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灵异盗墓诡事
15975800000235

第235章 岩画

在大胡子贾队长召开的集体会议内容之中,英文是标准的通用语言。好在有小宇帮助我们进行翻译,才能将会议的内容大体掌握。

会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的内容。

首先,便是介绍关于这两天考察阴山岩画的大体情况。

其实早在公元五世纪的时候,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磴口县境内的阴山岩画就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发现。

在著名的《水经注》中作了详细的记述。这些记载是世界上对阴山岩画最早的记录。然而在其后的若干世纪里,再没有人去问津。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未,中国和瑞典联合西北科学考察团才发现了几幅岩画。

对岩画的全面考察是从一九七六年开始的。

此后,每年都有许多专家、学者和游人到巴盟境内考察和参观,先后共发现岩画上万幅。其中做过拍照和临摹的岩画有近千幅。这些岩画不仅反映了阴山地区古代居民的信仰、美学观和世界观,同时也揭示了他们的游牧生活状况。

具体到细节的分布,则更加广泛。最多的地方在乌拉特中旗南部的地里哈日山的黑山上,东西延伸五公里多。仅此一处,岩画就在千幅以上。这里,也是我们这几日主要考察的地点。

由于这座黑山上可以发掘的岩画内容信息很多,则需要在山上露营一晚。

贾队长强调的第二件事就是安全。尤其是行至山区之后,一定要将所有的车辆切换到四驱的模式,以防打滑,侧翻等等危险。

十点钟的时候,我们几十人的队伍小天小天荡荡准时出发。

中午前后已经行至乌拉特中旗,期间的草原风光自不必说。

我们将车队开进了地里哈日之中,方才体会到了贾队长说的安全重要性。

车队中的六号车陷入山体边上的天然壕沟之中,三只车轮发生空转。根本没有办法进行脱困。

大胡子贾队长临时调整部署,调来另外的两台车进行拖拽。

这件事情足足耽误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六号车方才脱困。

之后任何一辆车子在山中都更加的小心谨慎。

在地里哈日山的东北方向上,我们选择了一处平坦的坡谷作为扎营的地点。

之后,成员们便在贾队长和威廉姆斯的带领下,朝着南坡和山顶部走去。

虽然在此之前,科考队的朋友们已经向我介绍过无数次的图像资料,但是亲身来到这里的时候,还是我让我发出了无比的惊叹,那种震撼是难以言喻的。

这里的山石岩画毗连一起,形成为一个难以想象庞大的岩画分布区。甚至每隔几米就会出现一处岩画。

贾队长介绍说,这片是黑山岩画分部最为密集的地方,总数在九百幅以上。

尤其是在不远处沟壑迎北的崖壁上,目测有近六十米高,几十米宽的方形区域之内,就有将近一百个人头像组成。

这些岩画石刻看着十分清晰,但要是想要离近了触摸研究,就要更多的花上一番心思。

我们像是猿猴一般,在这些石头山峰之间不知疲倦的上上下下,终于来到了那出巨岩岩壁处。

身边正好是艾玛与小宇两位女孩,看他们的劲头和体力,竟然一点也不比我们这些男人要差。

小宇兴奋的抚摸着那些触手可及的岩画石刻团,不厌其烦的向我们介绍起来。

她饶有兴致的说道:你们注意到没有。这些岩画的风格总共分成两个类型。

一种是写实纪实的类型,绝大多数的岩画都属于这种类型。大概占据十成里面的七八成吧。比如这些狩猎的图案。你看,图形中狩猎者的身躯弯成了蓄势待发的角度,而且,手中还握着清晰的弓箭。

这里是一头野牛。跟现在的家养牛的样子几乎没有任何区别。野牛周围有四五个手持弓箭的男子,便是正要围攻这只野牛。一旦成功的话,就可以让整个部落丰衣足食很长一段时间了。

另外,你们看这些是原始具居民生火烤肉的画面。还有他们耕种的画面。是不是非常生动呢。

我们连连点头,小宇接着说道:正是因为这样的岩画记录,我们在数千年之后,才可以得知前人是怎样生活的。

范老三忽然问道:他们为什么要在岩石上面刻画?难道是为了给后人留下记录的资料么?

却是旁边的艾玛用不太流利的中文插了句嘴:恐怕古代人并没有这样的主观意识,而是在生活之中没有其他可以消遣。才选择这样的记录方式,让岩画的刻录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至延续千年,甚至迁徙到了美洲大陆之后,也保留着这样的记录方式。

小宇接着笑道:其实,威廉姆斯才是这个方面的专家,关于这些岩画的历史典故能讲上一天一夜。我们只不过是参与调研的学生而已,重点并非放在了关于古人类记录生活的片段,而是另外一类抽象岩画。

所谓的抽象岩画,就是脱离现实,不写实的那一类。

比如方形脸孔的独立人像,圆形脸孔的独立人像,以及猴型脸孔人像。再有就是我们开玩笑的时候总要提起的“天线人”。就是头顶之上像是倒插这一组天线似的那种人类图形。

威廉姆斯认为,岩画的跨海迁徙的历史既然已经被学术界完全的可定,之后的研究方向则应该将重点转到古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上面。

而显然,像这样一个古老便不断传承延续的文明,一定是应该存在信仰、崇拜,甚至宗教意识的。

刚刚我提到的那种天线人,威廉姆斯认为是一种巫师的象征。头顶的天图案,则表示这样的人能够与天地同化,和神明交流。

至于那些怪异的脸孔,则是天神的化身象征。

因此,这样的图案总是高高在上,并且远比其他的图案庞大一些。

说完,小宇伸手一指半空中:哪里就有一个长方形的神化人面,是不是很威严呢?

我顺着小宇手指方向望去,确实在很高的地方有一个大概半米多高的人脸像。

石刻的刻痕沟槽很深,即使经过了几千年的剥蚀风化,也没有见到有变模糊的痕迹。

人面像呈现夸张的长方形状,方面方耳。眼睛为宽阔的棱形,上面的眼睑痕迹十分清晰。

鼻梁则高高耸起,更像是一张经过了艺术变形之后的面具。

不知为何,见到这样的一块图案,我忽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总觉得这样的畸形人脸像在哪里见过一般。

反复思考之后,觉得应该是之前看过的某一卷科普画册上面,似乎在介绍我国西南部的某个遗迹中,也出现了这样大量的长方形阔眼人面像。

根据我听小宇等人介绍下的理解,即然这样的人面相很可能是虚构的天神的样子,应该说明此处与我国西南那里曾经出现过的文化文明彼此相互联系,没准也是同一渊源的。

不由的多看了几眼。

却发现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但凡这些被神化的特熟面孔的脸部,正中间的位置上面,都会有一边一个对称的实心小圆点。

就好像是我们儿时玩的游戏,给小伙伴的脸上点上红脸蛋一样。

本来这样的人面像是十分严肃大气的,却在这样的小小印记的映衬下,有了十足的滑稽感。

看的我自顾嘿嘿的笑出声来。并指给其他的同伴。

旁边的艾玛知道我指的是人面像的那个部位,十分肯定的说道:你们不要小看这样的两个小圆点啊。在两个大洲的几乎所有岩画出现的地方,确实都有神化的人形面像。

但是也许因为人类迁徙的原因,这些人面像虽然十分相近,却总有不同的地方。如果按照考古学界的规则来讲,并不能够证明这是同源的文化,即无法证明四千年前的那场迁徙。

可是,这样的两个小圆点却能够成为有力的证据。因为,两个小圆点并不是主要的构图组成却,却是岩画构图中重要的标的物。

听到这滑稽的小圆点竟然这么重要的考古意义,我不禁咋舌不已。

艾玛接着向我们解释道,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标的物。比如那边石壁上面的小圆盘岩画,就是正中间一个十字刻痕凹槽那个。也在两个大洲各地的遗迹中反复出现,有同样的佐证效果。

顿了一下,接着道: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标的物,虽然很多年间,那条横贯亚美的迁徙大通道虽然一直没有证明存在。却依然有像是宋教授的这样的很多专家,高举亚美古人类同源的大旗,一直没有放弃探索。

小宇接道:是啊。尤其是北美洲的几处岩画遗迹里面,还出现过中国龙的图案,十分清晰。在岩画中,恶龙似乎是妖魔的象征,不断地吞噬人类。如果是我们任何一个中国同胞看见这样的岩画,一定可以很快确定这就是亚洲大陆流传出去的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