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怎样理解你的孩子?
你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
你明白孩子到底想要什么吗?
你了解孩子是否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你吗?
没有一位家长是不为孩子操心的,每一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自己期望的那样成长。20年里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的事情都不是原来想象的那个样子了,但是家长心目中的“乖孩子”形象,却没有发生变化:不胖不瘦,聪明又好学;小时候能背古诗歃,上学的时候精通数理化;回家后既不看电视,也不看小说,但一定要会琴棋书画;不要到处乱交朋友,不去“网吧”,脑子里面整天装着名次的概念,如果孩子不是“第一名”,就想着“争当第一名”。从重点小学到重点中学,然后是重点高校。可是这一切是孩子的需要还是家长的需要,孩子的愿望,孩子想去做的事情,常常是在一种不经意的情形之中表现出来的。
在生活中总会听到家长们苦口婆心地教导孩子,孩子们却对家长的唠叨从没有放在心里,而且总是与家长对着来,家长说的不但不起效,孩子和家长反着来的行为越来越厉害。12岁前后的孩子处于“青春勃发”的年龄段,也是孩子渴望挣脱家长的控制而走向独立的时候。孩子渴望看到自己的独立,但是又不得不受制于家长的约束,于是孩子就开始对家长表现出反抗和不听话。如果孩子的渴望得不到家长或者老师的理解,如果孩子在家长、老师和同伴那里无法获得足够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孩子就会以厌学,不听家长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叛逆和反抗。在家长还没有做好对孩子准备的时候,孩子们似乎一夜之间就从“乖孩子”变成为令家长头痛的“小皇帝”。
13岁的玲玲起床正在卫生间梳洗,妈妈推门进来,盯一眼玲玲:“又是先洗脸后刷牙,跟你讲过多少次了,你怎么老不听,一定要先刷牙后洗脸,这样做不符合通常的程序。明天要记住先刷牙后洗脸,然后再梳头。”玲玲撅着嘴变现极其厌烦的样子。过一会后,玲玲从自己的卧室出来,妈妈一看又发火了:“我告诉过你要穿那套新买的裙装,你怎么还穿昨天的衣服”。
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关心入微,照顾体贴,但孩子非不领情,反而处处与家长发难,令人伤心。孩子没有理由故意和家长为难,很多不开心是由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玲玲的妈妈当然是爱自己女儿的,但是在她的家庭教育中有很强的专制成分,对女儿管得太严、太细致,这等于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遭到孩子反抗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学会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对一些无关紧要的琐碎事情不必亲力亲为,让孩子养成独立生活的好习惯;还要避免孩子因为这些琐事产生对家长严重的逆反心理,从而拒绝接受所有的要求。当孩子要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时,甚至不惜与家长对抗,这表示孩子的关键年龄己经来临,是孩子成长和不听话的信号。孩子的“不听话”并不是什么坏事,“不听话”是孩子的理性发展到了需要对外界发出自己声音的时候,那是孩子“理性的狡计”和“理性的捣乱”。如果孩子到了应该独立的年龄却依然对家长“言听计从”而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那倒是更令人头疼的成长问题。
13岁前后是孩子由“小孩”转变为“大人”的关键年龄,它是孩子“变形”的关键期,这是一个让家长感到紧张的时段。可是,家长能够做的就是除了细心地为孩子提供适合这个年龄段的教育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13岁前后的孩子反传统、反规范、争个性,追求另类和与众不同,家长们都要预先为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发展做好准备。
家长对孩子都有这样的体会:原本乖巧可爱的孩子一到十二三岁,总爱和家长对着干,家长的话一句也不听,有什么事情宁可自己憋着也不和家长说,有些孩子表现得毫无忌惮,有的孩子则表现为消极对抗,不少家长悲哀地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和自己“作对”。心理分析学家把这段专爱和家长、老师“作对”的青少年时期称为逆反期。许多孩子的家长也许都会遇到这样一些尴尬的状况:家长说不,孩子偏说要;家长说要,孩子偏说不;有时孩子明明做不到的事情,还坚持要自己做,拒绝家长的帮助。如果家里有个正处于“逆反期”的孩子,家长可真犯了愁:孩子老跟大人“拧着劲儿”,不知是中了什么邪。
孩子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中,有着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孩子到了青春期,除了身体方面在变化外,孩子思维方式也由儿时的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这是许多变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特殊变化,因为孩子自我意识的逐渐加强,每件事情都要体现“自我”的存在,于是孩子们会靠和父母对着干来体现自我存在。其实孩子逆反的对象并不只是家长们,对老师乃至整个社会都会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专家认为,“逆反期”是孩子们从儿童到成人过渡的关键时刻,所以兼有两个时期的特点:一方面,青少年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独立思考能力、感受力和行动能力等;另一方面,初步觉醒的自我意识支配强烈的表现欲。即处处体现自己,通过展示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个时期的年轻人爱打扮得与别人不一样,爱做一些引人注目、与众不同的事,爱说一些令人,吃惊的话,让人另眼相看,这都是他们想要的效果。了解到这些,家长就不难理解孩子们的表现了。
尽管家长无需对孩子与自己“反着来”担心不己,但是这段时期如果家长处理不好,一味地放任孩子无理取闹或者对孩子的某些行为不闻不问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家长对孩子反复限制和干涉,可能使孩子变成一个唯命是从的人,成为一个没有主见唯唯诺诺的人。反之,如果家长明明知道孩子的做法是错的,还一味迁就和妥协,这也无疑是在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家长需要把握好管教的“度”,运用一定的智能和技巧,化解孩子的“反抗“,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反抗期。
想读懂孩子,先要学会倾听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有了独立的思考意识,他们对生活中的事情,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父母应该对这一时期孩子的想法给予鼓励和支持,多多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鼓励和赏识孩子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可以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倾听孩子的想法,父母可以在第一时间纠正孩子的错误。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出生在一个民主的家庭中,他的童年是在哈得孙河谷的海德公园里度过的,而且过得非常开心。妈妈非常尊重罗斯福的意愿,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只给罗斯福提供参考建议,而不会干涉罗斯福。这不仅使罗斯福和妈妈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而且培养了罗斯福的主见。
妈妈喜欢用各种服装来打扮罗斯福,但是罗斯福却不喜欢妈妈为他选择的衣服。有一次,罗斯福大胆对妈妈说出了他对妈妈给自己安排服装的不满。还有一次,妈妈想劝说罗斯福穿苏格兰短衫,但是罗斯福还是拒绝了妈妈。最后,妈妈同意罗斯福穿水手服。
妈妈曾这样解释:“我们从来不曾试图对他施加影响,不想使他违背自己的爱好按我们的模式规定他的人生道路。”
5岁时罗斯福曾对妈妈说了这么一句忧郁的话:“妈妈,我不开心,因为我没有真正的自由。”妈妈听了这样的话开始反思自己,然后决定给罗斯福更多的自由。
第二天,妈妈就开始这样做了,她对罗斯福的日常生活不作规定,让罗斯福自由地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刚开始,罗斯福很高兴,他可以自由地生活了。没过多久,他发现不被人重视的感觉真的不好受。后来,他又恢复了之前的生活状态。
事后,妈妈是叙述当时情况的:“证明他对自由的渴望就是通过他对我们置之不理这样的方式上表现得。那晚,他变成了一个又累又脏的小孩子,拖着疲惫的躯体回到家里。我们没有去问他到哪里去了或是干了什么。第二天,他表示愿意按平时的安排作息,并且觉得心满意足。”
罗斯福个性的发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得益于妈妈尊重他的意愿和想法,满足他的合理要求,给他自由活动的时间,使他无拘无束地发展自己,尽情地享受童年的欢乐,而不是强迫罗斯福听从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许多父母也想像罗斯福的妈妈那样去做,但他们不清楚具体怎样去做。那么,身为家长的你不妨按照以下方法试试。
第一,孩子的意愿和想法应尽量给予支持和尊重,多给孩子一些自主决定的机会。
在父母决定一件与孩子有关的事情之前,可以主动询问孩子的意见,听听孩子的想法。千万不要对孩子的想法忽略和抑制,即使他们的想法有问题,父母也绝不可以借此机会打击、嘲笑孩子。
当父母发现孩子的想法错误时,父母需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如果孩子一味坚持他的错误想法,父母可以让孩子去尝试、去经历,然后在他遇到困难时再帮忙解决,给予教育。这样给孩子的教育最深刻。
其次,父母应该把孩子当做家庭中独立的一员,经常和孩子商量事情,听听孩子的意见。
当家里来客人时,孩子突然想陈述自己的观点,父母不应该对他们制止和打击。而应该说:“好吧,孩子,你说说你的观点吧!”
最后,当孩子主动和父母谈起自己的想法时,父母不要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而应该做一个忠实的听众。父母可以对孩子说:“孩子,来,我们一起聊聊。”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这样不行!”“你听我的就行,保证没错。”“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而要经常对孩子说:“我是这样认为的……你觉得怎么样呢?”“我觉得这样不太好,因为……”“关于这件事,你有什么意见……”这种沟通方法就是带着商量的口气和孩子说话,而不是强制和命令,它充分体现了父母对孩子意愿的尊重。
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孩子的心情
有人说,理解是最好的沟通,所以,代沟的化解离不开双方的理解。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他们的知识面、接触面也不断增大,他们对一些问题开始有了自己的观察、思考和看法,并根据自己的想法做事。如果父母还把孩子当做无知者,对孩子横加干涉,孩子就会产生反感。特别是当孩子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时,父母常常认为这会影响学习而去阻止孩子。当然,孩子对父母的良苦用心也可能存在偏见和不理解。正是这种相互的不理解才造成了代沟的加深,增加了沟通的难度。
其实,如果父母和孩子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感受对方的心情,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理解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元素,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理解。很多父母不理解孩子内心的苦闷,抱怨孩子学习不努力,让孩子觉得非常委屈。
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李晨爱上了摇滚乐,并且对外出游玩产生兴趣。因为他希望用摇滚乐来宣泄烦乱的心情,想通过外出游玩缓解学习的压力。一次他准备和三个同学去公园游玩,但是父母不同意。为了不让自己失约,李晨偷偷地和同学出去了。当他回家的时候,父母不等他开口,就臭骂了他一顿,当时李晨感觉委屈极了。从那以后,李晨不再愿意把自己的事情告诉父母。
在初二的时候,李晨和班上一个女同学成了很好的朋友。但是因为她的学习很差,父母就阻拦他和那个女生交往……
当父母和孩子之间缺少理解的时候,沟通就成了问题。没有沟通和交流,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很容易产生隔阂。想必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越大,与他们沟通就越难,甚至不知应该怎样去交谈。其实,作为孩子,他们非常希望和父母进行贴心的交谈,但是很多时候父母却强行关闭了理解的大门,所以才使孩子不愿意和我们交流。
出于对孩子的关爱,一位母亲经常对女儿唠叨说“不许你和任何男生来往”。有一次,几个男生来邀请女儿去同学家过生日,却被女孩的母亲臭骂了一顿。这让女儿感觉在同学面前丢尽了面子,那些男生也不再跟她来往。为此,女孩怨恨母亲:“你们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们。”她对着父母大声嚷嚷道:“我就是故意不好好学习,我就是想气你们!你们给我的钱我会毫不客气地花光。”女儿内心依旧非常苦恼。
如果孩子视父母如“冤家”,经常与父母对着干,或是将自己封闭起来。这无疑让父母感到痛心,看着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孩子,如今的表现与陌生人无异。这时候,双方的理解就显得格外重要。但很多父母却不知怎样理解孩子,而孩子有时候也不懂得如何理解父母。
理解就是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站在对方的位置考虑别人的感受。父母应该放下家长的权威,发自内心地接受孩子。因为青春期的孩子,非常重视同龄朋友之间的交往,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们,孩子就会向外寻找理解他们的人。反之,父母如果理解孩子,孩子就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就愿意与父母沟通。
当你的孩子处于青春期时,他们首先需要你的理解,其次才是你的教育和引导。没有理解的教育,是没有效果的教育。当父母懂得对孩子尊重和信任,孩子也会投桃报李,他们也能体会到父母的用心良苦,体会到父母的初衷是好的,这样,父母就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在互相理解的心态下,代沟也就慢慢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