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丝绸之路重镇宁夏固原:回族民俗
15360700000008

第8章 固原回族节日习俗

固原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另外,还有一些小的纪念日,如法图麦太太节、白拉提夜、盖德尔夜等。这些纪念日因具有特殊的意义,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为回族大众的小型节日了。这些节日都以伊斯兰教的希吉来历(即回历或伊斯兰教教历)来计算的。

第一节固原回族的开斋节

开斋节,固原回族群众也称其为“小尔德”节(甘肃、青海、云南等地的回族称其为“大尔德”,意思为“大节日”),源于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音译,是回族群众对封斋一月后的庆贺。回族穆斯林认为伊斯兰教历九月(莱麦丹月)是贵重、吉祥、快乐的月份,为了纪念先知穆罕默德在40岁那年的9月份得到真主启示的《古兰经》,故每年的这个时候都要定期封斋一月。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无论轮转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季,回族群众都坚持封斋。

固原回族封斋起始时间一般依教派的不同而有差别。按伊斯兰教规定:见新月即可封斋,但因种种原因,形成了初一、初二、初三不同的时间开始进入斋期。要求参加封斋的穆斯林一般男子12岁以后,女子9岁以后,年长者和笃信教门者不仅自己带头封斋,而且还要教导监视自己的子女封斋,对有些人不作要求,如孕妇、哺乳孩子的母亲、经期妇女、患病者、旅行者、年迈体弱者等。

(一)封斋程序有的教派在封斋前半月左右要请阿訇到家中念经,过“尔埋力”(叫“念夜”或“转夜”),预示着即将进入封斋期。封斋期间,要求白天断绝饮食,凌晨东方发白之前吃斋饭和黄昏时开斋。穆斯林认为,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并通过封斋,让人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

在固原回族村庄,每到凌晨封斋时,各寺(坊)都由专人组成一班人马,挨家挨户上门敲打梆子,以便催醒熟睡的人们起床做封斋的准备。吃斋饭前要举意:

“主啊,我虔心立意,在贵重的莱麦丹月,封明日的天命斋,求主允准,成全我斋。”

开斋在每天日落霞散(做昏礼之前)之时。这时,到清真寺参与礼拜的人都要带上油香供开斋和舍散之用,在家中的人们听到清真寺传出“邦克”声后即可开斋,每个村庄一般有统一的时间。开斋时的“杜哇”为:

“主啊,我顺从你而封斋,得你慈悯的衣禄而开斋,宽恕的真主,求你饶我一切的罪过。”

做完后昏礼,回族村庄常常每户人家轮流请封斋的人到家吃饭,每天一户,叫请“开斋的”。

(二)斋戒要求固原回族在封斋其间,对行为举止有一定所要求,即“举止唯谨、语默唯恭”,也就是传统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之要求。就是说,禁止做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不说不利于自己或他人的话,要清心寡欲、夫妻不能同床,脑海中不能产生邪念,要做到眼、耳、鼻、嘴、手、脚的斋戒,要有一颗清真之心,要不停地赞念独一无二的安拉。总之,就是要求封斋者要思想高度纯洁,无任何恶念产生,恢复自己的真性。

(三)开斋节会礼据伊斯兰教经典记载,伊斯兰教创建初期,在封斋月满的时,穆罕默德曾率领众多的穆斯林到郊外旷野举行节日礼拜,穆圣散发“费特尔”(开斋钱),表示赎罪。从此,穆斯林便把这天作节日,并进行隆重庆祝活动。会礼在每年斋月期满的教历10月1日举行,在这天,人们要在拂晓前早早起床,成年穆斯林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幼都要换上崭新的民族服装和鞋帽,有的县城或乡镇的街道上还会张灯结彩,挂上欢庆开斋节的横幅。当太阳升起后,回族穆斯林群众从四面八方高诵赞词,汇集到清真寺或寺外较大的庭院广场,先互致祝贺,散乜贴或交纳天课。在会礼之前,阿訇一般要讲训导教民的“卧尔兹”,之后便开始会礼礼拜。

会礼礼拜结束后,由阿訇带领游祖坟并念“锁儿”(又译为“苏勒”,《古兰经》选段),追悼亡人,然后走亲串友,相互拜节祝贺。此外,回族青年还喜欢在这喜庆的日子里举行婚礼,在一些回族聚居的地区还组织各种文娱活动增添喜庆欢乐气氛。

第二节固原回族的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固原回族群众常称之为“大尔德”节,其名称源于阿拉伯语“尔德·古尔邦”、“尔德·阿祖哈”,其中“尔德”的意思是节日,“古尔邦”或“阿祖哈”含有“牺牲”、“献牲”之意。因此,固原回族群众又称古尔邦节为“宰牲节”、“献牲节”、“忠孝节”等。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70天(教历12月10日)举行。据伊斯兰教传说,先知伊卜拉欣夜梦真主命他宰杀爱子伊斯玛仪以献祭。当他遵命执行时,真主派天仙背来一只羝羊来代替献牲。从此穆斯林就把这天定为宰牲节。经长期发展演变,古尔邦节也像开斋节一样,除宗教色彩外又具有了很多民俗色彩,成为固原回族群众全民性的民族节日。

(一)会礼习俗固原回族过古尔邦节规模隆重,多以乡、镇或教坊为单位举行,习惯要过三天(也有过一天的)。节日当天,回族村庄喜气洋洋。清晨,每家每户都要打扫庭院、清扫房间并燃香,然后络绎不绝地赶往清真寺,互致“色俩目”问候,参加节日会礼。会礼由“伊玛目”带领。阿訇要讲“瓦尔兹”,讲解节日的贵重,奉劝教民行善积德,有能力宰牲者要尽自己的能力。之后是古尔邦节的会礼礼拜,会礼后要举行盛大隆重的宰牲典礼。

(二)宰牲习俗会礼结束后,各家要进行宰牲。因为根据伊斯兰教义规定,有条件的穆斯林都要宰牲祭献真主。一般规定一人宰一只羊、七人宰一头牛或一只骆驼,但不允许宰不满两周岁的羊只和不满3周岁的牛。回族穆斯林认为这天宰的是自己离世后过“岁拉提”桥(通向天国的桥)的乘骑,所以要挑选体壮健美、身体无残缺的牲畜来宰杀。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一份舍散给穷人。同时,要求对宰杀后的动物的血液粪便和吃剩的骨头进行深埋。此外,宰牲后的动物皮质也不能出售,要散给本教坊清真寺。

(三)宰牲仪式在固原一些回族聚居村庄,古尔邦节这天要举行盛大的集体宰牲仪式(阿语称为“古尔巴尼”),由阿訇带领满拉,挨家挨户进行宰牲。在宰牲时,负责宰杀的教职人员要高诵“宰牲赞词”。在宰杀结束后,每户人家都要请阿訇与满拉、长辈和老者到家中念经、吃油香并舍散钱物。宰牲仪式后,有的人家还要上坟、缅怀先人,有的还要给亲朋好友馈赠油香份子。

第三节固原回族的圣纪节

圣纪节(又叫“圣忌节”),是先知穆罕默德的诞生纪念日,同时,这一日又正好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因此这一天又称为“圣忌”。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地穆斯林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既是缅怀先知降临人间,有悼念先知与世长辞。固原回族对“圣纪”非常重视,表示了对这位伟大人物的尊敬和爱戴。纪念先知穆罕默德有三个意图:感赞先知开创伊斯兰的新纪元,把穆斯林引向安拉嘉许的道路;学习先知无限忠于安拉的崇高品质以及平等待人接物的美德。圣纪纪活动是教坊穆斯林每年一次的大规模的庆典,举行盛大纪念宴会并诵念《古兰经》。

(一)节日准备在圣纪节前,固原回族聚居村庄多由清真寺里的主持阿匐讲一下过节的重要性和需要做的准备工作。随后,众多穆斯林们便自愿捐赠粮油肉和钱物,并邀约若干人具体负责磨面、采购东西和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在准备工作中,勤杂活都是回族群众自愿来干的。回族穆斯林把圣纪节这一天的“义务劳动”视为是行善做好事。因此,人们常常是争先恐后的参加圣纪的准备工作。

(二)会礼仪式在固原回族城乡各地的圣纪节这天,回族群众都要到清真寺诵经、赞圣、礼拜并倾听阿訇讲经。各地清真寺也张灯结彩,挂起横幅,横幅内容一般是用阿拉伯文书写的“纪念先知穆罕默德”。会礼时,阿訇主要宣讲穆圣的生平简历、传教的历史功绩和高尚品德,号召广大穆斯林要学习他高尚谦逊的情操、坚韧不拔的精神、无私的优良作风等美德;奉劝教民不能忘记他的教诲,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要做真正的穆民。在会礼时,回族群众自愿向清真寺捐赠钱物,清真寺也向前来悼念的教民舍散饭菜和油香份子。

(三)会餐仪式在固原一些地区,当会礼结束后就开始集体会餐。有的地方经济条件较好,地方也宽敞,摆上十几桌乃至几十桌,大家欢欢喜喜,一起进餐。有的地方是吃份儿饭,回族群众叫“生份碗子”(即每人一份)。清真寺对节前散了“乜贴”和捐赠了东西而没来进餐的民众,要托亲友或邻居给带一份“油香”让他们去品尝。

(四)做“讨白”圣纪节这天还有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广大穆斯林在纪念学习穆圣的同时,要反省自己的行为。要做“讨白”(忏悔),悔过自新,痛改前非,求主宽恕,决心向穆圣学习,做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在广大回族心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是他们人生的一条信念。

第四节固原回族的其他节日

固原回族除了以上传统的三大节日外,一般还过法图麦太太节、盖德尔夜、白拉提夜等小型节日,节日仪式一般都较为简单。

(一)法图麦太太节该节是在伊斯兰教历九月十四日(即斋月14日),为纪念穆圣的女儿法图麦的贤淑美德而举行的节日,固原回族亲切称法图麦为“法图麦太太”。因为斋月白天禁食,所以一切活动在晚上进行。一般由回族妇女主持,在家中烙油香或炸油香,舍散到清真寺中。这样一来供参加礼拜者开斋食用,二来由清真寺散给他人。有些回族家庭也请阿訇到家中念经,赞颂法图麦太太的优秀事迹,这实际上是回族妇女纪念并向法图麦太太“圣行”学习的现实行动。

在固原的一些回族村庄,过法图麦太太节仍保留着传统习俗。这天,一些回族妇女亲自出动收敛钱粮,选择一个住宅宽敞的回族穆斯林家,架几口大铁锅,用黄米、小米、大米、扁豆、豌豆、绿豆、大豆等加上肉丁和葱、姜、盐等调料,掺上水,熬成几大锅稀粥,再炸一些油香。饭前,请阿訇念经祈祷,赞颂并宣讲圣女法图麦及其事迹后,大家一起吃饭。这天,一些回族村庄家家户户都不在家吃饭,专门去吃杂豆粥,大家凑钱凑粮一起做着吃。所以,一些回族群众又把这一天叫妈妈会和姑太太节。

(二)盖德尔夜盖德尔,阿拉伯语意“定夺”和“斤量价值”,时间在斋月二十七日晚,即伊斯兰教历九月二十七日。固原回族认为该夜晚很贵重,就在这一夜真主把《古兰经》全部启示给了穆圣。因此,在今夜做善功的人,真主在他的善功上会赐他加倍的回赏。因此,许多回族家户在这一夜都要“坐夜”,有的通晓不眠,炸油香、做烩菜和可口的斋饭,舍散到清真寺让众人享用。有的也请阿訇、满拉等到家中念经吃开斋饭,有的回族群众还到清真寺诵经到天亮。

(三)白拉提夜“白拉提”为阿拉伯语音译,意为“赦免”,特指希吉拉历八月十五日之夜。真主将于该夜决定人们一年的祸福吉凶。是夜,回族穆斯林群众聚集到清真寺,集体忏悔,也有部分人只是在家里进行忏悔,以求吉避凶,净化心灵。在固原地区,从初一至十五的半个月内,人们争相宴请满拉,赞主赞圣,祈求真主免除罪过。

(四)阿舒拉节“阿舒拉节”阿拉伯语意为“第十”,在每年伊斯兰教历正月十日举行。回族群众在开斋节后的第一百天,要吃一次用黄米、小米、大麦、小麦以及扁豆、豌豆、黄豆、绿豆等几十样豆类加红枣、核桃煮成的稀饭,这叫阿舒拉饭。相传,在很早以前,阿里巴巴带兵打仗,战斗持续了了三天三夜,人无粮,马无草,阿里的妻子法图麦只好把一锅开水烧得直翻跟头,没粮怎么办呢?法图麦到路口拣了一衣襟各种各样的小石头倒进锅里,去借粮的人把借来的锯末也倒进锅里。忽然出现了奇迹,锅里有了米味。法图麦一看,锯末变成了黄米、白米、小米,各色小石头变成了各类豆子,锅里盛着满满一大锅香气扑鼻的稀饭。从此相沿成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固原回族传统节日习俗的宗教性较强,且一般均具有全民性、稳定性、纪念性的特点,民众性、娱乐性居于次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