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研究法
15795700000008

第8章 中国历史研究法(8)

其能再现者,则如金石陶甋之属,可以经数千年瘗土中,复出而供吾侪之研索。试举其类,(1)曰殷周间礼器:汉许慎《说文序》,言“郡国往往于山川间得鼎彝”,是当时学者中,已有重视之者;而搜集研究,曾无闻焉;至宋代始启端绪,寻亦中绝。[宋人专门著录铜器之书,有《宣和博古图》,吕太临《考古图》,无名氏《续考古图》,薛尚功《钟鼎款识》,王厚之《复斋钟鼎款识》,张抡《绍兴内府古器评》等。]至清中叶以后而极盛。据诸家所记有文字款识之器,宋代著录者六百四十三,清代著录者二千六百三十五,而内府所藏尚不与焉。[此所举数,据今人王国维所著《宋金文著录表》《国朝金文著录表》;但皆兼兵器杂器合计,宋表且兼及秦汉以后器。惟无文字款识者,不在此数。]此类之器,除所镌文字足补史阙者甚多,当于次条别论外,吾侪观其数量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社会崇尚此物之程度;观其种类之异,可以想见当时他种器物之配置;观其质相之纯固,可以想见当时铸冶术之精良;观其花纹之复杂优美,图案之新奇渊雅,可以想见当时审美观念之发达。凡此皆大有造于史学者也。(2)曰兵器:最古者如殷周时之琱戈矢镞等,最近者如汉晋间弩机等。(3)曰度量衡器:如秦权,秦量,汉建初尺,新莽始建国尺,晋前尺,汉量,汉钟,汉钫,汉斛等,制度之沿革可考焉。(4)曰符玺:上自秦虎符;下迄唐宋鱼符;又秦汉间玺印封泥之属,出土者千数;于研究当时兵制官制,多所补助。(5)曰镜属:自秦汉至元明,比其年代,观其款识,可以寻美术思想发展之迹。(6)曰货币:上溯周末列国,下迄晚清,条贯而絜校之,盖与各时代之经济状况息息相关也。此六者皆铜器之属,此外铜制杂器存者尚多,不备举。铜在诸金属中,比较的能耐久,而冶铸之起原亦较古,故此类史料之供给,称丰富焉。然金属器一毁即亡,故失亦甚易;观宋器今存者百不一二,可推知也。清潘祖荫谓古代金属器,在秦、后汉、隋、后周、宋、金,曾经六厄,而随时沉霾毁弃盗铸改为者尚不兴焉。[潘祖荫《攀古楼彝器款识自序》云:“古器自周秦至今,凡有六厄。《史记》曰:‘始皇铸天下兵器为金人’,兵者戈戟之属,器者鼎彝之属,秦政意在尽天下之铜,必尽括诸器可知。此一厄也。《后汉书》:‘董卓更铸小钱,悉取洛阳及长安钟竾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此二厄也。《隋书》:‘开皇九年四月毁平陈所得秦汉三大钟,越三大鼓,十一年正月以平陈所得古物多为祸变,悉命毁之。’此三厄也。《五代会要》:‘周显德二年九月敕两京诸道州府铜像器物诸色,限五十日内并须毁废送官’,此四厄也。《大金国志》:‘海陵正隆三年诏毁平辽宋所得古器’,此五厄也。《宋史》:‘绍兴六年敛民间铜器,二十八年出御府铜器千五百事付泉司’,此六厄也。……”观此可想见古器毁坏之一斑。四年前欧战正酣,铜价飞涨,僻邑穷村之铜,悉搜刮以输于外,此间又不知毁去史迹几许矣。]晚近交通大开,国内既无专院以事搜藏,而胡贾恒以大力负之以走,凡百古物,皆次第大去其国;昔之丰富者,今转涸竭;又不独铜器为然矣。(7)曰玉石:古玉镌文字者少,故难考其年代;然汉以前物传至今者确不乏,以难毁故也。吾侪研究古玉,亦可以起种种联想:例如观其雕纹之美,可知其攻玉之必有利器;观其流行之盛,可推见古代与产玉区域交通之密,此皆足资史料者也。至石刻研究,则久已成专门之学。自岐阳石鼓,李斯刻石,以迄近代,聚其拓片,可汗百牛。其文字内容之足裨史料者几何,下条论之,兹不先赘。至如观所刻儒佛两教所刻之石经,可以想见古人气力之雄伟;且可比较两教在社会上所凭藉焉。[汉熹平,魏正始,唐开成,宋嘉祐,西蜀孟氏,南宋高宗,清乾隆,皆尝有石经之刻;今惟唐刻存西安府学,清刻存北京国子监。佛教石经至多最大者为大房山之雷音洞,共二千三百馀石,作始于隋,竣事于辽,历七百馀年,实人类继续活动中之最伟大者也。自馀石经,今人叶昌炽《语石》卷三、卷四,记述颇详。]又如观汉代各种石刻画像,循溯而下,以至魏齐造像,唐昭陵石马,宋灵岩罗汉,明碧云刻桷,清圆明雕柱等,比较研究,不啻一部美术变迁史矣。[汉人石冈石壁,多为平面雕刻的画像。其见于诸家著录者,都凡九十二种三百二十九石,内出河南者三十石,出四川者四十四石,出江苏者二石,出甘肃者一石,其余则皆出山东也。以吾所闻知,此种石画今在日本者十九石,在法国者十二石,在德国者三石,在美国者一石,近一二年来有无再流出不可知矣。能悉集其拓本比较研究,实二千年前我国绘画雕刻之一大观也。][魏齐隋唐造像,不可以数计,仅龙门一处,其可拓者已二千三百馀种矣,其中尤有极诡异精工之画。唐昭陵六马,高等原形;灵岩之宋雕四十罗汉,神采飞动,皆吾国石刻不朽之品也。历代石画概略,《语石》卷五论列得要。]又如桥柱井阑石阙地莂等类,或可以睹异制,或可以窥殊俗,无一非史家取材之资也。(8)曰陶瓷:吾国以制瓷擅天下,外人至以吾国名名斯物。今存器孔多,派别尤众,治者别有专家,不复具论。陶器比来出土愈富,间有碎片,范以极奇古之文字,流传当出三代上。综此两物,以观其递嬗趋良之迹,亦我民族艺术的活动之一表征也。(9)曰瓦砖:我族以宅居大平原之故,石材缺乏,则以人造之砖瓦为建筑主要品,故斯物发达最早,且呈种种之进步。今之瓦当专甋,殆成考古一专科矣。(10)曰地层中之石器:兹事在中国旧骨董家,曾未留意;晚近地质学渐昌,始稍有从事者。他日研究进步,则有史以前之生活状态,可以推见也。[今人章鸿剑著《石雅》,记国内外地质学者研究所得结果,极可观。]

器物本人类活动结果中之一小部分,且其性质已纯为固定的;而古代孑遗之物,又不过此小部分之断片耳。故以上所举各项,在史料中不过占次等位置。或对于其价值故为夸大,吾无取焉。虽然,善为史者,固可以举其所闻所见无一而非史料,岂其于此可宝之故物而遗之?惟史学家所以与骨董家异者,骨董家之研究,贵分析的而深入乎该物之中;史学家之研究,贵概括的而横通乎该物之外。吾前所论列,已略示其端倪。若循此而更进焉,例如当其研究铜器也,则思古代之中国人何以特精范铜,而不能如希腊人之琢石;当其研究瓷器也,则思中古之中国人何以能独擅窑窑,而不能如南欧人之制玻璃。凡此之类,在在归纳诸国民活动状况中,悉心以察其因果,则一切死资料皆变为活资料矣。凡百皆然,而古物其一端耳。

(戊)实物之模型及图影

实物之以原形原质传留至今者,最上也。然而非可多觏。有取其形范以图之,而图范获传于今,抑其次也。例如汉晋之屋舍灶硙杵臼,唐人之服装髻形乐器及戏剧面具,今日何由得见;然而有殉葬之陶制明器,殊形诡类至伙,若能得一标准以定其年代,则其时社会状况,仿佛可见也。又如唐画中之屋宇服装器物及画中人之仪态,必为唐时现状或更古于唐者,宋画必为宋时现状或更古于宋者,吾侪无论得见真本或摹本,苟能用特殊的观察,恒必有若干稀奇史料,可以发见,则亦等于间接的目睹矣。夫著作家无论若何淹博,安能尽见其所欲见之物?从影印本中间接复间接以观其概,亦慰情胜无也已。

(二)文字记录的史料

前项所论记录以外的史料,时间空间皆受限制。欲作数千年之史,而记述又互于社会之全部,其必不能不乞灵于记录明矣。然记录之种类亦甚繁,今当分别论列之。

(甲)旧史

旧史专以记载史事为职志,吾侪应认为正当之史料,自无待言。虽然,等是旧史也,因著作年代,著作者之性格学识,所著书之宗旨体例等种种差别,而其所含史料之价值,亦随而不同。例如《晋书》所以不餍人望者,以其修史年代与本史相隔太远,而又官局分修,无人负责也。《魏书》所以不餍人望者,以魏收之人格太恶劣,常以曲笔乱事实也。《元史》所以不餍人望者,以纂修太草率,而董其事者又不通蒙古语言文字也。《新五代史》自负甚高,而识者轻之,以其本属文人弄笔,而又附加以“因文见道”之目的,而史迹乃反非其所甚厝意也。此仅举正史数部以为例,其余编年别史杂史等皆然,持此义以评衡诸史,则价值标准,其亦什得四五矣。

人物本位之史,既非吾侪所尚;然则诸史中列传之价值不锐减耶?是又不然。列传之价值,不在其为史而在其为史料。苟史中而非有“各色人等”之列传者,则吾侪读史者将惟见各时代中常有若干半人半兽之武夫出没起伏,聚众相斫,中间点缀以若干篇涂民耳目之诏令秦议,史之为史,如是而已。所谓社会,所谓文化,何丝毫之能睹?旧史之作列传,其本意固非欲以记社会记文化也。然人总不能不生活于社会环境之中,既叙人则不能不涉笔以叙及其环境;而吾侪所最渴需之史料,求诸其正笔而不得者,求诸其涉笔而往往得之。此列传之所为可贵也。

既如是也,则对于旧史之评价,又当一变。即以前所评四书言之:例如《晋书》,自刘知几以下共讥其杂采小说,体例不纯。吾侪视之,则何伤者?使各史而皆如陈寿之《三国志》,字字精严,笔笔锤炼,则苟无裴松之之注,吾侪将失去许多史料矣。例如《魏书》,其秽固也。虽然,一个古人之贞邪贪廉等,虽记载失实,于我辈何与,于史又何与?只求魏收能将当时社会上大小情态多附其书以传,则吾所责望于彼者已足,他可勿问也。例如《元史》,猥杂极矣,其中半录官牍,鄙俚一仍原文。然以较《北周书》之“行文必《尚书》,出语皆《左传》”,孰为真面目,孰为可据之史料?则吾毋宁取《元史》也。是故吾侪若以旧史作史读,则马班犹不敢妄许,遑论余子?若作史料读,则二十四史各有短长,略等夷耳。若作史读,惟患其不简严;简严乃能壹吾趋响,节吾精力。若作史料读,惟患其不杂博;杂博乃能扩吾范围,恣吾别择。昔万斯同作《明史稿》,尝自言曰:“昔人于宋史已病其繁,而吾所述倍焉。非不知简之为贵也;吾恐后之人务博而不知所裁,故先为之极,使知吾所取者有可损,而所不取者必非其事与言之真。”(清国史馆《斯同传》)吾辈于旧史,皆作史稿读,故如斯同书之繁博,乃所最欢迎也。既如是也,则所谓别史、杂史、杂传、杂记之属,其价值实与正史无异,而时复过之。试举其例:吾侪读《尚书》、《史记》,但觉周武王伐罪吊民之师,其文明程度殆为“超人的”;倘非有《逸周书》“克殷”“世俘”诸篇,谁复能识“血流漂杵”四字之作何解。且吾不尝言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亮南征事仅得二十字耶?然常璩《华阳国志》,则有七百余字,吾侪所以得知兹役始末者,赖璩书也。至如元顺帝系出瀛国公,清多尔衮烝其太后,此等在旧史中,不得不谓为极大之事;然正史曷尝一语道及?欲明真相,非求诸野史焉不可也。是故以旧史作史料读,不惟陈寿与魏收可以等夷;视司马迁、班固与一不知谁何之人所作半通不通之笔记,亦可作等夷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