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穿越岁月的烟云
15569100000007

第7章 难忘的“老三届”(2)

有一年学校组织我们去道吾山春游,我们兴高采烈地走到道吾山脚下。开始爬山了,从山脚到山顶有一条登山路,路边都有斗大笔直的“引路松”,常年郁郁葱葱。道吾山真高,我们爬了一个多小时才到了半山腰,同学们都汗流浃背,胸脯起伏,都喊爬不动了,老师就要大家休息一会儿。我们坐在路边,一边休息,一边欣赏道吾山的风光,只见群山环绕,云遮雾障,抬头望不到天。休息了半个小时,又继续向山顶攀登,终于登上了山顶。

道吾山顶是一幅多么绚丽、壮观的场景!一个碧波荡漾的人工湖,满山遍野的红杜鹃,整个景区鸟语花香,令人陶醉。站在山顶向下看,一根直径约40厘米的铁管从人工湖一直延伸到山脚下的发电厂,发出的强大电流输送到县城。我们在山上吃了自带的中餐,尽兴地游玩了两个小时,才开始下山回校,结束了这次道吾山春游。

总之,学校的文体活动开展得很活跃,我们不仅受到了教育,获取了知识,还锻炼了身体,也得到艺术的感染,做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五、学校进驻了社教工作队

为了对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清查和批判干部队伍中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挖出隐蔽在人民内部的阶级敌人。1965年下半年,上级给学校派来了社教工作队。

本来学校就是老师教书育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谈不上有什么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可是工作队一来,就大会、小会动员,层层发动。以年级、班级为单位,吸收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出生的教师和学生帮助工作队,揭发、批判学校领导班子中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深挖教师队伍中阶级敌人。工作队认为,挖出的坏人越多,他们成绩就越大,运动搞得越彻底。一时间帽子满天飞,冤假错案频出。

学校校长胡国远和教导主任杨圣模、李忠汉、涂俭德被打成“四家店”,无限上纲,残酷批斗。我们班的体育老师王毓祥,只是地主家庭出身,被挂上“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的牌子,敲着铜锣,游街示众。王老师受不了这奇耻大辱,被逼上吊自杀了,还有龚雨人老师的爱人唐政老师也被逼上了绝路。我们的俄语老师蒋鸿义是从北京外事部门调来的,他们是国家培养的俄文翻译,准备为苏联专家服务的。等到蒋老师们毕业,中苏关系破裂,他们被分配到我们这偏远的地区任教。工作队凭空捏造,说蒋老师是里通外国的苏修特务,逼他交代罪行,其实蒋老师连苏联专家的影子都没见过,工作队说他顽固不化,死不悔改,每天不是游街示众,就是监督劳动改造。就这样一位学有专长,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年轻骨干教师被逼的疯疯癫癫,语无伦次。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到浏阳七宝山中学任教,我曾经在永和见到蒋老师几次,后来,七宝山中学撤销,也不知道他调到哪里去了。

我们班主任翁惠敏老师出身工人家庭,是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可能他对工作队抓阶级斗争中出现的扩大化倾向有些不满,讲了些不同意见的话,也可能是年轻知识份子的清高孤傲得罪了工作队的某些人,工作队就迁怒于他。他们在政治上抓不到翁老师的什么把柄,就想在生活作风上打开缺口,置他于死地。工作队听信别人的诬陷之词,捕风捉影地说他与班上某某女同学有不正当关系,强逼翁老师挂牌子游街,逼他承认,翁老师自始至终都予以否认。工作队就威逼利诱那位出身不好的女同学,要她写检举揭发材料,同样遭到拒绝,工作队拿不出证据,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工作队不罗列罪名,无中生有迫害学校老师和同学,还在我们学生中制造事端,拉一派打一派。有一次工作队突然集中全校同学,按照他们事先摸好的名单,把出身好的同学请到大礼堂开秘密会议,出身不好的同学都关在教室里,由工作队派人看守,不能随便走动。有的同学自这次事件以后,见人让三分,抬不起头,晚上躲在被子里哭,不知自己的命运怎样。

我们班上有个品尝兼优的谭迈群同学,他特别擅长画画,画什么像什么。因为他出身不好,经常受到左派学生的排挤和嫉妒。有一次,谭迈群同学给班上出墙报,刊头画的是工农兵形象,班上有个左派学生说他丑化了工农兵形象,谭迈群同学争辩了几句,竟被这名左派学生扇了一记耳光。从此,谭迈群同学被工作队列为右派学生,还对他进行了批判。事隔五十年后,谭迈群同学保存着学校党支部当年为他平反的通知书,和我谈起当年受迫害的事,至今还记忆犹新,忿忿不平。

六、毕业班的分配

1966年5月,驻学校社教工作队撤出。

1966年7月,学校在接不到上级通知的情况下,决定放暑假,我们毕业班的升学考试可在家里等候通知。

1966年9月,我在家里突然收到“湖南机械工业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通知书是从邮局寄来的。通知书中说:“由于‘文化大革命’正在开展,学校暂不能确定开学日期,同学们可在家里等候通知。”当时,我好生奇怪,怎么没有进行升学考试,也没进行分配呢?我到一中询问,一中教导处的老师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迅速发展,学校已无法组织正常的升学考试,根据上级的指示和分配的招生指标,学校领导组织有关老师,根据学生平日的政治表现和学习成绩进行了毕业分配,已经录取的同学可根据新学校有关规定行事。”当时,我们初中毕业生分配的有高中、中专、中技等学校,录取的名额约占参加分配学生的近二分之一。

录取的学校有的定了开学时间,有的没有定,定了开学时间的同学都按时去学校了,但学校都没有组织正常的上课,整天都无所事事。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已入新学校的同学又陆陆续续回家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迅猛发展,没有分配的同学回到学校说那次分配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产物,必须推倒重来,就这样,这次的毕业生分配就名存实亡了。到后来,说是四个面向,实际也只有面向农村这条路可走了。

七、去永和磷肥厂劳动锻炼

1966年11月,浏阳一中的领导和老师对于我们这批还没有定论的学生给予了极大的关爱。

学校领导和老师费尽周折,联系到远离城区的湘潭地区永和磷肥厂,让我们到那里去参加劳动锻炼,等待上级对我们这批学生的安排。去参加锻炼的是我们初中部毕业班城镇学生。听说要去永和磷肥厂参加劳动锻炼,同学们非常高兴,争着报名。

浏阳一中和永和这个地方有着难解之缘,我们读初中的时候,曾几次去永和原种场支援插秧和收割等活动。永和原种场是浏阳县农业局办的种子繁殖农场,有两三百名职工。我们以前去农场劳动,虽然没有什么报酬,但农场的职工非常热情好客,我们去了就杀猪捕鱼,每桌都有一个木做的盆子,盛着四五斤红烧肉,还有鲜鱼、蔬菜,足足6大碗,你就是再能吃,也吃不完这一桌子的菜,大概农场的职工想到我们学生在学校的伙食不好,让我们在这解解馋吃个够,我们非常感激农场的热情招待。

这次我们去的永和磷肥厂,当时有600多职工,是生产硫酸和磷肥的。厂领导对我们这次去劳动锻炼很重视,派出专人给我们指导生产。我们一中去了60多人,还有城关中学也去了30多人,总共有100余人。我们年龄稍大一点,个子高一点的同学就到车间顶岗上班,其余的同学主要从事后勤生产,工厂每月发给我们18元生活费,还有出勤和营养补助,我们都干得很开心。工厂还从政治上关心我们,吸收我们参加厂里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排练节目,和工厂举行联欢晚会。年终评比时,分配给我们评先进的指标,我被评为学生中唯一一个生产标兵,还有几位同学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到了1967年4月5日,工厂开始部分停工停产。本来工厂准备把我们这些顶岗上班的学生留下来签订劳动合同,等到有了招工指标就转为正式职工。可是同来的同学不同意,说要留都留,要走都走。我是多么想早点参加工作,弟弟妹妹还小,我可以帮助母亲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事与愿违,学校老师不同意我们留下,必须马上撤出,各自回家。就这样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工厂,离开了学校的老师,怀抱着一线希望,沮丧地回到了家里。

八、难忘的母校情谊

离开母校已有近50年了,我还一如既往地眷恋着母校。在后来的日子里,每当来到县城,路过母校,就引起我一种特殊的感情,是母校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走向社会的本领,是我们莘莘学子扬帆起航的港湾。

我只是母校一个极普通的校友,但对母校这种发自肺腑、抹之不去的情感是不能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的。曾几何时,多少次我一个人默默走进校园,痴痴地张看着我们当年生活过的宿舍,寒窗苦读的教室,自然就勾起了美好而温馨的回忆。后来,当年的平房教室被挺拔的教学楼替代,我们居住过的宿舍变成了明亮洁净的学生公寓。再后来,母校进行封闭式管理教学,我再也不能随意进出,只能站在门外往里深情地望上几眼,寻觅着我们当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身影。

进入21世纪以后,当年老师已很少见面了。

有一次,我在母校见到了教导处的邱敬明老师,他曾是我们的班主任,在离校后的日子里,我们曾多次见面,有着很深的师生情谊。邱老师非常热情,领着我参观了母校的教学楼、科技楼、图书馆、体艺馆,并一一向我作了介绍,说:“这些新型建筑都是你们读书时所没有的,今天的浏阳一中已成为了集多科目优质教育为一体的浏阳一中教育集团。”看到母校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往事如烟,作为一个两鬓染霜的老校友,一种自豪感在心里油然而生。

1985年4月,我从报上看到浏阳一中筹办校友会的消息,我立即给母校写了封信,谈了对筹办校友会的支持和建议,母校还及时给我写了回信。

1996年8月,在我们毕业30周年之际,我们举办了一次以年级为单位的同学聚会,母校对我们这次聚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母校科技馆会议厅举办了师生联谊会,当年母校的领导和老师在联谊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和我们四个班的同学一同合影留念,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我们分别30周年的重相聚,昔日的风华少年、莘莘学子,如今都已年逾不惑,华发早生,然而始终不变的是内心对母校那份深情依旧。岁月流逝,真情永恒。

30年间,有多少人生和命运的挑战,历经艰难困苦、坎坷崎岖,我们默默承受。30年间,有多少生活和世俗的考验,尊卑荣辱,苦乐悲欢,酸甜苦辣,我们坦然面对。我们不是时代的宠儿,但我们是生活的强者。或许我们中少有出类拔萃的精英,但我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是喝着新中国乳汁长大的,我们与共和国一起成长。伴随着不平凡的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时光承载的岁月渐成远影,我们无怨无悔,在各自的人生历程中,谱写着属于自己平凡而光耀的篇章。今天我们重新聚首母校,祝愿敬爱的老师们健康长寿、青春永驻;祝愿亲爱的老同学们保重健康,珍惜友谊,爱惜一生难得的学友之缘。张扬我们宽阔的心境,尽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美好时光。祝愿我们的母校扬帆远航,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