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容忍与自由
15796400000015

第15章 女子解放从哪里做起?(1)

中国历史上妇女的地位

中国的妇女,一般给人以这样一种概念:在社会上总是处于非常低的地位。不过本文的宗旨是试图说明一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就是说中国妇女尽管受到传统的压迫,还是显示了她们是具有树立起自己应该占有地位的能力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样才是公正的。如果要问,说明这些史实的用意何在?简单地说,就是:即使在中国,压迫妇女也是办不到的。

首先,我想引用《诗经》中饶有兴味的两段记载: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

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其泣喤喤,朱芾斯煌,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

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诗经》是一部公元前八世纪以前描写我国古代社会生活最丰富和最可靠的史实记载。这里描写得这样坦率地偏爱儿子,轻视女儿,再不需要做任何的辩解和说明了。这是社会上各阶层女性常常必须面对的,属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简单事实。为反抗这种不怀善意的背景,女子必须奋起斗争,并逐渐在家庭里和较大的社会范围内赢得一席之地。

中国古代妇女在政治生活中曾起过重要作用。孔子说过周朝十位创业主中,有一位是女性。他没有具体说她姓甚名谁,也没有说她做了什么事;但在西周早期历史的颂歌中,我们可以读到对伟大女性的高度颂扬,颂扬她们在氏族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史诗的描述一直可以追溯到这一氏族起源的传说:一位未婚女子由圣灵感应而怀胎,生下一子,日后他教民耕种,成为这个伟大氏族——西周的创始者,他就是后稷。可能居住在我国西边的氏族中妇女享有一种特殊的崇高地位。在他们的类似历史记载的诗歌中,歌颂他们伟大的统治者时,几乎常常是连他们的妻子一起提到的。太王和他的妻子一起迁移,有一首诗歌是对太季与妻子太妊结婚庆典的颂歌。对周文王的妻子太姒的赞美,可以说是这些颂歌中最美好的一首。太姒生了十个才能出众的儿子,其中之一征服了殷纣,开创了长达八百年的周朝。另一个儿子周公,是一位伟大的将军和政治家。不过周朝后来的历史中,妇女所起的部分作用似乎常常是不好的。公元前721年,西周亡于西戎之手,历史把这一事件归咎于一个女子褒姒。一首诗中这样记载着: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正史中没有记载褒姒究竟是怎么使周朝遭到灭亡之祸的,但她必定是一位真正的奇特女子,居然能摧毁一个伟大的王朝。在另一首诗歌中这样写道:

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懿厥哲妇,为枭为鸱。

妇有长舌,维厉之阶。

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

这是对女子的谴责,同时又明显地表示了当时女子所起的重要作用。女子必须事先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才能够起到摧毁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作用。

综览中国历史,有很多著名的妇女,她们在政治上的成就,不仅仅是由于她们处于皇后或太后的身份。一个不具备卓越才能的平庸之辈,虽然高居王位,也不可能会有什么成就。而这些中国妇女,她们在历史上取得令人敬重的地位。战国时齐国的王后曾执政近四十年,由于她在处理内政和外交时的谨慎明智,使齐国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局面,避免了公元前三世纪那场曾使不少国家遭到毁灭的战争苦难。有一次有人故意难她怎样才能解开一对玉连环,她要来锤子,边砸边说:“我把它解开了。”

汉朝立国四百年,两位女性起了重要作用。一位是开国皇帝汉高祖的妻子吕后(公元前180年卒)。她来自民间,没有受过教育,但她是一位机智能干、行动果断而又残酷无情的女子,是她除掉了位高权重、已危及汉王朝的两位大将韩信和彭越。再一位就是窦后(公元前135年卒),她也同样来自民间,掌权四十五年。她是老子无为而治政治哲学的信奉者,要求她的儿孙们和她娘家的亲属们学习老子的哲学和其他道家著作。通过她丈夫和儿子的长期在政治上宽松自由和经济上严格谨慎的政策,使人民能够从受到长期战争之苦的影响中恢复过来,发展他们各自的能力。在她统治的末期,帝国已经高度繁荣兴旺,政府受到人民爱戴。所以她的孙子武帝继位以后,才有可能使汉王朝发展到鼎盛时期。

唐朝最兴盛的时代,有一位著名的女性武曌,占据统治地位达四十五年(公元660—705年),在她统治的一段时间里,她干脆宣布她不再是唐朝皇后摄政,而是一位新建的周朝的统治者,共统治了16年。她是一位具有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政治能力的女性。由于她的长期统治,使盛唐时期疆域扩张,文化得到发展。我不打算继续列举那些曾经统治庞大帝国的皇后们,和毁灭伟大王朝的宠妃们了。

我觉得我所说的已经足以说明中国的妇女没有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在国家漫长的历史上,她们曾经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非政治生活领域中,中国的女子也同样有着卓越的、令人尊敬的成就。其中最受人称颂的是淳于缇萦。汉朝废除肉刑,是她起了重要作用。她的父亲是当时著名的医学家,曾被人诬告并受到肉刑拷问。她父亲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这位老医学家在去服刑的路上对女儿们说:我很不幸,只有女儿,没有儿子,以致无人能在我需要的时候助我一臂之力。他最小的女儿缇萦听了以后,决心要救援父亲,一路跟随到京城,向皇上请求,自己愿意没入宫中为奴,以赎减将置父亲于死命的肉刑。她的恳求感动了文帝的仁慈之心,于公元167年亲自颁布了那一道著名的废除肉刑的敕令。

在学术文化界,中国女子常有重大的贡献。西汉初期的几十年中,上古时代传下来的经书是通过逐字传授才得以流传的。五经之一的《尚书》是由一位女子承担了保护古本,并逐字传授才得以流传下来的。三百年以后的公元92年,伟大的历史学家班固被囚,死于狱中;他的不朽名著《汉书》还没有完成。是一位女子,他的妹妹班昭奉命继续他未竟的事业,从而圆满地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班昭还对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传授了怎样阅读《汉书》,才使这部著作能刻印问世。班昭还奉诏进宫做皇后和嫔妃们的老师。公元105—121年邓皇后掌权摄政时,她在邓后身边,成了类似政治顾问的人物。

在保存下来的她的著作中,《女诫》七篇是最著名的。在这些篇章中,她教人以谦让的美德;但她也提倡妇女受教育。她说:“现在的君子们,只让他们的儿子受教育,忽视对女儿的教诲,是对男女之间除了性别不同外,其他都一样这一点缺乏了解。按照传统,男孩子8岁时就教他读书,到15岁时就会获得不少知识。我们就不能以同样的办法对待女孩子吗?”这样的呼声,今天听来仍然感到十分温暖;但她在公元100年时说出这番话来,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位女子是李清照。公元1081年她出生于济宁,是学者赵明诚的妻子,死于公元1140年。她的父母都是著名文人。她自幼在这种儒雅高尚的书香环境中成长,擅长写散文和诗,特别引人瞩目的是她的词——用当时流行的曲调填写的歌词,不过她对当时大量的诗歌的评论是非常严格的。她自己写的诗歌只有很少数保存下来,得到与她同时代人的高度赞扬。最负盛名的词人辛稼轩曾公开承认说他的词有时是模仿李清照的风格写的。

李清照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女子之一。她常常坦率地毫不掩饰地描写她的爱好、快乐和忧伤的真实生活。为说明她的坦率,我举个例子,引用她写的一篇《打马图经自序》中的一段话:

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且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自南渡来流离迁徙,尽散博具,故罕为之,然实未尝忘于胸中也。

在为她丈夫赵明诚编纂的《金石录》写的《后序》中,同样写得很坦率。这篇序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对幸福的夫妻亲密无间生活的一幅非常迷人的写照。我引用几段以便说明在一个博学的家庭里,一位受过教育的妻子所处的地位: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做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子、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生活画面,它展示了十二世纪初中国人的家庭生活,看到的是完全的平等,智力相等、共同合作的伴侣,美满幸福的小家庭。这画面实在是太美了,以致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家庭达不到这样的境界。实际上无论在东方或是西方,所有各地的绝大多数的家庭都达不到这样的境界。这是一则非常有趣、极富人情味的文献记载;它告诉我们至少有些中国女子曾经有过使我们现代人仍感到非常羡慕的、一定的地位。

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中国古代有多少女子可以说是受过教育?接受这种文学教育的女子占多少比例?

这问题还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不同地区的不同家庭有各不相同的受教育机会。书香门第的人家,常常给予家庭成员中的女子以基本的文学教育。贫穷和没有文化的家庭中的女子,要长得特别聪明、有才华,才能得到学习读书、写字的机会。此外,确切地说,生长在长江三角洲一带的女子比起其他地区来,有较多的受教育的机会。再就是使女子受教育的风气似乎在逐渐地发展,可能开始于公元九世纪印刷术的发明。到近四百年来,由于民间流传的小说中的“才女”,作为女子的理想形象这一概念逐渐被接受,使女子受教育的风气得到更广泛的发展。

大概在十年以前,中国驻罗马原公使钱恂的夫人,刊印了一部内容为三百年来的女作家著作书目。这位年近七旬的女士,为了汇集编纂这册书,花了十年以上的工夫。我曾为她的集子写了一篇序;曾从该书的目录中试做一统计分析,发现了非常有趣和耐人寻味的结果。首先,该书为我们提供了近三百年来2310名女子的文学作品的书目,其中绝大部分已经刊印。这数字本身对我是个意外的发现。其次,我把这些女作家按籍贯做了分类,得到了如下的结果:

江苏 748人 占32.3%

浙江 706人 占30.5%

安徽 119人 占5.1%

福建 97人 占4.2%

湖南 71人 占3%

江西 57人

直隶 51人

山东 44人

满族 42人

广东 38人

湖北 20人

四川 19人

河南 18人

广西 15人

山西 13人

陕西 10人

贵州 10人

汉军八旗 10人

云南 6人

甘肃 4人

未注明籍贯 212人

总计 2310人

江苏、浙江的比例最高,分别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两个省加上安徽就超过了总数的三分之二;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南五省加在一起占总数的四分之三。这些比例几乎和男性文人的地理区域分布相一致,也和其他有著作问世的同一时期历史人物的地理区域分布相一致。所有这些都说明钱夫人的书目著作是代表了全国女性人口受文化教育的分布情况。

第三,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三千种著作的目录中,大约99%是诗作,只有少数著作是数学,医学一种,史学六种,大约有十二种为经学和哲学研究。再次很明显地表示了这些女子所受的是纯文学的教育。这是由于她们受到苛刻的史家们评论的影响,这些人对有文化的大家闺秀们的描写是有时代局限性的。她们吟诗写诗,认为大家闺秀只有这么做才是体面的。大多数女子学绘画,她们当中有的成为有名的画家。那也是文学教育的一部分。

为证实钱夫人的调查研究,我还可提出近三百年来女作家的诗作着实是惊人的。就我所知,这一时期有三部选自女诗人的重要诗集。第一部印于1831年,包括933位女诗人;第二部续集印于1835年,包括513位女诗人;第三部就是钱夫人于1918年编印的,包括309位女诗人。这三部诗集为我们提供了1755位女诗人的名单。此外,这些诗歌大体上是按正规格律写的,人们称它为诗。另一些是按已有曲调填的长短句,也就是所谓词。著名的书籍收藏家徐积余先生近来刊印了一部集这一时期100位女诗人的全部著作的集子,他还刊印了一部近三百年来由783位女子写的2045首诗歌。

可能还会有人问起,所有这些文学教育对中国女子能带来什么好处?能使她们在反抗缠足的斗争中取胜吗?能使她们在争取经济上更加独立自主中取胜吗?能使她们自己在家庭里和社会上真正地提高地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