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者的品格与修养(珍藏版)
15500500000004

第4章 品格是成功的决定性力量(3)

反观现代社会很多事业上一度很风光的人,最终却不能够长久,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他们不注重修炼自己的品质,以为征服人心的方式是权力或是拳头,显然,有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无论在什么样的年代里,能够征服人心的最有效的武器,永远是品质,只有道德的力量才能够征服一切。

热情是最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

如果你有热情的品质,它就会像一股神奇的魅力弥散在周围,能够感染着四周的人们,并把他们吸引在你身旁。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1964年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被试人员分成两组,向他们分别介绍同一个人的特质。所罗门·阿希给第一组被试人员一份介绍某个人个性的列表,包括七种品质:聪明,熟练,勤奋,热情,坚决,实干和谨慎。同时,又给第二组被试人员一份几乎一样的介绍某个人个性的列表,但把其中的“热情”换成了“冷漠”。然后,由被试者们对这个人进行一个较为详细的人格评定,结果出人意料:第一组被试者仅仅因为有了热情的品质,就受到大家的喜爱,大家便毫不吝啬地把一些根本与列表无关的“好品质”统统送给了他,如善良等等;而第二组被试者仅仅因为“冷漠”代替了“热情”,大家也把与本列表无关的“坏品质”统统送给了他,如虚伪、狡诈、阴险等等,而且对他本身已经有的优秀品质也产生了消极的对待。

所罗门·阿希的这个试验,充分证明了一个人是热情还是冷漠,可使这个人对其他人的吸引力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如一个人如果具有热情的品质,人们就会联想到他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品质,如平易近人、和蔼、博学、乐观等。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品质几乎都是人们在处世中希望见到的品质,人们也乐意与具有这种品质的人交往。但冷漠正好与此相反,它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孤僻、自私等,而这些品质是最不受人欢迎的,没有人愿意与这种人打交道。

从这个实验可知,“热情”与否意味着我们是否能够被别人喜爱和接受。这一品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换言之,一个人是热情还是冷酷,决定了他在社交场上被人喜爱还是排斥。一个人要是没有热情,他就几乎结交不到朋友。

一次,有三个人做了一个游戏,要在纸片上把他们曾经见过的印象最好的朋友的名字写下来,还要解释为什么选这个人。

结果公布后,第一个人解释了他为什么会选择他所写下的那个人:“每次他走进房间,给人的感觉都是容光焕发,好像生活又焕然一新了一般。他热忱活泼,乐观开朗,总是非常振奋人心。”

第二个人也解释了他的理由:“他不管是什么场合,做什么事情,都是尽其所能、全力以赴。他的热忱感动着每一个人。”

第三个人说:“他对一切事情都尽心尽力,所付出的热忱无人能比。”

这三个人都是英国几家大刊物的通讯记者,他们见识广,几乎踏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结交过各种肤色的朋友。

他们互相看了对方纸片上的名字之后,发现大家竟然不约而同地写上了澳大利亚墨尔本一位著名律师的名字,而这位律师正是以热忱闻名于世的。

一位在法国居住了20年的年长学者,回国后在北京的一条小胡同里,与一家小餐厅的年轻老板成为了挚友。

是热情消除了两个具有完全不同生活历程、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之间的界线。那一天,老学者刚从长城游览回来,有点疲惫的他偶然跨入一个不起眼的餐馆的小门,就被老板不可抗拒的热情及无微不至的关怀所深深地打动了。

老学者这样评价餐厅老板:“他那真诚的笑容和爽快的声音,就像久未见面的亲人一样,让我由衷感到温暖和愉快。”

可见,如果你有热情的品质,它就会像一股神奇的魅力弥散在周围,能够感染着四周的人们,并把他们吸引在你身旁。一个人最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就在于他的热情,如果你具有热情的品质,那么不但能够获得好的人缘,也更容易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检讨内心,注重自省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自省是人类美好的品质之一,一个善于自省的人,能够使自己不断改正缺点,逐步完善自己。自省,就是自我省悟,自我检查,自我剖析。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的弟子曾子曾经说:“吾一日三省其身。”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只要你经常自我反省,就能够让自身的缺点减少的。正如海涅所言:“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很多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改善心智模式的前提是要有自省的能力和勇气,也就是要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不留情面地剖析自己。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有非凡的勇气,要敢于面对自身的缺点和其他不足之处。在这方面,吴玉章、谢觉哉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就是自省的典范。

谢觉哉在六十岁生日时,他谢绝了所有亲朋好友祝寿,关起门来反躬自省。他在《六十自讼》的日记中写道:行年五十,当知四十九年之非。那么行年六十,也应该设法弥补五十九年的缺点。吴玉章老人既是学界泰斗,又是严格自省的楷模。他在八十一岁生日时,还一丝不苟地为自己写下一篇《自省座右铭》:“年过八一,寡过未解,东隅已失,桑榆未晚。必须痛改前非,力图挽救,戒骄戒躁,毋怠毋荒,谨铭。”

两位老前辈年事已高,但还是时时不忘自省,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自省,贵在自觉。虽然他人的批评和提醒很重要,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自己。只有通过反思、检查、剖析、克制等等,我们才会静下心来,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并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缺陷。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自省,或者缺乏主动的自省精神,而这样的后果就是盲目自大,自我感觉良好,甚至发现不了自身存在的错误,以至遭遇损失时还一味抱怨他人,从不想想问题的根源就在自己身上。

李涛是某销售公司的员工,他在上班时间内,不是去拜访客户,也没有做市场调查,而是在网上玩游戏,或是不上班去陪女朋友逛街。在年终时,由于他的销售额远远达不到既定的任务,而他的同事都超额完成了公司规定的任务,因此,公司作出了辞退他的决定,对这一结果,李涛没有分析、检讨自己错在哪里,而是到处抱怨公司对自己不公平。

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李涛一直不懂得反省自己,他在哪个公司都不会干得长久的,因为没有人会长久地聘用一个只知道抱怨,不懂得自我检讨的员工。

事实上,自省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检讨、自我反思、自我监督、自我提高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认识自己,打扫洗涤自己大脑中的“污垢”和“灰尘”,就可以少犯错误,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并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

唐太宗李世民曾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来自省。古代帝王尚能如此,我们现代人没有理由不做得更好。

肯吃苦,才有机会胜出

生活中那些不怕吃苦的人,比那些只贪图安逸的人更容易成为自己所在那个行业的佼佼者。

古人曾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肯吃苦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深受人们赞美的好品质,生活中那些肯吃苦的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比那些不愿意吃苦,只贪图安逸的人要更容易获得成功。

据说,球王贝利的儿子出生后,大家向他祝贺:“小球王诞生了!”

贝利摇摇头说:“不,他永远不可能成为球王,因为他的生活太优越了。”

美国成功学家卡耐基说:“大多数的富家子弟,总是不能抵抗财富所加予他们的试探,因之而陷入纸醉金迷的生活中。他们根本不是懂得上进的贫苦孩子的对手,对于这些小老板,穷苦的孩子根本不用害怕。”

贝利和卡耐基都是自己所在行业的顶尖者。但是,他们对苦难却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苦难就是财富。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不怕吃苦的人,也更容易成为自己所在那个行业的佼佼者。

大家都知道,浙江人很会做生意,很多人都把生意做得很大,甚至做到了国外,在一般人的眼里,浙江人的生意之所以做得很好,是因为他们聪明,有经商的眼光,这些固然重要,但是,也与他们肯吃苦有很大关系。关于这一点,新华社记者朱幼棣就曾有过这样的描述:

他说:“那是很多年的事了。在新疆阿勒泰地区雪山脚下的一个小县,我遇到了可以算作半个老乡的温州鞋匠,他挑着一副担子,一头是颇齐全的补鞋用具,一头是镜子、牙膏等小百货。我试了试,沉甸甸的。他告诉我,开春以来,他就是挑着这副担子,踏着初融的积雪,一路追赶骑在马背上不停迁徙的哈萨克部落。牧民们穿着马靴是用牛皮缝制的,一沾地上的雪水,极易磨穿。因而这是挣钱的好时机。但两条腿的人要追上四条腿的马,行吗?挣钱吗?我问。这位老乡脱下鞋子、袜子,瞧着满脚的血泡,黯然地自语:我们是挣血汗钱、卖命钱。他已经快三年没回家了。他问我能不能回北京后帮他给家里捎封信,我答应了。第二天,我去看他,竟已人去床空。”

正是这种吃苦耐劳的品质成就了很多浙江商人的事业。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身边那些成功人士,就会发现他们没有一个是在懒惰、贪图享受的情况下取得成就的,他们之所以受人尊敬,是因为他们具有美好的品德,所以,如果你也渴望成功,就应该先修炼自己的德行。当一个人的品德日臻完善时,他就开始踏上了成功之旅。

上世纪80年代,有个年轻人单枪匹马闯荡深圳。最初,他从事的是饲料生意:从东北运来玉米等原料,然后销往各饲料加工厂。每当货物到站时,他就立即赶到货运站,雇请民工装卸玉米包。除了指挥搬运,一有空闲,他还亲自上阵扛玉米包。时间长了,不少人大惑不解,说“一辈子没见过扛麻袋的老板”。有一次中途休息,有个民工忍不住问他:“你是老板,随便干点什么不好,为什么跟我们一起扛麻袋呢?多辛苦啊!”他淡淡一笑,没说什么。

凭着这股干劲,他的饲料生意越做越大,销路也越来越广,但运输却制约了他的发展。

那时火车皮异常紧俏,谁有本事多弄一个车皮,就等于把钱装进了口袋。为了能申请到计划指标,他拎着高档香烟,敲开了货运站主任的家门。还没等他张嘴,主任先开口了:“你是来要车皮的吧?”

主任的开门见山让他大感意外,只好点头说:“是,是,您能给我两个计划外的车皮吗?”平生第一次给人家送礼,他心里很紧张。

“你把烟拿回去,明天到办公室找我!”主任对他说。

在回去的路上,他不停地责怪自己没用,才说了一句话就给撵出来了,也许是送的礼太少了。

第二天一早,他硬着头皮来到主任办公室,心里忐忑不安。

主任却热情地招呼他:“年轻人,我早就认识你了,不知道吧?”

“这才第二次见面,主任早就认识我了?”他心里想。

“我在货运站这么多年,只见过一个扛麻袋的老板,就是你。我觉得你很想干一番事业,一直想帮帮你,没想到你主动找上门来了。”主任爽朗的笑声终于让他如释重负。

就这样,在主任的帮助下,他如愿以偿地申请到了车皮。

这个年轻人后来成为国内鼎鼎大名的房地产企业家,他叫王石,现任深圳万科集团董事长。

前不久,王石在自传《道路与梦想》中提起此事,依然感慨万千。他说:“通过这件事,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在商业社会里,金钱不是万能的,金钱是买不来尊重和荣誉的。那个主任正是欣赏我做事的态度和吃苦精神,所以才愿意无偿地帮助我。”

王石的话看似平淡,却给了我们多有益的启示:一个愿意吃苦的人,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帮助。

显然,这关键时刻的帮助,对一个人的成功是有很大帮助的,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吃苦,那他拿什么去赢得人们的尊重和帮助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