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15968300000003

第3章 三字经(3)

【故事链接】

狐狸诈死

有一只狐狸,从一个小孔钻进一家鸡舍,把里面的鸡全吃光了。但进舍有孔,出舍却无门。这只狐狸吃鸡太多,肚腹胀大,不能再从原路出去了。第二天一早,鸡舍的主人发现鸡舍里躺着一只死狐狸,就将它拖出来,打算埋到野地里。哪知这只“死狐狸”一到野地,立刻就跳起来,狂奔而逃了。

稻粱菽 麦黍稷

【原文】

稻粱[1]菽(shū)[2],麦黍(shǔ)稷(jì)[3]。

此六谷[4],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5]。

此六畜[6],人所饲。

注:

[1]粱:即高粱,可以酿酒。

[2]菽:豆类的总称。

[3]黍:黄米。稷:很像高粱的小米。

[4]六谷:即稻、粱、菽、麦、黍、稷六种粮食。

[5]豕:猪。

[6]六畜:即马、牛、羊、鸡、狗、猪六种动物。

【译文】

大米、高粱、黄豆、麦子、黍(黏米)、稷(不黏米),六种谷物是供人类所食用的主食;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是人类所蓄养的,各有其贡献。

【师说】

这部分讲六谷和六畜。人要吃饭就得耕耘播种。当我们吃到香喷喷的饭菜时,千万不要忘了辛勤耕种的农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知道爱惜每一粒粮食。人类真不愧为万物之灵,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有些野生的动物,通过驯服和人工喂养使它成为人类的工具和食品。

【知识卡片】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气候、风俗、民情不同,因此主食各不相同。东北人以米饭为主,西北人以面食为主,南方大部分以米饭为主,中部地区则不一定。此外,城市以米饭为主的比例高。

【故事链接】

伏羲驯六畜

五千多年前,伏羲氏做部落首领的时候,人们以狩猎为生。如果遇到恶劣天气捕不到野兽,人们就会挨饿。于是,伏羲氏就想了一个办法:天气好时,多捕一些野兽,吃不完的就养起来。后来经过挑选,选定了一些动物来饲养,也就是六畜。它们除了供人们食用外,还有多种用途,比如马能拉车,牛能耕田,羊能供裘皮,鸡能报时,狗能看家,猪能供肉。它们既是人类的重要的副食品,又是人类的好朋友。

曰喜怒 曰哀惧

【原文】

曰喜怒,曰哀惧[1]。

爱恶欲[2],七情具[3]。

青赤黄,乃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4]。

注:

[1]喜:愉快、高兴。怒:愤怒、不快。哀:悲伤、哀愁。惧:害怕、恐惧。

[2]欲:思慕、贪求。

[3]具:具有、具备。

[4]识:分辨、识别。

【译文】

高兴叫做喜,生气叫做怒,悲伤叫做哀,害怕叫做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做欲,合起来叫做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师说】

这部分讲七情和五色。七情是人生来具有的,谁也不可能抹杀它,但作为一个有志者,是决不能被感情牵着走的。人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要学会妥善处理自己的感情,才能活得安乐而有意义。五色是我国传统的名称,如黄色已成为我们的民族色彩,据说太阳升起的第一道颜色就是黄色,所以黄色代表东方。

【知识卡片】

色彩是由黄、红、蓝三个原色和橙、绿、紫三个间色组成的。五色是我国传统的名称。

【故事链接】

浅绿色显得轻得多

有一个人叫贾德,他在无意中观察到集装箱颜色的变化,竟然能使工人的运输效率有极大的不同。平时他们运输的集装箱都是墨绿色的,有一天运来的货中有一批集装箱的颜色是浅绿色的,收工的时候他发现运输浅绿色集装箱的这群工人明显比平时运输的数量多,而且他们的情绪看起来也比平时好,而那群运输墨绿色集装箱的工人像往常一样垂头丧气,满脸疲惫。经过分析,他发现是颜色在作怪,浅绿色和墨绿色比较起来,浅绿色显得轻得多,给人的压力小,工人虽然运输的东西一样,可是浅绿色让他们在心理上觉得轻松,所以运输起来就没那么累了。于是贾德要求送货方用极浅淡的颜色做集装箱,这样可以调节搬运工人的情绪,使他们在搬运时不觉得心里疲惫。因此贾德一下子提高了工人们的工作效率,赢得了上级的赏识。

酸苦甘 及辛咸

【原文】

酸苦甘,及辛[1]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2]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3],鼻所嗅[4]。

注:

[1]甘:甜。辛:有刺激性的味道,比如辣味。

[2]膻:骚味。

[3]臭:指鼻子闻到的气味。

[4]嗅:鼻子对气味的感觉。

【译文】

酸、苦、甜、辣和咸味是我们平常所吃食物的五种味道,都能够用嘴分辨出来。羊肉的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臭味是五种基本的气味,也是我们的鼻子所能嗅得出的气味。

【师说】

这部分讲五味和五臭。人身体的结构非常复杂,认清自我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人类有视觉,可以分辨颜色、形状;有味觉可以分辨各种味道;嗅觉可以辨别气味;触觉可以区分冷暖各种刺激。

【知识卡片】

我们的嘴巴之所以能分辨出酸、甜、苦、辣、咸,是由于人的舌头上有许多叫味蕾的粒状组织。味蕾就是味觉感受器。在舌头表面,密集着许多小的突起。这些小突起形同乳头,医学上称为“舌乳头”。

【故事链接】

五味泉

在富溪的九峰山脚下,有一眼天然的奇异泉水——五味泉。泉眼一米见方,三尺来深,终日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冒出白花花的泡沫。初饮泉水,甜味适中,沁人心脾。细细品味,觉得有点辣嘴麻舌,咽下喉咙,又觉得有点苦味。打一个饱嗝,喷出一股酸味。真是甜酸苦辣麻,五味都有,故称“五味泉”。如将泉水盛入酒瓶,盖上瓶塞,轻摇几下,猛一开瓶,“啪”的一声,泉水喷涌而出,所以,五味泉又有“天然啤酒”之称。

匏土革 木石金

【原文】

匏(páo)土革[1],木石金[2]。

丝与竹[3],乃八音。

曰平上[4],曰去入[5]。

此四声,宜调协。

注:

[1]匏土革:匏,一种葫芦,嫩时可吃,老时可做盛器物。古人用匏瓜做成吹奏的乐器,如笙。土,黏土制作的瓦器。革,牛皮制的鼓。

[2]木石金:分别指用木块、玉石、铁制的乐器。

[3]丝:丝制作的乐器。竹:竹制作的管箫之类的乐器。

[4]平:汉语的第一声及第二声。上:汉语的第三声。

[5]去:汉语的第四声。入:短促的声音。

【译文】

古时候有八音之说,什么是八音呢?它包括由匏瓜制成的笙器——匏;由黏土制成的瓦器——土;由皮革制成的鼓——革;由木块制成的木鱼、拍板、柷——木;由玉石制成的磬——石;由铁制成的钟——金;由蚕线制成的弦——丝;由竹制成的箫管——竹。说到语言的声调,也有四声之说,即分平、上、去、入等四种声音。这四声必须得到调和,听起来才会感觉到舒畅愉快。

【师说】

这部分讲音乐和声调。音乐可陶冶人的情怀,好的音乐可以增强人的修养,调剂人的身心。我国的古代诗词非常优美动人,读起来音调和谐顺口,这不仅是诗词本身的内容感人,而是由于诗词运用了平、上、去、入四声的规律变化,所以使我们听起来更加优美动人。

【知识卡片】

八音乐器:匏瓜与黏土古人作成吹奏的乐器(如笙、埙)。革是指牛皮,可以制成乐器称为鼓,有振奋人心的作用,如晋鼓、腰鼓、拨浪鼓等。木制的乐器有木鱼、梆子、拍板、柷和敔(常用于祭礼大典中)。石类乐器有磬(石磬)。金属铸成的乐器有钟、锣、钹、铙等。丝类乐器是因为中国古代用蚕丝作弦,故称为丝类,有琴、瑟、筝以及后来的胡琴、琵琶、小提琴、吉他等都是。竹制乐器是用竹管穿孔而制成的,主要分为笛(横吹)和箫(直吹)。以上这八种乐器可作为八音的代表。

【故事链接】

八音盒的传说

以前有一个天使,厌倦了天堂单调的生活,想到人间去看看。他最舍不得的是天堂里的音乐,那些唱歌的小精灵都住在云朵上。临走时,他偷走了云朵上的几个小精灵,匆匆藏在身上的一个小盒子里,带到了人间。所以,每当我们打开一个八音盒的时候,都会听到天堂般的慰藉,不管我们年纪有多大,那一刻还是会觉得自己像个孩子。其实,每次当八音盒打开时,那些音乐小精灵都会跳出来,跳到我们头发上,耳朵旁边,肩膀上,只是我们看不见罢了。

高曾祖 父而身

【原文】

高曾[1]祖,父而身[2]。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3]。

乃九族[4],人之伦。

注:

[1]高:祖父的祖父。曾:祖父的父亲。

[2]身:自己。

[3]玄:孙子的孙子。曾:儿子的孙子。

[4]九族:从高祖父到玄孙子,一共九代的总称。

【译文】

高曾祖代表了三代,即是高祖、曾祖、祖父,然后是父亲,再是自己本身,往下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一共九代亲族称为九族,包含自身以上的上四代及下四代,是我们的直系血亲,和自己关系最为密切,是家族中长幼尊卑基本的伦常关系。(“至玄曾”三字,为求押韵而对调。)

【师说】

这部分讲九族。人类的繁衍,一代接着一代,生命的延续永无止境。我们每个人都担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和义务。九族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血统的承续关系,更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家庭中,每个成员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长幼尊卑,以及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才能和睦。

【知识卡片】

“九族”后来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故事链接】

灭十族

明朝建文帝时,燕王朱棣打下金陵后,文武百官大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但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入狱。朱棣想借用方孝孺的威信来收揽人心,不仅屡次派人到狱中劝降方孝孺,还希望由他撰写新皇帝即位的诏书,但方孝孺坚决不从。最后朱棣强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强迫他写诏书。但方孝孺却大书“燕贼篡位”,朱棣见他宁死不屈,威胁他说:“你不怕被诛九族吗?”方孝孺义正词严地斥责说:“即使诛我十族又怎样?”朱棣怒不可遏,于是大肆搜捕方孝孺的亲属,还包括他的门生和朋友(即第十族),在方孝孺面前一一杀害,被杀者共达八百七十三人,而方孝孺则被腰斩于南京聚宝门外。方孝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的人,他的高风亮节与坚毅不屈让人肃然起敬。

父子恩 夫妇从

【原文】

父子恩[1],夫妇从[2]。

兄则友[3],弟则恭[4]。

长幼序[5],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6]。

此十义,人所同。

注:

[1]恩:恩爱,父慈子孝。

[2]从:顺从,夫唱妇随。

[3]友:友爱。

[4]恭:恭敬。

[5]序:秩序、次序。

[6]忠:尽己心力以待人处世的美德。

【译文】

父亲与儿子间彼此要注重慈爱与孝顺的恩情;夫妻之间必须和睦相处夫唱妇随;身为兄姊的人必须友爱弟妹;而身为弟妹的人则要恭敬兄姊。年长和年幼的人在一起相处,必须注重长幼尊卑的次序不可越礼;朋友之间必须以诚相待,相互照顾;一国之君必须尊重他的臣民,爱护他的百姓,如能做到这一点,臣民们自然会对他效忠。这十条义理,每一个人都要遵守奉行。

【师说】

这部分讲人伦关系,即十义。家庭成员之间要礼貌相待,和睦相处,这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我们中国人很注重家族观念,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都能和睦相处,社会也就安定了。中国人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视礼仪。这就是长幼的次序、朋友之间的信用。中国自古称为礼仪之邦,像“桃园三结义”,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

【知识卡片】

什么是十义呢?就是夫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十种美德。

【故事链接】

兄友弟恭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与何荣二人因被指串谋造反同被诛杀,牵连甚广,何荣的叔叔何迪因而逃亡。邓洪贽因为娶了何迪的女儿为妻,因而也受到牵连,被判充军辽东三年。邓洪贽的兄长邓洪仪眼见自己已娶妻并有三个儿子,但弟弟生性愚钝又未有子女,于是心有不忍,决定让弟弟迁居厦村隐居,并冒充弟弟充军辽东。三年后,邓洪仪被释放,但因欠缺金钱而流落江南,幸好其文才被一富翁陈氏赏识,于是聘请洪仪为家庭老师,并将养女黄氏嫁给他。他们婚后生有一子,唤作邓鋗。数年后,洪仪死去,邓鋗及黄氏将邓洪仪的骨灰带返香港,并将邓洪仪的遭遇告知邓氏族人。邓氏族人听后都十分感动。后来有关邓洪仪的事迹传开了,为元朗的居民所津津乐道。

凡训蒙 须讲究

【原文】

凡训蒙[1],须讲究。

详训诂(ɡǔ)[2],明句读。

为学者[3],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注:

[1]训:教育指导。蒙:小孩子刚开始读书识字叫蒙。

[2]训诂:研究字的意义。

[3]为学者:做学问的人。

【译文】

凡是教导刚读书识字的学童,必须正确地讲解义理,考究实事,不可以马虎从事。首先必须让他们了解每个字的意义,接着再教他们了解句读,使他们懂得如何断点及朗诵。研究学问,一定有起头的地方,把《小学》读完了,便可以开始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了。

【师说】

这部分讲启蒙教学。人们在开始读书的时候必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是发音要正确,辞意要清楚,要学会正确划分句子,这样才能领会文章中所要表达的含义和观点。为学者必有初始阶段,任何一个大学问家,他的知识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只有扎扎实实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钻研更高深的知识。

【知识卡片】

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古人文章不分段,没有标点符号及注音,这些都由老师来教。

【故事链接】

无鸡鸭也可以

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如下:“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约中并没有标点符号。一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员外理直气壮地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它改为:“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这下子,员外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论语》者 二十篇

【原文】

《论语》[1]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2]善言[3]。

《孟子》[4]者,七篇止[5]。

讲道德,说仁义。

注:

[1]《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的书。

[2]记:记载。

[3]善言:善言善语。

[4]《孟子》:孟轲所写的书。

[5]止:与“只”相通。

【译文】

《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把孔子或是孔子弟子曾说过的善言善语记载编辑而成的。而《孟子》这本书,共有七篇,整本书的主旨,是在谈道德仁义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