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历史人物
15519300000002

第2章 改写人类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1)

第一节 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1.周文王:励精图治五十载

生平简介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知识小百科》共12册,是专为中国青少年量身定做的一套全方位知识图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知识小百科》涵盖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历史、科技、军事、文化等不同领域知识精华。本丛书旨在启发青少年学习积极性,积极引领中国青少年朋友走向未来,使青少年朋友们能够在轻松与快乐中学习知识、健康成长,是广大青少年学习新知识的理想读物。而这本《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影视艺术知识》更是系统全面讲解影视知识,使青少年轻松学会。

周文王,名昌,姓姬,周武王的父亲。文,是他死后的谥号。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直(dan音)父有三个儿子:老大太伯、老二虞仲(亦仲雍)、老三季历(也叫王季、公季)。季历就是周文王的父亲。季历的夫人叫太任。太任端庄贤慧,生下姬昌。姬昌小时就聪明伶俐,不同凡响。据说,姬昌幼时曾见口衔丹书的赤雀落在他家门前,古人迷信,或者是周人对祖先的神化,便说这是姬昌有“圣瑞”。如果他当政,周人就能兴旺发达。所以古公室父特别喜爱姬昌,明显地透露出要传位给他的意思。老大太伯,老二虞仲心领神会,为成全其父志,哥俩便不辞而别,逃到东南沿海的“荆蛮”地区(今江苏苏州、无锡一带),入乡随俗,断发文身,以适应江南水乡的生活习惯,在那里定居下来。

古公宜父死,季历即位。季历死,传位给姬昌,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

历史业绩

文王即位后,对内仿效古公直父、季历制定的法度,实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士。他先从自己的大家庭做起,上孝父母,早晚请安;下对妻子兄弟严加要求,为整个家庭做出表率。文王以自己的大家庭为核心,靠它做凝聚力来团结族人,巩固内部。并以商纣王为反面教材,极力抑制物质享受的欲望,不敢骄奢淫逸,玩物丧志;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始终保持周人质朴的美德,过着俭朴无华的生活。他勤于政事,兢兢业业地治理自己的国家。他重视农业,亲自督促众人开荒种地,大力发展生产事业,并从中体察民情,以了解稼穑之艰难。他还注意关照那些鳏寡孤独、孤苦无靠的小民,想法为他们解决衣食之难。

周是一个新兴的国家,正处在上升时期。它冈4从原始公社制脱胎出来,还带着浓厚的大家庭公社民主、平等的遗俗,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对立并不那么突出。周文王又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对政治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延缓了阶级矛盾的激化,使整个国家出现了’政通人和、上下相安的大好局面。这和当时商王朝内部一团糟的混乱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与此同时,周文王还推行了其他比较开明的政策。诸如在经济上采用类似劳役地租的方法,一夫耕种百亩田地,再出力为公家助耕一定的数量,剥削率仅为十分之一,这比商朝奴隶制国家的剥削程度轻得多。再就是打通关隘,自由经商。关市只检查异言异服,而不征税,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百姓可以随便进入山川林泽,任意猎取野物。这就防止了自由民的分化,保证农业生产有足够的劳动人手。这些措施一方面巩固了周朝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又笼络了人心,换取了更多的人对他政治上的支持。

在对外关系上,周文王继承季历的事业,仍然用主要力量对付西北各少数民族。他北逐j严狁,西攘昆夷,灭了泾水上游的阮(泾川东南)、共(泾川北)等小国,开拓了西北的疆土,巩固了大后方。对周围的一些小国,则诉诸武力,一个一个地加以扫荡。曾先后讨伐大戎,攻打密须(今甘肃灵台西南),之后又逐一灭掉耆、邗、崇等小国,并把国都由岐迁至丰(今陕西户县东北),这就形成了对商殷的包围之势,为灭殷做好充分的准备。

据《尚书大传》记载,文王治国50年使周不仅在国力上有了前所未有的增强,而且在同商政权的关系上,也酝酿着根本的转变。正是在这几十年中,周文王使周人树立了明确的灭殷目标。而最后7年受命称王,实际上是周在政治上宣告独立,脱离商朝中央政权。这就使周由商的臣属而终于变为与殷相抗衡的力量。《论语·泰伯》说:“三分天下有其二。”这即是说周文王实际上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灭殷只是个时间问题了。但就在这大功垂成之际,周文王不幸死去。

自此以后,周人鉴于自己力量的壮大和殷商政治的腐败,就完全抛弃了“以服事殷”的假面具。周的历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周文王因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他所创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崇高的地位,受到后人的推崇。

2.孙武:中国古代的战神

生平简介

孙武(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孙武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战争频繁、弱肉强食的大变革岁月。当时的齐国是一个军事大国,具有悠久深厚的兵学传统,许多著名的军事家不断在齐国涌现,再加上孙武出身军事世家,长期的耳濡目染和自幼喜武的天性使孙武逐渐成长为一位军事奇才,并写下了一部不朽的兵学巨著——《孙子兵法》。这是一部不足6000字的作品,但却是一部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奇书。

春秋之时,封国林立,贵族大夫离开自己的故国到他国求官谋职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孙武将目光投向南方的吴国。当时的吴国地域辽阔,国势渐盛,政治也较为清明,正是有志之士发挥才能、建功立业的良好处所。

齐景公三十二年,约公元前517年左右,孙武去齐投吴。吴王阖闾求贤若渴,亲自召见了孙武。

孙武见了阖闾,便把自己所写的13篇《孙子兵法》,一篇一篇地呈给阖闾看。阖间每看一篇,都拍案叫绝。接着,阖闾又让孙武用他的宫中美女试演阵法,于是发生了孙武吴宫斩美姬的故事,这反映出孙武信赏必罚的治军态度。之后阎间重用孙武为将军。

孙武不仅擅于军事上的谋略和指挥,而且在政治上也具有远见卓识和深邃的洞察力,在孙武等人的辅佐下,吴军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吴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历史业绩

孙武的历史业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取得指挥吴军破楚入郢之战的大捷;二是撰写出字字珠玑的兵学巨著——《孙子兵法》。

(1)孙武任将军之后,阎间就提出要率兵攻楚。孙武详细地分析了敌我形势之后,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主张要逸民、练兵,伺机而动。为了疲惫楚国,吴国又用了6年的时间,反复骚扰楚国的边境。使楚国的实力受到了消耗,士气受到了打击。

公元前506年,吴国攻楚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调动几乎全国的兵力3万多人大举兴师,直捣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吴军要由今天的苏州进到江陵附近,进行千余里深远的战略奔袭。孙武等人协助阖闾制定了一条出乎楚国意料的进军路线,即是从淮河逆流西上,然后在淮油(今河南潢川西北)舍舟登陆,再乘楚军北部边境守备薄弱的空隙,从著名的义阳三关,即武阳关、九里关、平靖关,直插汉水。吴军按照这一进军路线,顺利地到达汉水,进抵楚国腹地。楚军沿汉水组织防御,同吴军隔水对阵。由于楚军主帅令尹子常擅自改变预定的夹击吴军的作战计划,为了争功,单独率军渡过汉水进攻吴军,结果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北)战败。吴军乘胜追击,5战5胜,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

(2)孙武所著兵书《孙子兵法》共约6000余字,内容恢宏精辟,揭示了战争的最一般规律。其内容分13篇,篇名分别是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问篇。

孙武运用当时最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成果,总结了战争的丰富经验,制定了有关战略、战术的原则。第一,他提出了朴素唯物论的战争观。他首先强调的是政治、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贯穿于全书的始终;他反对天命,不相信鬼神,“先知者,不可取于无鬼神”(先知,指事先了解情况,预先制定计划);他强调战争的准备工作,提出“先为不可胜”的战备思想。第二,提出了许多军事辩证法的概念和范畴,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是弱生于强,强生于弱的矛盾转化思想;“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的辩证分析的思想;“兵无常势”的发展变化思想等。第三,谨慎的战略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思想非常丰富,他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他反对轻易用兵,指出:“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知用兵之利也。”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他把战略的内容归纳为5个要素:道、天、地、将、法。并且指出,将帅只有深刻了解,确实掌握这5个战略要素,才能够打胜仗。第四,灵活的战术思想。他提出要“致人而不致于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调动敌人的办法是造成敌人的弱点,如各种“示形”战术。孙武还提出“兵无常势”,战无常胜的思想,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作战对象等,采用不同的打法。如“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卜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等等,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孙武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他的兵书《孙子兵法》及其成功的战例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3。秦始皇:一统六国的帝王

生平简介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09年),姓赢、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47年,赢政即秦王位,时年13岁,由相国吕不韦掌权。

秦王九年(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政要行冠、佩剑典礼,标志着国君亲理政事管理国家的开始。

时年4月,当秦王政要举行典礼之际,长信侯缪毒在相国吕不韦的幕后指挥下,盗用国王玉玺和太后玺,征发县卒、卫卒、官骑等军队发动武装政变,向秦王政居住的地方进攻,企图杀死泰王,夺取王权。

机敏、果决的秦王立即大力反击,他派相国昌采君、昌文君率兵镇压,战予成阳。百姓传闻缪毒造反,亦助王兵与够毒兵战,够毒兵败。参加叛反的同党卫尉竭等20人被杀,车裂了缪毒及其宗族。

第二年,秦王政以缪毒事牵连吕不韦,免去其相国职务,遣出都城,往河南本国居住。吕:不韦自知日暮途穷,大势已去,便喝下毒酒,自杀身亡。

秦王政夺回大权后,重用李斯等人。

秦王十四:午,韩非到秦国后,向秦王政提出了兼并六国的计策,即首灭韩、赵、魏,以远:交近攻破合纵,然后消灭各国统一天下。

秦王采纳了韩非的意见。

秦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灭魏;秦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秦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赵、燕;秦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统一全国。

历史业绩

秦王政以他的雄才大略,在十年内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使中国统一。秦王政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统一使命,在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他改称自己为秦始皇。

称帝后,他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军队北击匈奴,收复被匈奴占据的河南地(今河套南)。为了防止匈奴的侵扰,他把昔日秦、赵、燕所筑的长城加以修缮,连接成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秦始皇又南征百越,设置了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集权的大帝国,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傍)阴山至辽东”。秦始皇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秦始皇采取了中央集权的政体,他否定了丞相王绾提出的恢复分封制的主张,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后又增至40多郡,郡置郡守,县置县令;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协助皇帝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事务。这一政治体制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控制,开创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为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

为巩固中央统治,秦始皇下令收缴天下兵器,并将六国贵族和豪富12万户迁到咸阳附近和四川等地,以便控制。同时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两条驰道:一条东通海边;一条南入吴楚,以便一旦发生叛乱,迅速调动军队镇压。秦始皇还多次到各地巡游,以“威服海内”。

在经济上,秦始皇于公元前216年发布命令,“使黔首自实田”,确认土地私有制度;又下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以加强各地区的经济交流。

在思想领域,秦始皇为了打击儒生淳于越等反对郡县制的言论,稳定民心,维护皇帝的权威。他采纳了李斯的主张,下令除了医药、卜筮、种植(指农业)之书、秦国史书和博士官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外,其他书籍一律烧毁。次年,又因为方士侯生、卢生违命叛逃,秦始皇下令追究方士、儒生的罪行。结果活埋400多名儒生,制造了历史上第一个“焚书坑儒”事件。

秦始皇既是一位对历史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政治家和功勋卓著的封建帝王,同时他又是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历史前进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