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编社会学大纲
15364100000007

第7章 社会结构(3)

马克思把社会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部分,又把经济基础分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大部分。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与自然之间进行交换的实际能力,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联系而存在。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生产关系的结构: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形式;劳动者在生产中相互交换活动的关系,即分工合作方式;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所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生产关系是复杂且多层次的经济结构体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其中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并且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社会的基本结构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共同构成特定的社会形态,是和生产力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社会统一体。

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具体的、历史的存在和发展的。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生产力的发展将导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相应的发展变化。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决定社会的一切其他构成的东西,从这一观点出发,任何其他社会构成都是社会基本结构的派生和表现。

(2)迪尔凯姆的结构理论

迪尔凯姆的结构理论是与其所看重的社会整合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迪尔凯姆认为社会通过四种基本的机制来解决社会整合问题:文化机制、结构机制、人际机制、认知机制。迪尔凯姆着重讨论这些机制是如何把社会要素整合为各种社会结构的。迪尔凯姆结构理论分析的重点是在“数量”、“性质”、部分或成分的相互关系上。迪尔凯姆并没有确认结构到底是心理的、文化的还是物质性的。但是,迪尔凯姆确认思维的结构反映了社会关系的物质结构。例如,迪尔凯姆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提出,图腾等圣物及神圣观念,实际上是对社会的崇拜。

(3)齐美尔的形式结构主义理论

齐美尔的结构理论注重挖掘潜在的个人和群体联系的潜在形式。齐美尔相信在社会结构中存在“永恒的行为”,形式社会学的任务就是找到这些永恒互动的潜在模式。互动内容或实质性的社会学意义的重要性远不如它们的基本形式。社会结构就是互动的形式或结构。

(4)微观结构主义

结构的生产、再生产由互动完成,互动理所当然成为结构分析的重点。米德认为,个体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以适应环境的能力。人们通过符号相互解读,从一般化他人的角度对自我进行估计,以及通过反思性衡量的方式来构建互动。人们的互动最终将制度化,并形成群体与组织。

2.文化人类学的结构理论

当迪尔凯姆的功能主义从结构的物质观点转向心理视角时,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类学结构传统,一是以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e-Stauaa )为代表,一是以英国人类学家布朗(A.R.Radcliffe-Brown)和纳德尔(S.F.Nadel)为代表。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社会结构仅仅是基本精神过程的表象。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理论受到了结构语言学的影响。结构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索绪尔认为,说话仅是更为基本的精神过程的一个表象,语言不是谈话或书面语,而是一套特殊的思维方式。索绪尔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引入到了他的社会结构理论中。结构语言学的另一位创始人雅克布森认为,语言中潜在的精神思维是以二元对立出现的。受这一观点的影响,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二元对立的潜在精神现实是由一系列“内在符号”或规则组织而成。总而言之,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主要是根据人脑的生化结构为基础的普遍心智过程来理解文化和社会模式,是唯灵论的和还原论的。

布朗认为结构功能主义必须强调结构。社会系统是个体相互联系形成的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与心理系统有着明显的差别,心理系统研究个人内在的联系。社会结构是现实的存在物。纳德尔认为结构是一种部分之间的有序安排。结构要将视角放在关系的特质,特别是那些固定不变和经常发生的关系的特质,而不是行动者之上。纳德尔进一步指出,社会结构是有能力进行角色扮演的行动者之间关系的模式或网络。结构里面存在着各种关系类型的“亚群体”。这样,社会结构就是一个有着不同层次和簇群的关系网络。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帕森斯从分析单位行动出发,提出了自己宏大的社会结构理论。单位行动是行动者达到某种目标的行动,它包含行动者、手段、情景、规范、价值观和目标等要素。帕森斯单位行动的分析已经表达了他将要提出的社会结构理论。单位行动通过互动产生了固定模式,这种模式就称为社会系统。根据行动者的动机和价值,帕森斯提出了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人格系统主要指动机和角色扮演技能的结构,文化系统指价值观、信仰、规范等观念的有机体。这样,对于行动的分析就过渡到了社会系统是如何被文化系统和人格系统所制约的。后来帕森斯又加上了行为有机系统。这样整个社会就被划分为四大系统,即行为有机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

这些子系统分别承担一定的功能,即适应、目标实现、整合和模式维持功能。适应是指系统必须有能力从外部环境获取生存资料并分配给整个行为系统。目标实现是指系统调动资源实现自己的目标。整合功能是指系统协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模式维持是指系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保证行动系统的连续性。这四个功能项就是著名的AGIL模式(每个功能项首个字母的组合)。所以帕森斯的社会结构理论又被称为社会结构功能理论。

4.吉丁斯的结构化理论

结构二重性是吉丁斯结构化理论的基础。结构二重性是指结构既是行为的中介,又是行为的结果。结构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是内涵于行动。结构化社会理论的任务是揭示行动如何被结构化,同时行动又生产出结构化的资源和规则。

社会实践是吉丁斯结构化理论的核心概念。社会实践具有连续性和反思性。社会实践的连续性是指社会实践使行动者的主观意图得到展现,同时社会实践创造出社会互动存续的条件,社会实践由此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上不断展开。社会实践的反思性指的是社会实践包含着行动者的主观意图。吉丁斯认为,行动者的意图并不能使社会实践按某种特定的模式进行,相反社会实践完全可能产生行动者意图之外的后果,这种意外的后果又构成未被行动者认识到的外在条件,这种外在条件对社会实践构成新的制约。所以,吉丁斯认为,行动始终受到意外后果和未被认识到的行动条件的制约,行动具有能动性和被约束性。社会实践的反思性是建立在行动者认知能力基础上的。吉丁斯认为认知能力是行动者对行动环境背景的认识,这种认识构成行动者的知识库存。在社会实践中,行动者的知识库存成为行动者的工具,知识库存也是解释行动者意图的根据。

结构是吉丁斯结构化理论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吉丁斯认为,结构是指行动者在社会互动中利用的规则和资源。在具体的时空中,行动者在社会实践中利用这些规则和资源维持和再生产出结构。规则是社会实践中暗含的影响因素。有的规则比较明确,而有的规则却含混不清。规则指导行动,使行动者有章可循。资源是社会实践中行动者的工具。资源分为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配置性资源指的是物质资源,包括自然环境及人工制品。权威性资源指的是支配地位。权力不是资源,资源的运用产生权力。在行动者的互动中,他们就利用权力来构建别人的行动乃至结构。

吉丁斯强调,规则和资源相互关联,共同存在于社会实践中。行动者利用资源来进行互动从而达到某种目的,利用规则作为社会互动的指导,达到行动者之间的相互适应。资源和规则成为社会关系的纽带,发挥了中介的功能。在具体的时空中,行动者利用资源和规则不断地维持、创造和转化各种社会关系。通过社会实践,规则和资源能够被组合成不同的模式,即结构。

总之,吉丁斯把社会结构看成被行动者所用的资源与规则,而不是外在于行动者的社会实体。行动者在社会实践中生产和再生产资源和规则。这样,社会实践和社会结构相互融合,彼此间不再是对立的关系。

5.社会结构的文化理论

文化结构理论不仅强调文化与个体行为及社会互动相关联,而且强调与行动的制度相关联。

(1)乌特诺的文化结构理论

乌特诺(Robert Wuhnow)把文化结构分析的主题称为道德秩序。乌特诺认为道德秩序包括:道德秩序的结构;仪式的表现;动员资源创造和维持这些规则及仪式。

道德秩序的结构包括三种基本的规则类型。一是承诺的对象与真实计划。承诺的对象属于想干什么的范畴,真实计划属于怎么做的范畴。比如你想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好,你便开始计划努力读书并不断增加社会经验。二是自我与扮演的角色。自我与角色扮演中展现的“自我”的差别叫做“角色距离”,它说明角色低于个人的尊严或自我价值的层次。三是不可抗力与主观控制。道德对主观能够控制的行为做出道德评价,而忽略由于不可抗力产生的行为。没有上面的三种区别,道德秩序及其所处的制度体系将会面临危机,并开始崩溃。仪式是对集体价值的戏剧化,并表明了个人为实现集体价值所负担的责任。仪式是维持道德秩序的一种基本机制。仪式还被用来处理社会关系的不确定性以及创造新的道德秩序。行动者使用资源来维持道德秩序并生产新的道德秩序。除了资源外,行动者还必须依靠他们所属的组织中所包含的权力、领导关系等要素,也就是相应的制度结构。所以,道德秩序与制度结构紧密相连。另外,乌特诺认为,道德秩序的动力是意识形态的竞争所产生的优胜劣汰。而意识形态的竞争又产生于群体中社会关系的不确定性。

(2)布迪厄的文化结构理论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结构理论的核心在于社会阶级以及与这些阶级相联系的文化形式。布迪厄的文化结构理论受到了马克思阶级理论和韦伯阶级阶层理论的影响。布迪厄提出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四种资本:经济资本,即生产资料;社会资本,即群体和社会网络中的地位与关系;文化资本,即非正式的人际技术、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程度、格调与生活方式;符号资本,即使用符号使占有不同层次或形态的其他三种资本合法化。布迪厄认为在一定范围内这些资本可以相互转化,不同资本之间的相互转化的程度取决于在社会斗争中存在的风险。比如,以经济资本“购买”文化资本会受到人们的鄙视而受到限制。

不同群体占有相应的资本总量,社会中因此存在客观的阶级结构。统治阶级占有数量最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符号的资本;中层阶级次之;下层阶级最少。在每个阶级内部,又因两种因素而区别为不同的集团,这两种因素是:自身占有资源的构成或结构;个体拥有一种特殊形式或结构的资本所需要的社会背景或时间总量。在每个阶级中又可以分为统治集团、中间集团、被统治集团。每个阶级中的统治集团控制绝大部分的经济或生产成本;底部的集团则占有本阶级的绝大多数文化和符号资本;中间的集团掌握着适中的经济、文化和符号资本。

当不同的阶级和集团进行斗争以控制资源和争取自己的合法性的时候,它们就动员其社会资源组成利益群体和网络。由于各种资本间的转化是受限制的,所以不同阶级和集团的组织能力受到其他形式社会资本的制约。因为如此,特定的利益群体、网络可以反映阶级、集团所占有的经济、文化和符号资本的特殊结构。

可以看出,阶级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高低等级次序。处在不同阶级的地位相似的集团间也存在同质性,这种同质性在于各集团所占有的资本的同质性,比如,统治阶级中的富裕资本家和中层阶级中的小商业主在控制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面具有相似性。这样,各阶级间的冲突就会错综复杂。因为同时并存着不同阶级中集团的统一,又存在着因其地位处于不同阶级之中集团的分裂。另外,即使是在同一个阶级中的同一个集团中,人们也会由于社会出身和生长轨迹的不同而造成意识形态的冲突。比如,已经富有的人认为新暴富的人没有品位,喜欢“摆阔”。

6.社会结构的网络分析

社会结构的网络分析看重社会单位间关系的模式。网络分析的基本概念是结点和联系。结点指任何可能与另一个实体发生联系的实体,比如人、位置等。联系指结点之间的关联。联系也经常被概念化为资源。个体间由于交换资源而发生联系。网络中的资源流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物质的、符号的和情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