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历史人物
15519300000007

第7章 改写人类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6)

公元前211年,罗马军队从西西里岛赶走了迦太基人,但在西班牙却遭到惨败。西庇阿便率领罗马军渡海向西班牙进军。于公元前210年在艾门波流门(安普利亚斯)登陆,登陆后,他发现在西班牙的迦太基军队兵力分散,各据一方,而且,新迦太基城防守空虚。于是,西庇阿集中优势兵力,向敌兵力空虚的新迦太基城采取了突然袭击,一举攻克该城。进城后,西庇阿立即释放了拘留在该城中的西班牙人质,并送给他们刀剑。这一行动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好感,扩大了罗马军的影响。至公元前206年秋,整个西班牙归顺罗马。

西庇阿将迦太基人从西班牙驱逐之后,他认为迦太基军队的势力仍很大,决不能因为一时的胜利而掉以轻心。于是,他采取利用矛盾、联盟结友的战略,打击汉尼拔。迦太基受到西庇阿接二连三地打击后,一面同罗马签订了暂时休战的和约,一面固守迦太基城和鸟提卡城。与此同时,紧急召回远在意大利南部的汉尼拔军和北部高卢境内的马哥军,企图挽回败局。然而这正是西庇阿所要达到的目的:使汉尼拔撤出意大利,调回本国,然后彻底打败汉尼拔。

公元前203年6月,汉尼拔率军2万撤回迦太基本土,对部队进行了整顿,并向迦太基城靠拢,对迦太基城南侧的西庇阿的军队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迦太基当局见形势对己有利,便拒绝批准和约,并拘禁了罗马使臣。

西庇阿见汉尼拔来势凶猛,遂断然决定解除对迦太基城和乌提卡城的围困,率军向马格拉达斯河上游进军,深入迦太基内陆,借此摆脱腹背受击的不利局面,并诱使汉尼拔军改道西进,伺机决战。公元前202年秋,西庇阿率军切断了迦太基城的主要粮食供应来源,使迦太基城居民大感恐慌。因此,迦太基元老院命令汉尼拔立即对西庇阿采取作战行动。正在陆续北上的汉尼拔军只好改变行军路线,调头向西朝内陆方向进发,疲于奔命地追赶西庇阿的军队,这恰恰中了西庇阿的圈套。西庇阿率军转移到扎马地区后,选择了有利的战场,迫使汉尼拔军处于既缺水源、又无壁垒依托的不利境地,将其歼灭。战后,罗马与迦太基缔结了有利于罗马的和约。

西庇阿是古罗马著名的军事统帅,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作战机智勇敢,为古罗马立下汗马功劳,他的军事谋略为历代人所推崇。

4.恺撒:罗马帝国的缔造者

生平简介

恺撒于公元前100年出生于古罗马,卒于公元前44年。恺撒出身于贵族世家,公元前78年开始政治活动,起初被选为军事护民官,后历任度支官、市政官、大法官、罗马远征西班牙行省总督等职。恺撒为了竞选执政官成功,需要庞培和克拉苏这两位在当时最有影响的人的支持,于是,他决意与庞培和克拉苏建立友好关系,公元前60年,宠培、克拉苏、恺撒这三位有着巨大影响的政治家达成了相互支持的秘密协议,历史上称之为“前三头同盟”。为了巩固这一同盟,恺撒把他年仅14岁已经和别人订了婚的女儿嫁给了年近50的庞培。在庞培和克拉苏的一致支持下,恺撒于公元前59年当选为执政官。恺撒经过一系列的政治活动,已经获得了广大平民和骑士阶层的支持,成为与庞培、克拉苏齐名的强有力的人物。

历史业绩

公元前58年,恺撒出任高卢总督。他统率大军,经过3年的征战,到公元前56年底,基本上吞并了整个高卢。然而他在高卢的统治并不巩固,高卢地区接连爆发反罗马人的起义。公元前52年春,高卢全面爆发了’一场反对罗马统治的大起义。起义军主力在高卢北部的阿利细亚城扎下了坚固的营寨。这是一座几乎攻不破的城堡,罗马人除了进行长期的包围之外,别无其他办法。恺撒把所有的部队都调到这里,20万高卢起义军也云集在阿利细亚城下,双方一场恶战不可避免。战役开始之前,罗马人环绕阿利细亚城筑起一道坚固的壁垒。恺撒寄希望于这些复杂而坚固的工事能够阻止高卢人的进攻,用以补充自己兵力的不足。

高卢起义军首先从内外两侧同时向罗马人坚固的工事发起了进攻。在盾牌的掩护下,一队接一队的高卢人像蚂蚁一样往上冲。在战斗中,罗马各军团由于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士气开始低落。尤其在罗马人的旗手被砍倒后,罗马人的阵脚开始显得有些阵乱。一位年青的罗马士兵惊惶失措,突然发现恺撒刚刚站立过的塔楼上已经空无一人,同时位于营寨右边的罗马骑兵放弃了阵地,以全速急驶而去。

这位年青人绝望了。突然,坚守在栅栏后面的罗马士兵发现高卢人的攻势猛然削弱了,刚才还在向罗马工事冲击的高卢人停止了冲锋,他们的队伍散开了,出现在罗马人视线中的竟是他们自己的骑兵。原来,恺撒指挥他的骑兵抄袭到高卢人的后方,给了他们致命的一击,短短几个回合之后,高卢人便由进攻开始改为逃窜。尔后,高卢人全部投降,阿利细亚之战就这样出乎意料地结束了。恺撒以6万军队与高卢将近25万人的大军相峙,竟以一支骑兵的偷袭扭转了战局,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恺撒、庞培、克拉苏的“三头同盟”是不可能持久的,他们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克拉苏在战争中阵亡,使原来成鼎足之势的三人同盟变成了恺撒、庞培两雄并立的局面。这时,恺撒的女儿去世,这就意味着恺撒与庞培的联姻关系中断,两人之间为了权力的争斗已在所难免。于是奴隶主两派发生了内战。

公元前50年,以庞培为首的贵族派元老院因担心恺撒建立独裁政权,通过协议拒绝延长恺撒担任高卢总督的任期,令其遣散军队。恺撒拒不执行这一决定,当时,他的军队绝大部分驻在北山高卢,身边仅有一个军团和一些辅助部队。为了把握战机,经过一番周密策划之后,恺撒于公元前49年1月,果断地率领一个军团,越过意大利和高卢诸行省之间的界河卢比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罗马进发,没有准备的庞培反对派,匆忙率领一批元老和两名执政官离开罗马,逃往希腊。同年11月,恺撒率领7个军团出其不意地在希腊登陆,次年春又增加了4个军团和1个骑兵队。6月,恺撒与庞培在希腊的法萨卢进行决战,恺撒彻底打败了庞培,庞培逃到埃及,被埃及国王派人杀死。公元前45年,恺撒实现了他的军事独裁统治。

恺撒征战一生,多谋善断,善于抓住战机,特别是能在不利的情况下,以顽强的意志坚持自己的战略企图,扭转战局,表现出他那不同凡响的高超的军事艺术,在罗马乃至世界的历史上留下了盖世英名。

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是古罗马共和国领袖和军事统帅。他带兵打仗几十年,指挥过几十个战役,大都是以少胜多,出奇制胜。他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为西方许多著名军事统帅诸如拿破仑等所效法,他对西方军事学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5.奥古斯都:未当皇帝的真皇帝

生平简介

奥古斯都生于公元前63年,原名盖乌斯·屋大维努斯(又译屋大维)。他在35岁那年,接受了奥古斯都这一称号。屋大维是尤利乌斯·恺撒的侄孙。屋大维年轻时期,尤利乌斯·恺撒统治罗马。他没有儿子继承王位,收屋大维为义子,作为其法定继承人。公元前44年恺撒遇刺,屋大维还只是一个年仅18岁的学生。

恺撒死后,帝国内部各种政治势力开始了激烈的争夺权力的斗争。起初,一些深谙罗马政治的人不把屋大维放在眼里,认为他继承王位的唯一理由,就是被恺撒认作义子。然而,屋大维巧妙地利用这一点,从而赢得恺撒旧部的支持。经过此后几年的一系列战争,屋大维扫平了其他几种反对势力,罗马帝国由安东尼和屋大维平分:安东尼统治东部各省,屋大维成为西部的最高领袖。此后,屋大维致力于巩固政权,而安东尼却一直沉溺于与克娄巴特拉的爱情当中。公元前32年,屋大维与安东尼之间的战争爆发。公元前31年,安东尼在一次关键性的战役——亚克兴角海战中失利,屋大维由此成为罗马世界的主宰。安东尼与克娄巴特拉双双自杀。

屋大维终于赢得了15年前恺撒的地位和权力。屋大维曾遇过刺,因为他试图结束罗马共和国,建立专制政体。

历史业绩

公元前27年,为了安抚元老们,屋大维宣布辞去一切职务,恢复共和;但在事实上,他保留了自己作为西班牙、高卢和叙利亚行省总督的职务。由于罗马军队大部分驻扎在这三个行省里,因此罗马世界的实际权力依然在他手中。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的荣誉称号。屋大维从未使用过“皇帝”这一称谓,因此在名义上,罗马是共和国,他只是“第一公民”。然而在实际上,元老院满足他的一切要求,他是一个真正的独裁者。公元14年,他去世时,罗马已完成了由共和制向专制政体的过渡。

奥古斯都统治罗马约40年,他的政策影响了罗马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在他统治期问,罗马军队占领了西班牙、瑞士、加拉西亚(位于小亚细亚),以及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地区。在他的统治结束时,罗马北部边界到达莱茵河——多瑙河沿岸。这条边界线延续几个世纪之久。

奥古斯都在治理国家方面表现出色。他修改了帝国的税收及财政制度,改组军队,创建海军。他还创建了禁卫军,而后者在以后的选择、罢黜皇帝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奥古斯都在执政期间,在罗马境内修筑道路,兴建公共设施,修缮庙宇。他还鼓励遵守和忠于古老的罗马宗教,并制定法律,鼓励结婚、生育。

自公元前30年以后,罗马进入了和平与辉煌的时代,其结果是出现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又被称为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

罗马第一代皇帝奥古斯都,是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公元前1世纪,他平息了企图分裂罗马共和国的内战,改组罗马政府,给罗马世界带来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

6.彼得一世:开创新时代的沙皇

生平简介

彼得生于1672年,卒于1725年。

彼得10岁时,与其异母兄弟伊凡并立为沙皇,由其姊索菲娅公主摄政。当彼得取得实权时。俄国军队的武器十分陈旧,相当落后,而且没有正规的陆军和海军,遇有战争时,举手无措,军官只好从西欧聘请。他感到压力很大,走改革之路势在必行。1697—1698年,彼得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参加俄国的“大使团”,到普鲁士、荷兰、英国、奥地利等国进行考察。他一面从事秘密外交活动和招聘外国专家,另一方面以更大精力深人工厂、车间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学习炮兵和造军舰等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返回莫斯科后,他下令解散射击军,从1699年开始建立正规陆军,历时10年基本完成。至1709年,正规陆军多达27万余人。与此同时,他还大力建设海军。他说:“只有陆军的君主是只有一只手的人,而同时也有海军才能成为两手俱全的人。”1702年,他在拉多加湖和楚德湖上建立了内湖舰队——波罗的海舰队的前身,到1725年,波罗的海舰队已拥有各种舰船100余艘,还建立了一支小型的海军陆战队。正规陆海军的建立,为彼得一世发动对外战争、扩大领土并建立俄罗斯帝国奠定了基础。

历史业绩

一手抓外交,一手抓军事,避免两线作战。1696年,彼得在夺取亚速夫要塞后,立即策划进而夺取刻赤海峡,想打通进入黑海之路。为了巩固和扩大反土耳其同盟,他于1697年派出大使团到欧洲活动。当时西欧大国正忙于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加之对沙俄的害怕更甚于处在衰落状态的土耳其,因而对反土同盟不感兴趣。与此同时,占据波罗的海的瑞典与波兰一萨克森、丹麦、普鲁士等邻国关系紧张。1699年,彼得终于与丹麦、波兰一萨克森达成协议,结成反瑞典的“北方同盟”,标志着沙俄对外扩张的主攻方面已从黑海转移至波罗的海。但俄国与土耳其仍处于战争状态,如果不签订对土和约,就贸然对瑞典作战,势必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为此,彼得派海军将领乌克赖因采夫乘坐“堡垒”号军舰,耀武扬威地到土耳其进行谈判,诱迫土耳其政府让步,并于1700年7月11日达成协议。协议规定,亚速夫及其附近地区归俄国,这是彼得一世为避免南北两线同时作战,集中全力先解决北方敌人的重大外交胜利。签订和约的消息传到莫斯科的第二天,即1700年8月30日,彼得一世就正式对瑞典宣战,开始了长达20年之久的北方战争。

智取波尔塔瓦会战,全歼瑞典军队。1700年到1721年的北方战争,是彼得一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而波尔塔瓦会战又是北方战争中的决定性一仗。在这次战争中,他采用了先诱敌深入、继而一举歼灭的策略,并取得了会战的彻底胜利。其取胜原因主要有三:一、彼得一世利用了瑞军孤军深入的弱点,准备充分,敌情掌握得好,集中了优势兵力,战略和战术指挥得当,伺机决战;二是重视提高部队士气,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决战前夕为鼓舞士气而向士兵宣读了彼得一世的命令,宣称决定祖国命运的时刻到了,号召士兵为祖国而战;三是不因初胜而骄傲,抓紧战机乘胜追击,全歼瑞军,取得了波尔塔瓦会战的彻底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