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兴通讯:全面分散企业风险的中庸之道
15562600000001

第1章 前言:我们为什么需要了解中兴

拿在您手中的这本书,不是关于一个企业的案例,从某种意义上,我建议您把往下的阅读,当做寻找我们这个时代中国企业哲学根基的开始。

中兴,一家位于深圳的通信企业,在它的同城兄弟——华为的神秘光芒笼罩之下,除了通信圈和证券界,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我作为一名经管类图书编辑,也是在编辑本书的姊妹篇《华为真相》时才了解到,无论是在每一个产品线上,还是在国内和海外的征战中,中兴都是华为的强劲对手。

这是一部难得一遇的书稿。

首先,书中的资料,无一不是作者经过5年艰辛采访获得的一手信息;其次,在我们目前视野所及的范围内来看,中兴是一家独特的中国企业。

可以这么说,对这本书的阅读、讨论、编辑,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企业研究的既有观念。

在我们这个时代,中国本土企业最稀缺的资源是什么?

是资金吗?

不。资本永远在追逐着利润,有利润的地方就会引来资金;是管理吗?

不。由于大量而快速的引进,中国企业在ERP、6西格玛、IDP等管理工具上已经与世界同步;

是人才吗?

不。海归派大浪滚滚,本土精英纷纷脱颖而出。

那么,中国企业最缺乏的究竟是什么呢?

同道新文图书公司最近对企业老总展开了一次专项调查,在近100份有效样本中,老总们在“保持对企业的控制力”一项上,100%地打了对勾。其实不用这个数据,老总们只要扪心自问一下,就可以估量出“控制”一词在企业管理中的份量。

是的,权力控制意识,如果不是中国企业领导者的惟一选择,也是当今主流的管理思想。权力控制其实就是企业中集权管理的意识体现。

尽管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分权和授权的思想正在通过组织结构的变化渐次萌芽,但是从本土企业交接班过程的艰巨性和失败率来看,分权和授权的土壤还是一片荒芜的处女地。

过度的集权意味着足够的恐惧。

恐惧谁?为什么恐惧?

恐惧人,因为不了解、无法交换信任。

正如联想控股公司总裁柳传志所说,中西方管理最大的不同在于,在西方,人是一个恒量;在中国,人是一个变量。

为什么会变,变得让人恐惧?

因为没有心理契约,缺乏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本书的可贵之处,恰恰在于向您展示了另外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

其实,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已经注意到一个个案:当年曾被柳传志亲手送进监狱、如今成为房地产界“黑马”的顺弛老总孙宏斌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我给他100%的信任,他起码会对我有80%的信任。

相反,如果我给他80%的信任,他大概只会有30%的信任,也就是不信任。”而今天,他的企业迅速崛起,就得益于充分的信任和授权。

令我深思的是,在联想强大的企业控制力中走出来的孙宏斌,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截然相反的管理思想呢?

当然,顺弛无论是规模还是“年龄”,都还不足以完全说明上面的沉重命题。

也许,已经存在20年的中兴会有所不同。

在本书“中庸之道”一卷中,您将阅读到本书的重点。中庸,是中国传统哲学揭示和运用客观规律的专业术语。它的精髓正如书中提到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叩其两端,允执其中”。“允执其中”,是历代帝王的治国之道,将其移植到企业管理中,亦足资治。

但是,仅此理解中兴的战略哲学,不仅失之简单,而且有憾于中庸的哲学本意。中庸是儒家融汇先秦各个思想流派的产物,但其依托仍然是儒家的本源——“仁”。包容万物,“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悻”,以此确立天人关系、人人关系、人我关系。与此相应,中兴将自己比作一片原始森林,强调生物的相容共生。

在本书“森林原理”一节中,您将会仔细地看到,一个企业怎样确立人与人之间、业务和业务之间的基本原则;在“低成本尝试”一节中,作者还将把中兴独创的推进方案详细介绍给您。

本书不仅仅向您推荐了一种典型的东方价值观,而且向您展示了这种价值观向企业的组织结构、研发领域、市场末端、文化氛围等各个细胞的渗透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动态景象。在“穿越风险”、“‘国有民营’秘闻”、“接班人始末”、“海外‘井喷”’等章节中,您可以尽情浏览。

我无意把中兴定性为一个“标杆企业”,因为书中也真实披露了一个企业所碰到的各种现实问题,以及过渡性的解决方法。中兴的“温情文化”凝聚了人,但也放纵了人性弱点,同样造成了管理难题。

在侯为贵的支持下,中兴内部办了一份《中兴内参》,鼓励员工“暴露”企业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企业内部可以有新闻自由”。这一做法的意义在中国企业史上是不可忽视的。

中兴的价值观使员工的精神自由在企业中得以实现,不能不说是其特殊之处。

基于华为和中兴的尖锐竞争,更因为任正非、侯为贵截然相反的特征,外人看到的是:华为强调集权、攻击、极端、制衡、压强、群众运动;而中兴以温和、包容、信任、授权、稳健、务实为企业的基本推动力。

目前大多数本土企业在引进西方管理工具的同时,也许并未认真探询过其背后的深层哲学思想,因此极有可能形成管理的“空心化”。

对于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我更愿意看作是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比赛。相对于目前被广泛关注甚至推崇的“狼文化”,外界眼中的中兴“牛文化”,也许显得迟缓且不合时宜。但是,文化的真正力量,也许要等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之后,才能显现在后人身上,那时侯为贵、任正非也许已经没有机会查看结果,不过,正如任正非所说:“任何资源都会枯竭,只有文化生生不息。”也正如侯为贵所言:“如果说我对中兴有什么贡献的话,可能只留下了一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