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下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15968200000005

第5章 诗经(5)

曾孙兴致勃勃地来到田间,带着妻子和儿女,把饭菜亲自送到南亩旁。田官见了格外高兴,特意叫来左右农人,一起把滋味细细品尝。壮实的禾谷覆盖着长陇,长得又好又多丰收在望。曾孙见了非常满意,不时将农夫的勤勉夸奖。

曾孙的庄稼堆得高高,就像屋顶和桥梁。曾孙的粮仓装得满满,就像小丘和山冈。快快筑起谷囤千座,快快造好车马万辆。把收下的谷物全都装上,农夫们相互庆贺喜气洋洋。这是神灵回报曾孙的大福,祝愿他长命百岁万寿无疆。

【师说】

这首诗是周王祭祀方(四方之神)社(土地神)田祖(农神)的祈年乐歌。这首乐歌给我们描绘了大田农事和王者馌田的景象,反映了农业古国的原始风貌。今天我们从中读到的是上古时代先民对于农业的重视,对与农业相关的神灵的无限崇拜。“民以食为天”不仅在农耕文明时代,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战略意义。温总理曾经说过,能够解决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知识卡片】

《诗经·小雅》是《诗经》的一部分。“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三十一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七十四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故事链接】

民以食为天

秦朝末年,有个书生叫郦食其(yì jī),很有学问。他曾献计帮助刘邦智取陈留,被封为广野君。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争霸。刘邦联合各地反项羽力量,据守荥阳、成皋。荥阳西北有座敖山,山上有座小城,是秦时建立的,因为城内有许多专门储存粮食的仓库,所以称为敖仓,它是当时的一个大粮仓。

在项羽的猛烈攻击下,刘邦计划后撤,把成皋以东让给项羽。刘邦想听听郦食其的想法。郦食其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楚军不知道守护粟仓而东去,这是上天帮助我们成功的好机会啊!如果我们放弃了成皋,退守巩、洛,把这样重要的粮仓拱手让给敌人,这对当前的局面是非常不利的啊!希望你迅速组织兵力,固守敖仓,一定会改变目前不利的局势。”刘邦依计而行,终于取得了胜利。

小雅·鱼藻

【原诗】

鱼在在藻,有颁[1]其首。王在在镐[2],岂乐[3]饮酒。

鱼在在藻,有莘[4]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

鱼在在藻,依于其蒲[5]。王在在镐,有那[6]其居。

注:

[1]颁(fén):头大的样子。

[2]镐:西周都城,在今陕西西安。

[3]岂(kǎi)乐:欢乐。

[4]莘(shēn):尾巴长的样子。

[5]蒲:多年生草本植物,叶长而尖,多长在河滩上。

[6]那(nuó):安闲的样子。

【译文】

鱼在哪儿在水藻,肥肥大大头儿摆。王在哪儿在京镐,欢饮美酒真自在。

鱼在哪儿在水藻,悠悠长长尾巴摇。王在哪儿在京镐,欢饮美酒真逍遥。

鱼在哪儿在水藻,贴着蒲草多安详。王在哪儿在京镐,所居安乐好地方。

【师说】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每章前两句以“鱼在在藻”起兴,出语奇崛。一句四字,而“在”字两见,颇具特点,两个“在”字实为自问自答,全诗节奏以此为基调,欢快跳跃,收放有致。三章中每章第二句对鱼的形态描写,酷似现代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依于其蒲”则是鱼在藻中摇头摆尾、得其所需的全景式展示。三章并提,由特写至全景,构成了一组极具情节性和象征意味的鱼藻情趣图。而诗的每章后两句则是写王,“王在在镐”“饮酒乐岂”,形式上只是语序颠倒,实则暗含活动顺序和因果。春秋时代,酒是富足后的奢侈品,因而也是欢乐的象征。而在酒过三巡之后,那欢乐的气氛在酒香弥漫中显得更为浓烈。宴饮之景、欢乐之情跃然纸上。

通观全诗,“鱼”和“王”,“藻”和“镐”在意象和结构上严格对应,起兴之意昭然。诗人歌咏鱼得其所之乐,实则借喻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气氛。正是有了这一层借喻关系,全诗在欢快热烈的语言中充分展现了君民同乐的主题。

【知识卡片】

《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与叙述武功的史诗不同,这些诗歌大都从普通士兵的角度来表现他们的遭遇和想法,着重表达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读来倍感亲切。

【故事链接】

庄子知鱼乐

庄子在濠水桥上与著名的哲学家惠子一起散步。他看见鱼儿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戏,便对身边的惠子说:“这是鱼儿的乐趣啊!”

惠子不以为然地反问庄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

庄子反唇相讥:“那么,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乐趣呢?”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惠子辩解道:“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感觉。你本来就不是鱼,你肯定也不会知道鱼的感觉。”

庄子到底是做学问的人,十分善于总结问题的症结。他认为两人争论的焦点是,你问我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这是你承认我了解鱼的乐趣以后才会提出的问题。

于是他告诉惠子:“那是因为我在桥上的心情很高兴,所以我就认为鱼儿在水中也是很快乐的。”

这篇寓言是中国古代一场著名的辩论,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

惠子的观点是,人只能自知,不能他知;而庄子的观点则是,人既可自知,又能感知其他事物。

小雅·都人士

【原诗】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彼都人士,台[1]笠缁撮[2]。彼君子女,绸直如发[3]。我不见兮,我心不说[4]。

彼都人士,充耳琇[5]实。彼君子女,谓之尹吉[6]。我不见兮,我心苑[7]结。

彼都人士,垂带而厉[8]。彼君子女,卷发如虿[9]。我不见兮,言从之迈。

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匪伊卷之,发则有旟[10]。我不见兮,云何盱[11]矣。

注:

[1]台:通“薹”,莎草。

[2]缁(zī)撮:青布冠。

[3]绸:通“稠”。如发:她们的头发。如发,也说“乃发”,乃,“其”。

[4]说(yuè):同“悦”。

[5]琇(xiù):一种宝石。

[6]尹吉:当时的两个大姓,如同晋时称王谢。

[7]苑(yùn):一本作“菀”,郁结。

[8]厉:带之垂者。

[9]虿(chài):蝎类的一种。长尾曰虿,短尾曰蝎。

[10]旟(yú):上扬。

[11]盱(xū):通“”,忧。

【译文】

那些京都的人士,狐皮袍子亮黄黄。他们容貌不曾改,说出话来像文章。行为遵循西周礼,正是万民所希望。

那些京都的人士,头上草笠青布冠。那些贵族妇女们,密直头发垂两边。如今我都见不到,心里不快难开颜。

那些京都的人士,玉石坠子耳边加。那些贵族妇女们,姓尹姓吉名气大。如今我都见不到,心中不快好牵挂。

那些京都的人士,衣带下垂两边飘。那些贵族妇女们,卷发如蝎向上翘。如今我都见不到,但愿跟随一起跑。

不是他要把带垂,衣带本该有余长。不是她要把发卷,头发本该向上扬。如今我都见不到,为之四顾心忧伤。

【师说】

全诗五章,每章六句。都用赋法,平淡的叙述中寄寓着浓烈的感情内容。

第一章开头便以“彼都人士”这仿佛是称呼,又像是叙述的句子面对读者,同时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那个时候的京都人士是如此可观可赏,言外之意便是今天见到的这些人物,皆不可同日而语了。“行归于周,万民所望”,重新回到昔日的周都是人心所向,而人们更为向往的是民生的安定、礼仪的复归和时代的昌隆。

第二、三两章叙说的是彼时彼地具有典型性的男女贵族人物的形象,草笠和青布冠是男子的典型头饰,而密密直直的头发则是女子的典型特征。耳朵上的宝石饰物更是不失贵族气派。要问他们是何许人,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尹氏和吉氏。今天这一切都不可得见,怎不令人忧郁愁懑呢?

当然,从表现手法方面看,全诗无一笔描写今日人物形象,而是处处落笔于昔日京都男女的衣饰仪态之美,让读者在回忆和想象中产生强烈的对比感,准确而深沉地传递出诗人不胜今昔盛衰的主观感受。这也是其艺术上的成功处。

【知识卡片】

《都人士》就是东周人怀念西周的人物仪容之美,这是一首伤离乱之作。《毛诗序》言:“周人刺衣服无常也。古者长民,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归壹。伤今不复见古人也。”诗旨已明,朱熹《诗集传》申述云:“乱离之后,人不复见昔日都邑之盛,人物仪容之美,而作此诗以叹惜之也。”由诗观之,概为平王东迁,周人思昔日繁盛,悼古伤今之作。

【故事链接】

平王东迁

话说申侯进表之后,有人在镐京探信,闻知幽王命虢公为将,不日领兵伐申,星夜奔回,报知申侯。申侯对太子宜臼说道:“国不可一日无君,请太子立即登位继承大宝,稳定民心。”宜臼半推半就地换上了龙袍,戴上帝冕,他在申侯和缯侯的簇拥之下登上天子之位,史称周平王。

草草举行完天子登基大典之后,司寇出来奏道:“如今镐京突遭战火,百姓十室九空,国库粮食及珠宝布匹被犬戎洗劫一空。据微臣派人打探,犬戎、西戎并未退兵,仍在京郊骚扰百姓,抢掠财物,请大王定夺。”申侯和缯侯已被平王封为司徒和司空,位列三公。平王将询问的目光投向了申侯,申侯赶紧出来奏道:“臣有一计,可保我王高枕无忧。武王之时,曾命周公营造洛邑,作为国之陪都。成王之时,周公、召公继续营造洛邑,天下诸侯、能工巧匠云集洛水北岸,历经十余年,遂成规模。虽然时隔二百余年,洛邑宫殿依然气势雄伟、富丽堂皇。武王、成王之所以精心营造洛邑,其目的就是预防国家有变,洛邑可以作为国之京都。如今镐京被罹战火,已经残破不堪,正可迁都洛邑,以避犬戎。请大王明断!”平王沉吟不语,缯侯说道:“司徒大人言之有理,迁都洛邑正是时机,请大王三思。”平王说道:“既然司徒、司空都赞成迁都,本王就允众臣所请,迁都洛邑。”

第二天,缯侯、司寇骑着马走在前面,平王和王后乘坐着车辇走在中间,申侯、司寇、周公、召公等大臣紧跟其后,大队人马走出镐京城的东门。刚走出不远,只见前方尘土飞扬,一哨人马呼啸而至。申侯等人赶忙迎上前去,定睛一看,原来是绒王带领人马挡住了去路,申侯走向前去笑着问道:“敢问大王,为何拦住天子宫驾!”绒王说道:“敢问天子大队人马,要去哪里?”“巡幸洛邑!”绒王笑道:“逃跑的吧?我劝天子还是回宫为好。此去洛邑千山万水,盗匪猖獗……”司寇纵马出来喝道:“天子巡幸,岂是尔等蛮夷所能干涉!速速让开道路,否则,定要将尔等斩于马下。”绒王大怒:“无名鼠辈,敢口吐狂言,让你见识见识本王的本领!”说罢手舞着大刀冲了过来,司寇也手持大刀迎了上去。申侯护着平王且战且走,眼看手下士兵越来越少,平王吓得哭了起来,申侯也焦躁不堪。正在这时,忽见西北边一路尘土飞扬,又一路人马杀奔而来,申侯惊道:“看来我命休矣!”只见领头的是一员武将,后面紧跟着有几千人马。走到近处一看,平王不禁大喜:“原来是西陲大夫前来救驾!”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西陲大夫,即后来的秦襄公!西陲大夫骑马冲了过来,弯弓搭箭朝着绒王射去。司寇身上已经挨了一刀,体力渐渐不支,而绒王却越战越勇;忽听一声箭响,吓得绒王一低头,一支利箭从头顶飞了过来,将绒王的帽子射落在地下,绒王一见不好,拨马就逃。西陲大夫带领人马向绒王追击,犬戎的士兵被射杀甚众。平王赶忙派人将西陲大夫叫来,西陲大夫下马跪下奏道:“西陲大夫救驾来迟,祈请天子恕罪!”平王从车上下来,上前将西陲大夫扶起:“爱卿何罪之有,快快请起!”西陲大夫道:“听说犬戎、西戎破我镐京,杀我天子,掳我臣民,掠我财物,微臣听说之后,肝胆俱碎,心如刀割,恨不能亲手斩杀犬戎,替天子报仇雪恨。立即起兵,马不停蹄,总不算太晚!”平王说道:“此去洛邑,犬戎、西戎蛮夷之人恐还会袭扰,爱卿能护驾到洛邑否?”西陲大夫说:“西戎杀我祖父嬴仲,此仇不共戴天,此乃家仇。犬戎杀我天子,破我城池,掠我百姓,此乃国耻,也是国恨。臣愿亲率三千子弟护驾天子,东幸洛邑!”平王喜道:“有西陲大夫护驾,我无忧矣!爱卿可愿入朝为官?”西陲大夫说:“臣不愿入朝为官,唯愿带兵杀戎人,为祖父报仇,为天子守边!”平王大喜说道:“有卿守边,我无西边犬戎之忧了。西陲大夫,本王与你盟誓,并赐书于你:戎无道,侵夺我文王开创的岐、丰之地,杀我父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能攻逐犬戎、西戎,即有其土地!”西陲大夫大喜:“臣愿为天子攻逐蛮夷,为天子夺回岐、丰之地!”平王赐其爵位为公,即秦襄公。

在秦襄公、申侯等人的护送之下,周平王的车队人马继续向东走去,路上虽有犬戎、西戎、骊戎等游牧民族部落的骚扰,由于秦襄公所带的军队骁勇剽悍,犬戎等部落见没便宜可占,也就无可奈何地撤退了。周平王回首望去,只见镐京城、岐山随着那轮下山的太阳,逐渐沉入地平线之下,淹没在黄昏里。看到故国故都离自己越来越远,不禁悲从中生,流下了两滴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