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悲惨世界(名师1+1导读方案)
15413800000002

第2章 还有一扇门没有敲

1815年10月初,距日落前约一刻钟,有个人走进了小小的迪涅城。此人中等身材,体格粗壮,四十六七岁。一顶皮檐便帽压齐眉心,把他那被太阳晒黑、淌着大汗的脸遮去了一部分。从他那黄粗布衬衫里露出一部分毛茸茸的胸脯,他的领带扭得像根绳子,蓝棉布裤子的一个膝头成了白色,一个膝头有了窟窿;一件破旧褴褛的老灰布衫,左右两肘上都已用麻线缝上了一块绿呢布;他背上有只布袋,装得满满的,也扣得紧紧的;手里拿着一根多节的粗棍,一双没有穿袜子的脚踩在两只钉鞋里;光头,长须。

名师导读

通过对人物的外形和装扮的描写,刻画出一个不修边幅、放荡不羁的人物形象;从“窟窿”、“破旧褴褛”等词可以看出其生活之穷困。【外貌描写】

他走到巴许维街转角的地方,朝市政厅走去。但是一刻钟后又出来了。有个警察坐在门旁的石凳上,那汉子脱下他的便帽,向那警察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礼。警察没有答礼,只仔细打量了他一会儿,就走到市政厅里去了。

那人向一座旅舍走去,它是这地方最好的旅舍了。

主人听见门开了,头也不抬地说:“先生要什么?”

“吃和睡。”那人说。

“再容易不过了。”主人回答说。这时,他转过头,目光射在旅客身上,又接着说:“……要付钱的呀。”

“射”写出了旅舍主人眼光之尖锐,内心之警惕。【用词准确】

那人从袋里掏出一个大钱包,回答说:“我有钱。”

“好,我就来伺候您。”主人说。

那人把钱包塞回衣袋,取下行囊,放在门边的地上,手里仍拿着木棍。

但是,主人总在打量这位旅客。

最后,主人说:“我说,您要我说出您的姓名吗?您叫冉阿让。现在您要我说出您是什么人吗?您进来时,我心里就有些疑惑,我已派人到市政厅去过了,这是那里的回信。您认识字吗?”

他一面那样说,一面把一张完全打开了的纸递给那客人看。客人在纸上瞟了一眼,低下了头,拾起他那只放在地上的布袋走了。

名师导读

冉阿让求宿遭到了拒绝,这是为什么?纸上写的又是什么?巧妙地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下文。【设置悬念】

他沿着那条大街走去,信步穿过许多街道,都是他不认识的,他感到饿得难熬。天要黑了,他向四周望去,想发现一处可以过夜的地方。

刚才在那家华丽的旅馆吃了闭门羹,他便想找一家简陋的酒店,一所穷苦的破屋。恰好在那条街的尽头,有一家酒店。

“来的是谁?”那老板问。

“一个想吃晚饭和过夜的人。”

“好的,这儿有饭吃,也有地方可以住。”

他进去了。那些正在喝酒的人全都转过头来,打量了他好一会儿。那老板向他说:“这儿有火,晚餐也正在锅里煮着。您来烤烤火吧,伙计。”

他走去坐在炉边,把那两只累伤了的脚伸到火前,他的脸仍被那顶压到眉心的便帽半遮着。

“压”、“半遮”形象地写出了冉阿让怕被人认出的心理。【细节描写】

酒店老板突然把手放在那人的肩上,向他说:“你得离开此地。”

那人转过身来,低声下气地说:“唉!您知道?”

“我知道。”

“他们把我从那个旅舍里撵了出来。”

“又要把你从这儿赶出去。”

“您要我到什么地方去呢?”

“到旁的地方去。”

那人提起他的棍和布袋,走了。

名师导读

冉阿让的投宿又遭到了拒绝,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心中的疑问。【设置悬念】

他走过监狱,监狱的大门上垂着一根拉钟的铁链。他便拉动那口钟。

墙上的一个小洞开了。

“看守先生,”他说,一面恭恭敬敬地脱下他的便帽,“您可愿意开开牢门让我住一宿?”

里面答道:“监牢又不是客栈。你得先叫人逮捕你,这门才会替你开。”那小墙洞又闭上了。

他走到一条有许多花园的小街,看见一所小平房的窗子里有灯光。他从那玻璃窗朝里看,那是一大间用灰浆刷白了的屋子,屋子中间有桌子,桌子旁边坐着一个四十岁左右喜笑颜开的男子,他用膝头颠着一个小孩逗他跳跃。一个年轻的妇人在他旁边喂另外一个婴孩奶。父亲笑着,孩子笑着,母亲也笑着。

寥寥几笔,描绘出一幅温馨和睦的家庭图。连续三个“笑”,体现出家庭的温馨。【描写细腻】

他在玻璃窗上极轻地敲了一下。

他听见那妇人说:“当家的,有人敲门。”

那丈夫立起身来,拿着灯,走去把门开了。

他是一个半农半工模样的人,身上围着一件皮围裙,围裙里有一把铁锤、一条红手巾。

“先生,”那过路人说,“请原谅。假使我出钱,您能给我一盆汤,让我在园里那棚子里的角上睡一宿吗?”

“您是谁?”那房子的主人问。

那人回答说:“我是从壁马松来的。我走了一整天,我走了12法里。您同意吗?假使我出钱?”

“我并不拒绝留宿一个肯付钱的正派人,”那农人说,“但是您为什么不去找客栈呢?”

那过路人感到为难,回答说:“我不知道,他们不肯接待我。”

那农民的脸上立刻露出戒惧的神情,他从头到脚打量着那陌生人,忽然用一种战栗的声音喊着:“难道您就是那个人吗?……”他又对那外来人看了一眼,向后退了三步,从墙上取下了他的枪。

名师导读

“戒惧”、“战栗”写出了农民的警惕与害怕。【用词准确】

“求您做做好事,”那人又说,“给我一杯水吧!”

“我只会给你一枪!”农民说,随后他把门使劲儿关上了。

天越来越黑了,阿尔卑斯山中已经起了冷风。那人从苍茫的暮色中看见街边的一个花园里有个茅棚,他朝茅棚走去,门很窄,像个洞。他趴下,然后爬了进去。里面相当温暖,地上还铺了一层麦秸。他在那上面躺了一会儿,他实在太疲倦了,一点儿也不能动。这时,他忽然听见一阵粗暴的声音。他抬起眼睛,黑暗中瞧见在茅棚的洞口现出一只大狗头。

原来那是一个狗窝。

他慢慢地从那狗窝里爬了出来,骂道:“我连狗也不如了!”

名师导读

“爬”写出了冉阿让的狼狈之态,“我连狗也不如了!”这句话则是冉阿让内心愤怒的发泄。【动作、语言描写】

他已经疲惫不堪,完全绝望,便在印刷局门前的石凳上躺了下来。

恰巧有个老妇人从天主堂里出来,看见他躺在这里,便说:“您就睡在这石凳上吗?”

“我已经睡了19年的木板褥子,”那人说,“今天要来睡睡石板褥子了。”

“您总不能就这样过夜呀。也许会有人做好事,让您住一宿。”

“所有的门我都敲过了,没有一个地方不把我撵走。”

老妇人推着那人的胳膊,把广场对面主教院旁边的一所矮房子指给他看。“敲过那扇没有?”

“没有。”

“那你就还有一扇门没有敲,去敲那扇门。”

他去敲了那门。

“请进来。”主教说。

他走进来,样子凶恶可怕,简直是恶魔的化身。

主教用镇静的目光瞧着他,他正要开口问那新来的人需要什么,那人大声说:“请听我说。我叫冉阿让,是个苦役犯,在监牢里过了19年。出狱4天了,现在我要去蓬塔利埃,那是我的目的地。我己经走了4天了,我有钱,但困极了,也饿得很。您肯让我歇一下吗?”

直接交代自己的身份,原来“苦役犯”的身份是其一直遭拒的原因。【解开悬念】

“马格洛大娘,”主教吩咐仆人,“加一副刀叉。”

“您听见了没有?我是一个苦役犯,一个罚做苦役的罪犯。我是刚从牢里出来的。”他从衣袋里抽出一张大黄纸,展开说:“这就是我的护照,黄的,您瞧。这东西害得我处处受人撵。我在狱中19年。就这样!大家都把我撵出来了,您肯收留我吗?您肯给我吃,给我睡吗?您有一间马房没有?”

“马格洛大娘,”主教说,“您在壁厢里的床上铺上一条白床单。”

主教转过身来,朝着那人。“先生,请坐,烤烤火。等一会儿,我们就吃晚饭,您吃着的时候,您的床也就会预备好的。”

到这时,这位叫冉阿让的人才完全懂了。他那副阴沉严肃的面孔显出惊讶、疑惑和欢乐,好像一个疯子,低声慢气地说:“真的吗?您不撵我走?一个苦役犯!您叫我‘先生’!和我说话,您不用‘你’字。‘滚!狗东西!’人家总那样叫我。您是有天良的人!并且我有钱,自然要付账的。对不起,您贵姓?您是个好人。您是客店老板,不是吗?”

名师导读

主教的回答完全出乎冉阿让的意料,“惊讶”、“疑惑”、“欢乐”写出了其神态的变化,“低声慢气”与前面的“大声”形成鲜明的对比。【神态描写】

“我是一个住在此地的神甫。”主教说。

“您是人道的,本堂神甫先生。您没有瞧不起人的心,一个好神甫。那么您不要我付账吗?”

“不用付账,”主教说,“留着您自己用吧。您有多少钱?”

“109个法郎加上15个苏。”那人说。

“109个法郎15个苏。您花了多少时间赚来的?”

“19年。”

“19年!”

主教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马格洛大娘进来了,拿来一套餐具。“马格洛大娘,”主教说,“您把这套餐具摆在靠近火的地方。”他又转过去朝着他的客人:“阿尔卑斯山里的夜风是够受的。先生,您大概很冷吧?”

主教坐在他身旁,轻轻按着他的手。“您不用向我说您是谁。这并不是我的房子,这是耶稣基督的房子。这扇门并不问走进来的人有没有名字。您有痛苦,您又饿又渴,您安心待下吧,并且不应当谢我,不应当说是我把您留在我的家里。与其说是在我的家里,倒不如说您是在您的家里。这儿所有的东西都是您的。在您把您的名字告诉我以前,您已经有了一个名字,是我早知道了的。”

那个人睁圆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真的吗?您早已知道我的名字了吗?”

“对,”主教回答说,“您的名字叫‘我的兄弟’。”

名师导读

主教在慢慢感化着冉阿让,写出了主教的博爱。【语言描写】

主教望着他,向他说:“您肯定吃过一些苦吧?”

“脚上拖着铁球,睡觉只有一块木板,受热、受冷、做苦工、挨棍子!说错一个字就得关黑屋子。病在床上也得拖着链子,狗还快乐些呢!19年!现在还得带张黄护照。”

主教说:“您是从苦地方出来的,如果您怀着善心、仁爱、和平的思想,那您就比我们中的任何人都还高贵些。”

马格洛大娘把晚餐拿出来了。主教说:“请坐。”主教依照他的习惯,先做祷告,再亲手分汤。那人贪婪地吃起来。

名师导读

“贪婪”写冉阿让的吃相,可见其饥饿的程度。【用词准确】

主教说:“冉阿让先生,您是要到蓬塔利埃去吗?”

“那是指定的路程。”

吃完饭,主教对客人说:“先生,我来引您到您的房间里去。”

主教把他的客人安顿在壁厢里,那里安着一张洁白的床。

从接纳到谈话到安排食宿,主教的态度和前面一些人的态度完全不同,彰显出人性之善良。【对比修辞】

半夜,冉阿让醒了。

冉阿让生在市里的一个贫农家里。他幼年识字,成人以后,在法维洛勒做修树枝的工人。冉阿让生来就好用心思,很小时就失去了父母。他的父亲和他一样,也是个修树枝的工人,从树上摔下来死的。冉阿让只剩一个姐姐,姐姐是个寡妇,有7个子女。把冉阿让抚养成人的就是这个姐姐。姐夫死时,7个孩子中最大的8岁,最小的1岁。冉阿让刚25岁,他帮助姐姐抚养7个孩子,以报答她当年的抚养之恩。在修树枝的季节里,他每天可以赚18个苏,然后他就当割麦零工、牧牛人、苦工。有一年冬季,冉阿让找不到工作,家里没有面包吃,7个孩子饿得哇哇乱叫。天主堂广场上的面包店老板,一个星期日的晚上正预备去睡时,忽然看见一只手从一个打破的洞里伸进来,把一块儿面包抓走了,他赶忙追出来,捉住了他。

这个偷面包的人正是冉阿让。他被指控为“入室行窃”,被判服5年苦役。从那时起,他已不再是冉阿让,而是24601号。姐姐怎样了呢?7个孩子怎样了呢?谁照顾他们呢?从此后他一点儿也不知道。

在监狱里,他只听到过一次关于姐姐的消息。说她只带着一个孩子,最小的那个男孩。其余的6个到什么地方去了?不知道。每天早晨,她到一个印刷厂去做装订工。早晨6点就得到厂,那印刷厂里有个小学校,她每天领着那7岁的孩子到学校里去读书。只不过她6点到厂,学校要到7点才开门,那孩子只好在院里等上一个钟头。

到了第4年年末,冉阿让有了越狱的机会,他逃走了,第二天晚上,他就被逮住了。判决延长拘禁3年,一共8年。到第6年他又有了越狱的机会,又被逮住了。加禁5年,一共13年。到第10年,他又越狱,仍没有成功。又被判加禁3年,一共是16年。他试了最后的一次,又加了3年,一共是19年。1815年的10月,他被释放了。他是在1796年关进去的,为了拿一个面包。

冉阿让生来就燃着灵性的光。他终日受着棍棒、鞭笞、镣铐、禁闭,但他却没有片刻停止过思考:一个面包,就判19年,可是,他愿意如此去拿这个面包吗?他想拼命工作,但没有工作;7个孩子要养活,可是他却无法养活!一个面包,判19年!法律在处罚方面所犯的错误,难道不比犯人所犯的错误更严重吗?

名师导读

这段话点明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揭示社会背景】

加重处罚绝不能消除过失!

他审判社会,并且判了它的罪。

出狱时,他听见有人说“你自由了”,冉阿让起初以为得到新生命了。但他很快又想到,既然拿的是一张黄护照,所谓自由也就是那么一回事。释放并不等于自由,他出了牢狱,但仍背着罪名。

凌晨两点,冉阿让醒了。旧恨和新愁在他的心里翻来倒去。

名师导读

“旧恨”和“新愁”使冉阿让夜不成寐,承接了上文,同时又为下文的偷银器做了铺垫。【承上启下】

他爬起来,拿起先头放在床上的短铁钎,右手握住那根钎,屏住呼吸,放轻脚步走向隔壁主教的卧房。

冉阿让用指尖推开门,他听到主教熟睡时均匀安静的呼吸。

冉阿让朝壁橱走去,他见钥匙在上面,便打开橱,拿出一篮银器,把银器放进布袋,跳过墙头逃了。

次日,马格洛大娘慌慌张张地向主教报告:“银器被昨天晚上那个人偷走了!”

主教柔声向马格洛大娘说:“首先,那些银器难道真是我们的吗?我占用那些银器已经很久了,那是属于穷人的。那个人是什么人呢?当然是个穷人了。”

马格洛大娘的惊慌失措和主教的柔声细语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主教对穷人的同情之心。【对比修辞】

正在这时,三个警察拎着冉阿让的衣领进来了。

主教跑上前去迎接冉阿让:“呀!您来了!我真高兴看见您。怎么!那一对银烛台,我也送给您了,您可以变卖200法郎。您为什么没有把那对烛台和餐具一同带去呢?”

冉阿让睁圆了眼睛,瞧着这位年高可敬的主教。

主教对警察说:“这些银器是我送给他的,你们误会了。”

听主教这么说,那些警察走了。

这时冉阿让感觉很复杂,有些晕眩。

主教走到他身边,低声向他说:“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用这些银子是为了成为一个诚实的人。”

冉阿让回忆不起他曾允诺过什么话。主教一字一字叮嘱他说:“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不是恶一面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面了。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帝。”

名师导读

“一字一字叮嘱”写出了主教对冉阿让教诲的耐心,表现了主教的仁慈、博爱。【语言描写】

冉阿让离开了主教,逃也似的出了城。瞎跑了一早晨,没吃东西,也不知道饿。他被一大堆新的感触控制住了。他觉得自己怒不可遏,却又不知道怒从何来。说不出是受了感动还是受了侮辱,但是他记住了主教的名字:米里哀。当落日西沉时,他坐在一片荒凉的荆棘后面。

他忽然听到一阵欢乐的声音。他转过头,看见一个十岁左右的穷孩子顺着小路走来,嘴里唱着歌,腰间插着一只摇琴,背上背着一只田鼠笼子。那孩子一面唱,一面又不时停下来,拿着手中的几个钱,做“抓子儿”游戏。孩子停在荆棘丛旁,没有看见冉阿让,他将一把钱抛起来,然后接住,他相当灵巧,每次都个个接在手背上。可是这一次他那个值40个苏的钱落了空,向荆棘丛滚了去,滚到了冉阿让的脚边。

运用“抛”、“接”等动词,写出了小孩的灵巧。【用词准确】

冉阿让一脚踏在上面。

孩子的眼睛追随着那个钱,他一点儿也不惊慌:“先生,我的钱。”

“你叫什么?”冉阿让说。

“小瑞尔威,先生。请您把我的那个钱还我。”

那孩子使劲推那只压在他的钱上面的铁钉鞋。“我要我的钱!我要我值40个苏的钱!”

冉阿让忽然站起来,脚仍旧踏在银币上,说:“你究竟走不走!”

那孩子吓坏了,从头到脚哆嗦起来,逃了,他拼命跑,不敢回头,也不敢叫。过了一会儿,那孩子不见了。

冉阿让哆嗦了一下,他忽然看见了那个值40个苏的钱。他急忙向那孩子逃跑的方向走去。他使出全身力气,吼出无比凄惨的叫声:“小瑞尔威!小瑞尔威!”

名师导读

这段话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冉阿让良知被唤醒后的表现。【动作、神态描写】

他遇见一个骑马的神甫,问他见没见到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背着一只田鼠笼子。那神甫说没有看见。

冉阿让把那个值40个苏的钱和两个5法郎交给神甫。“给您的穷人。”他说。

名师伴你读

品读与赏析

读完这一章,我们了解了主人公冉阿让的不幸遭遇。从监狱出来之后他投宿多次被拒,旧恨和新愁使他故伎重演,偷了主教的银器,幸而得到主教的包容和感化,使他决心再创新生。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人们对冉阿让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彰显出人性的善恶。冉阿让转变的经历也告诉我们:其实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环境和好的引导。

学习与借鉴

1.设置悬念:冉阿让前后三次求宿都遭到拒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那张纸上写的是关于他的什么内容?小说在故事情节的推移中不断设置着悬念,吸引着读者的阅读兴趣。

2.描写细腻:本章中涉及多个人物,作者综合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品质。

3.运用对比: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如社会的冷漠和主教的善良,在对比中更好地刻画出人物的形象,有利于主旨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