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千古丹青:墓室壁画(文化之美)
16066100000004

第4章 魏晋六朝

魏晋六朝,一般是指魏、蜀、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这是在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此时数理重多的古墓,从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政治形势,以及当时喜欢厚葬的社会风气。

魏晋六朝时期有大量的壁画墓,这些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艺术遗产,对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以及思想很有价值。

(一)简要介绍

两晋壁画墓在结构上沿用东汉晚期的形制,壁画图像出现了最具有时代特征的墓主持麈尾像。麈尾是曹魏以来清谈玄学之士的随持之物,故当时又将清谈称作麈谈。

在社会时尚风气的标榜之下,持麈尾的人物形象进入了墓葬中,成为晋墓壁画中流行的新题材。考古发现的墓主麈谈像在南边有云南昭通的霍承嗣墓,北边见于北京石景山八角村的西晋墓和辽阳上王家村的东晋墓,更远甚至到达朝鲜半岛。

在朝鲜安岳东晋永和十三年冬寿墓、德兴里广开土王永乐十八年幽州刺史墓中,都绘有墓主麈谈像,可见其风气的流布范围之广。

两晋丧乱之际,中原动荡,大量人口向河西和辽东迁徙,中原地区墓室装饰的风气也随之迁移到这些地区。这一时期的壁画墓在东北和西北有较集中的发现,西北沿河西走廊直抵吐鲁番,东北则辽阳至高句丽。

河西走廊魏晋壁画墓已发现近五十座,多用小砖砌筑。一类是制作讲究的壁画墓,另一类是以一砖一画或多砖一画为形式的砖画墓。

壁画墓以酒泉丁家闸晋墓群为代表,其中五号墓属于十六国时期保存最完好的大型壁画墓。砖画墓作画的程序相对简单,通常是在砖面上用白粉涂底,然后用墨线勾出轮廓,再填入赭石、朱红和石黄等色,用笔简练,色彩单纯,造型粗放但传神。

河西魏晋壁画墓以河西走廊中西部最为集中,分布在东起武威、西抵敦煌一线,以酒泉、嘉峪关和敦煌等地的艺术水平最高。

鸭绿江中游、浑江流域是高句丽民族的发祥地。20世纪前期,日本学者发现的重要壁画墓有角觝塚、舞踊塚和龟甲塚等八处。

集安高句丽古墓群的第二次集中发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考古学者调查发掘高句丽古墓群19处800余座,重新清理了被日本人打开过的五盔坟五号墓、洞沟十七号墓、洞沟十二号墓,并新发现了多处精美的壁画。

晋代壁画墓在辽东郡首府辽阳仍有不少遗存,以王家村和三道壕一、二号墓为代表。十六国时这里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北燕政权,政治文化中心逐渐转向都城龙城,即今天辽宁朝阳。

三燕是鲜卑慕容氏和鲜卑化的汉族冯氏建立的政权,文化传统与汉族有别。壁画墓有朝阳的北庙村一号墓即沟门子晋墓、大平房一号墓、十二台营子乡袁台子村墓,以及北票的冯素弗墓。

南北朝时期,因地方世家大族在政治上的作用,使得文化的地域色彩日渐明显。晋室南迁之后,南方由于地理气候和社会习俗的原因,墓室多用模印砖画。

北方中原地区因鲜卑族入主中原,汉晋时期旧有的葬制葬俗也在发生变化。北朝墓葬形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墓室结构的简化,东汉复杂的多室墓被长斜坡墓道单室墓取而代之。

北朝后期皇室贵族墓出现了巨幅的墓道壁画,墓室中则以表现墓主夫妇宴饮出行为壁画主题。北魏分裂之后,墓室壁画大致可分为西魏—北周和东魏—北齐两个区域,其中的东魏—北齐壁画的艺术水平较高。

北魏曾三迁其都,力微三十九年定都盛乐,即今天内蒙古和林格尔,道武帝拓跋珪天兴九年建都平城,即今山西大同,太和十七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在三个建都之地,目前已发掘的帝王陵都没有壁画留存,在都城周围发现的壁画墓也为数不多。

西魏、北周迁都长安,帝王陵及贵族墓葬中较少发现壁画。陕西咸阳北周武帝的孝陵没有壁画的绘制。陕西地区发现西魏、北周壁画墓的地点有咸阳的胡家沟、底张湾及华县等地,墓葬的规格不高,壁画保存状况亦不甚理想。

北周壁画墓引起学术界重视的,是宁夏固原北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原州刺史、河西公李贤墓。这是一座长墓道的单室墓,壁画分布在墓道和墓室中。现存的壁画,没有发现表明墓主人身份的仪仗和墓主人的生活场景,只有墓道两壁的武士和墓室四壁的伎乐女侍,皆是单人独立的画面。

东魏、北齐都城邺城所在地河北磁县,境内存有民间传说的曹操72疑冢,1957年考古发掘的讲武城一号墓和五十六号壁画墓属于其中的两座,结果证明是北齐的壁画墓。

20世纪70年代以后,磁县又先后发现了东魏、北齐皇室及贵胄的高规格墓葬,重要的如北齐骠骑大将军、赵州刺史尧峻墓,北齐文昭王高润墓,东魏茹茹公主墓,湾漳北齐大墓等。

与邺城高齐政权息息相关的山西太原,原是高欢的发迹地,北齐的第二个政治中心。这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也陆续发现了一批高规格的北齐壁画墓,1973年发现的定州刺史、顺阳王库狄洛墓;1979年清理发掘的右丞相、东安郡王娄叡墓;1987年在太原南郊金胜村发现的北齐后期的壁画墓;2000年在太原东郊王家峰发现的北齐大将军徐显秀墓等。

太原发现的壁画墓比起邺城来在规格上略低,但艺术水平却毫不逊色,可与河北磁县北齐壁画墓相媲美。

东魏、北齐立国较短,文献所记关于北齐的艺术,因没有更多的实物保存流传,长期以来对其面貌的认识并不很清楚。以磁县、太原为中心的东魏、北齐壁画墓的系统发现,不仅填补了东魏、北齐艺术的空白,而且对于考察隋唐文物制度和艺术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辽阳墓群壁画

辽阳壁画墓群分布在辽宁辽阳北郊太子河两岸的棒台子、北园、三道壕、小青堆子、东台子、南台子等处。

辽阳墓群于20世纪30年代发现,当时就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20世纪50年代对部分墓葬进行清理发掘。1961年,国务院确定辽阳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阳汉魏壁画墓始于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汉末三国时期,当时诸侯割据,社会动荡。而公孙氏割据下的辽东郡则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丧葬之风盛行。

辽阳东汉魏晋时为辽东郡,汉魏之际,公孙氏曾割据于此50年,其中一批大型多室壁画墓,墓主都是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政权的显贵。

20世纪50年代,辽宁省博物馆等单位组织对墓群进行发掘,清理了几座墓葬。这些墓葬全部以石板构筑而成。

大型墓由前室、后室、回廊、左右耳室和数目不等的回廊中的小室组成,全墓略呈方形,长宽大都在七米左右。小型墓由前、后室和左、右耳室组成,长宽一般在四米至五米。

各墓的随葬品早年已被盗掘一空。墓内的壁画直接绘于墓室的石壁上,内容以表现墓主的经历和生活为主。墓门的两侧是门卒和门犬,前室多绘场面宏大的百戏和乐舞,后室和回廊绘有墓主的车骑出行图,后回廊一般绘乐舞百戏、门阙、宅院以及属吏,耳室和小室则绘有墓主的宴饮和庖厨图。各室的顶部绘有流云纹图。

壁画构图严谨,形象生动,色彩鲜艳,为解当时辽东地区贵族豪门的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珍贵实物材料。

在辽宁辽阳市北部的棒台子、三道壕、北园一带,先后发现东汉至魏晋时期的壁画墓多座。墓的形制和大小稍有差别,但结构基本相同。墓顶均有高大的方锥形封顶。墓室均用石板建造。大墓长达八米,宽六米多,高两米左右;小墓长宽在三米至五米之间。一般由墓门、棺室、前廊、左右耳室等部分组成。

大墓有回廊。墓室平面多为工字形、T字形。各墓除有许多殉葬遗物外,墓室四壁上,都有彩色壁画,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绘有车骑仪仗、宴饮、乐舞、杂技、斗鸡、仓廪和庖厨等图。

还有守门武士和连壁流云等画面。有的画面上有题字,如季春之月汉、魏令支令张、议曹椽、小府史、公孙夫人、大婢长乐等。

壁画多用墨线勾勒,涂以青、黄、赭、朱、白等颜色,有连壁大作,也有单幅小品。辽阳壁画是了解当时贵族豪门在宫室、舆马、衣服、器械、丧祭、食饮、声色、玩好等方面的珍贵材料。

壁画直接绘在墓内石壁上,墓门两侧、前廊或回廊、耳室及墓室顶部绘有壁画。既有几壁相连的大作,也有独立成幅的小品。

壁画内容丰富,色彩鲜艳,表现墓主的经历和生活的题材为主,内容有门卒门犬、百戏乐舞、车骑仪仗、宴饮庖厨。

辽阳壁画墓群绘有楼阁宅院、武库仓廪、杂技、斗鸡等,墓室顶部多绘有日月流云等等,应有尽有,形象地反映了汉晋时代豪门大族的奢侈生活场景。

辽阳壁画墓群大致可归纳为七类:

一是表现墓主庄园中生产活动场面的农耕、桑园、放牧、射猎等;

二是表现墓主仕途经历和身份的车骑出行、任职治所、属吏、幕府以及坞壁等;

三是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宴饮、乐舞百戏等;

四是宣扬儒家伦理道德、强调人身依附关系的经史故事,如孔子、老子、周公一类的古代圣贤,荆轲、伍子胥一类的忠臣义士,丁兰、秋胡妻一类的列女等;

五是神话故事,主要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一类仙人和表现天上世界的仙禽神兽;

六是在天人感应论影响下产生的祥瑞图,如麒麟、芝草、神鼎等;

七是天象,如日、月、星宿、云气和象征四方星座的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

各类内容在墓中的分布,一般是前四类内容绘于前、中、后室或耳室,后三类内容绘于墓室顶部和墓门。

壁画《家居宴饮图》,堂上朱幕高悬,夫妇对坐宴饮,杯盘前列,三五个奴婢打扇传食,服侍于左右,生动逼真地表现出豪门之家宴饮生活的场面。

大青堆子墓的《骑吏仪仗图》,最能反映出权贵们车骑出行的豪华的场面。全队人员172名,马127匹,车10辆,场面宏大。那种连骑结队,横冲直撞,路断行人的煊赫气势,俨然为一幅帝王出行图。壁画直接描绘在石板上,墨线勾勒后,平涂朱色。

《庖厨图》有繁有简。最繁的一幅画面上有23人在为主人准备饮食,绘有宰猪、锥牛、解兽、褪鸭、切肉、灸燔、舂粮、沥汁、汲水、添薪、涤器等一系列繁忙的劳作,如实地再现了汉晋时代社会生活的一些细节。食物中有十多种山珍海味。

壁画中最令人叫绝的是《舞乐杂技图》。它分左右两幅,共有49人登场,在咚咚鼓声和管弦乐队的演奏中,杂技艺人载歌载舞,各献绝技,节目惊险动人,充分表现出我国古代杂技的成就之高。

辽阳壁画墓群以毛笔为主要绘画工具,使用朱、绿、黄、橙、紫等色调的矿物质颜料,因而壁画色彩历久不变,发掘时一般都很鲜艳。

造型手法上继承春秋晚期以来的写实夸张传统,在绘制技巧上,发展了战国至西汉早期宫廷壁画和帛画上所见的墨线勾勒轮廓再平涂施色的手法。

前期技法还比较单一,到东汉晚期,出现了大笔涂刷的写意法、没骨法、白描法,有的画面如望都一号墓的人物还使用了渲染法。

在构图上,它已摆脱了春秋晚期以来呆板的图案样式,更注意讲求比例和透视关系。这些成就,为中国绘画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辽阳汉墓群壁画之所以盛行,主要是统治者提倡孝道和厚葬,产生视死如视生的思想。特别是东汉时期实行察举孝廉的制度,是人们踏上仕途的必经之路。因此,厚葬之风愈演愈烈。很多人竭家所有,为父母或自己修建坟墓,在模拟生人居住的地下墓室壁面上,大量绘制表现生前权势、威仪和财富的生活及历史神异形象,以期获得孝子的声誉,有利于仕途。这就是汉墓壁画盛行的社会根源所在。

我国现有的历史文献中记载的辽阳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较少,而辽阳壁画墓群的壁画较丰富地反映了辽阳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壁画自身的艺术价值也丰富了东汉晚期至魏晋时期的绘画艺术史。这些一千六七百年前的壁画内容丰富,色彩鲜艳,是古代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品,有着极高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著名文化旅游景点的基本条件。

壁画以表现墓主人的经历和生活题材为主,是研究汉魏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可多得的资料。

(三)高句丽墓壁画

高句丽壁画墓被誉为东北亚艺术宝库,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朵奇葩。高句丽壁画墓记载了我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的特殊文化,包括部分壁画墓在内的我国高句丽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尽管高句丽政权于公元前37年就已建立,但壁画墓的出现却是在此之后三百多年。考古学家证实,20世纪中、后期,中国和朝鲜境内先后清理和发掘出一批高句丽壁画墓。

我国境内现有高句丽壁画墓33座,朝鲜境内68座。高句丽壁画墓主要集中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和朝鲜境内。这些壁画墓中封土石室墓较多。

早期高句丽壁画墓大约出现在公元4世纪上半叶。壁画的内容再现高句丽王公贵族家居、宴饮、歌舞、百戏、出行等社会生活。绘画方式一般是在石壁上抹白灰,然后在白灰上作画。

壁画作品较好地反映出该民族的独特传统,比如酷似今天日本相扑的角抵运动,骑马狩猎的场景等,还有长白山森林中常见的虎、鹿、野猪、熊、狍子、白兔、雉鸡等动物。

据史书记载,高句丽民族骁勇善战,在早期壁画中有不少表现军队与战争的场面。集安有一座建于5世纪的三室墓,第一室壁画主题是社会生活,其北壁有一幅攻城图颇为精彩。画面左侧为一座城垣,高大曲折,门楼、角楼高耸,城内有一屋舍。城门外,两位将军身披铠甲,乘坐披甲战马,挺枪举刀相战。角楼下两个步卒滚抱于地。城墙上一人伏窥交战情况。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第二室、第三室中的托梁力士形象,则仅见于集安古墓壁画,非常珍贵。专家推测,此墓主人为高句丽贵族,很可能是一位武将。除此之外,高句丽的早期壁画还绘有宫殿、亭阁、马厩、水井、卫兵、侍女、牛马鸡狗、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等图案。

古墓壁画均藏于集安的洞沟古墓群中,是土墓代替了石墓后,绘于墓室土壁上的精美壁画,是研究5世纪至6世纪,高句丽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4世纪晚期的墓室壁画,也就是墓室的早期壁画,其内容主要以描绘社会风俗习惯为主,较有名的有反映力士角抵场面的角抵墓画,以及绘有巨幅舞蹈画面的舞蹈墓画。这一时期的墓画多是创作在石灰涂抹的土壁之上,整幅画面清晰优美,内容丰富,如有筵宴、狩猎、欢娱、战争等诸多的场面,除此之外,还有珍禽异兽、花卉、星象、神仙等画面。

5世纪至6世纪,壁画的内容就演变成以鬼神为主,较具代表性的有五盔坟五号墓。此墓是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构成的地下墓。

墓室长4.37米,宽3.56米,高3.94米,用白灰给墙壁勾缝,并以整块的平整巨石压顶,整个墓室以壁画为主,墓室四周均绘有四神图。东壁绘有青龙,西壁绘有白虎,南壁绘有朱雀,北壁绘有玄武,整幅图的衬底是莲花火焰图案。此外,墓室的四角之处还绘有人身兽面的托龙顶梁。

梁枋、抹角石底部及藻井,都画有腾天的巨龙和龙虎相斗图,整图共有龙39条。墓室常年湿气蒸腾,但壁画历经千年而完好如初,可谓一大奇迹。

由于4世纪中原王朝已进入魏晋时期,当时佛教已进入中原大地,偏安于北部边境的高句丽民族政权也开始受到佛教的影响。在早期以社会风俗为主的壁画墓的藻井上,考古学家发现了形象非常小巧的莲花。

6世纪至7世纪,匠人们开始以修凿平整的花岗岩石四壁,直接在石壁上作画,色彩效果非常鲜丽,属于工笔重彩。此时,高句丽壁画墓的壁画内容多被朱雀、玄武、青龙和白虎四神所占据。

这类壁画还绘有极具中原文化特征的伏羲、女娲、黄帝、神农、仙人、僧侣、道士等,表现出丰富的儒、佛、道文化。在此时期,朱砂、土红、石黄、粉黄、白粉以及石绿是主要颜色,色彩比早期要丰富很多。

这一时期的壁画,集安有四神墓和五盔坟四、五号墓等,大多分布于今天的朝鲜境内。

在从以社会生活为主向以四神为主转化的过程中,壁画还有一类过渡性内容,时间约为5世纪中叶至6世纪中叶。壁画内容以装饰图案为主,如莲花、彩色环纹、龟甲纹。

由于高句丽留下的文字资料很少且散见于中国古籍,因此,内容丰富的高句丽古墓壁画成为专家学者研究高句丽历史、文化、风俗等的重要考古资料。

已发现的壁画墓近二十座,重要的有角抵墓、通沟十二号墓、长川一号墓、舞蹈墓、三室墓、四神墓、五盔坟四号和五号墓等。墓室用石材砌筑,封以黄土,也有的封以砾石。墓室有单室、多室之分。大多数的墓早已被盗,墓内遗物多已无存。墓内壁画反映了高句丽的贵族生活和社会风俗,有很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

高句丽墓壁画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前期壁画多绘于白垩壁面上,以描绘贵族生活为主,如角抵墓由前室、甬道、后室组成。墓室方形,顶部为抹角叠涩构成穹窿式藻井,其上绘日月星辰。

墓室四壁绘主人踞杌上,妻妾侍宴,两壮士于大树下奋力角抵,白发老翁观看,车马待驾。壁画运笔朴实奔放,单线平涂,着色单纯。

中期壁画在描绘贵族生活的同时,出现了四神图,如三室墓呈曲尺状,共分三室,以甬道相连,墓室方形,抹角叠涩藻井。一室四壁绘宴饮、狩猎、攻城、出行。二室四壁绘力士、武士,藻井绘日月星辰、仙人奇兽、朱雀、玄武、青龙、白虎。三室四壁绘托梁力士,藻井绘飞禽、走兽、莲花等。内容丰富,线条豪放。室内出土黄釉陶器等遗物。在长川一号墓中,还绘有佛像和菩萨像。

晚期壁画直接绘于平整的石面上,如五盔坟五号墓为方形单室,抹角叠涩藻井。四壁绘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衬以莲花火焰网状图案。四周绘人身怪兽。藻井绘伏羲、女娲、牛首人、伎乐天、仙人、日月星辰、龙虎缠斗等。画面点缀鎏金花饰,龙虎鸟兽的眼珠均以绿松石镶嵌。

壁画色彩浓重绚丽,线条遒劲而又富有变化,装饰富丽堂皇,布局严谨,代表了高句丽壁画艺术的水平,无论从壁画内容还是形式,都能看到中原文化对其的深刻影响。

经过雨水的侵蚀,脱落与霉变是很多高句丽壁对画面临的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壁画,我国境内的绝大多数高句丽壁画墓已严密封闭保护。

(四)娄睿墓壁画

山西省太原市南郊有一个王郭村,在村子的农田里,原来有一座巨大的土冢,当地人传说,这里是北朝名将斛律金墓。

1953年,太原市派打井队到王郭村一带找地下水源,说来也巧,探井正好打在墓葬的古代盗洞上。当时的人还很迷信,有的说古墓里有毒气,人下去就上不来了,有的说,古墓中有暗器,弄不好就没命了。议论纷纷,把古墓形容得狰狞恐怖。

有人提着马灯壮着胆子下到墓室里,草草看了一眼,就急忙爬出来说,墓室里黑乎乎的,啥也看不清,好像墙壁上画着人、马一类的画。打井队在这里没有找到地下水源,就很快撤走了。村民也把这件事渐渐淡忘了。

1979年,山西省考古所副所长陶正刚等人到王郭村了解斛律金墓的情况,他们果然不虚此行,从村民那里得到了这个非常重要的消息。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凭借多年考古发掘的经验,陶副所长立即意识到,尽管还不能确定墓主人的身份,不过可以肯定,这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墓葬。陶副所长来到现场察看,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原来高大的封土堆现在只剩下一部分,说明墓葬曾经被人挖掘过,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1971年秋天,村里为了扩大农田,决定推平坟冢,改为良田,就在这时,有人提议说,为什么不打开墓葬,让死宝变成活宝,增加村里收入呢?

于是,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就把土冢移了。土冢被移开了,墓道两侧鲜艳夺目的壁画展现出来,太原市文物管理部门得知消息后,立即出面劝阻,村民又把挖开的墓道填埋起来。

这座墓葬以前被盗过,留下了一个直径一米的圆形盗洞,陶正刚他们设计的发掘方案,就是利用这个盗洞进入墓室,这样做可以大大减少对文物的破坏。

下到墓室里的考古人员立即被精美的壁画所吸引,墓室四周到处都是壁画,有墓主人生活图、车马图、星象图,美不胜收。赞叹之余,人们不禁要问,墓葬里拥有如此精美的壁画,它的主人到底是谁,真是民间传说的北朝名将斛律金吗?

墓室里积满了水,因为没有找到墓志和其它可靠的证据,一时还无法解答。随着积水被清除,泥水中的墓志终于显露出轮廓,人们想尽早弄清墓主的身份,迫不及待地用手去摸墓志上的铭文。但奇怪的是,铭文中并没有斛律金这几个字,而是一个娄字,难道民间传说有误?

不久,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宿白教授、邹衡教授来到工地。考古人员便向宿白教授请教,宿教授说了一句话:“会不会是北齐娄睿的墓呢?”

因为看不到真实情况,大家还是将信将疑,但开始对此墓主人是斛律金的传言,产生了怀疑。

墓志出土后,果然证实了宿白先生的判断,墓志铭是“齐故假黄钺,右丞相东安娄王墓志之铭”。

真相大白,这座墓并不是民间传说的斛律金墓,而是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发掘工作持续了三年,虽然墓葬早已被盗,但依然出土了数百件精美的随葬品,其中最多的是陶俑和精美的青瓷。这些青瓷造型奇特,釉色浑厚,光泽晶莹,件件都是杰出作品。不过最珍贵和神奇的还是绚丽多彩的壁画。

娄睿墓壁画总面积四百多平方米,保存下来的有二百多平方米,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墓主人生前出行、筵宴等奢侈的生活和死后升仙的虚幻梦境。那么,娄睿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他的墓里为什么会有如此精美的彩色壁画呢?

娄睿就是并州的最高长官,当时的并州是仅次于京都邺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天宝元年,北齐文宣帝高洋曾对并州高度赞誉,说并州是霸业所在,王命之基。

娄睿显赫一时,和他的政治背景有很大关系。他是北齐国娄太后的亲侄子,生前为东安郡王、并州刺史,死后又被追封为假黄钺、右丞相、太宰、太师,是北齐朝廷中一位权势显赫的贵族。

北齐王朝从550年至577年灭亡,只存在了28年的时间,由于历史短暂,保存下来的绘画非常稀少,像娄睿墓壁画这样的大型作品,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发现,填补了我国绘画史上的空白。

我国著名绘画大师吴作人就给以高度评价:“北齐东安王娄睿墓的发掘,是千百年徒凭借志,臆见梗概的北齐绘画,陡见天日。”

那么,娄睿墓壁画都画了哪些内容呢?

娄睿墓壁画分成两大部分,墓道、天井、墓室四壁的下栏,主要表现了娄睿生前的威仪和豪华生活,甬道天井的上栏、墓门,墓室的中栏和上栏画的是祥瑞图,表现了娄睿死后升天的情景,其中墓道里的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清晰,保存也最完好。

墓道两侧分别画出了出行图和回归图,形象地再现了娄睿生前奢侈的生活。每幅画既单独构图,又前后呼应,宛如一幅打开的巨型连环画册。娄睿墓壁画上绘制了众多的马匹和骆驼,这是最引人入胜的地方。那么,娄睿墓壁画上为什么画了这么多马呢?

北齐的统治者是鲜卑族人,在进入中原地区前,曾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马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但是劳动和作战工具,还是财富的象征,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自然成为绘画中必不可少的题材。

娄睿墓壁画,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都是先由画师用淡墨勾勒线条轮廓,再由专人上色,颜色有红、黄、石绿、石青、褐色等,色彩鲜艳夺目,富丽堂皇,处处显示出皇家绘画的风范。

如此优美的壁画,它的作者又是谁呢?娄睿墓壁画上没有留下画师的姓名,书籍中也没有相关的记载。为了弄清这一问题,山西考古专家查阅了大量的古籍资料。

我国北齐时期,有两位著名的画师,一位是擅画佛教人物的曹仲达,一位是擅画鞍马的杨子华。杨子华画马的本领非常高,相传他画在墙壁上的马,夜里可以听到它们嘶鸣,仿佛是在田野里追逐水草,可见,他画的马是多么生动传神,那么,娄睿墓壁画上的马是不是杨子华画的呢?

娄睿是北齐王朝最显赫的人物之一,又是把握朝政大权的娄太后的亲侄子,深受朝廷的重用。朝廷派杨子华为娄睿墓绘制壁画是完全有可能的。

如今,娄睿墓壁画保存在山西省博物院,为了更好地保护壁画,又让人们欣赏到壁画的风采,山西博物院在规模宏大的展厅里复原了娄睿墓的局部场景。山西博物院计划以后全面复原娄睿墓壁画,届时,人们就可以欣赏到壁画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