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官道曾国藩
15501900000002

第2章 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1)

曾国藩在其日记中曾说:青春年少,正当激流勇进,然而,尘世之诱惑,亦不容小视,当耐了寂寞,方守得住繁华。

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在诱惑和欲望面前,人们通常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做欲望的俘虏,要么就是做欲望的主人。

做俘虏还是主人,这取决于自己是否耐得住寂寞。而且,只有耐得住寂寞,才会“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庸才不能得势,学业不能荒废

庸才得势,天下少有,偶尔得之,亦不长久。欲长久,则非珍惜学业不可。学业之精,贵在坚持。

庸才并非生来就是。很多人,少有才华,然而不懂得珍惜、完善自己,逐渐荒废了学业,慢慢那也就“江郎才尽”,变成了庸才。

庸才不能得势,这是被大家熟知的真理。那么,如何做一个不是庸才的人呢?当然就是不能荒废学业。因为只有学习,才能使一个人进步,这就好比打仗,你没有武器、没有战术,如何去打仗呢?如何去打赢别人呢?所以,要想成为一个人才,学业是绝对不能荒废的。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一生不得志,只在43岁时才考中一个秀才,所以,他对曾国藩的要求很高,并常常对他说:你一定要努力读书,做个大官给我看看,不然,我会死不瞑目的。曾国藩听后,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为此,他还改号为“涤生”,意即改掉以前的坏毛病。曾国藩在23岁时考中了湘乡县的秀才,但是,他觉得这算不上什么,因为秀才并不能让自己做什么大官,更不可能让自己得势,所以,他继续苦读于寒窗下,决意一直考下去。

四年后,他参加了殿试,考中了同进士,然而,这类似进士的头衔并没有让他感到满足,却是难以名状的窝囊与遗憾。因为同进士意味着依旧得默默无闻地活着,对此,他感到屈辱,于是,他又改名为“国藩”,意即“国之屏藩”,希望能出人头地。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依旧紧紧抱着自己的学业,日夜耕读,积累才华。

一年后,经过别人介绍,得以见皇帝一面,而当时的天下相当不太平,一时间举国上下民不聊生,腐败成风,于是皇帝就问他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曾国藩缓缓说道:“治国无非一个‘廉’字。”随后又娓娓道来,皇帝见他所言在理,便录用他为翰林院庶吉士,从此,才走上了升官得势之路。

试想,如果不是父亲让他刻苦读书,那曾国藩很有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将学业荒废掉,从而也就谈不上什么升官发达的事了。

幸运的是,曾国藩是个争气的儿子,他不仅要做一个有才的人,而且要做爬得最高的人。所以,他在中了同进士以后会觉得特别没有面子,因为同进士算不上是出类拔萃,与庸才比起来,还是庸才,他不能忍受自己成为一个庸才。所以,他继续苦读,继续投考,也正是因为这样,当皇帝召见他的时候,他才有东西可说。

不然,就是皇帝每天召见,也是成不了大气候的。可见,只有不荒废学业,才能让一个人逐渐地摆脱平庸。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太多的人因为沉溺于不良嗜好而荒废了学业,以至于成了一个庸才。但凡成功之士,有哪个不是默默低下头来苦练“本领”的!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由于积累。”此语出自华罗庚之口,也是他一生刻苦奋斗的真实写照。

华罗庚从金坛中学毕业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家里就无力再供他继续读书,他不得不辍学到父亲的小杂货店里帮助料理店务。这时,王维克老师借给他几本数学教材: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一本微积分。华罗庚一边帮助料理家里生意,一边抽空自修数学,高等数学的大门就这样被他开启了。

压力没有使他低头,命运也未能令他折服,凭借着自身的努力自学和艰苦奋斗,华罗庚开始在数学领域崭露头角,1930年他在上海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目叫《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不能成立之理由》的文章,随后,他又连续发表了几篇数学论文,署名“金坛人”,从此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这位数学巨匠。

1950年的一天,这位已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的著名教授,在填写户口簿时,在“文化程度”一栏里写了“初中毕业”4个字。这虽然使许多人惊讶不已,却是事实:这位数学大师的数学知识,真的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

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曾做出过卓越贡献。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他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又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

若去解读华罗庚的自学史,没有人会不为之惊叹,天下有几人可以做到?可以说,华罗庚的一生简直是一个传奇,成就这个传奇的正是这种顽强拼搏的苦学精神。生活的折磨和精神上的压力没有淡却他对成功的追求。在成功之时,他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在他受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之邀来到清华后,他又自学了英语、德语,这为他以后走向世界打下了坚实基础。在24岁时,他已能用英文写作数学论文,25岁时,他的论文已引起国外数学界的注意。28岁时,他当上了西南联大教授。后来,他又被熊庆来教授推荐到英国剑桥大学去深造。在走过坎坷的自学之路后,他成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大师,国外数学界这样评价他:

“华罗庚教授的研究著作范围之广,足可使他堪称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之一。”

所以说,学业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个人谋求进步的阶梯。如果将学业荒废掉,就等于是废了自己的“双腿”,失去了前进的可能,只好原地不动,做一生的庸才。如果你不想做一个庸才的话,就珍惜自己的学业吧!

抵不住诱惑,只会乱人心志

诱惑如甘醇,一经下肚,便会乱人心智。大凡杰出者,皆处宁静而致远。

不管是做官还是做其他事情,都要经得住诱惑。尤其是处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更要有这方面的自制力,否则抵不住诱惑,最终也会一事无成。

古语说的好:非淡泊无以明志。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诱惑。尤其是有志于仕途的人,更要经得住百般诱惑。俗话说:无欲则刚。只有克制住欲望,才能做一名好官,才能不败下阵来。

当一个人被诱惑所吞噬时,就等于是乱了心志,不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去了,这正如人们常说的“鬼迷心窍”。一个“鬼迷心窍”的人是做不了官的,至于升官加爵,就更是不可能了。所以,做官的首要原则之一便是要抵得住诱惑。

曾国藩在做翰林院庶吉士时也像别的庶吉士一样等待着提拔,然而要等多久,是由皇帝来决定的。所以,有好多庶吉士因为等不及而开始“走后门”,以求皇帝能把自己分到富庶的地方去上任,好多捞点油水。而曾国藩并没有这样做,他觉得家里花积蓄供他科考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而做官是长远的事情,重在明晓心志。所以,在别的庶吉士因为抵挡不住眼前诱惑而纷纷钻营时,曾国藩却在苦明心志,期间,也不免有已经上任的庶吉士写信过来,显摆自己收了多少黄金,纳了多少小妾,但曾国藩始终没有动摇过,更没让这些眼前的利益所吞噬,因为他有更高远的志向,尽管他看完信总是五味杂陈。就这样,在苦练心志两年后,他终于有机会再次见到皇帝,在这两年中,他有了更强更大的心志,而他的见识与洞察力也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于是,他兴高采烈地跑去见皇帝。这一次,皇帝将他仔细地打量了一番,又问他许多难题,曾国藩答得入木三分,以至于皇帝夸他是明白人,过了几天,便授予他翰林院检讨(掌修大清国历史)的职位。

待上任后,曾国藩依旧是清廉为政,尽管年薪只有33两银子,还不够买几件像样的衣服,甚至还需向家里索钱,但他还是没有像同级别的官员一样大收贿赂。

有一次,道光皇帝来翰林院检查工作,碰到曾国藩穿着一件打补丁的衣服,便有点生气,问他是不是故意装穷,以求“廉洁”美名?曾国藩忙解释说:自己不忍心靠家里来供给,而且,打补丁的朝服可以穿得久一点。就这样一句话,令道光皇帝十分感动,也让他深深记住了曾国藩这个人。

可见,曾国藩正是因为抵制住了无数次的诱惑,才得以留给皇帝深刻印象,从而也为他以后的仕途晋升之路奠定了基础。倘若他经不起诱惑,也就不会拥有坚强的心志,而一个没有心志的人是做不了官的。正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作为一名官员,只有让人民得到了实惠,自己才能得到实惠,只有让人民得到了大实惠,自己才能得到大实惠,所以,万万不可贪眼前一时之利益,这是做好官的永恒真理。

熟悉汉朝史的人都知道,东汉人杨震是个颇得称赞的清官。

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冒邑,冒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史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到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黄金十斤作为礼物。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荐举表示感谢,二是想通过贿赂请他以后再多加关照。可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我知君,君不知我,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说:“幕夜无知者。”意思是说晚上又有谁能知道呢?杨震立即生气了,说: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听了,方知不是玩笑,一时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同样可以清晰地看出,只有抵得住诱惑才能坚定心志。杨震对于眼前的利益做了斩钉截铁的拒绝,所以,我们能感觉到他的心志是那么的强烈,所以他能做一名好官,留名青史。古往今来,这样的官并不少。正如一代清官包文正、海青天,人民公仆孔繁森、任长霞。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社会怎样发展,廉洁清正永远是时代的呼唤,而他们也将永远被人民铭记。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那些抵不住诱惑的“饿鬼”也是应有尽有:一个个反腐大案浮出水面,一个个贪官纷纷落马。所以,权力是双刃剑,荣辱也只是一挥间的事情,正所谓“竹以直为美,人以正为尊”,君子爱财,但要取之有道。

俗话说得好:多行不义必自毙!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官员,做的缺德事多了,就是连老天爷也会看不过去的,官与官是有区别的,有的官只能做一时,而有的官却能做一世,甚至是万世流芳,这样的官不正像我们说的曾国藩吗!

磨砺之后方能担当重任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磨之、砺之,如此则能容人、爱人,造福于一方。

担当大任是需要能力与阅历的,倘若是一个不经世事、能力欠缺的新手,又怎能担得起重任呢?所以,一个人要想做成大事业,就必须要经过一番磨练才可。

有句话叫作“磨刀不误砍柴工”,意思是磨刀虽然要费力气、费时间,但刀磨好了、磨锋利了,砍柴就不用费更多的力气,相比之下,也就做到了事半功倍。而作为一名官员,更是得经得起磨练。

曾国藩的湘军最开始只是团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有一次,与绿营兵操练,其中一个士兵不慎打了绿营兵中一个勤务兵,而绿营兵是国家军队。绿营兵的头子鲍起豹就对曾国藩说,你把走火的士兵捆来,打上300军棍!300军棍是什么概念?弄不好是要残废的。可是,尽管如此,曾国藩也无奈,因为手下伤及的是正规军,这就好比是一个平民打了一名军人,所以,处罚是必须的。这事过后,直到有一天,团练与绿营兵聚赌,其中一人耍横,杀了一名团练,曾国藩心想:可算找到机会报仇了!于是对绿营兵头子鲍起豹说:“你得把肇事绿营兵捆过来,由我依法处置。”不料鲍起豹二话不说,还真就把人送过来了。只是,随着这个肇事绿营兵而来的,还有很多绿营兵。他们齐声嚷道:“咱们倒要看看曾大人怎么处置他。”曾国藩见状犹豫了,心想:杀了这个人肯定会惹出乱子的,但不杀,又如何向手下交代?岂不是出尔反尔?想到这里,他呆了,一时只好去找湖南巡抚骆秉章求救。骆秉章说:“我帮你劝一劝,让绿营兵先回去,至于肇事士兵,我看,你还是放了吧。”曾国藩听了只是摇头,但无奈之下,还是把那个绿营兵放了。

这是一件让曾国藩感到十分屈辱的事情:当着那么多无知无识的乱民乱兵,堂堂二品大员、钦差团练大臣,竟然屈服了,真是难以形容的挫败感。但是,曾国藩没有借此认输,他对团练军说:连这点磨砺都经不起,将来如何担负杀敌报国的重任?如何成就一世功名?一席话说的团练军不仅没有人心涣散,反而更加团结了。就这样,曾国藩在挫败之下带着他的团练军移驻衡州练勇,而后来名震天下的湘军水师也正是从这时在衡州开始组建的。

于是,这位影响中国近代史的湘军统帅曾国藩于灰头土脸的挫折中开始了真正的人生崛起。

可见,磨砺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而只有经得住磨砺的人,才能东山再起,抑或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