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请这样和孩子沟通
15852800000008

第8章 真心还需真心换:父母要聆听孩子的心声(2)

2.别勉强你的孩子

当孩子没有信心的时候,为了鼓励孩子,父母们常常会说一些“加把劲”之类的话。想想看,你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呢?请你好好考虑一下,如果孩子已经很努力了,可是妈妈还是催着他(她)加把劲,他(她)会怎么想呢?

妈妈:儿子,怎么了?这几天总是无精打采的。

儿子:没什么。

妈妈:发生了什么事?

儿子:唉……妈妈,护旗手真不好当。

妈妈:怎么啦?有人说你了吗?

儿子:护旗队里有两个同学打架,我是队长,对谁都不能偏心,真烦!

妈妈:难怪,我觉得你应该好好当这个队长。不过他们迟早会和解的,不用太担心。

儿子:唉,妈妈,我真不想当这个队长。

妈妈:这是什么话?每次都这样,真没耐性!以后还能做什么?

儿子:……

妈妈:别人是因为信任你,才选你当队长的。你可不能泄气啊!

儿子:他们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全推给我,我真不想当这个队长了!

……

在上面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妈妈根本就不关心孩子的苦恼,总说“该好好当队长”、“好好干”之类的话。作为妈妈,当然希望孩子能有自信心,可是,这样的鼓励方法,在孩子听起来,就是“你这样当队长是不行的”。孩子已经很努力了,但还被要求更加努力,这样对孩子是一种勉强。何不安慰一下孩子,或者告诉他如果实在是感觉为难,那就不当也好。或者如果他感觉为难也依然选择去当,那妈妈也是支持他的。这样,你的理解和体谅必然能够让孩子苦闷的内心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同时也能够让孩子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至少有你的理解,他就不会感到无助。

3.家长别做“电脑盲”

生活中,有些家长对电脑基本上没有什么了解,却又不愿意去学习,甚至一些高学历的家长也是如此。孩子每天都在学习,不断地增长知识,而家长却没有一点进步,这实际上是责任心不强的表现。替孩子着想,就不要让自己成了“电脑盲”。

梁女士和老公两个人都对电脑一窍不通。一年前,为了让上初二的儿子“跟上时代潮流”,便买了一台电脑。当时,儿子成绩不错,只是性格有点孤僻。

有了电脑之后,儿子变得“开朗”起来,节假日还和同学到附近几个城市旅游。但令人着急的是,儿子的成绩居然直线下滑。后来,梁女士从儿子同学的口中得知,儿子通过上网与几个女孩打得火热。

梁女士立即“反省整顿”,将电脑送给了已经参加工作的大侄子。没想到儿子从此再也不理她了,还经常旷课去网吧上网。

“冷战”持续了半年,梁女士最终还是绝望地向儿子“投降”了。

故事中的梁女士夫妇对电脑一窍不通,才使得儿子钻了这个空子,肆无忌惮地上网、交友,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父母不懂。如果梁女士夫妇稍有一些电脑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对儿子的上网记录做好监控,就不会给儿子留下可乘之机了。

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让孩子接触电脑是大势所趋。但是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的自控能力毕竟有限,如果父母不能做好引导和监督,就可能使得孩子通过网络步入歧途。虽然时下的大多数年轻父母对电脑都有接触,不必担心这个问题,但是如果你真的在电脑方面有所欠缺,那就抓紧给自己充电吧。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履行你做父母的职责,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别忽视了身体语言,告诉孩子你在听

语言是表达的一种方法,说话时的肢体语言,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沟通工具。研究显示:说话时所使用的字句都不是最重要的,说话者脸部的表情、音调的转变才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次,马丽和一个朋友带着朋友8岁的女儿去买玩具。朋友事先跟她的女儿说明今天只能买20元以内的玩具,具体要什么可以自己选。可8岁的孩子还不懂看价格,看到任何好玩的玩具,都说想要。

于是,朋友在孩子面前蹲下来,耐心地解释说:“你要看看上面的标签,少于20元的,我们才会买。”小女孩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懂事地比较一番,选出了自己想要的那个玩具。

看到这一幕,马丽联想起以前看到的孩子和父母因为要不要买玩具,而在商场里争执不下的情景,连连称赞她的育儿方式。

朋友说:“父母在给孩子指令之前先要同她沟通,其中,肢体语言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

蹲下来跟孩子讲话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肢体语言。它可以传递出这样的一种信息:父母和你是平等的!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遇到事情要多跟他们协商,既不能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也不能施以粗暴的命令和简单的指责。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独立感,他们不仅会对父母多一些体谅,而且还会对事情本身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断。

很多时候,人类的身体都会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传递出许多讯息,这就是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一个人内心的意思,有时候比说话还会更为真实。

研究显示:当人们相处融洽时,大多数都会出现一些动作,比如:前倾、后仰,放松双脚、双手……让对方有被接受的感觉。这种肢体语言,也可以运用在孩子的身上。当我们和孩子谈话时,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融入到他们的行为中,让他们明白:我们在听,我们很愿意听他们的意见。

爱孩子,可以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一句夸张的赞叹、一个提醒的眼神、一抹会心的微笑、一个热情的拥抱……都会在孩子纯洁无瑕的心灵上催生出快乐成长的花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最好不要使用那些让人不愉快的“要求、命令、必须”等词汇,而应通过“启发、暗示、商量”等形式来进行。使用肢体语言,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别浪费了你的眼神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思想感情,为人父母者要善于运用自己的眼神,通过眼神给孩子传递信息,与孩子进行沟通,对孩子进行教育。

那么,该如何发挥出眼神的作用呢?

吃过晚饭,爸爸在给东东讲故事。讲着讲着,东东的双手搞起了小动作,不是拿点零食,就是做个小动作。

爸爸没有停下来,不过他一边讲,一边用眼睛紧盯着儿子的手。

不一会儿,东东便“醒”了过来,双手安静了。

看到儿子没有认真听自己讲故事,爸爸紧紧地盯着儿子。事实证明:这种“盯”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也就再一次证明了眼神在人们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可以更细腻、更清晰地表达出一个人的感情。通过眼神,可以把要说的话、要表示的态度,暗示出来。通过眼神对孩子进行教育,还可以促进孩子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剖析、自我评价,从而达到教育的双重效果。

2.用好你的面部表情

如果孩子做了好事,你可以对他赞许地点一点头;如果孩子经过努力,解开了一道题,你也可以对他会心地笑笑……这些表情对孩子都是一种激励。一个人的表情能够传达出多种多样的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可以、不能、不该等等,这些表情能够给对方形成刺激,使暗示对象作出反应。

星期天,爸爸的同事带着自己的儿子来家里做客。看到家里来了客人,瓜瓜很高兴。一想到今天有人和自己玩了,瓜瓜竟然高兴得忘乎所以,发起了“人来疯”,不是哈哈大笑,就是高声尖叫。

爸爸觉得儿子很不礼貌,便用眼神暗示他,让儿子停止自己的行为。可是,儿子根本就没有理会父亲的暗示,依然我行我素。

突然,爸爸一把拉过儿子,猛地皱起了眉头。这下,瓜瓜总算看到了,声音也降低了不少。

虽然爸爸的行为有点猛,不过同事没说什么。然后,瓜瓜便带着自己的小伙伴到自己的房间去玩了。

为了说服瓜瓜,让他停下来,爸爸皱起了眉头。果不其然,当儿子看到这个情景的时候,便安静了下来。事实表明:表情暗示比眼神表现得更明确。

3.小动作亦能传达信息

有时候,父母还可以通过必要的体态语言将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从而教育孩子。比如:辅导孩子做作业时,如果发现孩子握笔的姿势不正确,可以给孩子做几个握笔的动作。除此之外,生活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龙龙爱热闹,每当家里来了客人,他就会上蹿下跳,兴奋得手舞足蹈。还拉着客人跟他比试“武功”,有时拳打脚踢,让客人啼笑皆非。为此,爸爸大声呵斥,甚至打他的屁股,而他竟不依不饶地撒娇大哭,弄得气氛十分尴尬。

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她将果盘递给儿子说:“去给叔叔端水果。”说完,用手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接着,妈妈走进厨房,说:“儿子苹果洗得真干净!洗好苹果之后,再给叔叔端杯热水。”说着,便向儿子伸出自己的大拇指。

儿子听了,满心欢喜地去了。就这样,儿子有了事情做,屋子里恢复了安静。

孩子需要大人的爱和注意,特别是父母常常口头上赞许他(她)的好行为,或亲亲他(她)、拍拍他(她)、搂搂他(她),这些点点滴滴表达了对孩子的感情和鼓励。在谈话过程中,运用动作等肢体语言,可以使孩子心领神会,在默契中体会到大人行为所表达的“悄悄话”。

支持并帮助孩子树立梦想

每个孩子都有对未来的梦想,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比如:有的孩子长大后想当消防队员、有的孩子想当教师、有的孩子想当宇航员、有的孩子想当医生、有的孩子想当警察……作为孩子的父母,就要积极想办法支持孩子的梦想。

父亲和孩子坐在一起看电视。屏幕上的律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会儿引经据典,一会儿举例说明,说得大家个个点头称是。

孩子觉得律师很气派,一种敬佩之心不禁油然而生,便转身对父亲说:“爸爸,我以后也要当个律师。”

父亲说:“好啊!我支持。不过,当律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熟悉很多法律法规,如果对条文都不熟悉,谁会请你呢?可你看看自己的成绩,如果你想当律师,必须先把自己的功课学好。”

听父亲这么一说,孩子就不做声了,心里却在想:“那我还是不当律师算了。”

孩子在接触各种新鲜事物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萌发出自己的理想,这种现象是很好的。对孩子的理想,父母如果觉得是合理的,就应给予支持,既不能只是简单地说句“好”,也不能马上就给孩子提出硬性的要求,而要让孩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支持是要讲究方法的,首先必须充分考虑孩子的心理准备和接受能力。上面例子中的父亲,从主观上说,对孩子的理想是热情支持的,可是从客观效果来说,却是在扼杀孩子的理想。

一个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你永远都不会知道孩子的未来会是什么样,所以,千万不要对孩子的理想妄下结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理想的实现却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它刚萌发出来的时候,需要的是家长的点拨和引导。对孩子的理想,既不能不理不睬,也不能揠苗助长。

对孩子们来说,有梦想是一件好事,即使这个梦想只是一个梦,那也比没有梦想好。如果你自己的孩子有了梦想,千万不要去打击他(她)。因为,不久之后,你就会发现,你打击的不仅仅只是一个梦想,更是一颗积极进取的心灵。

即使将来你的孩子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你也要相信,他(她)绝对不是一无所获。孩子在追求梦想的路途中,不断地充实自己的行囊,他(她)会得到比成功完成梦想更为珍贵的东西,比如:追求的快乐、坚持的毅力、抵抗挫折的勇气、对人生更深刻的认识……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是仅仅只有天才可以做到,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是可以获得成功的。所以,对于孩子的梦想,家长们一定要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

1.认真倾听孩子的梦想

真正有梦想的人,他的内心是灿烂的;真正有梦想的人,他的脚步是踏实的;真正有梦想的人,他的生活是美好的。当你的孩子一回到家,突然宣布:自己将来要当一名职业厨师的时候,你会说些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要认真倾听孩子的梦想,给孩子多一些鼓励。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有一天,跆拳道课结束时,桑琪来接儿子,她看到了这样的一幕:

教练问:“同学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呢?”

学生们马上都举起了双手,有些学生说要做飞行员、做消防员,有的说要开汽车、造房子、做警察……

“陶丰,你的梦想是什么?”

男孩看看老师,说:“我要当一名科学家!”

作为一名读过很多育儿图书的家长,桑琪对于这样的回答,非常肯定。孩子心中的梦想是内心期待美好事物的真实想法,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他们的梦想会越来越坚定,脚步越来越踏实。

当孩子们将自己心中的梦想说出来的时候,故事中的教练进行了认真的倾听。倾听,是对孩子梦想的尊重。对于孩子的梦想,我们应该主动倾听,让他们将自己的梦想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