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2)
15354400000003

第3章 垓下之围

当项羽听到龙且援齐失败被杀、全军覆没的消息,非常恐慌,就派了盱眙人武涉去游说韩信叛汉联楚,三分天下。但韩信没有答应。武涉走后,齐国人蒯通知道当时天下的胜负取决于韩信,就假托给人看相来进行游说;也是要他叛汉而独立。蒯通和他谈了几天,从天下形势的分析,谈到古今君臣朋友之间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安乐的具体事例,并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要韩信把握时机,当机立断。但是韩信认为汉王对他太好了,不忍心背叛,同时,他又以为自己的功劳大,汉王总不会夺去已封给自己的齐国,于是婉言谢绝了蒯通的建议。

公元前203年8月,汉军在成皋等地打了几个胜仗以后,士气旺盛,粮食充足,而项羽的军队,东奔西跑,作战频繁,疲惫不堪,同时粮食供应断绝。汉王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两次派人去游说项羽停止敌对行动,最后,双方终于达成和议,议定以鸿沟(在今河南中牟,即贾鲁河)为界,平分天下,鸿沟以西归汉,鸿沟以东归楚。于是后来人们常以鸿沟比喻界限分明。项羽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送了回去,然后领兵东归,回到彭城。

汉王也打算西归,张良、陈平建议说:“汉已占据大半天下,诸侯都归服我们,现在楚军兵疲粮尽,这是上帝要灭亡楚国的时候了,应该趁此机会把它夺取过来。如果现在放过去不打,这就是所谓‘养虎自遗患’。”汉王采纳了这个建议,撕毁和约,继续东进。

公元前202年,刘邦追击项羽到阳夏(河南太康)南面停了下来,和韩信、彭越约定日期前来会合,并力共击楚军。刘邦军到了固陵(河南淮阳西北),韩信、彭越的部队没有如期到达,楚军进行反攻,把汉军打败。汉王只好进入营垒,深挖壕沟,坚守自卫。形势又处于危急状态,汉王很着急,问张良:“诸侯们不遵从约定,现在怎么办呢?”汉王不了解他们违约的原因。彭越是公元前205年春天率领他的部队三万多人在外黄(河南杞县东北)归附汉王的,以后,一直在魏地活动,被汉王任命为魏相国。他在魏地骚扰项羽的后方,牵制项羽的兵力,并将夺得的粮食支持刘邦。这次他接到通知去围攻项羽,却推托说:“魏国这块地方还刚刚平定,对楚国还很畏惧,如果不在这里镇守;恐怕有变乱,所以不能前往。”韩信接到通知虽然没有说什么,但不听调遣,按兵不动,这更是明显地逞兵要挟。根据这些情况,所以张良说:“立韩信为齐王,并不是君王你的本意,韩信自己也知道他的王位并不稳固。魏国那片地方,是彭越平定的,建立了很多功劳,当初君王你因为魏豹是魏王的缘故,你就只任命彭越为魏的相国。后来魏豹死了,他没有继承人,而且彭越自己也想称王,而君王你又不早点确定下来,现在楚军就要崩溃了,韩信、彭越没有得到明确的封地,他们不来会合是很自然的。如果君王你能够和他们共分天下,他们就一定会立刻前来。如果不能这样做,事情的发展就难以预料了。君王你能把陈县以东一直到海边的地区都给韩信,把睢阳(河南商丘)以北一直到谷城(山东东阿南)的地区都给彭越,让他们各为自己的封地而战,这样,打败楚军是很容易的。”汉王说:“好。”于是立即派使者去告诉韩信、彭越:“合力攻击楚军。把楚军打垮以后,自陈县以东一直到海滨给予齐王,睢阳以北一直到谷城给予彭相国。”汉王的使者将命令传达以后,韩信、彭越都说:“立刻发兵。”于是,韩信的部队从齐国出发,彭越和刘贾(刘邦的堂兄)率领的部队从寿春(安徽寿县)出发,他们两支部队并行南二,血洗了城父(安徽毫县东南)之后,来到垓下(安徽灵壁东南)。这时,大司马周殷背叛楚国,以舒县(安徽舒城县)的兵马攻破六县(安徽六安),同时发动黥布出兵,使这次大战又增添了二路人马。四路大军会集到垓下,矛头集中指向楚王项羽。

这是一场决战。韩信率领三十万人马作为主帅亲自正面临阵,孔熙将军担任左翼指挥,陈贺将军担任右翼指挥,汉王在后面督师,周勃和柴将军率领部队在汉王后面护卫。项羽的部队约十万人,也摆开了阵势。韩信先与项羽军交锋,没有取得胜利,向后退却。孔熙和陈贺左右两翼纵兵出击,楚军受挫,韩信回军猛攻,将项羽打得大败。项羽退入垓下的营垒坚守,但兵疲粮尽,汉王军和各路诸侯军把他重重包围。夜晚,项羽在营中忽然听到四面的汉军都唱着楚歌,不觉大惊失色,说:“汉军已经完全征服楚国了吗?为什么楚国人这么多呢?”从此,“四面楚歌”就成为一个成语,比喻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处境。项羽心烦意乱,不能入睡。于是半夜起身,在营帐中饮酒。有个叫虞姬的美人,项羽经常带在身边;有匹叫骓的骏马,项羽经常骑着作战。在这种凄凉、危急的情况下,面对美人和战马,项羽不禁感慨万千,作歌一首,慷慨悲愤地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歌唱,美人应和。虞姬唱道: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两人唱和几遍,项羽的眼泪一行行落下。左右的人也低声饮泣,悲痛使得人们不能抬头仰视。

项羽独自上马,部下壮士骑马跟随的有八百多人,连夜突出重围,向南飞奔而去。天亮,汉军发觉,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赶。项羽渡过淮河,骑马跟随的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到阴陵(安徽定远西北),迷失了方向,向一个种田人问路,那种田人欺骗他说:“向左。”项羽往左去,结果陷进了沼泽地带,因而耽搁了赶路的时间,被汉军赶上。

项羽又领兵向东,到了东城(安徽定远东南),只剩下二十八个人了,而追赶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估计摆脱不了,对跟随的将士们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八年了,身经七十余战,敢于阻挡我的,无不被我击破,我所要攻击的地方,没有不降服的,从没有打过败仗,因此称霸天下。然而今天却被围困在这里,这是天要灭亡我,并非我不会打仗的过错。今天我决心战死,愿意为你们打一个痛快仗。我一定要三次取胜,为各位突破重围,斩杀敌将,砍倒敌军的大旗,让你们知道是天要灭亡我,并非我不会打仗。”于是,他把将士分为四队,面向四方,在汉军重重包围之中,项羽对将士们说:“我为你们斩一员敌将。”他命令将士从四面冲下去,约定冲过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项羽大声呼喊着冲了过去,汉军一见惊慌溃散,他立即斩了一员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骑兵将领,追了上来,项羽一见,怒眼圆睁,大声一吼,如同巨雷,杨喜竟吓得连人带马倒退了几里地。项羽和将士们会合在约定的三个地方。汉军不知项羽所在,就将部队分为三部分,重新包围起来。项羽骑马奔驰,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了数十百人,再把人马集合起来,清点人数,只丧失了两个。于是项羽对将士们说:“怎么样?”将士们都佩服地回答说:“正如大王所说的。”

项羽打算向东渡过乌江(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乌江亭的亭长移船靠岸在那里等待着,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上千里,民众数十万,也足以称王。希望大王赶快渡江。如今只有我这条船,汉军来到,是没有办法过去的。”项羽笑着说:“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进军,今天没有一人回来,即使江东父老怜悯我,同情我,奉我为王,我又有什么面目再见他们呢?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籍难道心里不觉得惭愧吗?”接着他又对亭长说:“我知道你是个忠厚长者,我骑这匹马有五年了,所向无敌,曾经一日行走千里,我不忍心杀它,就送给你吧。”于是,他让将士们下马步行,持短兵器交战。单单项羽一个人就斩杀汉军几百人。项羽身上也受了十多处伤。这时,他回头看见汉军的骑司马吕马童,对他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对项羽,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羽于是说:“我听说汉王用赐千金、封万户的重赏买我的头,我送给你做个人情吧。”说罢,就自刎而死。王翳割去项羽的头,其余的骑兵为了争夺项羽的尸体,纵马践踏,互相残杀,死了几十人。争夺的结果,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和杨武各夺得一部分肢体。五个人把肢体合拢起来,都能对得上。请功的时候,汉王就把准备封赏的一万户分做五份,分别封吕马童为中水侯,王翦为社衍侯,杨喜为赤泉侯,杨武为吴防侯,吕胜为涅阳侯。

项羽死后,楚国的地方都投降了汉王,惟独鲁城(山东曲阜)不降,汉王于是带领天下兵马打算血洗此城。但因为他们遵守礼义,宁为他们的君主牺牲也不肯丧失节操,汉王于是就拿了项羽的头给鲁城人看,这样,鲁城才降。起初,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项羽死后,鲁城又最后投降,因此,汉王用埋葬鲁公的礼仪把项羽埋葬在谷城。汉王为项羽发布讣告,举行祭奠仪式,哭了一场才离去。项羽终年三十二岁。

勇猛善战、叱咤风云于一时的项羽,为什么落得这样一个悲惨的下场,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作了分析。司马迁说:“……炫耀战功,逞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为完成霸王之业,经营天下,仅凭武力就行了,结果只有五年时间就使国家灭亡,身死东城,尚不觉悟,不自责,这已经错了,还说什么‘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不会打仗’,岂不荒谬吗!”刘邦在洛阳南宫大摆筵席举行庆功会的时候,也谈到了双方成败的原因,他说:“制定周密正确的战略计划,保证远近战场都能取得胜利,这方面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筹措粮草,保证前方的供给,这方面我比不上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这方面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我能用他们,所以能够夺取天下。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用,这就是他被我打败的原因。”司马迁和刘邦对这场战争胜负的分析虽然不全面,但也不无道理。

楚汉战争,以刘邦胜利而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