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教程
15509600000005

第5章 导言:什么是经济学(3)

第四节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或许你并不想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但即使如此,你仍然应该学点经济学。为什么你作为一个已经进入21世纪的学生还应该学习经济学呢?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在他的畅销书《经济学原理》的前言中谈到三个原因,我们作一简要介绍。

1.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你理解你所生活的世界是如何运行的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会使你感到好奇。比如,当你想买一台电脑时,只要付款,就可以把它从商场搬回家;当你向一家旅行社提出要去欧洲旅游的要求时,旅行社会立即帮你把行程安排得妥妥帖帖。而事实上,你事前并没有告诉电脑生产厂家为你生产一台电脑,也没有通知旅行社你有去欧洲旅游的打算。那么,为什么你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呢?经济学是研究人们之间如何通过交易活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科学。学了经济学,你就可以明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如何使每个自利的人为大家服务。同样,你还可以明白,为什么旅客停留周六一个晚上,航空公司对往返机票的收费较低?为什么有的电信服务那么差,而收费却那么高?为什么一个流行歌手演出一个晚上可以赚数万元,而中国广东珠三角的民工工作在21世纪却拿着20世纪的钱?为什么一个国家某些年份通货膨胀率高,而在另一些年份找工作却很困难?学习经济学课程有助于你回答这些问题。

2.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你正确地作出个人决策

在你的一生中,你需要作出许多经济决策。比如,当你大学毕业的时候,你需要决定是继续深造,还是去工作?在工作以后,你要决定如何使用你的收入:多少用于现在的消费,多少用于储蓄?如何把你的储蓄用于投资,是买股票还是存银行?有一天你若成为一个企业的老板或经理,你要作出更多的经济决策,你要为你的产品制定价格策略。为什么人们要作出各种决策?因为你的资源是有限的。比如,你的时间有限,收入有限,如果你参加工作,就不能读专升本;如果你把钱用于买房子,你就不能再用于买汽车。所以你必须在各种需求之间分配你有限的资源。进一步,更为麻烦的是,你的决策常常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的。比如说,当你毕业的时候,你并不知道工作或是继续深造,哪一种选择对你更有利。为了避免决策失误,你需要学习经济学。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它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方法,一种工具,一种思维的方式。借助于这套方法、概念和理论,你可以分析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至少你不太容易被经济中各种问题的纷繁复杂的现象所蒙蔽。这将有助于你作出正确的决策。

3.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你理解政府的政策

每个社会都有政府,学习了经济学,你会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什么是政府应该做的,什么是政府不应该做的。我们需要政府,是因为单靠市场不能使所有的资源都能得到有效配置。比如,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可能会使你呼吸受污染的空气;我们可能无法拥有良好的社会治安,无法保证个人财产和人身安全;或者无法享用路灯、街心公园等公共物品;市场交易也没有人们必须遵循的规则和秩序。但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也会导致产品供给不足、价格扭曲、资源浪费、垄断横行。政府的政策选择正确与否,不仅影响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而且也影响包括你在内的每个公民的经济利益。所以当你决定支持哪一种政策时,当你希望政府制定某种政策的时候,你必须谨慎考虑这种政策的不利后果,经济学常识有助于你思考这样的问题。比如,如果你是一个打工仔,你或许支持政府制定“最低工资法”保护你的利益,而经济学原理会告诉你,这样做的后果很可能使你根本找不到工作。又如,作为消费者,你也许会认为政府应该对商品的价格作出限制,而经济学会告诉你,这样做的后果是你可能再也买不到这种商品。经济学使你有能力对政府的政策“评头论足”。至少它会使你不过于迷信政府。

二、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经济学并没有提供一套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一种思维的技巧。经济学家常常借助于这套独特的工具和方法研究经济、政治、社会等各种问题。当一般人仅仅看到生活中各种问题的现象时,经济学家却常常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正是经济学家的高明之处。只有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经济规律,才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经济学的原因。我们每天都会遇到许多经济问题,也需要随时作出决策。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就是要学会用经济学提供的语言、方法和工具来分析现实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决策。

经济学家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就是在决策时比较可供选择方案的成本和收益,我们运用这一思维方式来分析以下事例。

例如,考虑是否开一家便利店的决策。收益是你销售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但成本是什么呢?你会把你在账本上记下的用于进货的钱和银行的贷款利息等加总起来。按照你的计算,如果收益大于成本,你会认为你开便利店的决策是正确的。但经济学家并不这样考虑问题。

经济学家认为,人们作出任何决策都要付出代价。在资源既定时,你选择了某种决策就要放弃另一种决策,得到点什么就不得不放弃点什么,经济学家把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东西称为机会成本。把这个概念用于分析你开便利店的决策,你开店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呢?或者说,放弃了什么呢?当然绝不仅仅是你进货的费用和向银行支付的贷款利息。首先,你选择开便利店,就不能到电脑公司当程序员,你放弃了当电脑程序员的工资;其次,假如你开店的资金中有一部分是你的历年储蓄,用自己的资金当然不用付利息,但也不能存到银行得利息,你放弃了利息收入;再者,假定你开店铺使用的是自家的门脸房,如果门脸房出租,可得到租金收入,这也是你放弃的。以上这些项目都是你开便利店付出的代价,在计算成本的时候都应该考虑在内。在不考虑机会成本时,你也许以为自己赚了,但像经济学家一样考虑的机会成本,也许你开杂货店的决策是错误的。

又如,我们还可以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分析政府打击软件盗版的问题。在我国,软件盗版现象由来已久。盗版品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好处,最新的Office XP盗版软件与正版的价格比是1比600,用起来功能却没有什么区别。那么,政府为什么要打击盗版呢?政府应该采取怎样的反盗版策略呢?对这一问题,可从法律的、政治的、社会的角度去分析。法学家会从维护知识产权的角度去考虑;政治家会从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利益、谈判筹码等方面考虑;社会学家可能会从盗版组织的存在、K作机理的角度考虑。我们看经济学家会怎样思考这一问题。

首先,软件盗版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当正版企业巨额研发投入的成果很快被盗版者偷窃,以致使正版企业的收益为零或为负时,正版企业将停止对新产品新技术的投入,这将影响社会技术的进步和发明创造,进而造成对总产出的影响。这可看成是盗版的成本。从另一方面看,政府打击盗版的行动也会给社会带来成本。比如政府需要搜集、整理信息,研究相关法规的制定,设立监督机构并配备人员,对盗版行为处罚或判罪等等,政府为此而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就构成反盗版的成本。一般来说,当政府加大打击盗版的力度时,反盗版成本会上升,而盗版成本则会下降,这可以看成是反盗版收益的增加;反之,当政府打击盗版的力度减弱时,反盗版的成本会下降,反盗版的收益也会减少。显然,反盗版行动存在一个度。政府应当采取多大力度的反盗版措施呢?这要看打击盗版之后的情况(收益)和打击盗版之前的情况(成本)相比是否有所改善。经济学家认为,可以通过比较打击盗版所引起的成本增加量和收益的增加量来确定政府的反盗版行动。经济学把政府为加强对盗版软件的打击力度而增加的成本称为边际成本,因政府加强对盗版的打击而减轻的盗版对社会的负效应可称为边际收益。如果后者大于前者,政府的行动就是值得的,否则就是不值得的。

这就是经济学家在考虑决策时最常用、最方便的边际分析法。

在使用边际分析法之后,经济学家就会得出结论:依靠政府的打击盗版行动不能完全杜绝盗版活动。盗版活动有其存在的市场基础,在正版软件价格过高的情况下,生产正版软件企业的高额利润必然会衍生出大量的盗版。因此,打击盗版应更多的运用市场机制,政府应该修改助长市场垄断的过时的法律法规。例如,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在美国,专利法规定的长达17年的专利保护显得太长,日益严重的盗版行为不能说与此无关。

再举一个运用边际分析法作出决策的例子。考虑一个航空公司对等退票的乘客收取多高的价格。假设某航空公司从甲地到乙地的航班上,每个座位的全部成本为500元,那么,当飞机有空位时,等退票的乘客愿意以300元的价格买一张票,航空公司应该卖给他票吗?人们往往认为不行,理由是因为航空公司为每个乘客支出的成本是500元,如果低于这个数目,就会导致亏本。但是在经济学家看来,这是可行的。因为根据边际分析法,在决策时不必考虑公司使用的全部成本,而因考虑多增加一位乘客而额外增加的边际成本。在这里,因增加一位乘客而增加的边际成本是很小的,它可能只包括乘客的就餐费和飞机因增加载荷而增加的燃料支出。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票价大于边际成本,卖给他机票就能给公司增加利润,所以,降低票价让乘客坐飞机对公司仍是有利的。

案例分析:经济学家的眼光

经济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它给我们提供了分析各种问题的方法。无论个人还是企业,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将有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至少,它给我们分析各种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曾经是美国首富的保罗.盖蒂,年轻时家境贫寒,他所拥有的不过是一片收成很差的旱田。有一次他在田里挖水井的时候,从地下涌出了一些又黑又浓的液体,原来这竟是被称之为“工业的血液”的石油!于是他把水井改成了油井,农田变成了油田。他很用心地经营着自己的石油开采事业,但开始时却总是难有起色。

后来他在工地巡视时发现,油田的那些监管人员都没有很努力地工作,而是管理松懈,随意散漫,浪费现象也很严重。他不明白为什么他们都不尽心,于是请教了一位经济学家。经济学家的一句话就提醒了他:“因为那是你的油田,而不是他们的。”保罗.盖蒂顿时明白了。他召来各位工头向他们宣布:“从今天起,油田交给你们负责经营,效益的25%由各位全权支配。”从此,油田欣欣向荣,财富滚滚而来,保罗.盖蒂也成了美国的石油大王。

还有个故事,我记得这是张维迎早在1985年发表于《管理世界》创刊号上的文章中讲过的。说美国一个深山里的伐木场,老板和一批伐木工人长年在那个远离繁华都市的地方劳动和生活。老板希望工人们好好干活,自己也好多赚钱。但工人们就是不太愿意多干,哪怕多给他们工资他们也不卖力。这个老板弄不清楚为什么工人不想多挣钱,他也像保罗.盖蒂那样请教了一位经济学家。经济学家到那里一看就明白了。原来是因为那个深山老林里的工人们习惯了一种省俭而悠闲的生活方式,即使多挣了钱他们也不知怎么花,花也没处去花,现在挣的一点钱已经足够了,所以他们并不想多干活多挣钱。

问题找到了,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很简单了。经济学家从城里请来一些商人,他们带了许多现代化的高档消费品进山来,展示给山里的伐木工人看。大家看了都大开眼界,都想要买,而这就需要有钱。于是他们都努力工作,拼命挣钱,山区的经济开始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