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快乐教育学
15553700000008

第8章 进行品质教育,让孩子快乐地积累美德(4)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品质呢?要让孩子懂得: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首先,给孩子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空间,或是让他对某些物品拥有完全的支配权。只要是属于他的东西,他都可以随意发挥创意、自由玩耍。同时也要教导孩子,要f董得尊重别人的专属物品,让尊重与礼貌成为一种习惯。

其次,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要尊重他人,并向孩子们讲解一些基本的传统礼仪。如:教育孩子要尊重长辈;上学、放学要主动向老师问好;遇到熟人要热情地打招呼;要热情地招待客人;请人帮忙时要用礼貌语;自己错了,要主动地向人家赔礼道歉等。

同时,要有意识地向孩子介绍自己身边人的性格特点,鼓励孩子学习他人的优点,并要教育孩子正确地对待他人的缺点和不足,学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谦虚地向别人学习,不以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让孩子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

在孩子出现有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时,我们当家长的,应该及时地向孩子们指出,因为孩子们有时会认为自己是在看热闹,是好奇,是和孩子们开玩笑,或是盲目地跟从别的孩子这样做。他们并没有体会到这样做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样做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会挫伤孩子们那幼小的心灵。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要平静地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孩子这样做的严重后果。还要让孩子们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不受别人尊重的感受,让孩子明白,有教养的孩子是会同情别人,会主动帮助他人,会尊重别人……

人人都喜欢得到尊重,尊重是和他人交往的先决条件。教育孩子在社会上要尊重任何一个人,哪怕是一个乞丐都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在家里就要尊重父母、长辈,在学校就要尊重老师,少数同学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显得极不耐烦,甚至在公开场合和老师顶撞,让老师下不了台,缺少对老师最起码的尊重,喊别人绰号、背后说别人的坏话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也不利于团结,容易引发各种矛盾。教育孩子做事说话要考虑到他人的感受,要能宽容别人,与人为善,不能自私自利,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否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走上社会后迟早要吃大亏的。

纪律来自于自由,越是高压,孩子就越叛逆

现实生活中家长常有这样的感受: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脾气越来越倔强了,你刚说他几句他就十分厌烦,想让他这么做他偏那么做,成天与你唱反调。其实,孩子的这些逆反行为与父母的“高压强制式”教育方式有关,父母的高压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硬性要求过高

有些父母很少考虑孩子的能力、年龄和原有基础,硬性对孩子提出一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比如考试成绩一定要“双百”,要在班里排前三名,或片面地要求孩子学习多少知识。这些强人所难的做法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孩子每天都在为实现父母的宏伟蓝图而疲于奔命,得不到休息,当日久天长孩子感到心力交瘁、再也无法承受这些压力时,他们就会奋起以言语或者行动来反抗。

2.不顾孩子的意愿

一些父母为使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安排孩子学这学那,而且经常与别人攀比,可他们在辛辛苦苦地陪孩子四处奔波时,却没有真正考虑到孩子的实际兴趣和爱好。如:果孩子对家长安排的这些内容不感兴趣、不心甘情愿地去学,他是肯定学不好的,这时家长倘若再摆出长辈的架势采取高压政策逼孩子就范,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3.对孩子专制粗暴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信奉“不打不成材”,认为对孩子要求严就是要体罚,当孩子做错了事或者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开始大发雷霆,动辄打骂、罚跪、罚站甚至逐之门外。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个性较温顺的孩子经常会屈服于父母的淫威,但同时也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孩子会因此而变得胆小、懦弱和自卑;而一些个性较刚强的孩子则会在心里形成对父母的强烈不满,他们会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并不时地以反抗的形式来回应家长,最终导致逆反成性。

4.家长干预设限过多

有些父母在生活中给孩子设置了太多的限制,这也不行那也不准,有些父母则对孩子管得过细过死。孩子也是人,他们也希望有自己的自由,而家长对孩子干预、设限过多,会使孩子觉得自己的生活领空被全面侵入了。一位离家出走的孩子说:“他们一切都给我安排好了,我在家里就像一个木偶,一点自由都没有。他们越爱管我这管我那,我就越要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

5.对孩子缺少必要的尊重

有些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不考虑场合,在众目睽睽之下对孩子就是一顿训斥;有些父母肆意侵犯孩子的隐私权,电话要监听、日记要偷看;有些父母以家长身份自居,对待孩子时总是居高临下、泰山压顶,孩子不服也得服。其实,每个人都不能忍受别人对其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的轻视与诋毁,处于成长中的孩子的自尊心更是强,父母的贬低和否定会强烈地刺激他们。如果自尊受伤,他们就会自然地进行自我保护,在态度和行为上抗拒外界的劝导和说教,这时任凭父母的批评再正确,孩子也会听不进去。

很多父母不耐烦跟孩子沟通,在孩子小的时候用高压的方式管教,一旦孩子长大,压不住时,问题就来了。权威高压的方式只会得到表面的服从,内心的不满会像火山一样,一旦爆发便不可收拾。所以小时候被权威高压管教的孩子长大容易叛逆,这个叛逆其实是积压已久的火山出口。

其实,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自由与纪律是人们言行的两个方面。自由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纪律是对客观规律的遵循和服从。一个是利用,一个是服从,缺一不可。自由与纪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英国思想家洛克说:“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这是因为自由意味着不受他人的束缚和强暴,而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不能有这种自由。但是自由,正如人们告诉我们的,并非人人爱怎样就可以怎样的那种自由。”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自由行动不能不遵守纪律,要自由必须要纪律。

对待自然界,人们有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规律的自由。比如,人们可以从地下抽水,灌溉庄稼。抽水机安好了,庄稼种上了。想什么时候抽水浇庄稼,就什么时候抽水浇,很自由。但是,对待自然界的自由不能不要规律。

违背自然规律,滥用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抽不上来了,就不自由了;不顾庄稼的生长规律,胡乱浇水,庄稼涝死了,再也不自由了。

在社会生活中,自由更离不开纪律。谁要行使自己的人身自由,就必须尊重他人的人身自由;谁要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就必须遵守不诽谤他人、不造谣惑众的纪律,在马路上骑车,你潇洒自由。但是,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如果你骑车逆行,撞了别人,你走不了;别人撞了你,你也走不了,都不会自由。

同时,父母还可以更进一步地告诉孩子:纪律是对客观规律的遵循和服从,遵循和服从客观规律,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是为了自由。遵守纪律的目的是获得更好、更多的自由。人们只有遵守纪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地利用客观规律,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获得自由。

遵守纪律又是为了保障自由不被破坏,纪律是自由的保障。遵守纪律,顺应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保证他人的自由,保证自己以后的长远自由。否则,违反纪律,破坏了他人的自由,自己受到了纪律的惩罚,失去了自由。

总之,只有让孩子明白自由和纪律的关系,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纪律,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家长一定要为孩子理清自由和纪律之间的关系,在制定纪律时考虑孩子的自由,在给孩子自由时,也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