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历史人物
15519300000004

第4章 改写人类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3)

武则天一贯强调“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将北门学士编写的《兆人本业》,颁行各地指导生产。她要求剌史县令“敦劝农桑,均平赋役”,以“田畴垦辞,家有余粮”作为官员考核擢升的基本条件。据统计,则天朝二十一年共兴修水利22项。此外,敦煌吐鲁番文书反映沙州、西州也都有发达的灌溉系统,河陇一带的屯田也取得成功。贞观前期,河西州县萧条,户口鲜少,百姓凋敝,帑藏空虚。这时由于郭元振屯田成功,粮价大跌,由一斛数千钱降为一缣可换数十斛,凉(今甘肃武威)、甘(今甘肃张液)一带“牛羊遍野,路不拾遗”。全国的人口,在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即她退位去世那年达到615万户,比贞观时增加一倍。若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的380万户计算,53年中递增率为9.1%。

半个多世纪里保持住这样的增长率,反映经济稳步地发展着,这就为紧跟着出现的开元盛世准备了直接的经济条件。

为了培植亲信,改造官僚队伍,她继续破格用人,科举制度也有发展。载初元年(公元689年)她亲自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首创殿试。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又初设武举,选拔军将。科举考试时用“糊名”等办法防止作弊。还不时下诏求贤,允许自举。她待人能进用不疑,求访无倦,得官虽易,课责却严,“不肖者施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和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著名的如姚崇、宋磷这时都已被她破格提升要职,后来他俩成为开元名相。所以又可以说,武则天还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做好了干部方面的准备。

在边防和民族关系上,武则天采取各种手段努力镇抚,有一定成效。

对叛唐复立的东突厥,武则天除了调动军队进行防御外,还以极大的耐心和宽容争取和解,终于在对契丹作战时得到突厥默啜可汗的配合,突厥军两次突袭契丹后方,使骚扰河北的战火很快平息下来。

吐蕃自松赞干布和禄东赞死后,在西边为患30年。由于大规模屯田的成功,加强了西北边防的实力,武则天很有战略眼光地派军队同吐蕃反复争夺安西四镇,终于长寿元年(公元692年)由王孝杰最后收复了四镇,派3万唐兵镇守,以拱卫西北边防,维持东西方间丝绸之路的畅通。

东北的契丹族,因不堪忍受营州(今辽宁朝阳)都督赵文翱(htfi,音会)的欺凌,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起兵反抗,攻陷营州、冀州(今河北冀县)、瀛州(今河北河间)、幽州(今北京)、赵州(今河北赵县),一路杀掠屠城,收复四镇的王孝杰也战死。由于东突厥的配合,奚族反水,才平息了这一事件。事后武则天赦免的契丹勇将李楷固、骆务整曾建功击败契丹余党。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唐高宗去世后,独掌朝纲21年。

其中14年还名正言顺地做了自己开创的大周王朝的皇帝。在农业生产、用人方面,大胆改革,取得了较大成绩,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8.王安石:北宋的伟大革新者

生平简介

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家庭。

青年时期的王安石非常喜爱文学词赋,他经常与同窗好友一起吟风弄月,赋诗作词,风流自赏,过着逍遥自在、自我陶醉的生活,根本不关心现实问题。17岁时,他随父到了江宁。在江宁,他思想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1042年春,王安石考中了进士,后被派往扬州,为当时的扬州长史韩琦当助理官。在那里,他不修边幅,不讲衣着,发奋读书。累了,就闭上眼睛休息一下,然后又继续攻读。

1047年,王安石调任鄞县县令。到任后,他很关心农业生产,利用冬闲时节发动群众,修建堤堰陂塘,大兴水利,解除了旱情。此外,他还在春天青黄不接之时,将政府仓库里的积谷借贷给农民,收取一定利息,秋收后偿还。同时,他还兴办学校,劝民入学识字,接受教育。王安石在鄞县实行的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农民的拥护。直到明代,还有鄞县籍的史学家记述鄞县人民崇敬、怀念王安石德政的故事。王安石在鄞县所采取的局部改革,成为他后来进行的变法运动的第一步尝试。

王安石在十七八年的官场生涯中,看清和接触到了北宋时期严重的经济和政。治问题,了解到王朝内部潜伏着的深刻的社会矛盾和危机,从而产生了变法革新的思想。

历史业绩

1058年,王安石被调到京城,担任度支判官,专门管理财政收支。他根据长期以来在地方做官时对现实问题的观察和体验,向当时的皇帝宋仁宗上了一道“万言书”,提出了改革政治、培育人才、富国强兵等政治主张。这些建议虽然没有被昏庸无能的仁宗采纳,但却成为他以后进行改革的雏型。

1067年,年轻的宋神宗即位。这时,宋王朝的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宋神宗急于改变这种“积贫积弱”的状况,以稳固自己的统治。于是,这位满腔热情的皇帝就破格提拔了积极主张革新图强的王安石,任命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主持变法。

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对宋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次变法先后颁行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置将法等一系列新法,主旨是要解决财政和军事两大难题。新法的推行尽管遇到了很大阻力,但在实行初期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扭转了宋王朝财政困难的局面,初步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由于王安石在变法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因此,伟大导师列宁对王安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誉他为中国1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不仅是著名的改革家,而且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在散文、诗词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他的作品流畅出色,说理深透,语言简练,笔力雄健。

王安石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北宋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荆公新学”学派的创建者。他的一句名言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认为自然界的变化都是自然现象,不用畏惧;祖宗遗留下来的伦常法规,不适应时代需要的,就要改革。

王安石的一生,就是与天斗、与人斗、与祖宗之法进行斗争的光辉的一生。

他在政治、思想、文学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宝贵遗产。他那“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的思想,激励后人为事业而努力奋斗。

9.成吉思汗:伟大的征服者

生平简介

成吉思汗,大约生于162年,父亲是一位蒙古部落的小首领。在击溃一支敌对部落之后,父亲将他命名为铁木真。铁木真9岁时,父亲被敌对部落所杀,此后的几年里,铁木真一家人在贫困和危险中生活。这是一个不幸的开端,而铁木真的境遇在情况好转以前则更糟。年轻时,他被敌对部落在袭击中俘获。为了防止他逃跑,他被套上木枷。从这种极端的困境中,铁木真——这个目不识丁的犯人终于在这:决蛮荒的土地上崛起,成为琏界上最有权力的人。

他的崛起:开始于其设法挣脱了被俘生活。随后,他与他父亲的生前好友、另一部落首领图j洛里勒结盟。此后的许多年里,部落间争战不断。历经多年部落战争,铁木真终于找到了登上顶峰之路。

蒙古人素以骑术和勇猛善战闻名。历史上,他们突袭中国北部的事件时有发生。但在铁术真崛起之前,各部落把主要精力放在部落间的倾轧上。铁木真凭借其超群的军事、外交、组织等能力,以及其冷酷的性格,成功地把各个部落置于他的领导之下0在1206年召开的蒙古族将领会议上,铁木真被推为“成吉思汗”,意为“全天下之皇帝”。建立了大蒙古国。

1227年,他领兵征服西夏时病卒。

历史业绩

建立蒙古圜后,成吉思汗把矛头向外,开始了对外征服。他治军严格,任人唯贤,宗室亲信,功臣宿将犯罪也决不轻饶,而青年将士只要有才能照样得到重用。所以他创建的蒙古军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攻打漠北,统一蒙古,征战贺兰,灭亡西夏,鏖战中原,击败金朝,征服花刺子模,所向披靡,战旗一直插到欧洲。他的作战指挥艺术高超,善于发挥蒙古骑兵机动能力强的特点,远程奔袭,迂回包抄,出其不意地向敌人发起攻击。1213年,他领兵进攻金中都(今北京)时,让开金兵坚固防守的正面防线,派兵佯攻南口(居庸关南口),并以主力绕出紫荆关,就这样没遇到多大抵抗便进至中都西南平原,将中都城团团围住。1227年,他领兵征服西夏时病危,临死前仍不忘灭掉金朝,对继位人窝阔台说:“全军主力聚集在潼关,据崇山大河,难以攻破。若伪道于宋朝,就可以直捣大梁(今河南开封),击攻金军自潼关来援之兵,必可取胜。”后来窝阔台遵循这一方针,果然取得了灭金战争的重大胜利。

成吉思汗临终前,立其第三个儿子窝阔台为继承人。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窝阔台是一个天生的将才。在他的领导下,蒙古军队继续进攻中国,打败俄罗斯联军,继而远征欧洲。1241年,蒙古军队相继与波兰、匈牙利、德意志军队交战,大败3国联军,直指捷克境内的布达佩斯。

毛泽东在诗词中称成吉思汗为“一代天骄”。的确,成吉思汗是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南征北战,大大扩大了中国的版图。

10.林则徐:近代中国放眼世界第一人

生平简介

林则徐,字少穆,又字元抚,晚号埃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生于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卒于道光三十年(公元1805年),贫苦塾师家庭出身。林则徐4岁开始随父读书,7岁学做诗文,13岁考中秀才,19岁成为举人。20岁入京会试落榜,回到福建当了塾师。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林则徐第三次参加会试,考取进士,殿试二甲第四名,选翰林院庶吉士。在京7年,先后任过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撰文官、缙书房行走。在此期间,他利用翰林院丰富的藏书,认真钻研历代要政沿革,潜心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林则徐被派任杭嘉湖道台,在任上兴修水利,整顿盐务,同时又镇压了湖州农民的抗粮斗争,因而获得道光帝的好评。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改任署浙江盐运使,不久升任江苏按察使,在杭州主持重修岳坟和于谦墓,以示对岳飞、于谦爱国精神的敬仰。

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前后,林则徐结交了黄爵滋、龚自珍、魏源等一批志士。他们来往密切,并建立了友谊。龚自珍、魏源虽比林则徐年轻,但对改革弊政、铲除鸦片烟祸等问题,观点一致,因而成为契友。

历史业绩

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林则徐出任江苏巡抚。当时的两江总督是陶澍,督抚之间关系融洽。林则徐的施政措施,得到了陶澍的有力支持。两人曾向朝廷会奏,建议严禁鸦片,自铸银币,解决银贵钱贱问题,但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林则徐在任上大力兴修水利,先后疏浚了白茆河、刘河和练湖,又整顿了盐务。他深感南粮北调,积弊日深,根本的出路在于发展京师附近的农业,革除漕运弊政,因此在冯桂苏的协助下,编成《畿辅水利议》,建议在京畿兴办水利,开垦稻田,这是富有远见的。

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林则徐升任湖广总督。当时鸦片泛滥,流毒全国。林则徐上书积极支持鸿胪寺卿黄爵滋的禁烟主张,并向朝廷提出了6条禁烟建议,其中包括尽缴烟具、禁令吸食、重惩烟贩、收查烟土、处分失察官吏等,又在武昌、汉口、汉阳、长沙等地设立禁烟局,负责查禁、收缴烟土、烟具,对吸食者进行惩治。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冬,朝廷遣他为钦差大臣兼兵部尚书衔赴广东,查禁鸦片,并节制该省水师。

林则徐于1839年3月到达广州后,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和水师提督关天培通力合作,严拿烟贩,惩办不法官弁,檄谕外商缴出鸦片,并具结保证来船永不夹带鸦片,将缴得的鸦片19187箱,外加2119袋,合计2376254市斤,在虎门海滩全部销毁。虎门销烟从1839年6月3日开始,至6月25日结束,虎门百姓和澳门外商数万人先后来现场观看。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反抗外国侵略的英雄壮举。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初,林则徐出任两广总督,邓廷桢调任两江总督。林则徐与关天培一道,积极筹办海防。6月,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采取以守为战,以战助守的战略,发动广州人民,同仇敌忾,抵抗英国侵略者。英国海军在广州没有占到便宜,便北上占定海、攻大沽,威胁北京。朝廷内部投降派乘机而起,诬陷林则徐“劳师縻饷”。道光皇帝也表示对林则徐要“重治其罪”。

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查办。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林则徐被遣戍伊犁。他在伊犁年,为开发边疆、保卫边陲作出了贡献。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被重新起用,先后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1849年因病辞官归里,第二年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在赴任途中病死于广东潮州,结束了他悲壮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