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文化蓝皮书:2010
15361000000009

第9章 精神文化(1)

弘扬“贺兰岿然长河不息”的银川精神

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城市,没有形成根植于民族精神的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就没有个性和活力——根据银川市政协组织的由知名专家组成的银川城起源研究课题组历时半年的深入考证,银川建城始于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至今已有2121年的历史。对此,市人大常委会已作出决定予以确认。

银川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汉武帝元鼎五年建北典农城,此为银川建城之始。银川建城起因于引黄灌溉工程初步形成,管理农业生产所需,得益于黄河。黄河之水在银川大地上流淌千万年,源源不断地为这座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输送着养分,孕育了灿烂的文明,为我们赢得了“塞上江南”“塞上湖城”的美称。

千百年来,丝路文化、西夏文化、中原文化、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种文化在此激荡、交融、积淀,形成了自身独特而多彩的历史文化,也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儒家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回族文化,“乐商坚韧,义利互济”的回商精神,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几千年来,这块沃土上先后生息和居住过的许多民族,通过相互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和借鉴,以及迁徙、杂居和通婚,当然也包括短暂的纷争与冲突,伴随着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多元起源与发展,在“和”与“合”的精神主流下,共同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也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各少数民族之间源流交错、血缘相亲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关系格局。

银川自古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在几千年的过往岁月里,这片土地上不断上演着生动的移民史剧,不同的文化汇聚在一起相互激荡,共同演绎着银川的沧桑之变,也造就了银川多元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从全国各地来到银川工作,带来了当时先进的技术、思想,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以他们的热情、魄力和朝气为银川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又有很多外地人来到银川经商、创业,闯出了一片天地,成为建设银川的重要力量,不断地给当代银川社会生活带来新鲜灵动的色彩。移民文化的包容性,塑造了这座城市开放的特性,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可以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中融合,进而相互欣赏、相互借鉴,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

银川从来都不缺乏动人的故事,也是一方孕育杰出人物的热土。秦代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战功赫赫,是这片土地的最早开发者。元朝著名水利专家、天文学家郭守敬来此治水,修复灌区,奠定了银川成为国家粮仓的基础。唐太宗灵州勒石,解决了烦扰隋唐数十年的西北民族问题。西夏木活字印本的发现,有力捍卫了我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权。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这里先后涌现出“4·20”英烈群体、“6·2”英雄群体、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小巷“总理”孙仙梅以及裘志新、李双成等一大批英雄群体和先进人物。回溯上下两千年,多少才俊英杰不甘平庸、自强不息、施展抱负,多少仁人志士风云际会、抒写人生、造福百姓,为推动银川发展创造了卓越业绩,留下了令后人为之震撼、为之感动、为之思索的足迹,和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丰厚精神财富。

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城市,没有形成根植于民族精神的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就没有个性和活力。在银川兴起和成长的漫漫征途中,逐步形成了通过人们的行为准则、生活方式、道德素质和人文景观、城市风貌体现出来的独具个性的精神特质和共同的价值观念,即银川精神。它是这座城市人文特色的高度凝练,是这座城市从外到内显示出的被认同的精神价值,是这座城市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撑及内在动力,是这座城市屹立于中华大地和现代城市之林的必要条件。一句话,是这座城市的脊梁和灵魂。

银川市历届党委政府都在努力研究、挖掘、塑造银川精神,以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引领和激励人们共同创造银川的美好未来。在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进程中,全市上下务实苦干,勇于争先,积极创新,先后确立了“立说立行、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优良作风,“包容、诚信、自强、创新”的城市品格,“胸有四海、信立八方、尊重规则、善待竞争”的发展氛围,“团结拼搏、务实创新、只争朝夕、追求卓越”的创业精神,“雄浑贺兰、多彩银川”的城市形象,促进了银川精神的培育和锻造,并在实践中为广大干部群众所认可。

最近,集中开展的关于银川精神的研讨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各族群众、广大市民的热情参与,征集到很多很好的意见、建议和表述语。大家植根历史、针对现实、着眼未来,从不同角度追寻银川的灵魂,对银川精神进行提炼和阐述,充分反映了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对银川未来发展的期望,也为我们确立和弘扬银川精神奠定了坚实深厚的基础。经过对这些表述语的归纳整理和分析论证,比较一致地认为贺兰山岿然不移、黄河奔流不息所体现的精神就是银川精神,简单地讲就是“贺兰岿然,长河不息”。

“贺兰岿然,长河不息”凸显出银川人意志坚定、求真尚义的精神品质。亿万年沧海桑田的变迁,造就了贺兰山巍峨、苍劲、粗犷的外貌,雄伟壮观,浑然一体,具有势不可当、坚定顽强的巨大力量。这座南北绵亘200余公里的山脉,削弱了来自西伯利亚的滚滚寒流,阻截了腾格里沙漠的漫漫流沙,“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与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波澜壮阔、大气磅礴的发展进程共振,深深影响着银川人的风骨,锻造着银川人胸怀民族和国家大义,追求真理、追求美好生活、追求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锤炼着银川人为实现宏伟目标,不怕艰险、不怕苦累、不怕牺牲的坚韧意志;赋予了银川人奋发图强、顽强拼搏、迎难而上的自强不息的品格;展示着银川人放眼天下、勇攀高峰的雄心和胆略。

“贺兰岿然,长河不息”透射出银川人包容豁达、开放开明的精神气质。贺兰不辞抷土故能成其高,黄河不拒细流故能成其长。贺兰山千仞峭壁巍然屹立,彰显包含万物、博大虚怀的气象,陶冶着银川人仁爱包容、与人为善的性情。滔滔黄河接纳百川、汇聚千流,澎湃着千古不息的涛声,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希望与梦想,流过一个个历史的驿站,融入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开阔着银川人豁达融合、兼收并蓄的宽广胸襟,培育着银川人顺应潮流、融入世界的开放心态,滋养着银川人善良敦厚、厚德载物的优良品德,使这座城市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贺兰岿然,长河不息”展示出银川人开拓创新、奋勇向前的精神风貌。雄浑的贺兰山在宏大壮阔的外在气象之下,展示着厚重和坚实,涵养着银川人务实、诚信的品质和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作风。亿万年前,伴随着惊心动魄的造山运动,高原湖水奔腾下泄,以百折不挠的气度冲破了高山厚土的重重阻挡,形成今天的九曲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水激励着银川人的激情与豪情,磨炼着银川人积极进取、永不懈怠、追求卓越的执著品质,激发着银川人勇于突破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冲破一切束缚禁锢的豪迈气概。

思索、探究银川精神的过程,是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认同的过程。当然,银川精神不是一朝一夕所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必然会不断丰富和升华。

再过几天,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在历史长河中,6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但这60年对银川来说,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辉煌灿烂的创业史、发展史。60年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银川市历届领导班子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行,虽然也有过曲折和磨难,但始终在奋进、在突破,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现在,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百强,先后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通过考核验收,正在向中国人居环境奖和全国文明城市冲刺。一个开放的快速发展的银川,一个越来越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的银川,一个充满希望和魅力的银川,正更加自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座城市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对这条道路的探索,银川人从没停止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确立了把银川建设成为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一以贯之地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加以推进,不断丰富和拓展其内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实践证明,全面推进“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就是当下符合银川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道路。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在5~10年内基本实现现代化,初步达到发达城市水平,牢固确立宁蒙陕甘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全面小康,承担起带动自治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任,为国家在振兴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产业以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作出重要贡献,是银川在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发展起点上面临的重大历史使命。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完成好这一重大使命,需要我们继续弘扬和实践“贺兰岿然,长河不息”的银川精神,让它融入每个市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怀、行为规范,成为高扬于市民心中的一面旗帜,成为引领广大群众的前进号角,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弘扬银川精神,就要以贺兰岿然不移的信念,坚守国家和民族大义,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满怀对乡土乡亲的挚热情怀,不分能力大小,不分职位高低,不分责任轻重,都自觉地把银川的未来、个人的命运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同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结合起来,追求崇高理想,维护公平正义。

弘扬银川精神,就要以黄河冲破万重关山的气魄,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思想,打破束缚我们大展拳脚的条条框框,纠正迟滞我们发展步伐的陈旧思维,摒弃制约我们科学发展的消极心态,立足实际、尊重规律,树立起与建设“两个最适宜”城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发展理念、思维方式,不为定势所困,不为困难所惧,不为视野所限,不断探索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

弘扬银川精神,就要以黄河东去直奔大海的积极态度主动融入外部世界,大踏步地跟上时代前进的潮流,积极充分地吸纳一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文明成果和外部资源,广泛紧密地凝聚一切有益于科学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努力构筑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让一切活力竞相迸发,使全社会的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

弘扬银川精神,就要以贺兰山坚韧不拔的气度、黄河奔流不息的气势,始终保持一种充满激情、活力四射的精神状态,一种积极作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一种勇于创新、敢于创造的精神状态,一种敢闯敢干、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不断确立新的更高的目标,一步不停地超越先进、超越自己,努力开创新的事业、新的局面。

弘扬银川精神,就要像贺兰山坚如磐石一般,倍加珍惜回汉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良好氛围,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弘扬法治精神,维护法律尊严,保护合法利益,巩固、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大好局面。

弘扬银川精神,就要像贺兰山、黄河水朴实无华、厚德载物的品性一样,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保持清醒、保持宁静,不浮躁、不取巧、守信用,心怀感恩、关爱他人,长期坚持与实践相结合的道德修养,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经得起形形色色的考验,诚实坦荡,品行端正,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前进,在平凡的岗位上建树不平凡的业绩。

2121年的历史积淀使我们具备了前行的基础,科学发展观使我们明确了前进的方向,自治区及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全市人民的精诚团结使我们的行动更加有力。让我们积极投身于建设“两个最适宜”城市的宏伟实践,用智慧和汗水去创造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开创银川更加美好的未来!

(崔波: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原文发表于《宁夏日报》2009年9月26日理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