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三国有心机
15766000000003

第3章 能说会道,利人利己

每个人都会说话,但每个人说话的效果却千差万别。为什么会这样呢?说话,不仅是一种生理功能,更是一种“心机”谋略。一个人如果善于说话,能说会道,就会讨人喜欢,利人利己。

1.赞美之词要抓“闪光点”

赞美是美德的影子。

——塞·巴特勒

话为心声,也为情声。生活在复杂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沟通感情的基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日常生活中,同事、同学、朋友之间的礼尚往来,是常有之事。老同学、老朋友、老战友聚在一起,回忆过去,谈古论今、聊天谈地,在这种场合因为彼此知心,谈多谈少都可随意。而在带有工作性质或为某种关系的往来,聚会吃饭等场合下,说话一定要慎重,因为餐厅饭桌上的谈话,往往具有非常大的随意性,有些话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话多了难免有失偏颇,尤其是对单位人与事的评论,闲话传开,对上对下,对人对己都不好,容易造成误解与烦恼。在工作中,没把握的事不说,骗人的话不说,伤害人的话不说,揭人短的话不说,也不要用贬义的绰号来讽刺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个性,也都具有不同的优缺点,抓住每个人的个性,赞美他们的优点,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之一。当然,赞美别人要真心,要恰如其分,不要言过其实,说得天花乱坠,过了头的就不是赞美,而是“拍马屁”了。因人、因时、因地、因场合适当地赞美人,是对别人的鼓励和鞭策。年轻人爱听风华正茂、有风度的赞语;中年人爱听幽默风趣、成熟稳健的赞语;老年人爱听经验丰富、老当益壮、德高望重的赞语;女同志爱听年轻漂亮、衣服合体、身材好的赞语;少儿爱听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的赞语;病人爱听病情见好、精神不错的赞语。

说话要说到对方的冷暖之处、喜痛之处、要害之处。有时话不在多,而在于精。对人要有关怀之情,真正的关怀不需要很多,一个无言的动作,一个心领神会的表情,一句刻骨铭心的话,就能使人感动。对于窘迫的人,说一句解围的话;对于颓丧的人,说一句鼓励的话;对于迷途的人,说一句提醒的话;对于自卑的人,说一句振作的话;对痛苦的人,说一句安慰的话;对受了挫折的人,讲一句重新坚强起来的话;对头脑发热的人,讲一句降温的话;对高傲的人,讲一句“满招损”、“谦受益”的话;对私欲之心重,容易受诱惑的人,讲一句洁身自好的话;对容貌长相一般的人,讲一句良好的个性和气质远比漂亮的外表更可贵的话。

人们交际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既然是通过言语活动反映出来的,那么,言语对于展现交际心理过程就至关重要了。交际双方融合还是神离,成功还是不欢而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艺术。

马超投降刘备后,被封为平西大将军,关羽心中大为不悦,要与马超比试武艺看到底谁高谁低,要摆平像关羽这样气焰高涨的人,既不能威权相向,也不能软语相求,诸葛亮是深识此人的,只用了三言两语,就把关羽服服贴贴的抚顺了。

他让关平带回去一封他亲手写的书信。说马超文武全备,气概过人,堪称一世豪杰,是英布、彭越一流的人物,可和张翼德相比,他却比不上你的超越绝伦。诸葛亮真不愧是谋士,把话说得天衣无缝,真可谓语言大师。前面是称赞马超英勇,话锋一转,更显出了关羽本领的超强。

关羽被诸葛亮的马屁拍得有点晕了,他高兴得把书信传给众人观看,于是,一场潜在的内部危机就这样轻松化解了。

刘备在汉中称王后,封“五虎上将”,关羽一听黄忠在内,就十分气恼地说:“翼德吾弟也;孟起(马超)世代名家(此时对马超没意见了);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兵为伍!”

这次前来发委任状的是费诗,诸葛亮选他来,自知此人嘴上工夫与自己是相差无几的。费诗说:“建立功业的人,用人不拘一格。从前,萧何、曹参最早追随刘邦,韩信是后来才投靠的,论功行赏时,韩信封王,萧、曹也没什么怨言。黄忠擒杀夏侯渊有功,汉中王优待他,然而在汉中王心中,论情意轻重,黄忠和您能比吗?”

费诗一边进行拍马屁,一边又晓以大义,让关羽以大局为重,说得关羽乖乖地接受了任命。

一场即将燃起的战火就这样被费诗的妙语平息了。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有时会遇到同关羽这样的事情,那我们就要学会运用诸葛亮的马屁大法,在不伤和气的同时使他接受自己。

同样我们在要求别人同意自己的意见时,总是以为用争辩或威力,或引用逻辑定理坚持让人接受你的观点,这样并不一定可以收到效果。

有一位工程师史先生,他想要降低房租,可他知道他的房东是相当顽固的,他说:“我写信给房东,告称在租约期满后,准备迁出,实际上我并不想迁居,只希望能减低租金,但依情势来看,不会有太大希望,因为许多的房客都失败过,那房东是难以应付的,不过我正在学习如何待人的技术,因此我决定试验一下,房东收到我的信后,不出几天就来看我,我在门口很客气地迎接他,我充满了和善和热诚,我没有开口就提及房租太高,我开始谈论我是如何的喜欢他这房子,我做的是‘诚于嘉许宽于称道’。我恭维他管理房舍的方法,并告诉他很愿意继续住下去,但是限于经济能力不能负担。”

“显然,他从未接受过房客如此的肯定和款待,他几乎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他开始向我吐露,他也有他的困难,有一位抱怨的房客,曾写过十多封信给他,简直是在侮辱他,更有人曾指责,假如房东不能增加设备,他就要取消租约。”

“临走时他告诉我:‘你是一个爽快的人,我乐于有你这样一位房客。’没有经过我的请求,他便自动减低了一点租金,我希望再减一点,于是我提出了我的数目,于是他便毫无难色的答应了。当他离开时,还问我:‘有什么需要替你装修的吗?’”

“假如我用了别的房客的方法去减低租金,一定会遭遇他们同样的失败,可是我用了友善、同情、欣赏、赞美的方法,使我获得了胜利。”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是人们表达意愿、思想感情的媒介和符号。语言也是一个人道德情操、文化素养的反映。在与他人交往中,如果能做到言之有礼,谈吐文雅,就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相反,如果满嘴脏话,甚至恶语伤人,就会令人反感甚至讨厌。

2.让“不”做自己的保镖

说最短、最老的字——“好”或“不”,都需要最慎重的考虑。

——毕达哥拉斯

人际交往中,说“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会说“不”可以减少许多心理压力,还可以争取到主动地位。学会说“不”,你既能享受到友情的温暖,又能呼吸到独立的空气。当你学会说“不”时,你会发现生活原来这样轻松。

刘基是扬州牧刘繇的儿子,是一个知书达理、风度翩翩的青年,在他1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孙权比较赏识刘基,并大胆起用他。刘基除了善于处理一些琐事之外,更讨好的是他有一张会说的嘴。俗话说“好马长在腿上,好人长在嘴上。”刘基深知与领导谈话的技巧,“虎口拔牙”还真得有两下子。

公元220年,孙权向曹丕服了软,北面称臣,曹氏暂时也无攻孙权之力,所以双方也倒相安无事。孙权整日吃喝玩乐,好不快活。

一天,孙权和大臣们喝得异常高兴,亲自为大家把盏(倒酒),按说这是天大的面子,谁也不敢不接。偏偏轮到虞翻时,虞翻却假装不胜酒力,躺在了地上,等孙权走过去了,他又一下子坐好,无丝毫醉意。见虞翻不给面子,孙权拔出剑,眼看一剑就下去,虞翻可就没命了。

大伙一下子酒劲都过去了,谁也不敢说,此时的孙权可是酒后乱性,弄不好自己再来个惹火烧身。

就在这一刹那,刘基手疾眼快一下就抱住了孙权的大腿说:“大王等酒过三巡以后,再杀贤能之士。即使虞翻真的有罪,天下人不知他该死,却知道您是酒后杀人,大王您这么多年的礼贤下士,仁慈之名播于四海,不能让好名声毁于一旦啊!”刘基深知说服的精要:一要保存领导颜面,二要真心地为领导着想。他的话孙权听进去了,可心里头火气未消,再者也不能就这么算了,那不是显得自己酒后失德吗?这时孙权记起了曹操,说:“曹操尚且杀了孔融,我杀个虞翻算得了什么?”

这话听着有道理,虞翻怎能比得过大名鼎鼎的孔融呢?怎料刘基话锋一转:“曹操轻率杀害了士人,天下共愤;大王推行仁义,应和尧、舜比,怎么能和曹操相提并论呢?”

这话说到了孙权的心窝里,“我和尧舜差不多,哪能像曹操呢。”于是“鱼翻”,在鬼门关又“翻”回了阳世。

不会说“不”,是人际交往中心理脆弱的表现,是不成熟的行为。而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这些人在拒绝别人方面存在着一些顾虑,比如,他们担心拒绝了朋友会伤害到对方,会失去友谊,所以总是委屈自己,成全别人。那么,该如何拒绝朋友而又不影响友谊呢?

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心态。其实,许多人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和自身的性格与心态有一定的关系。他们总是认为这次拒绝了朋友,下次自己有事就不好向朋友开口了。同时,他们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总想给朋友留下最好的印象。事实上,真正的友情不会因为你的合理拒绝就会破裂。所以说,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该拒绝时就要拒绝。

在拒绝朋友时,讲究艺术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在说了“不”之后,要告诉对方你的理由,真诚、明确地把你的难处和苦衷告诉朋友,并表达你的歉意。拒绝时,要干脆明了,不磨磨蹭蹭、犹豫不决,更不要模棱两可、拐弯抹角。不要使用让对方还抱有一线希望的言辞,如“让我试试”、“也许可以吧”、“我再想想办法吧”。否则,对方会误以为你已经答应下来,反而误事。简而言之,拒绝要及时、果断、明确,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另外,说话的语气要委婉、巧妙。一个轻松幽默的拒绝,往往可以缓和对方的抗拒感,更容易让人接受。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每一个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地遇上一些自己不想做或不愿做的事情。而很多时候是内心里极不情愿,但又不便直接拒绝。因为人在社会上生存,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即便你再正直,也不要使对方尴尬。无论对方是善意的还是别有用心。所以,拒绝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门艺术。了解了拒绝,你就会在处理一些问题上把握好分寸;懂得了拒绝,你就会在一种很幽默的气氛中使自己和他人都不至于陷入两难境地;学会了拒绝,你就能在社会这个竞技场上游刃有余,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知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天子。天下百姓都忌怕他万分。一次,著名画家周玄素奉朱元璋之命入宫,在宫殿墙壁上描绘明朝的江山地理图。周玄素深知朱元璋的为人,不知他葫芦里卖啥药,画他朱家地图,弄不好,岂不是脑袋不保。思虑再三,周玄素伏地请命:“臣不曾遍走天下九州,孤陋寡闻,未敢受此命,奉请皇上先给出个草图,待臣再依此描绘润色,不知皇上意下如何?”周玄素用他的机智巧妙地拒绝了朱元璋。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周玄素拒绝不当,那下场是可想而知的。正是因为周玄素深深地了解朱元璋,他这样做,既保住了自己的脑袋,又维护了皇帝的自尊和面子。同时又显示了自己的谦恭和才华。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拒绝不仅是一门艺术,拒绝也需要有更高的学问。

拒绝的艺术,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很难做的。因为人在社会上奋斗离不开和人打交道。但正因为如此,你更要谨慎,更要懂得拒绝。因为社会很复杂,你可能不会有心地去伤害别人,但你不能保证别人不会在有意无意之中伤害了你。所以,当对方邀请你做任何一件事情或送你一样礼物的时候,你在作出答复或接受之前,首先要确定你自己对这个人是否了解,要考虑人家为什么邀请你送你。特别是对于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利的人来说,更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正因为此,我们更要学会拒绝。学会拒绝,不是要我们去刻意地拒别人于千里之外,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更好地使自己活跃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因为,不是任何场合任何礼物我们每个人都能去都能接受的。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职责很多时候驱使我们要克制自己,必须拒绝。我们可以想想,那么多贪官如果他们开始就懂得拒绝,最终就不至于走向深渊。因为他们没有约束自己,没有起码的做人做事的准则,更没有想过学会拒绝,所以他们的结果是必然的。

拒绝的学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想要学会拒绝,必须对自己有一定的约束,思想上必须有一道防线。一个放纵自己的人,永远都学不会拒绝。其实,很多时候,适时地拒绝,会赢得别人对你的暗自敬佩。对上司的拒绝,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需要智慧;拒绝有求于你的人,不仅需要你的谦恭,更需要你的真诚。有了勇气,你的智慧才能得以发挥。你的拒绝也会变得妙不可言;有了谦恭,你的真诚才能使人信服,你的拒绝也会变成感动。可见,拒绝也是一门艺术。

不管你有多大的能耐,你都不可能什么事情都答应别人。拒绝也要讲究艺术。不会说“不”是傻子,说不好“不”也是欠精明。

3.多竖耳朵,少张嘴

沉默总是有威力的。慎重的人适时地保持沉默,总会在处理事务和任何种类的关系中,保持着颇大的优势。

——德拉克罗瓦

人说沉默是金,是的,有时沉默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你觉得一个人多说话好呢,还是沉默好?以说话是铁,沉默是金的说法那便是沉默比多话好。人之言语即是他行为的影子,我们常因言多而伤人,言语伤人,胜于刀枪,刀伤易愈,舌伤难痊。

曹操向来都是很欣赏曹植的敏捷才思的,很想把王位传给他。而法定继承人曹丕在诗词方面比曹植相差很多,曹丕的谋士吴质却很会揣摩曹操的心理,他扬长避短,为曹丕设计了恰当的表现内容,并逐步使曹丕代替了曹植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一次,曹操要带兵出征,曹丕和曹植为父亲送行。曹植出口成章,颂扬曹操的功德,曹操听了很是高兴。要说曹植这马屁拍得很准,让后面出场的曹丕很不好办,然而吴质却在曹丕耳旁告诉他,待会儿只要痛哭就行了,什么都不用说。

曹丕一点就通,在曹操面前哭得是昏天黑地,对曹操的眷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曹操和众人都被这场面所感动了。

刚才对曹植的良好印象被这“泪水”冲得一干二净,曹操及众人反而认为曹植的华丽词藻显得华而不实了。

后发先制人可以使你变强,帮你战胜强者。

有道德者,绝不泛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惟有保持适当的缄默,别人将以为你是一位哲学家。

我们的语言绝对要适量,无把握的事不要乱开口,尤其当有陌生人比我们有经验和更多了解的人在座时,我们多说了,便是不打自招,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及愚蠢,并失去了一个获得智慧及经验的机会。

一个人说得少而且说得好,便可视为绅士。因此,在我们的人生中,有两种训练是不可少的,那就是沉默与优美文雅的谈吐。如果我们不会机智的谈吐,又不会适时沉默,是很大的缺憾,也是不幸的。我们常因谈话太多而后悔,所以,当你对某事无深刻了解的时候,最好还是保持沉默吧!

少说话固然是美德,但是,人既然在社会中行走,就应该说话,而不能不说话,不然就成为哑巴,既要说话,怎样说才好呢?则此中艺术不可不研究了。在任何地方和场合,最好能少说话,要说话则说自己经历过的感慨之话,说心灵深处的衷心之话,说自己有把握的话,说能够启迪人的话,说能警戒人的话,说能教育人的话,说能温暖人的话,说能使人排忧解难的话。自己无把握做到的话不要说,言不由衷的话不要说,伤人的话不要说,无中生有的话不要说,恶言恶语不要说,伤情感的话不要说,造谣中伤的话不要说,粗言秽语不要说。

若是到了非说不可时,那么你所说的内容、意义、措辞、声音、姿势,都不可不加以注意,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怎样说,都应加以研究。无论是探讨学问,接洽生意,交际应酬,娱乐消遣时,种种从我们口里说出的话,一定要有重心,要具体、生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们虽未必能达到这个境界,但我们只要朝这个目标走去,是会有发展的,有收获的。必须知道,为了保持你的话令人重视,永不使人讨厌,惟一的秘诀是说适量的话,恰当的话,说适量的话能使你静静地思索,使你说出的话更精彩,更动人。

做一个忍耐的听者,是谈话艺术当中一项重要的条件。因为能静坐聆听别人意见的人,必定是一个富于思想和具有谦虚柔和性格的人,这种人在人群之中,最先也许不大受人注意,但最后则是最受人尊敬的。因为他虚心,所以,为任何人所喜爱;因为他善于思维,所以,成为众人所信仰的人。那么,怎样做一个良好的听者呢?第一是要专心。别人和你谈话的时候,你的眼睛要注视着他,无论对你说话的人地位比你高或低,眼睛注视着是一件必要的事情,只有虚浮,缺乏勇气或态度傲慢的人才不去正视别人。别人对你说话时,不可做一些绝无必要的工作,这是不恭敬的表示,而且,当他偶然问你一些什么时,你就会因为不留心他所说的话而无所适从。

其次,倾听别人的话时,偶然插上一两句同情的话是很好的,不完全明白时加上一个问话也是非常需要的,因为这样做正是表示对他的话留心,但不可把发言的机会抢过来,就滔滔不绝地说自己的;除非对方的话已告一段落,没有人开口了,你便可以把说话接下去,或应该让你说话的时候才可以这样做。

另外,无论他人说什么话,最好不要过于随便纠正他的错误,而引起对方的反感,那么你就不是一个良好的听者。如果要提出意见或批评,要讲究时机和态度,不要太莽撞,不讲究方式和方法,无疑会将好事变成坏事。

有些人常喜欢说一件对你重复了好几次的事情,这是深埋在他心里最难忘的事情,或比较得意,令他高兴,或者比较伤心,令他不快。也有些人会把一个笑话说了多次还当新鲜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听者的你,此时要练习一种忍耐的美德了,你不能对他说:这事你已经对我说过好几遍了。这样做会伤害他的尊严,你惟一应该做的事是耐心听下去,你这时心里应该明白他是一个记忆力不好的人,你应该同情他,而且他对你说时是表示对你的好感和信任。

在某些场合你应该同样用诚意来接受对方的善意。但如果说话的人滔滔不绝,而你又毫无兴趣,觉得把时光和精力去应酬在这里是十分不值得的,你应该用更好的方法来引导他停止这乏味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是不可伤害他的自尊、尊严。最好的方法是巧妙地引开他的话题,而谈别的话题,这个别的话题最好是他所内行的或是所感兴趣的事情。

一个冷静的倾听者,不但到处受人欢迎,且会逐渐知道许多事情。而一个喋喋不休者,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一个乘客都赶快逃离它。同时,多说积怨,瞎说惹祸。正所谓言多必失,多言多败。只有沉默,才不至于被出卖。保持沉默便是保持不伤人的最好方式。

4.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

先思而后言是批评的座右铭。

——福斯特

俗话说:“树要皮,人要脸。”所谓“脸”,就是人的自尊。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弱点,这也许是生理上的,也许是隐藏在内心中的不堪回首的经历。尤其是在生理上的缺陷,本人无法去改变它,而且内心也许常为此懊恼。不可以拿对方的缺陷来开玩笑,就算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也不应去触痛别人的“疮疤”。因为对任何人来说,被击中痛处,都会引起不快。

《三国志·周群传》中说刘备“少须眉”。在古代,胡子、眉毛稀少,被认为是没有男子汉气概。刘备下巴是光秃秃的,可能跟太监长得很相似。

刘备刚来到西蜀时,嘲笑刘璋手下的官员张裕胡须茂盛,他说:我从前住在涿县,那里的许多人都姓毛,而且四面八方散落居住,涿县县令就说“诸毛绕涿居”。涿和啄谐音,指嘴的颜色,诸和猪同音,刘备的话的意思是“猪毛绕嘴居”,这是在嘲笑张裕的嘴像多毛的猪嘴。

张裕马上反唇相讥道:“从前有个人是做上党郡潞县的县令,后来升任到涿县令,离职后有人想写信给他,称呼他的官爵,写潞县就漏了涿县,写涿县就漏了潞县,干脆就称呼他为‘潞涿君’。”

“潞涿”和“露啄”同音,这是嘲笑刘备嘴上无毛,下巴光光的。刘备没占到便宜,很是生气,但又不好发作,他把这口气忍在了心里。后来他赶跑了刘璋,张裕成为了自己的下属。有一天刘备找了一个借口,把张裕杀了,诸葛亮求情也没用。

寒暄客套的话谁都能说,但并不是谁都会说,一不小心,也许你就踏进了言语的“雷区”;触到了对方的隐私和短处,犯了对方的忌讳,对听话者造成一定的伤害。其实,每个人都有所长,亦有所短,待人处事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善于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夸奖对方的长处,而不要抓住别人的隐私、痛处和缺点,大做文章。

“揭短”,有时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敌视的双方用来作为攻击对方的武器。“揭短”,有时又是无意的,那是因为某种原因一不小心犯了对方的忌讳。有心也好,无意也罢,在待人处事中揭人之短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轻则影响双方的感情,重则导致友谊的破裂。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哥们儿到京城找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罪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认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朱元璋儿时一块光屁股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可是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这位老兄还在那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穷哥们儿杀了。这就是令他人脸上挂不住的下场。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揭人之短”呢?

——必须通晓对方,做到既了解对方的长处,也了解对方的不足,这样才能在交际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有自己的需求和忌讳,如果你对交际对象的优缺点一无所知,那么交际起来,就会“盲人骑瞎马”,难免踏进“雷区”,触犯对方的隐私。

——要善于择善弃恶。要多夸别人的长处,尽量回避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好汉愿提当年勇”,又有谁人愿意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页呢?特别是如果有人拿这些不光彩问题来作文章,就等于在伤口上撒盐,无论谁都是不能忍受的。

——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时,要顾及场合,别伤对方的面子。

——巧给对方留面子。有时候,对方的缺点和错误无法回避,必须直接面对,这时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说法,淡化矛盾,以免发生冲突。

此外,许多情况下,经常有人是“常有理不见得会说话”,自己占理却总是说不到点子上。所以说要想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儿上,除了不揭人之短之外,还要特别注意“避人所忌”。

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要想与他人友好相处,就要尽量体谅他人,维护他人的自尊,避开言语“雷区”,千万不要揭人之短!

5.直率不等于“痛”言无忌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太高,当使其可从。

——李叔同

中国有句俗话:“宁在人前骂人,不在人后说人。”这个意思就是说,别人有缺点有不足之处,你可以当面指出,要他改正,但是千万别当面不说,背后乱说,这样的人,不仅会令被说者讨厌,同样也会令听说者讨厌。

当年孙权在他哥哥孙策率领的队伍中当兵时,只有十四五岁。因为不习惯军中的苦日子,就免不了要搞点“特殊”。孙策帐下主管财政的官员叫吕范,吕范是个“性好威仪、勤侍奉法”的人,当家理财,一是一,二是二,无论对谁,都不会徇私情。孙权要想弄点钱财作为私用,就不能不走吕范的“后门儿”,可是吕范坚决不给开,每次都得请示孙策后再答复,惹得孙权很是不高兴。孙权当了阳羡这个地方的长官,在财物上还是不够清廉,孙策就加强了对弟弟的控制,不时亲自查弟弟的账目。孙权身边有个叫周谷的人,专门为孙权在借贷往还的单据上做手脚,使孙策查不出任何问题来,孙权自然高兴。孙策死后,孙权掌管了大权。当家才知柴米贵,于是,孙权想起年少时办的那些事,更想起了当年“卡”自己的吕范和讨好自己的周谷。照一般人来看,这回孙权该重用周谷了,一定得给吕范穿“小鞋”了,可是孙权偏偏不这样做。他认为,周谷改窜账目,欺骗孙策,是心术不正之人,不能重用;而吕范一心为公,忠诚可靠,是个值得重用的人才。孙权以公取贤,使吕范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从一个普通的将军一直升到大司马,为孙权破曹操于赤壁、杀关羽于麦城、治都于建业,直接或间接地立下了汗马功劳。吕范死后,孙权每路过其坟墓,都呼着吕范的名字,“言有流涕”。

同样是直来直去的人,有的人处处受到欢迎,而有的人却处处得罪人,人们都不愿意与他交往。

这就涉及讲话的方式方法的问题。首先澄清一点,直爽并不等于言语毫无顾忌,只图一时之快,不讲方式方法。而那些因说话直而得罪人的人,问题就出在方法上。有的人讲话不分场合,比如批评别人,虽然你心地坦荡,毫无恶意,但因为没考虑到场合,使被批评者下不了台,面子上过不去,一时难以接受。对方的自尊心被伤害,当然会对你有意见。

再有一种情况,可能平时说话时没有注意,触动了别人的短处或隐私,无意之中也得罪了人。

一旦知道自己说话直得罪了人,就要找机会真诚地向对方道歉,取得谅解。如果你是在公共场合伤了他的自尊,你不妨在原来听到的人都在场的情况下,巧妙地以意义相反的话抵消前面话的副作用,对方见你已经改正错误,自会谅解你。不过,如果你一向说话很直,经常得罪人,你千万不要依靠道歉来取得别人的原谅,因为如果你经常伤害一个人,又经常向他道歉,他一定会认为你是口是心非或是有意伤害他。

你不妨回过头来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忽略了场合?说话方式是不是触及了别人的隐私?同样是提意见,为什么不以好的方式达到预期的效果呢?说话时先为对方着想,不要动辄以教训的口吻指责别人,要注意维护对方的自尊。这样你就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直率人。

另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在背后议论同事——即使你的领导已主动开了头。

有一天,刘科长突然问小赵:“你觉得魏某这个人怎么样?”

一时间,小赵不知道如何应答才好。

这是关于人格性情的问题,如果回答,无疑是背后说人闲话了。

“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这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却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的在背后议论过别人,只是所说的是好话还是坏话无从考证了。不过有一点,经常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肯定不会是受欢迎的人。因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这么想:这次你在我面前说别人的坏话,下次你就有可能在别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这样一来,你在别人的印象中就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别人在你面前说另一个人的坏话,对此,你就得端正态度,用辩证的思维去考虑这种情况,把握好应对的分寸。

话不可说过头,讲话宜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提建议或意见时,不宜伤人自尊,同时又能使人接受,这就不能直接指出他人的缺点而不给对方留下情面。

6.明明白白“他”的心

能触及灵魂深处、医治百病的乐曲是热诚而亲切的言语。

——爱默生

人都有一种猎奇心理,越是隐藏的东西人们会越好奇。若非绝对隐秘,就不妨把它亮出来,说不准对方还会感动不已,深为你将他当作知己,而“两肋插刀”呢!

话中有真心,如何躲避都无济于事,真心话儿要讲清,才能让人明白你意欲何为,才好对症下药。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感人的一段:

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声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予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立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三国演义》中托孤的故事不少,但惟有刘备运用得最为成功,且不论刘备让诸葛亮自立为成都之王是否出于自己的本意,但这句话却让诸葛亮诚惶诚恐是事实。他“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更加坚定了为刘备誓死效忠的决心。

诸葛亮的确也是那样做的,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刘蜀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可以说在死后还没放弃做最后的努力。

想得到别人的真心话,就必须先把自己的真心话告诉人家,以真心去换真心,必须使他们自己情愿。而我们要达到让他们情愿这个目的,就只有用心去发现他的兴趣所在,利用突破口来化解对方心中的矛盾和顾虑,为他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也就是说,想让人家上房,先给人家准备好梯子。唯有这样,我们才有以某种方式去影响、打动他的希望,使谈话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生活中说服的最佳结局是使双方达成共同认识,进而启发对方进行心理位置互换,让对方设身处地地体验别人心理,主动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则是达到这一目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就是将心比心。

用语言作假设,可达到将心比心的目的;也可用自己的行为,现身说法,让对方体验别人的心理,进而对他的言行做出调整,同样可达到将心比心的目的。

某商店有位营业员很会做生意,他的营业额比一般营业员都高,有人问他:“是不是因为能说会道,所以生意兴隆?”他回答说:“不是,我的秘密武器是当顾客是自己人。”

有一天,某位顾客站在柜台前东瞧瞧,西看看,还不时用手摸摸摆在柜台上的布料,却不肯买货。凭经验,营业员判断这位顾客是想买块面料,于是赶忙迎上前去说:“您是想买这块料子吗?这块料子很不错,但是您要看仔细,这块布染色深浅不一,我要是您,就不买这一块,而买那一块。”

说着,营业员又从柜台里抽出一匹带隐条的布料,在灯光下展开接着说:“您像是机关里的干部,年龄和我差不多,穿这种料子的衣服会更好些,美观大方,要论价钱,这种料子比您刚才看到的那种每米多三元多钱,做一身衣裳才多七元多,您仔细看看,认真盘算盘算,哪个合算。”

顾客见这位营业员如此热情,居然帮自己选布料,挑毛病,于是不再犹豫,买下了营业员推荐的料子。

这位营业员之所以能成功地做成这笔生意,就是因为运用将心比心术。站在买者的立场上替顾客精打细算,现身说法,使对方戒备心理、防御心理大大降低,而且产生了一致的认同感,故而说服了对手,做成了生意。

将心比心术,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谋划和考虑,了解他的心理,了解他的需求,了解他的困难,这种说服方法容易使对方接受,达成统一认识。

大凡知己,都是情感上互相寄托,休戚与共;在思想上互吐心曲,互相信赖;在工作中相互支持,密切协同;在生活中互相关照,患难相依。只有情投,才能意合。

7.委婉含蓄,玩好“太极推拿手”

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萨迪

很多时候,我们要达到说话的目的,直说不行,还需要旁敲侧击,抓住对方的一些“要害”,要隔重纸,不一语点破,但要一语中的,点到为止,对方的心理防线无形之中就被攻破。

在《三国演义》中的第四十三回,写曹操夺占荆州,诸葛亮临危受命,来说服孙权,要联手抗曹。东吴的群臣和诸葛亮展开了舌战,其中,有个叫严峻的,称诸葛亮强词夺理,并质问诸葛亮“治何经典?”诸葛亮回答得非常漂亮:

“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

诸葛亮并举伊尹、姜子牙、张良、陈平、邓禹、耿弇等开国谋臣为例,说他们“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一席话说得严峻无话答复。

又有一个人名叫程德枢,讽刺诸葛亮好说大话,未必有真才实学,会被儒者看笑话。诸葛亮反驳他说,儒有“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两种。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道,弃邪恶,不像小人之儒,只懂词章雕虫小技,吟诗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尴尬事常有,不便直说时要用弹性语言,随机应变,适当委婉和模糊,而不能把话说得太实太直。

在日常交际中,总会有一些人们不便、不忍或者语境不允许直说的话题,需要把“词锋”隐遁,或把“棱角”磨圆一些,使语意软化,便于听者接受。说话人故意说些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事物,来烘托本来要直说的意思。

委婉法是办事说话时的一种“缓冲”方法。委婉语能使本来也许是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让听者在比较舒坦的氛围中接受信息。因此,有人称“委婉”是办事语言中的“软化”艺术。例如巧用语气助词,把“你这样做不好!”改成“你这样做不好吧”。也可灵活使用否定词,把“我认为你不对!”改成“我不认为你是对的”。还可以用和缓的推托,把“我不同意!”改成“目前,恐怕很难办到”。这些,都能起到“软化”效果。

可以用委婉的词语表示不便直说或使人感到难堪的情形或事物。

有时,即使动机好,如果语言不加修饰,也容易招人反感。比如:售票员说:“请哪位同志给这位‘大肚皮’让个座位。”尽管有人让出了座位,但孕妇却没有坐,“大肚皮”这一称呼,使她难堪。如果这句话换成:“为了祖国的下一代,请哪位热心人,给这位‘有喜’的大姐让个座位。”当有人让出座位时,这位孕妇就会表示对售票员感谢,并愉快地坐下。

也可以借用一事物或他事物的特征来代替对事物实质问题的直接回答。

在纽约国际笔会第四十八届年会上,有人问中国代表陆文夫:“陆先生,您对性文学怎么看?”陆文夫说:“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

陆文夫用一个生动的借喻,对一个敏感棘手的难题,婉转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中西不同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民族性上。以上例子,实际上是对问者的一种委婉的拒绝,其效果使问话者不至于尴尬难堪,使交往继续进行。

另外,在公关语言中运用适当的含糊,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艺术。办事需要词语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是很奇怪的。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词语的模糊性,那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十分贫乏,使它的交际和表达的作用受到限制。

例如:某经理在给员工作报告时说:“我们企业内绝大多数的青年是好学、要求上进的。”这里的“绝大多数”是一个尽量接近被反映对象的模糊判断,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认识,而这种认识往往带来很大的模糊性。因此,用含糊语言“绝大多数”比用精确的数字形式的适应性强。即使在严肃的对外关系中,也需要含糊语言,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受欢迎的人”,等等。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不受欢迎,其具体内容,不受欢迎的程度,均是模糊的。

平时,你要求别人到办公室找一个他所不认识的人,你只需要用模糊语言说明那个人矮个儿、瘦瘦的、高鼻梁、大耳朵,便不难找到了。倘若你具体地说出他的身高、腰围精确尺寸,倒反而很难找到这个人。因此,我们必须至少在办事说话时放弃这样一种观念:“较准确”总是较好的。

最会说话的人,知道有些话是不能说的,委婉含蓄无疑是他们的一大“招数”。他们用委婉含蓄的话语,既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又不会令人听着太过难堪,其积极效果不言自明。

8.请将不如激将

忠言逆耳而利于行。

——王肃

想要说服他人,却又抓不着突破口,是许多人说话难以见成效的原因之一,但很多善于说话者,勇于从道义入口,深入对方心腑之事,激之以道义,让听话者不服也不行。

义,是一种促进力、凝聚力,它能让每一个具有基本道德的人主动担负起某些责任与义务。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有些人面临困境,通过报刊、电台等媒体发出呼救时,会有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献出一份爱心。因为这是从道义上激励了每一个普通人,从而借得了一分支持与帮助。

但也不是说所有以义相“求”,其“求”的内容都是深远、重大的。在平常的生活琐事之中,仍然可凭借道义去激对方,为己办事,并能取得好的效果。

公元208年,刘备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逃至夏口,势孤力单,继续与曹军对抗完全没有前途可言,除与盘踞江东的孙权联手以外已别无他途。

这么重大的使命若交付一位平庸的使者,一定照实陈情:敌方势力强大,我方危在旦夕,请主公出兵相援不胜感激云云。刘备身边能胜此任的唯有诸葛孔明,他早就胸有成竹,自荐过江,寻求孙吴出兵抗曹。他后来终于说动孙权,成功地完成了联吴拒曹的使命,以至造成后来三国鼎立之势。你看,求人求得妙,是否可以创造历史?

诸葛亮是怎样打动孙权的呢?诸葛亮见到孙权先说这样一番话:“如今天下大乱,将军在江东举兵,刘豫州在江南集结,目的都在与曹操争夺天下。眼下曹军势如破竹,威震天下,空有英雄气概对他是无可奈何的。加上刘备之军渐渐败退,将军您宜早做应对,好生斟酌才是。如果贵国的军力能够与曹操对抗,就即刻与他断交;如果无力与其对抗,那干脆就迅速解除武装,俯首投降算了。可依我看来,将军似乎在表面上要服从曹操,其实内心里很是犹豫不决。目前形势已很急迫,没有多少时间让您犹豫了,希望马上定下主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孙权愣了一下,反问道:“照你说的形势如此严峻,刘备怎么不赶快投靠曹操呢?”

孔明回答说:“君差矣。齐国壮士田横您该知道,他在道义上不能投靠汉高祖,宁可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刘豫州是汉室后裔,具有英雄资质,目前虽然困顿,仍有八方壮士慕其英名,源源而来投奔。起兵抗曹,天之所命,至于事成与不成,只有靠天命决定。岂可向曹贼投降呢?”

孙权听后大叫一声:“我拥有十万大军,承父兄之业,更岂可轻易言降?”

此时的孙权是一个26岁的青年将军,血气方刚,自尊心强得很。孔明就是利用孙权的这个特点,或者叫做弱点,用言语刺激孙权的自尊心,使他的意志向自己所期待的方向转化。

孙权虽然大叫不降,其实内心也很不踏实,又向孔明问道:“现在这种情况,除了刘备之外再找不到能与曹操作战的军队,可刘备最近连吃败仗,不知是否有军力与其再战?”

这些是孙权所真正担心的事情,他也明知道光凭东吴自己的力量敌不过曹军。

孔明早有准备,冷静地分析形势给孙权听,以打消他的不安。孔明说:“刘豫州确实吃了败仗,但现在军力不少于一万。而曹操之军虽众,但长途远征疲惫不堪。这一次为了追击我们,曹军的轻骑兵一昼夜竟跑了三百里,这好像古人说的,再有力的弓箭若射的距离过远,就连一张薄的布也无法穿过。再者,曹操北兵不惯水战,我方占有地利;荆州之民虽然表面上服从曹操,内心却是时时准备反抗。如果将军集精兵猛将与刘豫州之军配合,联手作战,一定会击败曹军。天时地利俱在,剩下的只看将军您的决断了。”

孔明这一番分析,指出强敌之短处,强调刘、吴潜在之长处,最后把事情成败的关键又推给了孙权自己,可谓步步高棋,招招妙算,使原本主意不定的孙权下定决心,联军抗曹,以至后来发生了三国时代最大的决战——赤壁之战。

“请将不如激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木头人也会流泪的。诸葛亮采用“激将法”,既达到了求人的目的,自己又毫无损失,实在妙不可言。

9.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傅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众所周知。有时候,人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就会得罪对方。“意”实质上就是对说者本意的曲解,甚至造成不良的反应。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听到了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会觉得没什么,一笑了之;而有的人就可能会敏感些,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因此这就要求人们应该尽量避免说一些有伤人之嫌的话,以防给他人造成莫名的痛苦。除了利益之争而辩,谁又愿意看到自己说出的话无意中伤害了他人呢?所以说,你在说话之前,一定要多多思量一番,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都要经过大脑的思考。

说话的四大前提是视时、视人、视事、视场合。其中,“视人”是一件很难在一瞬间就可以完成的事,因为“视人”不仅要看其外表,还要关注其内心之所想。世间万象,人心万种,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把话说完,而忽略了“听者”之所想,就会得罪人。

徐庶化名单福来投刘备,设计打败了曹仁进攻新野的先锋吕旷、吕翔。

曹仁得知二吕被刘备一阵打得个个都丢盔卸甲,焦头烂额,溃不成军,不胜狼狈,便勃然大怒,想亲自率领全军进攻新野。随军副将李典等人力极进谏:“刘备乃人杰枭雄,不可轻敌,只需按兵不动,须得丞相亲来,方可与战。”曹仁听了此话更是火上浇油,不听部下劝阻,拔营杀奔新野而来。

徐庶见曹仁军败也料到曹兵必复大至,便赴刘备处,向刘备建言道:“曹仁见先锋军败,必亲率大军来攻,主公可预为准备。”刘备闻言正是心中所虑,便信口问道:“当以何计迎之?”徐庶从容说道:“曹仁亲至,必倾巢而出。而樊城必然空虚,自古用兵之道在于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攻而必胜,乃攻其不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主公若能亲提一军迎战曹兵,别遣一勇将,偷袭樊城,曹军必死无葬身之地。”刘备闻言大惊,没想到这个第一印象并不好的单福竟有如此善计,忙起身拜谢,心中大喜,立拜为军师,请其统帅三军抵敌曹兵。

徐庶也不多言,马上分派停当。令关羽率军连夜潜往樊城偷袭。次日,两军对阵,曹仁摆开“八门金锁阵”,都被徐庶识破,命赵云只率五百军兵按其生门杀人,转战八门,直冲中军,只杀得曹仁弃阵而逃,曹军被刘备挥军冲杀,早已溃不成军,徐庶乃令鸣金收兵。

是夜曹仁前来劫寨,也早为徐庶料到,预为布置。曹仁到得刘备寨前,却见四围火起,被赵云、张飞一阵冲杀,曹军又是大败而逃。

李典保着早已失去指挥能力的曹仁,带着残兵向樊城逃去。没想到刚近城门,门内却见关羽引着一军杀出,直唬得曹仁几乎倒撞于马下,急忙调转马头落荒而逃。被关羽又是一阵追杀,三万大军已被一阵直杀落得人马凋零了。

刘备率着大队人马进入樊城,县令刘泌出来迎接。这刘泌亦是汉室远枝宗亲,既有同宗之谊,刘备于安民整军之后,便赴刘泌家中拜访。

刘备见刘泌身后立一少年,长身泞立,器宇轩昂,顿时产生了三分爱意,后来知是刘泌外甥寇封,因父母双亡寄养于此,便开口要把他认为义子。刘泌便满口答应,让寇封当即拜了义父,刘备便为此子改名为刘封。

刘备带刘封回府,先去拜见关羽、张飞认为叔父。张飞倒是没说什么,可是关羽却满脸的不高兴,冷冷地对刘备说道:“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生乱。”也许关羽说罢早已忘却了,没想到刘封却因此而暗恨关羽,及至后来关羽被困麦城,刘封见死不救,乃与此关系甚重。因此,为人确需慎言,一言不慎,得罪于小人,便有无穷后患,而且亦勿以己之先言而塞己之后路,而倒持干戈,授人以柄。

“你会说话吗?”这样问你,你一定觉得可笑,只要是正常人,说活谁不会?可实际上说话并没有那么简单。先看一下下面的几个例子:

一剃头师傅家被盗贼所劫。第二天,剃头师傅到主顾家剃头,愁容满面。主顾问他为何发愁,师傅答道:“昨夜被强盗将我一年积蓄劫去,仔细想来,只当替强盗剃了一年的头。”主人怒而逐之,另换一剃头师傅。这师傅问:“先前有一师傅服侍您,为何另换小人?”主人就把前面发生的事细说了一遍。

这师傅听了,点头道:“像这样不会说话的剃头人,真是砸自己的饭碗。”

在寿宴上,客人同说“寿”字酒令。一人说“寿高彭祖”,一人说“寿比南山”,一人说:“受福如受罪”。众客道:“这话不但不吉利,且‘受’字也不是‘寿’字,该罚酒三杯,另说好的。”这人喝了酒,又说道:“寿天莫非命。”众人生气地说:“生日寿诞,岂可说此不吉利话。”这人自悔道:“该死了,该死了。”

有一人请客,四位客人有三位先到。这人等得焦急,自言自语道:“咳,该来的还没来。”一客人听了,心中不快:“这么说,我就是不该来的来了?”告辞走了。主人着急,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另一客人也不高兴了:“难道我就是那该走又赖着不走的?”一生气,站起身也走了。主人苦笑着对剩下的一位客人说:“他们误会了,其实我不是说他们……”话未完,最后一位客人也走了。

你看,说话是简单的事吗?如果我们说话时不加检点,就可能伤人败兴,引起误解,惹怨招忧。我们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对象、气氛,不要随意就说。像有些人去菜市场,问卖肉的:“师傅,你的肉多少钱一斤?”或饭馆服务员上一盘香肠,说:“先生,这是你的肠子。”这类生活中的笑话,我们要注意避免。

做人难,说话更难,要把握好说话的分寸和尺度,就需要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断揣摩和研究,最终达到知轻重、识眉眼、懂分寸,为你的成功打造一副利器。

只要一个人不是哑巴,就会说话,但是不同的人在同样情况下,说出来的话有的让人高兴,有的让人厌恶。如何把握好说话的分寸和技巧,在人际交往中有着莫大的作用。

10.望望四周再说话

节食则无疾,择言则无祸。

——何坦

说话要讲究一定的艺术,要做到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要知道,这个场合能说的话在另一个场合就不一定可以说,昨天能说的话今天就不一定能说,对年轻同志说的话对老同志就不一定能说,对男同志说的话对女同志就不一定能说,对领导说的话对一般同志就不一定能说等等。

曹操赤壁兵败后,哀叹说:“如果郭奉孝(郭嘉)还在,我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这话语明里是在怀念郭嘉,暗里便是认为这群谋士皆是酒囊饭袋的意思。

谋臣当中自是有人心里不服气。早在用兵前贾诩就曾建议曹操好好经营荆州,不必急着伐吴,他日水到渠成,孙权自然会来归附。曹操如果采纳他的建议,也就没有后来的赤壁惨败了。

曹操把战船用锁链连在一起时,程昱说:“船皆连锁,固是平稳,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曹操说冬天刮西北风,他们怎么用火攻?

后来起了东南风,程昱告诫曹操小心,曹操说:“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

同样的建议,如果是郭嘉提出,曹操自然会言听计从,为什么?因为郭嘉其人,曹操最为信赖,而其余谋士的建议,在曹操心中就要大打折扣了。

说话不仅要讲究适当的场合,还要适时。不管一个人说话的内容有多么精彩,如果时机掌握不好,也无法达到有效说话的目的,因为听者的内心往往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要让对方愿意听你的讲话,或者接受你的观点,就应当选择适当的时机。犹如一个参赛的棒球运动员,虽有良好的技术、强健的体魄,但是他没有把握住击球的决定性瞬间,或早或迟,棒就落空了。所以,时机对你非常宝贵。但何时才是这“决定性的瞬间”,怎样才能判明并及时抓住,并没有一定的规则,主要根据谈话时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交际场合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口若悬河,非常健谈;而有的人即使坐了半天,也没有讲一句活,他根本找不到要说的话题。当然这里有一个“切入”话题时机的问题。

在讲话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地“切入”话题,首先必须找到双方共同关心的基本点。如王某新买了一台洗衣机,因质量问题连续几次到维修站修理,都没有修好。后来,他找到经理诉说苦衷。

这时,经理以很快的速度把正在看武侠小说的年轻修理工小张叫来,询问一些相关的情况,并提出批评,责令其为王某修理。一路上,小张铁青着脸不说一句话。王某灵机一动,问道:“你看的《江湖女侠》是第几集?”对方答道:“第二集,快看完了,可惜找不到第三集。”王某说:“包在我身上。我家还有不少武侠小说,等一会你尽管借去看。”紧接着,双方围绕武侠小说你一言我一语,谈得津津有味,开始时的紧张气氛消除了。后来,不但修好了洗衣机,两个人还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有些人在经历了说错话所带来的不愉快后,决定保持沉默。但是,身处社会之中,我们能够一直保持沉默吗?答案是否定的。

从前有一位僧侣,他的徒弟是个懒虫,老是睡到日上三竿。有一天他叫醒徒弟,对其大叫:“你还睡,连乌龟都已经爬到池塘外边晒太阳了!”就在此时,有个人想要抓些乌龟给母亲治病,他听到僧侣的话后,就赶到池塘边。果然,有许多乌龟正趴在那里晒太阳。他抓了几只乌龟,为母亲炖汤。为了感谢僧侣,他带了些乌龟汤给他。僧侣却对乌龟的死感到非常愧疚,于是,他发誓以后不再说话了。

过了不久,这位僧侣坐在寺庙前休息,他看见一位盲人朝着池塘走了过去。他原本想要叫盲人不要再往前走,但他记起了自己曾经的誓言,决定保持沉默。正当他的内心在交战时,盲人已经掉到池塘里了。这件事情让僧侣感到很难过,他才明白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一味地保持沉默或喋喋不休。说话的艺术在于轻声细语有礼貌,不可以莽撞无礼。假如要避免争执或批评,就必须学会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

说出事实是件重要的事,但是,假如你要说的事实会令人感到不快,那么你就放聪明些,会下棋的人没有闲棋,会说话的人也没有闲话。

平常人们喜欢用“口若悬河”四个字来形容会说话的人,其实这是很不恰当的形容词。泼妇骂街往往口若悬河,走江湖卖膏药的人,更能口若悬河,但是,我们并不承认他们会说话,因为“会”字的标准是要掌握好说话的时机,如果不看时机,就等于白费口舌。

在很多时候,当人与人之间的交谈进入主题时,就容易沿着惯性思维一路走下去,从而忘却了“言出如箭,不可乱发;一入人耳,有力难拔”的古训。这正是在许多谈话者当中出现中途吵架或者不欢而散的主要原因。

在与人相处中,说话的时机把握不好,再好的言语也是很难打动人心的,也更难做到愉快地与人交往。既然是交往,那么在语言上就应该与人为善,同时也应该学会维护彼此的尊严与权利。要想做到二者兼顾,就必须掌握好每一句话说出口的时机。

掌握说话的时机,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一个人说话的内容再精彩,如果没有把握好时机,就有可能达不到效果或者起了反作用。所以,要学会根据对方的性格、心理、身份以及当时的氛围等一切条件,考虑自己说话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