响,皆如出一辙。

“军帅!我愿从你征战,哪怕只为一小卒,但求不离军营,但求仍能上阵杀敌!”小方阵中,有人嘶声大吼。

李从璟向那人看去。

说这话的人他认得,他叫何仲福,是戴思远初次发兵怀州时,为救孟平,战死在河上的何小福的二兄。此番何仲福因平州一役,身受重伤,右手断了小指、伤了食指,虽痊愈,射术一科上却是无法通过都试了,因此在被淘汰之列。

听说他还有个兄长,名为何大福。三兄弟名字中都有一个福字,只是可惜命运多舛,何大福年少早夭,何小福命丧火海,现在剩下何仲福,也落得一个残疾,连兵都做不成了。

何仲福带着哭腔和不甘,吼道:“军帅,我何仲福生为君子都的人,死为君子都的鬼!我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离开军营,苟延残喘。请军帅怜悯,许我再征战,让我有战死沙场的机会!……军帅,我不甘呐!”

孟平也认出了何仲福,他嘴角微动,眼眶发红。

李从璟走下点将台,来到何仲福身前,将下拜的他扶起,道:“仲福,你之心意,本帅何尝不知。然而,国有国法,军有军规,你身为君子都,既是本帅亲军,当知我军法。本帅固不愿如此,但为幽州大计,为护边击贼,却由不得本帅不如此!”

何仲福流泪道:“我兄弟三人,大哥早夭,阿爷早亡,是阿娘抚养我与小福多年,及淇门从军帅,家有饭食,母有冬衣,日子方才好过,阿娘却因宿病而去……卑职与小福一路追随军帅征战,小福福薄,不能久侍军帅,早早亡于孟州……如今,如今我被裁汰出营,他日有何面目去见小福……”

李从璟一时不知该作何言。

孟平跟在李从璟身侧,何仲福说起何小福,他被勾起回忆,难过道:“当日本该是我死,何小福是为救本将,这才葬身火海,尸骨无存。仲福,本将愧疚不已……”

何仲福抹了一把泪,再度下拜,“卑职有罪,当受其罚!军帅,孟将军,卑职非为强留军中,拖大伙儿后退,实在是,实在是不愿离开军营……军帅勿忧,卑职既然不能通过都试,自当离营!”他胡乱擦干泪,挺起胸膛,决然道:“君子都没有孬种,老何家也没有孬种!”

孟平:“……”

李从璟默然片刻,忽然对何仲福道:“何仲福,你可愿继续为本帅、为大军、为大唐立功?”

何仲福惊讶不已,眼中喜色爆闪,但随即又暗淡下来,咬牙道:“卑职固愿再从军帅征战,为军帅立功,只是……军法之下,卑职绝不做孬种、拖后腿!”

李从璟摇摇头,露出一丝笑意,“要立功勋,非只有沙场。”

见何仲福不解,李从璟继续道:“今本帅欲护边击贼,大军要保家卫国,征战边地,不可无粮、不可无械,你可愿为本帅屯田,种粮以养我等?”

“啊?”何仲福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李从璟肃然道:“粮者,军之命脉,无粮,便纵有十万大军,朝夕便溃,如何胜敌?今本帅欲在幽州屯田,正缺精壮之士,你若愿往,不仅可保留军籍,待遇如初,亦是大功一件,丝毫不让于战场杀敌!”

听闻可保留军籍,何仲福喜出望外,又听闻李从璟如此看重屯田,不觉意动,当即点头下拜,“回禀军帅,卑职愿往屯田!”

“善!”

李从璟回到点将台,注视君子都小方阵,道:“今日未通过都试者,有愿往屯田的,皆可保留军籍,待遇如初,为我大军再立功勋。尔等可愿?”

被裁汰出营,众将士本已心灰意冷,奈何技不如人,却也无可奈何。如今听闻饭碗并未被夺,虽不能上阵立功,但至少生计不愁,哪还有不乐意的道理?且屯田至少不用面对生死,也并非没有可取之处。

在幽州辖下九州屯田,这是李从璟正在施行的民政。要屯田,有三样东西必备,田、人和物,物则包括粮种、农具、耕牛等。田地方面,李从璟令卫行明等人重新算民,恢复因战乱被损坏、遗弃之田,重整良田,开垦荒地,目前不是太大问题,历来屯田,重要的是后两者。其中,屯田之民,可用百姓,也可用军士,百姓又以贫困之民、流民为重,但百姓种田,总不如军士种田来的有力。

现今李从璟裁汰边军,若是夺了将士饭碗,自然容易引起广大不满,但若是让这些被裁汰的将士去屯田,给其一条活路,则这种不满就会大为降低,此事阻力就要小上不小,这是一利;李从璟屯田得粮,是为了扩军、征战,有了军士去屯田,不仅人手有了,且这些人身体素质高,产量无疑会大上一些,这是第二利;其他边军平日就可以专心操练,有益于迅速提高战力,这又是一利。如此一石多鸟之举,岂有不为之的道理。

因此,李从璟不惮他的精兵强军之策,会有太大阻力,他也敢大刀阔斧进行这个举措。

当下,君子都众将士听了李从璟的话,都觉得受到了莫大照顾、恩赐,皆尽感激不尽,纷纷表示愿意去屯田,“谢军帅大恩,我等愿去屯田!”

这世道,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有什么比手握一条活路更实在的?

李彦饶先前还在担忧,李从璟裁汰过多军士,会引起诸多不满和动荡,殊不知李从璟心中已然有了对策。眼见君子都将士,无论是通过都试的,还是没通过要去屯田的,皆对李从璟感激甚深,心中不由得叹道:“既有雄心,不乏卓见,亦有大才,更兼敢为,如此,我还杞人忧天什么?今日之后,幽州都试,怕是会一片坦途了。”

李从璟若是知晓李彦饶此时心中所想,定会报以一笑。他所期望的,自然不仅仅是都试,以及由此而来的精兵强军之事一片坦途,他更希望民事也一片坦途。

在亲自观阵君子都都试后,接下来李从璟没有再亲临都试现场,依照事先谋划,君子都之后,便是百战军都试,再是卢龙军,继而幽州全部边军。

然而,李从璟从不敢抱有任何事一帆风顺的想法,艰难、险阻、状况总会出现,只是何时出现,以何种方式出现,或大或小而已。都试如是,民事亦如是。因知如此,李从璟不曾有片刻掉以轻心。当然,他也不会时常心存忧虑,去做无谓的猜想、揣度,事来则应,事去则空,如是而已。惟其如此,处于纷繁复杂事中心的李从璟,才能对各方应对自如,而不至于真累到呕心沥血的地步。

都试尚在进行中,由卫行明牵头的算民一事,经过多日努力,终于有了结果。这也意味着,屯田之事可以进入实干阶段了。在此之前,还得有一物需要准备,就是物:农具、耕牛、粮种,以及屯田军民的口粮。

这些物什幽州原本自然有一些,只不过无法满足李从璟的需求罢了。要得到这些东西,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自民间征取,一个是向朝廷请调。幽州多经战乱,民间本就缺粮少械,自是无法征取多少的,因此,李从璟需得向朝廷请调。

屯田戍边是大事,也是于国有利的好事,只要不横生枝节,朝廷自无不允的道理。即便如此,为了得到更多的物资调配,李从璟还是动用了他在朝廷的关系。工部尚书任圜、礼部侍郎冯道等,都是朝中重臣,虽职责范围内没有物资调配权,却也说得上话,另外,李嗣源的人脉也是李从璟的助力,再加之这些年来,李从璟在魏州和灭梁之后居大梁时结交的权贵,也多有关系不错的,他们眼见李从璟收复平州、屡败契丹,势头越来越盛,也乐得与他相交,帮他些忙,以作为官场盟友。

如此一来,外有重臣,内有敬新磨等李存勖近臣,李从璟请调农具、粮种的事情进行的很顺利,等这些物资源源不断运到幽州时,卫行明已经将幽州辖下九州屯田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了。

屯田不可能尽在幽州,却也不能分散于九个州,需得寻其土地肥沃、集中的地方,划定几个区域,来进行集中屯田。当下,李从璟屯田首选了四个区域,分别是幽州、平州、妫州、易州。前面两者不必多言,一个是中枢之地,一个早有基础,却说妫州,选其地是因其境内河流纵横,有灌溉之便,易州则是居于后方,地广人密,土地相对平整、膏腴。

此间具体事务自有卫行明主持,李从璟总领纲领而已。时当开春,正春种时节,节气上是没有问题的。加之都试进行得如火如荼,人也不缺,物什也到位,屯田之事,以卫行明父子的干练,该是无虞。因有不少军士被裁汰而去屯田,为了管理、监督,李从璟特地令百战军分出四个指挥,分去四地管控局势。

除却农事外,再就是工事。工事的重中之重,是盐铁和作院。此事却比农事要难得多,王不器正在各地紧锣密鼓进行中,短时间内急不得。至于商路,更是如此,现今离出成绩的时间还早。

待都试、裁军之事结束后,紧接着就是募兵。

募兵之事开展之时,已是仲春时节。而此时,北方发生了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