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策:新世纪、大视野与我们的治国方略
16314100000011

第11章 培养科技领军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

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我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42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还存在着结构不尽合理、培养机制不够健全、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高层次创新人才还比较缺乏,企业中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占的比例比较低,我国海外留学人员的回归率还不很高。

当前能够引领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尤为缺乏。因此,加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院士生前一直关心着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2005年7月29日和2007年8月3日,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两次登门看望时,钱学森当面就“杰出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建议,还提出了“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的观点。钱学森特别指出,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是件大事。

科技领军人才,往往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是科技新突破、发展新途径的引领者和开拓者,同时也是一个创新团队的组织者、领导者。他们是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中的尤为宝贵的稀缺资源。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讲的就是谁拥有各个行业、领域的领军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得先机、占据主动,从而处于国际发展的前沿阵地。纵观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一个杰出的领军人物,往往能够带动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乃至一个学科、一个产业的兴起。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上特别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

我们正处在一个急需科技领军人才的时代。他们应该具备战略眼光,很强的预见能力,能够准确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和超人的创新能力,能站在时代发展和变革的最前沿。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尽管英、法等国也拥有大量的坦克,但机械化首先在德国完成,就是因为英、法等国缺乏像古德里安、隆美尔、曼施特因这样的军事帅才。在我国,如果没有钱学森、任新民等一批著名的火箭专家,我们的导弹、运载火箭和航天技术不可能取得迅速的发展;如果没有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等一批显赫的核科学家,我们也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就一跃成为世界核大国。

他们应该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应该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敢于对权威提出怀疑和挑战;应该具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应该率风气之先,垂道德之范,淡泊名利,心胸宽广、兼收并蓄、力排浮躁、杜绝虚假,以坚持真理的勇气、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营造民主讨论、平等待人的学术氛围。

培养领军人才,因素是多方面的,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尤为重要。一要耐得住寂寞。中国科学家朱熹平、曹怀东破解世纪难题“庞加莱猜想”,引起了世界学术界和新闻界的极大关注。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夏建白院士即以朱熹平为例,他对这个刚刚破解了经典难题的年轻科学家比较了解。“他中间学术转行,有5年没有出论文。而为了庞加莱猜想,他又花了好长时间。”言下之意是,在现行科技评价体系之下,在没有获得成功之前,一个寂寞的年轻科学家在漫漫探寻的长路上,所承担的压力常人难以想象。

二要开放式培养。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认为,要对创新型人才特别是中青年领军人物进行开放式培养。“在世界科技水平总体领先于我国的形势下,不采用开放式培养,难以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开放式培养是加快造就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和领军人物的有效途径。”他说,“看看我国‘两弹一星’元勋,很多都是在国外接受过教育的科学家,他们回国后都带回了国际上领先的科技,对于我国科技的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这一点得到了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裴钢院士的佐证。“我们现有的8个研究所中,有6个所的所长是非中国国籍,其中有外国籍的华人,也有外国人。我们相信,在这样一种国际化大环境里培养造就的人才,能够把我们的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三要创造宽松平等和自由的学术氛围。不论职位,不分资历,不讲辈分,学术面前人人平等。从而营造学术平等、自由讨论和争论的会议气氛,在相互学习和相互交流过程中,激发创新思想,在讨论中出真知,在争论中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