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15968300000013

第13章 弟子规(2)

【译文】

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父母有什么困难?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的时候,能够孝顺父母才是有德行的人。

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要耐心地规劝,使他们改正错误和过失。规劝时注意方式方法,要和颜悦色,轻声细语。

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继续规劝;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我们难过得痛哭流涕(tì),也要恳求父母改过,即使遭遇责打,也无怨无悔(huǐ)。

【师说】

此则节选告诉我们两点:一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尽孝,即使父母不爱自己,也要行孝;二是告诉我们如何规劝父母。要求规劝父母时,要有耐心,要和颜悦色、轻声细语。

人们常说父母恩最难回报。愿我们能以当年父母对待小时候的我们那样,耐心、温柔地对待渐渐老去的父母,体谅他们,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

【知识卡片】

所谓“孝”,是恭敬,是爱护,是孝养。谈到孝顺,一般人以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事实上,奉养父母只是孝顺最基本的一环,除了对父母尽孝之外,更要扩而充之,对宗族尽孝,甚至进一步扩大为对整个民族尽孝。

【故事链接】

李世民谏[1]父

唐太宗李世民年轻的时候,随着父亲李渊平定天下。有一次父亲作出一个决定:连夜拔营攻打另外一个地方。李世民就对父亲说:“这样做我们可能没有办法成功,因为恐怕会中埋伏,前面不但不能取得胜利,后面又被围剿(jiǎo)[2],反而不利我军。”这样劝了三次,他的父亲仍不采纳(nà)[3]他的意见。

眼见父亲带领整个军队就要拔营了,这个时候,李世民就在帐篷外面号啕大哭,哭得非常伤心。为什么很伤心?他知道父亲这个决定是错误的,从整个局势来看,李世民已经看出这样做相当危险。他的父亲李渊在帐篷里头,突然听到外面有很大的哭声,而且哭得非常伤心,就走出去看看,才知道他的儿子在那里哭泣,于是他就问是什么原因。

李世民说:“本来希望能阻止父亲的这一次军事行动,但是父亲不能采纳,我非常伤心,非常难过,所以在这里哭泣。”李世民顺势做出最后一次劝解。父亲看到儿子这么伤心,分析的道理又这么中肯,就及时停止了这次军事行动。后来李渊和李世民父子终于平定天下,奠定了唐朝的基业。

注:

[1]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

[2]围剿:包围起来加以讨伐﹑消灭。

[3]采纳:接纳;接受。

兄道友 弟道恭

【原文】

兄道友【道:道义,本分。友:友爱。】,弟道恭【恭:恭敬。】。兄弟睦(mù),孝在中【睦:和好,亲近。中:其中。】。

财物轻,怨何生【轻:轻视,看不起。怨:怨恨。生:产生。】。言语忍,忿自泯(mǐn)【忍:容忍,忍让。忿:愤怒,怨恨。泯:灭,尽。】。

或饮食,或坐走【或:有时。坐:就座。走:行走。】。长者先,幼者后【长者:年纪大的人。幼者:年纪小的人。】。

长(zhǎng)呼人,即代叫【长:长辈。即:就。代:代替。】。人不在,己即【即:立即。】到。

【译文】

兄长的本分是要友爱弟妹,弟弟的本分是要尊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幸福,孝道就在其中了。

财物看得轻,怨恨从哪里产生?言语能够包容忍让,不说坏话、气话,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

无论是用餐还是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长辈有事呼唤人,就要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就要立即到长者处询问是什么事,要不要帮忙。

【师说】

出,是离开自己的居室。弟,同“悌”。“出则弟”是写离开自己的居室应该如何注意自己的行为。本则主要讲到三点:一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和睦相处;二是正确对待财物并在语言上要学会隐忍,正所谓“祸从口出”;三是晚辈在长辈面前的礼仪。它告诉我们如何与兄弟姐妹和长辈和睦相处以及如何消除与他们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要做到“财物轻”“言语忍”。

【知识卡片】

悌,就是“兄友弟恭”。从字体上看,竖心旁,再加一个弟,就是心中要有兄弟姐妹的意思。引申开去,就是怎样来相处。与同事、合作伙伴如何相处,怎样选择,就是悌。

【故事链接】

李<;责力>;(jì)煮粥

李<;责力>;,字懋(mào)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东明)人。隋朝末年,他参加了起义军,后又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屡立战功,被封为英国公,唐高宗时拜尚书左仆射,晋司空之职。他身为将军,贵为国公,不但亲自去看望生病的姐姐,而且还为她生火煮粥,被灶火烧焦了胡子。

有一年,他得知姐姐生病,心里非常惦念[1],处理完手上的公务后,向皇上请了假,带上侍从直奔姐姐家中。一路上,他们晓行夜宿,白天马不离鞍,人也只能吃饭时才休息一会。他的侍从跟随他多年,没见过主人如此奔波,心里十分不解,于是问道:“英国公您都六十开外的年纪了,这不是军务,何必这样日夜兼程地赶路呢?”李<;责力>;说:“你们还年轻,没有那么深的体会,等长到我这样的年纪就知道什么是手足情了。现在这么着急赶路,是看望我生病的姐姐,她的病情不知道往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往坏的方面转变。这就好比打仗一样,战机稍纵即逝(shì)[2],病情也是如此,万一晚了一步就可能前功尽弃[3],到头来白白遭受路途之苦。不管干什么事,都应该赶早不赶晚,紧前不紧后,你们说是不是?”侍从一听连连点头。

数日过后,李<;责力>;终于来到姐姐家里。躺在床上的姐姐一看弟弟突然到来,病就去掉了三分,人也有了精神,话也自然多了起来,她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和弟弟童年的岁月,说今天的各自变化,整整一夜,没有一丝倦意。

当天下午他要亲自给姐姐煮粥,姐姐对他说:“咱们家有仆人,像这样的活还是让他们去做吧,何必劳驾你这个国公!”李<;责力>;回答说:“姐姐老了,我也老了,以后再想做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了。”姐姐看弟弟虽然身为高官,仍没有忘记手足之情,他深知“人生苦短”,想趁有生之年尽一点做弟弟的责任,心里不禁感叹:这是多么懂事的弟弟呀!

注:

[1]惦念:惦记,常常想。

[2]稍纵即逝: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错过。

[3]前功尽弃:功:功劳;尽:完全;弃:丢失。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称尊长 勿呼名

【原文】

称尊长,勿呼名【称:称呼。尊:尊敬的人。长:长辈。勿:不可以。名:名字。】。对尊长,勿见(xiàn )能【见:这里是“现”的意思(古代没有“现”字),即表现。能:才能。】。

路遇长,疾趋(qū)揖(yī)【疾:快,急速。趋:趋向,奔向。揖:拱手行礼。】。长无言,退恭【恭:恭敬。】立。

骑下马,乘下车【骑:骑着马。乘:乘着车。车:车子。此处为押韵。】。过犹待,百步余【过:走过,经过。犹:还,仍然。待:等待。百步余:可译作“百余步”。】。

长者立,幼勿坐【立:站着。勿:不可以。坐:坐下。】。长者坐,命乃(nǎi)【命:命令。乃:才。】坐。

【译文】

称呼尊者和长辈,不可以直呼其名。在尊者和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

路上遇见长辈,要赶快走上前拱手行礼。长辈没有说话时,要退后恭敬地站立在一旁,让长辈先走。(古礼)

无论是骑马还是乘车,路上遇见长辈都要下马或下车问候,等到长者走过百余步之后,才可以离开。

与长辈同处,长辈站立时,晚辈不可以就座;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

【师说】

本则主要告诉我们,晚辈在长辈面前的礼仪。主要是称呼长辈、路遇长辈和与长辈相处三个方面的礼仪。长辈或是生我育我的父母,或是对我们有教诲之恩的老师,自古以来,尊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要从生活中的这些礼仪做起,用身体力行回报长辈的恩情。

【知识卡片】

你知道古代如何称呼人吗?

古代中国人有姓、名、字的区分。一个人的名,那是很尊贵的,一般只有自己的父母和老师才能直接叫自己的名,其他人基本都不能直接呼名,往往是称字,甚至连皇帝都是这样。

【故事链接】

张良拾鞋

秦朝末年,张良在博浪沙谋杀秦始皇没有成功,便逃到下邳(pī)隐居。一天,他在镇东石桥上遇到位白发苍苍、胡须长长、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桥下,便叫张良去帮他捡回来。张良觉得很惊讶,心想:你是谁呀?竟让我帮你捡鞋子?但见他年老体衰,而自己却年轻力壮,便克制住自己的怒气,到桥下帮他捡回了鞋子。

谁知这位老人不仅不道谢,反而伸出脚来说:替我把鞋穿上!张良心底大怒:我好心帮你把鞋捡回来了,你居然还得寸进尺,要让我帮你把鞋穿上,真是过分!

张良正想发怒,但又转念一想,反正鞋子都捡起来了,干脆好人做到底,于是默不作声地替老人穿上了鞋。张良的恭敬从命,赢得了老人的赞许。又经过几番考验,最后这位老人将自己用毕生心血编著而成的《太公兵法》送给了张良。

张良得到这本奇书,日夜诵读研究,后来成为满腹韬(tāo)略[1]、智谋超群的汉代开国名臣。

张良克制自己的不快,为老人拾鞋、穿鞋,看上去好像很窝囊,但这并不是软弱的表现。明知自己比老人身强力壮,处处礼让,这既表现出对老人的尊重,也表现为对自身品格的完善。张良正是在不断礼让的过程中,磨砺[2]了意志,增长了智慧,最终成为运筹帷幄(wéi wò)[3]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注:

[1]满腹韬略:韬略,指古代兵书《六韬》和《三略》。形容人富有智慧。

[2]磨砺:磨炼。

[3]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尊长前 声要低

【原文】

尊长前,声【声:指说话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闻:听到。宜:合适。】。

进必趋(qū),退必迟【进:向前。趋:快走。退:退后,退下。在古代,正面退下,起码在三步之内不能转身,不要让背对着尊长,否则这也是一种不恭敬。迟:缓慢。】。问起对,视勿移【问:问话。起:站起。对:回答。视:看,这里是视线的意思。移:转移,移动。】。

事诸(zhū)父【事:侍奉,为……服务。诸:众,各。诸父指叔叔、伯伯。诸兄指堂兄。】,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译文】

在尊长面前,说话的声音要低。但是说话的声音低到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合适的。

有事要到尊长的面前,一定要快步走上前,退回去时,一定要慢慢地走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站起来回答时,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对待自己的叔叔、伯伯,应当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同族的兄长(堂兄姊),如同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一样。

【师说】

本则节选告诉我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与长辈对话的角度告诉我们如何尊敬长辈。主要告诉我们在与长辈对话时,要做到音量适中,眼睛不能东张西望、左顾右盼。二是要像对待父母、兄弟一样对待叔叔、伯伯和堂兄弟。“诸父”“诸兄”包含了我们平时生活中接触的主要的人,这一条有利于我们与身边的每一个人和睦相处。

【知识卡片】

“尊长”指哪些人

尊长是指那些比我们德尊、位尊、年龄长、辈分长的人,如父母、老师、领导等。我们应当以在家中对待兄长、长辈的态度去对待这些人。

【故事链接】

颜回偷吃

有一次,孔夫子与众弟子们被围困在陈、蔡之间的一个地方,连续困了七天,没有食物可以吃。弟子们被饿了七天,个个面黄肌瘦,有的弟子心中因此而起忧虑[1]。但此时,孔夫子依然每天不断地学习,弦歌不绝,没有丝毫的埋怨与担忧。子贡见同学们如此饥饿困顿,便用自己身上的财物,突破重围,到外面换了少许的米回来,希望给大家充饥。

人多米少,颜回与子路便找了一口大锅,在一间破屋子里,开始为大家煮稀粥。

子路有事离开了一会儿,恰好此时,子贡从井边经过,一扭头,正好看到颜回把一小勺的粥往嘴里送。子贡看了有些不高兴,但他没有上前质问颜回,而是走到了孔夫子的房间,将看到颜回偷吃粥的事,告诉了孔夫子。

孔夫子听后,并没有很惊讶,说道:“我相信颜回的人品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么说,但我还是不能因为这一件事就怀疑他,可能其中有什么缘故[2]吧,你不要讲了,我先问问他。”

于是,孔夫子便召了颜回来,对他说:“我前几天梦到了自己的祖先,想必是要护佑我们吧。你粥做好了之后,我准备先祭祀[3]祖先。”

颜回听了,马上恭敬地对孔夫子说:“这粥已经不可以用来祭祀先祖了。”

孔子问:“为什么呢?”

颜回答道:“学生刚才在煮粥的时候,粥的热气散到了屋顶,屋顶被熏后,掉了一小块黑色的尘土到粥里。它在粥里,就不干净了,学生就用勺子舀起来。要把它倒掉,又觉得可惜,于是便吃了它。吃过的粥再来祭祀先祖,是不恭敬的啊!”

孔子听后说:“原来如此,如果是我,那我也一样会吃了它的。”

颜回退下之后,孔子回头对着几位在场的弟子们说:“我对颜回的信任,是不用等到今天才来证实的。”几位弟子由此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非常信服。

注:

[1]忧虑:忧愁思虑,忧愁担心。

[2]缘故:原因。

[3]祭祀: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朝起早 夜眠迟

【原文】

朝(zhāo)起早,夜眠迟【朝:早晨。眠:睡觉。】。老易至,惜此时【至:到。惜:珍惜。】。

晨必盥(guàn),兼漱口【盥:洗(手、脸)。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漱口:洗口,刷牙。】。便溺(niào)回,辄(zhé)净手【溺:尿的异体字。辄:立即,就。净手:把手洗干净。】。

冠必正,纽(niǔ)必结【冠:帽子。纽:纽扣。】。袜与履(lǚ),俱紧切【袜:袜子。履:鞋。俱:全、都。紧切:绑紧。】。

置冠服,有定位【置:安放。定位:固定的位置。】。勿乱顿,致污秽【顿:安顿。致:以致。秽:肮脏。】。

衣贵洁,不贵华【贵:以……可贵。洁:整洁。华:华丽。】。上循分(fèn),下称(chèn)家【循:依照。分:身份。称:相称、配得上。家:家庭状况。】。

【译文】

早晨要起得早,晚上要睡得迟。岁月不待人,人生易老,要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早晨起床后一定要洗脸、刷牙漱口。大小便后,要立即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出门帽子一定要戴端正,穿衣服一定要把纽扣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贴切,鞋带要系紧。

回家后帽子、衣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不要到处乱放,以致把衣帽弄脏。

穿衣服可贵的是整齐清洁,不在衣服的昂贵华丽,上要依照自己的身份穿着,下也要适合自己的家庭的经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