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巨天中说易经
15571500000003

第3章 易经的历史(1)

1.一画开天说伏羲

对于伏羲一画开天创画八卦的传说,曾被一些人视为妄说,不为采信。

然而,伏羲创画八卦毕竟是易经八卦可追溯的源头。我们从伏羲创世神话中可以找到原始哲学的神话原型,并且能够具体地看到从伏羲创世神话到易卦的演进轨迹。

关于神话伏羲氏的身世,《史纲评要》载:“帝生于成纪,以木德继天而王,故姓风。有圣德,像日月之明,故日太昊。”《路史》载:“伏羲生于仇夷,长于成纪。”仇夷即仇池,成纪即天水。陇南既是秦人的发祥地,又是我国古代西部氐、羌等民族活动的核心。

相传伏羲氏相貌奇特,神情异常,从小就聪慧英武,才智超群,长大后被推举为部落首领。他领导部族辛勤劳作,“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却依旧食不果腹,饥寒交迫。

于是他带领他的部落沿黄河游牧东下,逐水而居,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寻找人类生存的“天堂”。当到达宛丘(今河南淮阳)后,见这里气候适宜,土地平缓,水足草丰,植物繁多,动物充裕,且极少有凶猛野兽侵袭,这个部落便定居下来,从而结束了人类的游牧状态,在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都城。

伏羲氏是中国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起着决定作用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伏羲氏生活在人类的蒙昧时代,他依靠自己的智慧,带领先民们与大自然顽强抗争,超越洪荒,创造了华夏远古文明。

相传伏羲氏受蜘蛛结网捕食的启发,教人们用植物的纤维结网捕鱼狩猎,使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大大推进,劳动果实开始出现剩余。

劳动的果实吃不完了,伏羲氏让人们把吃不完的动物饲养起来,开创了我国畜牧业的先河。伏羲氏还从被野火烧死的动物肉的味道变好中受到启发,并引导人们用火烧烤动物、吃熟食,从而使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蒙昧状态。他所处的时代人类无名无姓,过着群婚杂居、人伦不分的生活,存在很多弊端,于是他定姓氏、制嫁娶,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成为万姓之根、人伦之源。

关于伏羲氏创八卦,后世有“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文字记载。相传伏羲氏在蔡水即今天太吴陵前的蔡河一带,通过对白龟的龟背纹理和蓍草草茎的观察,开始“揲蓍画卦”。后来,伏羲氏根据自然界的八种现象:天、地、水、火、山、雷、风、泽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乾、坤、坎、离、艮、震、巽、兑八种符号相对应,创造了先天八卦,升起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尚书·序》记载:“古者伏羲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相传伏羲氏在闲暇之余,修炼修行,苦思宇宙的奥秘。他时常盘坐渭河岸边的卦台巅,仰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俯察山川风物的法则,不断地反省自己所处的苍茫世界的变化。

有一天,伏羲氏的眼前出现了一派美妙的幻境,一声炸响之后,渭河对岸古木掩映的龙马山火星飞溅、豁然中开,但见龙马振翼飞出,悠悠然顺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通体卦爻分明,闪闪发光。而这时的分心石亦幻化成立体太极,阴阳缠绕,光辉四射。此情此景骤然震撼了伏羲的心胸,太极神图深深映入他的意识之中,他顿时目光如炬,彻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码。原来天地万物竟是如此的简单明了,唯阴阳而巳。为了让人们世世代代享受大自然的恩泽,他便将神圣的思想化作最为简单的符号,以“一”表示阳,以“一一”表示阴,按四面八方排列而成了八卦。伏羲一画开天,打开了人们理性思维的闸门,将困苦中挣扎的人们送上了幸福的彼岸,从而博得了人们永生永世的怀念和尊崇。

伏羲一画开天,指出什么是天、什么是地、什么是白天、什么是黑夜,并根据春夏秋冬的变化,分出年月日时,创造了历法。伏羲所创先天八卦,以揭示自然规律为主,它是伏羲文化的精髓,后经古圣先贤、历代学者的研究、继承、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是中国哲学的基础。而哲学,又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般规律的抽象。因此,我们可以说伏羲先天八卦孕育了中华民族文化。

伏羲创造八卦后,又根据事物的形状,像日、月、山、水等,刻书契,创造了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结束了人类的结绳记事时代;伏羲之前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一片空白,没有天地四时的概念,他用黄土抟成梨样的泥团,用棍子扎上孔,发明了原始乐器--埙,兴起了礼乐;他把他的发明创造推广到各个部落,各部落都相继迅速发展。于是,各部落主动归服于伏羲部落。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融合。

伏羲为了加强团结,增进合力,使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标志,他综合各部落图腾的特点,如马的头、鹿的角、蛇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等,创立了各部落共同的图腾--龙。从此,龙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共同的族徽,华夏子孙始称龙的传人,伏羲被称为龙师人皇,淮阳被称为龙都。伏羲氏死后,葬在宛丘城附近,即今天的太昊陵。

关于伏羲氏的名号,古籍中有许多写法,除“伏羲”(《庄子·人间世》)之外,还有“伏戏”(《庄子·大宗师》)、“伏牺”(《法言问题》)、“包牺”(《易·系辞下》)、“宓羲”(《汉书·古今人表》)、“疱牺”(《水经注·渭水》)、“虑羲”(《管子·封禅》)等。写法不同,皆为同音相转。《路史后纪一》云:“伏、虑、羲、戏,字义皆同,史传或谓服牛乘马,因号伏牺,取牺牲以充庖厨,因号庖牺最为鄙妄。按庄周等古书皆作虑戏,无作横者。且伏羲古或用戏,而牛之字未有用戏者,况伏岂得为服,御字乎?故《世纪》云:‘后世音缪,或谓伏羲或作虑羲,皆失其旨。”’

《御览》卷二引《三五历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

“混沌”与“葫芦”即是“盘古(瓠)”,“盘瓠”、“伏羲”同声之转,故“盘古”又是“伏羲”。且楚诗人屈原《九歌》中有“东皇太一”,闻一多释为伏羲,足可证实伏羲是从原始神话中的创世神和原始哲学观中的宇宙本原、起源发展而来。

伏羲的原型是宇宙本原和起始。随着文明的演进,对历史思考和探索越来越深入,这种对中国易经文化的思考和探究,具体说就是对文明事实的一种根源性的说明。

2.文王演义八卦

商朝自成汤建立,经28代传位于商纣王。当时共有800个诸侯国,由东、西、南、北4大诸侯各统领200个小诸侯。这4大诸侯分别被称为“东伯侯”、“西伯侯”、“南伯侯”、“北伯侯”,其中以西伯侯姬昌最贤。姬昌就是周文王。

商纣王无道,任用奸佞,把周文王囚禁在羑里长达7年的时间。

这是历史上周文王演义八卦的大背景。

在被囚禁的这段时间中,周文王精心钻研,把伏羲先天八卦进行重新排位,创立了流传至今的“后天八卦”,后天八卦较先天八卦更为实用,也更突出了人的智慧。因后天八卦所成型的易理由周朝的第一代帝王创生,又称《周易》。

周易八卦经过周文王的重新排位,八卦在运用上更合理、更方便。在中国历史2000多年的社会变迁中,《周易》被称为“大道之源,众经之首”,在《周易》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派生出一系列数术门类的学科。

后天八卦是文王被关在狱中画出的。它借卦象之义,寄寓韬略于其中。

《说卦·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演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震在地为东方,在时为春天,在义为始动,在万物萌动之时空。文王寓意先发动东方起义。

“齐乎巽”,巽在地为东南,在时为春夏,在义为风为齐,东南风一吹,万物蓬勃生长。文王寓意在巽地煽风点火齐集起义部队,以形成伐纣之势。

‘’相见乎离“,离在地为南方,在时为盛夏,在义为光明显露(或相见)。文王寓意在离地会见各路兵马,举旗讨伐商纣。

“致役乎坤”,坤在地为西南,在时为夏秋,在义为万物之所运载、所致养,文王寓意由靠近自己西伯之地的坤地集中粮草给养。

《周易》是一部什么书,学界长期以来存在分歧,有人主张《周易》是一部筮书,有人主张《周易》是一部历史书,也有人主张《周易》是一部哲学书等。

我认为《周易》性质复杂者,不能以偏概全,应当从客观的、历史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周易》随着政治变迁、理论需求以及自身地位变化,意义会有所不同。

主张周易为筮书的观点一:从产生以及早期应用看,《周易》是一部筮书。它是满足当时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预测需要而产生的。

中国早期的社会,受生产力低下的影响,先民们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就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帝或神的存在,它支配着世界上的一切。人们屡遭意外或天灾人祸后,萌发出借助于神意预知这突如其来的横祸的想法,从而想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变未来的结果,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人神沟通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主张周易为筮书的观点二:从《易传》解说看,《周易》注重筮占功能,强调学好《周易》,知死生之说、幽明之故、鬼神之情,可以断天下之疑、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系辞》)同时,在《易经》中包含了比较完整的《周易》筮占的方法。

《周易》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主要用于占筮,在《春秋左传》和《国语》中就记载了22个运用《周易》占筮的事例。

《春秋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齐棠公死,崔武子吊丧,看其遗孀关貌,想纳为妾,但心中没有底,故用《周易》占了卦,得“困”。有人根据爻辞“困于石,据于蒺藜”,得“入于其宫不见其妻”,而崔武子不相信,认为一个无夫之妇有何害,若有害早已让先夫带走,故取之为妾。我们由此可以看到,在春秋时期,《周易》主要用于筮占。

主张周易为历史哲学著作的观点一:周易卜筮是一种用来决定国家大事的重要政治形式,是一种由极少数人(太卜等)操纵的至为神圣的文化行为,本身就体现着古人赖以沟通天人、指导人事的哲学思想。

《周礼春宫宗伯》日:“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

“筮”即占筮,指用《易传·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一类的操作揲蓍求卦,再以《易经》推断人事吉凶。“卜”即龟卜,指用龟骨或兽骨钻孔火烤后出现的兆纹判定人事吉凶。

主张周易为历史哲学著作的观点二:周易用在卜筮的同时,其沟通天人、指导人事、锻炼思维、道德教化、启迪人生、益人神智的巨大作用已经潜显。而且它的这些“额外”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的主体性的增强会日益突显和增大。

“卜”的历史要比“筮”悠久,在古人心目中“卜”也比“筮”神圣灵验。故古人说:“筮短龟长,不如从长。”可见,在那个文化垄断的文明初期,它是统治阶级用以教化民众,“神道设教”、“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从而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主张周易为历史哲学著作的观点三:后世《易传》从哲学的高度给予周易以哲学文化上的全面弘扬。汉武帝将它置于“五经之首”而大力推广,遂使《易经》对中国文化各个层面的影响日益加剧,《易经》本身也就随之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的代表,成为中国传统的百科全书,成为哲学名著。

周易是“宇宙代数学”(冯友兰语)

周易是“神秘的殿堂”(郭沫若语)

周易是“我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梁漱溟语)

周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典籍”(张岱年语)

当今公认的结论:

《易经》起初是一部占筮之书,但由于占筮在文化垄断时期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遂使《易经》逐渐演变为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的代表和百科全书;《易传》是以阐发《易经》深义为宗旨的一组由许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完成的特殊哲学作品,它非儒非道,亦儒亦道,包含着一种融汇儒道各家思想精华的新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我们可以说,《周易》是一部以占筮为源头活水和外在形式的特殊典籍和哲学巨著,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经典的代表。

从《周易》内容看,内含着变化的思想:如卦爻辞中,《乾》卦从初爻到上爻,“龙”由“潜”、“见”、“飞”、“亢”的变化;《泰》卦中大小、往来、平陂、往复的变化;行筮时运算而显示出数的变化等等。《周易》中这种变化被注释《周易》的《易传》深刻地、明确地阐发出来。《易传》所谓的阴阳交感、天地变化的思想成为中国先秦辩证哲学中的精粹。

文王在狱中设计的八卦,当然在具体的伐纣建国斗争过程中是有变化的,不会随心所欲一成不变地完成,但从中也足以看出文王高智慧、高才能的圣人之才和良苦用心。文王结束了奴隶制,建立起崭新的统一的封建社会,他的功绩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