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跟黑格尔学人生哲学
16289700000003

第3章 思考:我思故我在(1)

纵观历史,横观东西,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黑格尔等。他们的伟大,都源于思考!

没有思考的读万卷书,只是浮光掠影,没有思考的行万里路,也不过是走马观花。把书本装进口袋的是菜鸟,把知识装进脑袋的是信鸽,而能把思考融进血液的才是雄鹰!只有通过思考,你所获得的一切才真正是你自己的,你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我思故我在,我们的价值因为思考而得到最佳体现。

第一节: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

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

——黑格尔

黑格尔从18岁就开始接触哲学,他生活的年代有很多伟大的哲学家以及众多的哲学理论,对此黑格尔从不来盲目认同和崇拜,他总是不断思考、质疑、总结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具有自己思想的“黑格尔派哲学”,可以说黑格尔的一生都是在思考中渡过的,而他的哲学则都是思考的结晶。

黑格尔的思考是无时间限制,无权威界限的,思想能触及到的地方就能引发他的思考,所以黑格尔甚至于都敢对当时备受认同和推崇的哲学家康德的理论提出质疑,他对于康德的一句评价:“(康德)是在下水前学习游泳术。”这句评价虽然在实际上并不公正,却能很好体现黑格尔不仅有别于康德的思路,而且对康德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康德的一个著名理论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黑格尔用辩证法对此进行了极其复杂的变形,以一种极具逻辑而绝对统一的、理性的不断辩证发展来说明一切,这就根本不用再去管康德的“何以可能”的问题,因为黑格尔自认为其所分析的乃是既定的现实,而现实的必定是可能的。

黑格尔认为:“哲学为观照历史而带来的唯一思想即‘理性’这一单纯概念;即理性是世界的主宰。”由此可以看出来,黑格尔对思想的拥护和认可,认为人只有拥有理性的思想,才能洞察历史,从而明了现在,在这个世界站立起来。

这一观点至今被人们所追捧,人类区别于动植物也就是因为人类是具有思想的。有句话叫做谣言止于智者,一个人只有具有了自己的思想,才能去分辨事情的真假,不会掉进语言陷阱里,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甚至于做出错误的举动。

至今我们的大学必修课里都有一堂课叫做“毛泽东思想”,这是因为“毛泽东思想”带领中国走向了解放。当时经历过殖民压榨、被日寇的铁蹄践着的中国犹如一盘散沙,只要风一吹就能满世界跑,而正是因为有了“毛泽东思想”的出现,大家的心神有了一个集中点,四万万中国人从而凝聚起来,赶走了日寇,打败了侵略,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有了立足之地,摆脱了他人的控制独立自强起来,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

就拿义务教育来说,除了读书识字,让青少年摆脱文盲,最主要的还是学习一种思想。从小学校就给我们灌输,要尊老爱幼、爱国敬业等等思想,我们一一接纳。当我们越来越大,我们开始接纳自己认可的思想,摒弃不认可的思想,并且不断去验证思想的真与假,然后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观念,有了自己相对成熟的三观,这是自我思想成熟的过程,也是我们能够独立生活的开端。

当我们自己会分辨一种思想的真假,而不再是单纯地接受老师或者他人的教育时,这说明我们已经长大了,能真正独立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了,在接下来的生活中这些思想观念会犹如灯塔一般,给予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指引和光明。

白居易向鸟巢禅师请教:“佛法的大意是什么?”鸟巢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声,说:“这个,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这样说。”鸟巢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八十的老翁也未必能够做到。”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礼退下了。

每一个自己想要与不想要的结果,都是由自己的思想所创造所形成,由自己心想而事成的。外在的世界只是一面镜子,反映自己内在的心智状态和思想境界。

要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懂得宇宙的因果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改变原有的观念和行为,有意识地去创造而不是总想要得到,因为所有的“得”都是曾经“舍”的结果,所有的今天都是经过无数个昨天千锤百炼而来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一而不是二,不是对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黑才会有白、有上才会有下、有男才会有女,有乾才会有坤,有苦难才会有幸福。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相续而成的,都是对立的统一,道家画的阴阳鱼就是在用最为简单的方式让人们对宇宙规律有所了解。

人的烦恼与痛苦常常是来自执著于自己的认为,即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和要求一切。当他人没有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状态时,当事情没有以自己预期的轨道发展时,当结果没有按照自己期望的样子出现时,就会心生烦恼,顿起不悦甚至愤怒抓狂。有些人穷尽一生想要改变他人,改变环境,舟车劳顿,到头来身心疲乏却往往事不遂心,有人甚至感到委屈:“我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你好啊!”。

这只不过我们只注重了自己的思想,而忽视了他人的思想,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人之所以不同于动植物,区别于他人,成为独立的个体,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且独立的思想,尊重他人的思想也是自我思想形成的最关键的一步。

此外我们看到树就知道种子决定着它的本质:桃树的种子长出来一定是桃树,梨树的种子当然结的是梨树的果。所谓“修行”,是一方面要“修”,要有觉悟,有思想,能够懂得世间的法则和规律;另一方面要“行”,就是去行动,按照证悟到的规律做事。两个方面都做到,才称得上是“修行”。人真正的站立起来,思想是基础,行动才是根本。

第二节:人死于习惯

人死于习惯。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71页)

“温水煮青蛙”这个故事我们从小就听过,说的是不断加热装有青蛙的一盆水,青蛙在水中畅快的游着,浑然不知已经到来的危险,最后死于热水中的故事。

“温水煮青蛙”这个故事道出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说明是由于对渐变环境产生了强烈的适应性和习惯性,从而失去戒备导致招灾的道理。

在我的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温水青蛙”,有的同事对待工作的标准不高,敷衍了事,能凑合就凑合,觉得干多干少一个样,每天潇潇洒洒上班、瞅着钟点下班,反正工作照常做,做完就下班,领导问问敷衍了事便罢了,此类种种。

这些看似都是小事,但长此以往会慢慢消磨我们的意志,削弱了我们的战斗力,不仅阻碍了现有工作的进展,也妨碍了今后人生的发展。一旦工作这条原本舒缓的小溪面临改革的洪流,试想自己有什么能力与别人去竞争,去比拼。这难道不正如沉溺于逐渐升温的热水中的青蛙一样吗?等意识到了危险却已为时已晚。

其实防腐亦是如此,对于明显的行贿、受贿、贪污、侵占公款等腐败行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也许能够很好的抵制,而以联络感情、礼尚往来、交友娱乐等形式潜移默化的诱使你犯罪,就象温水煮青蛙,在不知不觉中使自己步入危险的境地,待到查觉早已深陷泥潭,不能自拔。温水煮青蛙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使事物发展由量变到质变,其杀伤力决不比沸水煮青蛙差。如何筑牢防腐墙,永葆自身的廉洁,是每一位身在其位的官员都要时刻思考和警醒的,只有一开始拒绝这样蝇头小利,不被这些腐败之风侵蚀,才不会对不正之风形成习惯,从而踏上一条不归之路。

“温水煮青蛙”这个故事看起来合情合理,无懈可击,谁也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本人也是如此,因为从小我们就接受了这个故事,对此从来没有怀疑,这也是我们的习惯,但是这真的就是事实的真相嘛?我们有没有这样想过呢?我们是不是也一直习惯接受着这个故事灌输给我们的道理而从没有质疑过故事的真实性呢?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北京一位女生物老师,组织全班同学做了一次这样的实验:同学们两三位一组,分配一个容器和一只青蛙,文火加热,使水温缓缓升高,以符合“温水煮青蛙”的基本条件。

当温度缓步升到60度时,开始有青蛙跳出。水温到65度的时候,所有容器中的青蛙一个不落地全部跳出来了。见此状女生物老师无不感慨地说:“青蛙在水温升到60多度后会自动跳走,说明它对水温的本能反应并不因为温度变化的快慢而存在大的差异。它们没有蠢到被煮死而不逃离的地步。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即便所有人都认同并且经常说的道理,也可能是错的。那些被社会普遍认定的真理,也可能是谎言。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凡事一定要多多思考,最好经过亲自实验、调查、得出结果,而不要人云亦云。”

女生物老师这一课岂止是给她的同学上的,也是给我们这些习惯接受的人上的最好的一课。“温水煮青蛙”这个实验不难做,但所有的人宁肯直接引用“温水煮青蛙”的典故去论证从量变到质变的顺理成章,也不愿意去做任何一点质疑,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至少在听到这个故事以前,我和人们一起认为,青蛙就是那么蠢。

在很多时候,自己的一次实验或者经验,得出来的结论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或许在很多次得出来的结论,有可能也是不正确的。有的时候,我们需要怀疑有些前人留下来的话,或者留下来的思想,我们可以自己亲自去试试,或许会更加信赖此观点,也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这样经过论证的观点才是有价值的。

生活中,最坏的情况并不是身处恶劣环境,而是被坏境逐渐的同化、退化而不自知,慢慢被蚕食,慢慢被吞没,当最终醒悟的时候已经太迟。我们千万不要将生活过成一种习惯,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要对生活保持一份思考和怀疑,这样才不会死于习惯。

第三节: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黑格尔

孩童时代的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热情和好奇,觉得看任何东西都是美的,不管是在花朵旁翩翩起舞的蝴蝶,还是白色墙面上的一个黑点,我们都会觉得这些东西是美的。

但是随着年龄增大,我们会渐渐区分美和丑,喜欢看自己觉得美的东西,而对于丑的东西我们往往不屑一顾。墙面上的黑点再也吸引不了我们的注意了,我们甚至于会嘲笑孩童时代的自己,怎么那么没眼光。

年龄再往上走,我们突然发现生活的这个世界不美了,吃任何东西都是一个味,看任何东西都是一个样,看着看着就索然无味了,哪怕蝴蝶已经换成了彩色的翅膀,我们依旧觉得不美,我们开始怀疑这个世界真是糟糕透了,一点美感都没有。

还记得以前我最期待的就是过年,因为那时候有新衣服穿、有鞭炮可以放、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但现在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过年了,觉得就是一堆人聚在一起吃吃喝喝一点意思都没有,因为少了这份期待,开始觉得每一天的生活也都是索然无味的。带着这样的状态,我甚至觉得过年期间的每一天都是煎熬。

那一天我正在无聊的玩着手机,感叹生活真是无聊透顶了,这时3岁的小侄子满身是泥的跑到我面前,说有个非常非常好玩的东西要带我去看看。

看着小侄子光彩熠熠的双眼,我不忍拒绝跟着他一路去看他嘴里,他严重的那个“宝贝疙瘩”。一路走小侄子一路手舞足蹈地用自己所知道的词汇尽可能的描述着那个宝贝疙瘩,他的声音是激动,神情是兴奋的,让我仿佛在他身上看到了一圈幸福的光晕。

终于到了目的地,小侄子一下趴到了地上,连拽着我也跪倒在了地上,随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的只是一只废弃的蚂蚁巢穴,只是个土堆而已,一点都不好看,我真不知道这个土堆具有何种魅力,让小侄子开心无比。

“一点都不好看。”我随口说了句。

“不会,不会,姑姑你看,小洞都是连着的,跟一间间房子一样。这么多房子要是玩躲猫猫的话,小伙伴就找不到我了,那么我就赢了。”小侄子依旧兴奋无比地描绘着他设想的蓝图。

我为他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折服,盯着这个蚂蚁巢穴看了好一会,看着看着我发觉这个巢穴不再是简单的的土堆,真的仿佛一间间堆叠起来的房子一般,甚至于我眼前还出现了忙碌不停的蚂蚁,它们有的在晒太阳,有的在嗑着瓜子,好一派祥和景象。我终于知道小侄子比我开心的缘故了,那就是从他的眼里看世界都是美的,这个世界从来缺少的都不是美,而是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会感受到美的心罢了。

看着看着我忍不住笑了起来,觉得这个巢穴真如小侄子说的,好看到不行。

“哈哈,你想在这些房子里玩躲猫猫,那你也得跟蚂蚁一样小哦。”意识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的心仿佛从牢笼挣脱出来了一般,一瞬间变得轻松无比,开始打趣小侄子。

“没关系,以后我要比这个大很多很多的房子,姑姑要住哪一间房子呢?”小侄子认真地思考着。

“我要住最上面,上面好晒太阳……”

就这样我跟小侄子你来我往的规划着这个蚁穴房子。我不知道等小侄子长大以后,到了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看到那些筒子楼、城中村中的胶囊公寓,是否还会为自己的梦想感到骄傲呢。

胶囊公寓的来源是在日本,是日本为了给那些加班到很晚没有地铁回家的上班一族,当个临时的落脚点。而这种做法被流传了下来,成为了让都市人又恨又爱的胶囊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