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历史学家讲故事:人生路上舍与得
15850500000007

第7章 完善自身,尽显人格魅力(6)

范仲淹小时候家中很贫困,一直到了十几岁时才开始念书识字。为了能继续读书,他生活得非常艰苦,每天都只熬一锅粥,然后使它冷凝成粥冻,再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每顿饭也仅配上几块咸菜下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始终坚持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当官以后,他仍然牢记广大穷苦的百姓,以“先忧天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对两个儿子他要求得更为严格,经常给他们讲自己从前艰苦求学的故事,督促他们保持勤俭的家风。在他的谆谆教导之下,两个儿子都非常懂事,也很孝顺,并且在学业上都有所成就。

二儿子范纯仁要结婚了,想把婚事办得排场一些,他觉得婚姻乃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即使是破费一次也是应该的,便想买一些上等的用品。但是他非常了解自己的父亲,于是便列出了一份清单让父亲过目。果然,范仲淹看过之后就皱起了眉头,他摇了摇头说道:“这真是太过分了,怎么可以这么铺张浪费呢?”说罢又看见儿子低头只是不语,不像平常那样很情愿地接受自己的建议了,于是又和蔼可亲地教导道:“孩子,我并非心疼钱,我也明白是亲家那头想风光一番的,但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我们的家风,不能忘了先忧天下的信条啊!”几句话便将深明事理的儿子说得点头称是,连忙改了清单,最终办了一个简朴大方的婚礼,受到了人们的普遍称赞。

范仲淹到了晚年,儿子们想给他建造一个大宅子养老,他坚决反对这件事。他觉得自己现在住的这个房子虽然没有他的同僚们住得大,但是跟大多数人比起来,他的居住条件已经很好了。儿子们也很赞成他的看法,便把父亲多年来攒下来的俸禄全都拿去接济贫困的亲戚朋友、老部下和百姓们,对此,范仲淹感到十分欣慰。

游戏于大千世界,漫步于人生之旅,追物而不被物所困,寻爱但不为爱所累,欲路勿染,俭以养德,这真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

北宋高官及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一生中有许多著作,其中最有名的《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名篇。根据有关的史料记载,司马光在生活中是一个俭朴节省的人,“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是却“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为了让儿子意识到崇尚节俭的重要性,他还以家书的形式写了一篇论节俭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抨击奢靡的生活,极力提倡节俭朴实的作风。

他常常以“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这句至理名言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并援引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御孙曾经说过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另外,他还对道德和俭约的辩证关系作了详尽的解释。他说:“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反之,“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司马光一直告诫自己的孩子: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从表面上看这些都不是治国之大事,但是,它们恰恰是治家兴国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这几种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修身、齐家,甚至是治国、平天下。司马光那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世之言,已经被世人广为传诵。由于他的言传身教,儿子司马康从小便懂得节俭的重要性,并始终以俭朴律己。他曾经担任过校书郎、著作郎兼侍讲等职,也以通晓古今、为人清廉和生活俭朴而著称于后世。

“俭”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对于奢华浪费的行为而言,是一种有效并且有益的约束力。李商隐曾经写过一首《咏史》诗,其中便说明了节俭的好处以及奢侈所带来的恶果:“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从这句诗里也可以看出来,崇尚节俭对于一个家庭的幸福甚至国家的安宁来说,都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家庭和国家都需要道德来维系,而在各种道德修养中,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节俭是一种美德,它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乐趣。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

机遇垂青勤奋的人

成功没有捷径,成功没有秘诀。但成功并非无章可循,想要获得成功,就要勤奋而不懈怠,否则成功之门决不会向你开启。

俗话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可见,勤奋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做每一件事不见得一定成功,但是,倘若不去做,则一定不可能成功!所以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就要着手去做,而要去做,就必须把懒惰的习惯扔得远远的。

汉代的开国元勋张良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成为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的得力干将并立下了大功。他非凡的军事才华全都得益于《太公兵法》。这本奇书并非轻易就能得来的,他受到高人的真传是经过了一番考验的。

一天,张良要去集市,路过一座桥的时候。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迎面走来,并对他说:“我的鞋子不小心掉进河里了,你能帮我把它捞上来吗?”

张良听了,二话没说就跳到河里帮助那位老人把鞋子捞了上来。可是他刚一上岸,老人又对他说:“我右脚上的鞋子又掉下去了,你再帮我捞一下吧!”于是,张良又依照老人的吩咐跳到河里去捞鞋子。就这样,这个老人让他往河里来回跳了好多次,张良却毫无怨言,全部照办了。

老人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说:“真是孺子可教啊!五日之后你就到这个桥下等我吧!”

五天以后,张良看天快亮了,便急忙赶到桥下来见那位老人。可是等他走到那里的时候,发现老人已经等候他多时了。

“你是应约来的,但是却不守时间。你是年轻人却比我这个老人来得还要晚!”老人十分严肃地说,“五天以后你再来这里见我吧。”

很快又过了五天,这次张良不敢偷懒了,他一听见鸡鸣就赶忙起身,然后一路小跑地来到桥下,但是老人又比他早到了。老人一脸怒气,更加严肃了:“你再过五天来这里找我!”

张良顿感羞愧不已,心里这样想着:我身为一个年轻人却还不如一位老人,下次一定要早到。到第四天的晚上,张良一夜未曾合眼,生怕自己会睡过头,半夜时分,他便动身去了桥下。这次,他终于比老人先到了一步。

老人来了以后,见张良来得比自己早了,于是非常高兴。他说:“年轻人就是应该多努力,勤奋起早!”说完,老人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传给了他。

张良得到这本奇书后如获至宝,从此每天都很早便起床,认真研究,用心揣摩。没过多久,他便将书中的精髓都掌握了,还拥有了卓越的军事本领。于是,在刘邦统一天下时,张良成功地辅佐了他,替他出谋划策,最终受到重用。

历史上还有很多勤奋刻苦的人。例如清朝的康熙帝,他从五岁时便开始读书,八岁读《大学》、《中庸》。三十三岁时(康熙二十三年),他在南巡的船上,还仍然坚持读书。身边的侍臣奏请他注意休息,他却说:“深味古今义理,足以愉悦我心。予之不觉疲劳,以此故也。”

到了晚年,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就像他在《庭训格言》中所说的:“朕自幼好看书,今虽年高,犹手不释卷。诚以天下事繁,日有万机,为君者一身处九重之内,所以岂能尽乎!时常看书,知古人事,靡可寡过。”

康熙帝读书特别广泛,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天文、地理、历法、算术、军事、法律,甚至音乐、美术、医药,他都有所涉猎,他“钦定”的图书就有很多部。其中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渊鉴类函》、《古文渊鉴》、《子史精华》以及《朱子全书》等。

另外,他非常喜欢书法,一生光是临摹的法帖,就多达一万多张,给庙宇题的匾额,也多达一千多件。同时,他还十分注重对自然科学的学习,曾经向法国的传教士张诚等人学习欧几里得的《初等几何》,还有阿基米德的《应用几何学》,并且还学习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天文、地理、生理解剖等各个领域的最新科学知识。

身为一国之君,政事缠身,日理万机,一般人都很难理解,他怎么还有精力读书?康熙帝一生“活到老,学到老”,经常抽出很多时间读书,他的知识面之广,古今实属罕见。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功绩卓著的政治家,为祖国的统一、生产的发展、民族的大团结以及对外来侵略的有力抗击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样的文韬武略,跟他自少年时始直至晚年,整整一生的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

勤奋刻苦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轻时就应该谦虚勤奋、刻苦学习,反之,一旦你迈入社会,就会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时候一切都晚了,更别说建功立业了。张良之所以能够在日后辅佐刘邦,成就伟业,原因正在于此。

勤奋的对立面是懒惰。清晨不肯早起,好不容易起床却仍是懒洋洋的不事整洁,能把事情推到明天做就决不在今天完成,能把事情推给别人就决不留给自己,对于不懂的事情也没有要去弄懂的想法,对于不会的事情也从不想去学,无意把事情做得更好,无意把成果扩展得更多,贪图享乐、四体不勤,时常盘算着如何过周末、如何度假期。这样的人永远都不会得到机遇的垂青。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鲁迅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

不要做墙上的芦苇,否则不但与成功无缘,甚至无法做回你自己。

任何人都不要随波逐流,也不要盲目追求,因为在崇高的品质面前,没有地位高低的区别。只要我们不卑不亢,坚守原则,即使我们处于低下的地位,也淹没不了我们高大的人格。

梁柳是皇甫谧一个姑姑家的孩子,他当上城阳的太守以后,就有人劝皇甫谧置办酒席来给他送行。不料,皇甫谧却说:“梁柳在没做官的时候来拜访我,我就从未亲自接送到门外过,吃的也是非常普通的饭菜。另外,我还听说穷人对于有无酒肉之类的礼节是不会太在意的。再说了,如今梁柳做了大官,我如果大费周折地给他饯行,不就显得我太过看重城阳太守这个官职而非重视梁柳本人了吗?这么做是有违古圣先贤传下来的为人之道的,也会使我的内心无法安稳。”

这则小故事让人联想到了成语“前倨后恭”的由来。《史记·苏秦列传》中有记载:苏秦在没有显达之前,经常到处进行游说,但总是不得要领,以致每次回家时都穷困不堪,被兄弟嫂妹妻妾笑得几乎抬不起头来。而在他“相六国”之后,衣锦还乡,直把嫂子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头也不敢抬了,苏秦笑问道:“何前倨而后恭也?”这时,只见嫂子怯生生地说出了一句大实话:“我看小叔子你现在是财大气粗,有权有势啊!”

一个是前后一致,一个是前倨后恭,相形之下,境界之高低立判。皇甫谧是我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人物,为人特立独行,固守着自己做人的原则,并不因梁柳当了高官便奴颜卑膝,曲意逢迎,而是依然故我,就连送别的酒席都不置办,并且还半真半假地把前来劝说的人数落一番。皇甫谧的行为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愚蠢,但是细一琢磨,我们就能了解他的高尚情操。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皇甫谧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先不说他跟梁柳的私交,仅凭两人是姑表兄弟这一点就足以让其他人羡慕不已了,皇甫谧却始终信奉君子之交淡如水,不在乎梁柳是否有功名富贵,十分洒脱地对待他一如从前。据史书记载,皇甫谧一生未曾进入仕途,朝廷多次征召他都不为所动。越是了解他,我们就越能理解他为何可以做到超然对待他跟梁柳的关系了。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中,像苏秦嫂子那样的前倨后恭者不乏其人。而社会上也确实存在着很多诱惑我们的东西,这时,固守自己做人的原则,不为世俗名利所累便显得十分可贵。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做到心无旁骛,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奋力前行。

一个人如果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忠于自己的理想,那么他永远都不会成为失败者,即使他不是声名显赫、即使他没有腰缠万贯,他也是值得肯定和尊敬的。

——罗斯福

不做损人利己之事

损人利己之事做多了,就会变成损人不利己。

一个人的名誉,就像他的实质财产,是他的所有。然而,名誉比财产更重要,它是平安的守护神,苦海中的救生筏,从天堂掉下来时的降落伞,陷入流沙赖以救命的木板。

庾亮有一匹马叫的卢,它的性情非常暴烈,所以有人都劝他将这匹马卖掉。庾亮这样说:“假如我要卖这匹马的话,肯定有人把它买走,这样它又会伤害到新的主人。我们难道可以把危及到自身安全的东西转嫁给他人吗?孙叔敖曾经把一条不吉利的双头蛇杀掉,就是因为不想让后来的人再见到它们,在古时候这件事一时被传为美谈。我向他学习,不是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