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音乐的文艺复兴(约1430~1600)肇始于15世纪前半叶的荷兰南部、比利时和法国北部。
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乐派有:
1.勃艮第乐派
15世纪前半叶,法国东部城市第戎是勃艮第公国的首都,是当时的音乐文化中心。勃艮第作曲家以迪费和班舒瓦为首,对音乐的文艺复兴起着巨大的作用,史称勃艮第乐派。他们在英国作曲家邓斯泰布尔的影响下,发展了一种清彻、明朗、和谐而富于表情的音乐语言;除了弥撒曲和经文歌外,最有特色的作品是他们的世俗音乐。邓斯泰布尔开始了“泛协和”的风格,即以三和弦为主体,不协和音为非结构性的装饰。迪费和班舒瓦继邓斯泰布尔发展了这种风格,他们的许多旋律可以说是“装饰的三和弦”,并建立了以主一属关系的三和弦为基础的和声体系,成为功能和声的先行者。
2.佛兰德乐派
佛兰德乐派又称第二和第三尼德兰乐派(第一尼德兰乐派即勃艮第乐派),是活跃于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乐派。佛兰德乐派的主要作品是弥撒曲和经文歌,其后民族风格的世俗歌曲逐渐增加,包括法国的尚松、德国的利德、意大利的牧歌等。在佛兰德派作曲家手里,复调技术获得了高度的发展,且创作风格各有特色。
3.威尼斯乐派和罗马乐派
这两个乐派是文艺复兴后期(16世纪)两大意大利乐派。
威尼斯派的创始人是佛兰德作曲家维拉尔特(1485~1562),他是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乐正。他创作了一种两个唱诗班交替歌唱的作品,造成一种壮丽宏伟、富于回声效果的风格,罗马乐派的创始人是意大利作曲家帕莱斯特里那(约1525~1594),他是历史上最大的天主教会作曲家,开创了庄严明净的无伴奏合唱风格,世称帕莱斯特里那风格。
3.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欧洲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通常定为上起1600年,下迄1750年。1600年标志着歌剧的诞生,1750年则是约·塞·巴赫去世的日子。
1.歌剧
历史上最早的几部歌剧是里努契尼作诗、佩里作曲的《达夫内》,乐谱已经散失;里努契尼作诗、佩里作曲的《尤丽狄西》,里努契尼作诗、卡契尼作曲的《尤丽狄西》。这些歌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通奏低音上的宣叙调,用小组乐器伴奏。宣叙调的音高和节奏随着歌词的抑扬顿挫而变化,没有鲜明的旋律性,偶尔也用歌曲、合唱或舞蹈来结束一个场面,却不用纯粹的器乐曲。
歌剧的主要乐派有:
(1)威尼斯歌剧乐派
威尼斯歌剧乐派的创始者是蒙泰威尔第(1567~1643)。他发展了“卡默拉塔”作曲家的“表现体式”,首创激情风格的音乐,并且创作了更富于戏剧表现力的宣叙调,与初具规模的咏叹调相结合,把17世纪的歌剧推向高峰。
(2)那不勒斯歌剧乐派
那不勒斯是18世纪意大利歌剧的中心。那不勒斯作曲家普罗文扎勃(约1627~1704)是那不勒斯歌剧乐派的奠基人,他师承威尼斯歌剧乐派,发展了活泼灵巧的抒情风格。
那不勒斯乐派最大的作曲家是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1660~1725)。
斯卡拉蒂作有歌剧115部,现存50余部,斯卡拉蒂的创作摆脱了严谨的复调风格,更趋向于和声体。他在和声上和曲式上的创新为古典音乐奠定了基础。
他死后的墓碑上称他为古往今来音乐的复兴者。
2.清唱剧和康塔塔
清唱剧起源于中世纪的劳达赞歌。1556年,罗马牧师圣菲利普·内里(1515~1595)开始在圣吉罗拉莫教堂主持礼拜仪式。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兴趣,他常在祈祷室里表演戏剧化的劳达赞歌,并在幕间讲道。
1619年,罗马乐派作曲家阿内廖(1567~1630)发表《精神和谐的戏剧》,其中交替着宣叙调和牧歌式的合唱,并有一个第三人称的叙事者,这才是真的清唱剧。
康塔塔的原文cantata是cantara(唱)的过去分词,意思是“被唱的”,是由宣叙调、咏叹调、二重唱和合唱等组合而成的声乐套曲,原来也是单声部风格的产物。
康塔塔像歌剧和清唱剧一样,是起源于意大利的声乐体裁,后来传到德国、法国、英国和其他国家,各自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这些体裁。声乐体裁的康塔塔与器乐体裁的奏鸣曲是互相对称,并且并行发展的。康塔塔也有室内康塔塔和教堂康塔塔之分。意大利的独唱康塔塔属于世俗的室内康塔塔,德国康塔塔主要是教堂康塔塔。许茨的《神圣交响曲》是声乐与器乐结合的经文歌或康塔塔,通德(1614~1667)首创众赞歌康塔塔,把众赞歌的每一段歌词配以同一个旋律的各种变体。约·塞·巴赫发展了众赞歌康塔塔,成为德国教堂康塔塔的特殊形式。
4.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音乐
18世纪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欧洲的一个音乐文化中心,以三位维也纳乐派的大师——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的作曲学派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
海顿的音乐所起的历史作用就是促进18世纪后期一种新型器乐语言的完善,第一次完全实现了成熟的古典主义风格。弦乐四重奏在海顿的艺术中占据了中心位置。
莫扎特的音乐所起的历史作用就是使宫廷艺术的优雅达到顶峰,教会人们用乐器歌唱。
贝多芬是集古典派大成,开浪漫派先河,对西方近代音乐有深远影响的伟大作曲家。
作为巨人中的巨人,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极其特殊,他跨越古典与浪漫两个时代,却自成一家,历史从来没有真正超越贝多芬,他将占典主义形式上的潜力发展到极致,破坏了它的简朴,然后寻求一种新的音乐语言来表达他的乐思。贝多芬的作品必然导致浪漫主义时代的来临。
5.十九世纪的浪漫乐派
19世纪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派别是浪漫乐派。浪漫乐派的音乐强调个人的自我表现,是一种个性化的、理想化的、富于诗意的、感情重于理智的音乐。欧洲的浪漫乐派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820~1850)、中期(1850~1890)和后期(1890~1910)。早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是:韦伯、舒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舒曼和肖邦;中期的代表人物是:李斯特、瓦格纳、弗兰克、布鲁克纳、布拉姆斯和柴科夫斯基;后期的代表人物是:沃尔夫、马勒和R·施特劳斯。
由浪漫乐派衍生出来的另一大分支派别是民族乐派。民族乐派的特点是把浪漫乐派所强调的个性扩大为民族性,肩负着创造和发展民族音乐的任务,他们迫求的目标,一是民族的内容,二是民族的形式。在内容方面,要求在作品中反映祖国历史和民族性格,描绘人民的风俗生活,或采取本国的民间故事和文学作品作为题材,以激起听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思想。在形式方面,要求运用民族民间的体裁形式和音乐语言,或直接采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
民族乐派的主要派别有:
1.俄国民族乐派
俄国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格林卡(1804~1857)和达尔戈梅日斯基(1813~1869)。
2.波希米亚(捷克)民族乐派
斯美塔那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者,捷克民族歌剧的创始人。
德沃夏克是捷克民族乐派最重要的作曲家。
他的作品在内容上是和捷克的历史和文化紧密联系的,在形式上是和民族音乐语言血脉相通的。
3.匈牙利民族乐派
莫佐尼和艾尔凯尔被称为匈牙利民族乐派的创始人。
4.波兰民族乐派
波兰是东欧音乐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真正用民族音乐语言创作的第一部波兰民族歌剧,则是莫纽什科的《哈尔卡》(1848)。
5.挪威民族乐派
挪威近代民族音乐的发展,是和19世纪挪威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和民族意识的高涨密切相关的。诺拉克是挪威诗人和剧作家比昂逊(1832~1910)的表弟,格里格的亲密朋友。他热爱挪威的民族音乐,是从民歌中汲取养料的第一位挪威作曲家。
6.芬兰民族乐派
芬兰民族乐派的创始人是生于德国的芬兰作曲家帕休斯(1809~1891)。他译成芬兰语的《祖国歌》被定为芬兰国歌。他的许多歌曲流传很广,成为民歌,他还创作了第一部芬兰歌剧《卡尔王之猎》,因此他常被称为“芬兰歌剧之父”。
6.十九世纪法国和意大利的浪漫歌剧
浪漫歌剧是19世纪欧洲乐坛上的又一支奇葩,它生长的土壤是最具浪漫气息的法国和意大利。其中斯篷蒂尼是拿破仑的皇后约瑟芬的御前作曲家。他的歌剧《灶神庙护火少女》和《费尔南德斯·科尔特斯》把格鲁克后期歌剧的英雄性格和拯救歌剧的戏剧紧张性结合起来,配上壮丽的独唱、合唱和乐队音乐,实开法国大歌剧的先河,也可以说是最早的大歌剧。
1.法国大歌剧
法国大歌剧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末期,盛行于30和40年代。剧情大多采用历史题材,分四幕或五幕,讲究富丽堂皇的布景和场面,剧中不用说白,包含独唱、重唱、合唱和管弦乐,合唱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大歌剧的倡导者是法国歌剧台本作家斯克里布(1791~1861)和作曲家迈耶贝尔。斯克里布的台本创作《波尔蒂奇的哑女》,揭开了大歌剧的帷幕。
1831年迈耶贝尔用斯克里布的另一台本写作歌剧《恶魔罗勃》,达到了大歌剧的高峰。
2.法国喜歌剧、趣歌剧和抒情歌剧
法国喜歌剧肇始于18世纪初,19世纪50至60年代,法国喜歌剧发展为趣歌剧。法国趣歌剧不同于意大利趣歌剧,它是一种诙谐风生的、讽刺性的喜歌剧,有说白而不唱宣叙调。法国喜剧歌在向趣歌剧发展的同时,又在另一些作曲家的手里演化为抒情歌剧。抒情歌剧采用浪漫主义文学题材,规模在喜歌剧和大歌剧之间。
3.从罗西尼到威尔第
罗西尼(1792~1868)是19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廉·退尔》是罗西尼歌剧中浪漫主义意识最强的作品。
19世纪意大利浪漫歌剧在威尔第(1813~1901)的手里达到了顶峰。
1848年革命失败后,一切具有复兴精神的文艺作品都被扼杀。威尔第的歌剧转向了着重心理刻画的性格悲剧,写下了著名的三大浪漫主义歌剧——《利哥莱托》、《游吟诗人》和《茶花女》。
威尔第在19世纪80年代的后期歌剧《奥瑟罗》(1887)中,把宣叙调和咏叹调融合为既有歌唱旋律性又有语言表现力的“独白”。
4.真实主义歌剧
19世纪末叶,欧洲文学界、戏剧界和音乐界掀起了一股真实主义思潮。
写真实主义歌剧台本的主要剧作家是意大利的伊利卡(1857~1919)和贾科萨(1847~1906)。伊利卡是马斯卡尼的《伊里斯》(1898)和《假面具》(1901)的台本作者,他还和贾科萨合作,写了普契尼的歌剧《艺术家的生涯》(1896)、《托斯卡》(1900)和《蝴蝶夫人》(1904)的台本。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1890)是第一部真实主义歌剧,取材于意大利作家韦尔加(1849~1922)的同名小说(1880)和戏剧(1884)。韦尔加的小说大多描写故乡西西里岛的下层社会生活,有鲜明的真实主义倾向。1890年马斯卡尼把他的《乡村骑士》写成了独幕歌剧,在意大利出版商桑佐尼奥组织的独幕歌剧创作比赛中获得头奖,迅即风行全欧。两年后,莱翁卡瓦洛的两幕歌剧《丑角》问世,演出于米兰,由托斯卡尼尼(1867~1957)指挥,成为《乡村骑士》的姊妹篇。《丑角》描写一个巡回剧团的生活侧面,由作曲家自编台本。
普契尼(1858~1924)也是威尔第以后最重要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