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全书
15503900000008

第8章 梁惠王章句下(4)

“现在,燕国国君虐待他们的百姓,大王前去征讨,百姓认为大王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纷纷提着饭筐和酒壶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死他们的父兄,拘禁他们的子弟,拆毁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的宝器,这样做怎么可以呢?天下的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又扩展了疆域并且又不施行仁政,这就不免招惹各国的军队与齐国为敌。”

“大王您赶快发布命令,把俘虏的老小送回去,停止运走燕国的宝器,与燕国人士共同商议,拥立新的燕王,然后撤出军队,这样做还来得及阻止各国诸侯的兴兵。”

[延伸阅读]

通过此段,有人说孟子是出尔反尔之人,我倒不这么认为。毕竟是“进也民心,退也民心”。从根本上来说,民心向背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所在,国内问题如此,国际事务也如此。其实,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不也应当如此吗?

孟子谈论完了燕国百姓是否高兴后,齐宣王终于做出了选择。他命令齐国的军队占领燕国,结果激起了各国的愤怒,纷纷谋划要讨伐齐国这个侵略者,一场世界大战眼看就要爆发。齐宣王不得不向孟子求教应对之策。

为了稳住齐宣王的情绪,孟子不露声色,由商汤的征伐说起,又回到他那个以不变应万变的话题——民心向背。他告诉齐宣王说,商汤王的讨伐军随便到哪里都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欢迎,甚至他们不去哪里,哪里的人民群众还会抱怨。这是因为商汤王的军队只杀暴虐的君主,而根本不惊扰百姓,所以老百姓盼他们就像盼及时雨一样。可现在倒好,本来燕国老百姓以为齐国的军队是来解放他们的,所以箪食壶浆夹道欢迎。殊不知却是引狼入室,齐国的军队无恶不作,不幸被孟子言中,成了使人民“水益深,火益热”的侵略者、强盗。燕国人民如何能容忍,各国的诸侯如何能服气呢?分析完了之后,孟子又直抒己见,要齐宣王赶快撤军,悬崖勒马。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场世界大战的爆发。

孟子实在是高啊,正所谓“进也孟子,退也孟子”。

十二

[原文]

邹与鲁拱①。穆公问曰②:“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③,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④,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⑤:‘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⑥。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注释]

①邹:即春秋时邾国,战国时改为邹国,在今山东邹县。鲁:周朝初年所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山东南部,其始封君主是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战国时沦为一般的小国,公元前256年为楚国所灭。拱(hònɡ):同“哄”,交战。

②穆公:即邹穆公,邹国君主。

③有司:指有关部门的官吏。

④仓廪(lǐn):储藏粮食的房屋。府库:贮存财物的房屋。

⑤曾子:名参,字子舆,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⑥尤:责怪,怪罪。

[译文]

邹国跟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道:“在这次战斗中,我们的将官死了三十三个,而民众却没有一个为他们献身的。要是处罚他们,罚也罚不尽;若不处罚,又恨他们眼看着长官死难却不加援助,要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在灾荒的年月里,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被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人四散逃荒,有近千人。而您的粮仓饱满,国库充足,官吏却不把这严重情况上报,这简直是怠慢而且残害百姓。曾子说:‘切切警惕啊!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将照样回报你。’民众们如今有机会回报了。您别责怪他们,只要您大王施行仁政,老百姓便会敬爱君主和亲近长官,并乐于为他们献出自己的生命了。”

[延伸阅读]

孟子这里说的依然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其意思再简单不过了,普通老百姓看到当官的战死而见死不救显然是不对的,但当老百姓闹灾荒,饿死或逃荒时,当官的见死不救就对吗?当官不为民做主,又要当官的来干什么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你不仁,我不义”,一报还一报,也就是曾子所说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如果当官的关心民众的疾苦施行仁政,自然就会出现“你仁我义”的情况,这不也是一报还一报,“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吗?

当然,不只是君与民、官与民之间才有这种关系,我们的人际交往中,这种关系也同样存在着。在我们的身边,“你不仁,我不义”的情况也为数不少,今天你打我一个小报告,明天我戳你一下脊梁骨,关键时刻让你丢人现眼,下不了台。这样愈演愈烈,最后酿成冲突,甚至大打出手。追根溯源,发生这种情况多半是“出尔反尔”所致。甚至有些杀人案件,其事端也正是起于“出乎尔者,反乎尔者”。难怪曾子在说这句话时一再提醒我们:“成之戒之!”我们真应该遵守这个原则啊!

十三

[原文]

滕文公问曰①:“滕,小国也,间于齐、楚②。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③。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④,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⑤,则是可为也。”

[注释]

①滕文公:滕是西周初年所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其始封君主是周文王的儿子错叔绣,是周代一个弱小的封国,公元前414年为越所灭,不久复国,后为宋所灭。

②间(jiàn):动词,是说处于……之间。

③及:本意到达,引申为“办到、解决”。

④池:古代为了防止敌人攻城的护城河。

⑤效死:献出生命,报效国家。

[译文]

滕文公问孟子道:“滕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处在齐、楚两个大国之间。是侍奉齐国好呢?还是侍奉楚国好呢?”

孟子答道:“这样重大的国策谋划,不是我的力量所能决策的。如果一定要我说,那就只有这么一个办法: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筑坚固,与百姓一同捍卫它,哪怕献出生命,民众也不愿离开它,这样就还是有办法的。”

[延伸阅读]

小国处于两大国之间是相当难的。服从这个,那个会跟你过不去;服从另一个,这个又会来找你的麻烦。因此

滕文公感到十分为难。

那就不如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活法了,孟子的意见就很明确:为什么一定要服从于其中一个呢?“两大之间难为小”的根本出路是自强自立。我哪个也不服从,哪个也不得罪。小固然是小,但也要小得有志气,不做大国的附庸国,要保持自己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争取独立自主。

诚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靠空口说白话是不行的,而要靠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深沟高垒,加强国防建设。要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一旦有侵略者来犯,毫不犹豫,就与国家共存亡。不只国家,我们每个人的立身处世也应如此,自强自主的精神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十四

[原文]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①,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②,为可继也。若夫成功③,则天也。君如彼何哉④?强为善而已矣⑤。”

[注释]

①筑薛:意为筑薛国的城墙以威胁滕国。薛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故城在今山东滕县东南。后被齐国灭掉了,齐威王将所得薛地作为小儿子田婴(即孟尝君)的封地。

②创业垂统:创业,创建功业。垂,流传。统,指一脉相承的系统。意为创立功业,传给后代子孙。

③若夫:至于。

④如彼何:意为拿他怎么办。

⑤强:勉力、努力。

[译文]

滕文公问孟子道:“齐国要加固薛城,我感到恐慌,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答道:“从前周的祖先太王居住在邠地,狄人来侵犯,他就迁离了邠地岐山下定居。这并不是经过选择好哪块地作定居之所,实在是迫不得已。一个国君要是能施行善政,他后世的子孙中必定有能创立王业的。眼光远大、品德高尚的君子创立基业,并传给后代,正是为了能世代相传下去,至于能否成功,那就要看天意如何了。您怎样对齐国呢?只好努力施行善政了。”

[延伸阅读]

齐人在滕国的边地筑城,其用意是很明显的。孟子认为,齐强滕弱的态势是明摆着的,因此明知齐国的意图,滕国也没有妥善的良策,唯一的出路只有施行仁政。

林肯总统是否看过这一章节,我不太清楚,然而你从林肯的故事中肯定会发现些许的端倪。

林肯是一个“乡下佬”,出身于一个拓荒者的家庭。竞选时,他没有专车只是买票乘车。每到一站,朋友们就为他准备好一辆耕地用的马拉车,他便站在车上,开始了竞选演说:

“有人写信问我有多少财产。我有一位妻子和一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一个办公室,室内有桌子一张,椅子三把,墙角还有大书架一个,架子上的书值得每人一读。我本人既穷又瘦,脸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

他对南方蓄奴制度持鲜明的反对态度,加上往日的声誉,使得这位被誉为“诚实的林肯”的人一举击败了竞选的对手——大富翁道格拉斯,就任美国的总统。

就任总统后,南方的一些反对派爆发了内战,他日理万机,非常繁忙,但他仍坚持在白宫规定的接待日里,接待从上层绅士小姐到下层兵士农民的各类求见者。他和许多来访者一一握手,每次接见后,胳膊总要麻木一个晚上,医生劝阻说:“这有损健康,还是停止这种接见吧!”林肯拒绝说:“这是洗人民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