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我们能够觉悟这个世界全属因缘所生,那就很好了,事实上并不如此。我们总以差别的眼光看自他因缘,打从内心里就不以为事情由自己的因缘所生,反以为其他因素引起,即错看由于因缘引起的事。
譬如这把扇子,仅由普通纸张和竹片贴制的,不值几文钱。它是由因缘完成,但是,它一旦成为自己的所有物时,就判断自己的东西好,其间出现一种错误,任何事物全由此种引起。
自己每天照镜子,没有人会觉得自己的脸难看,总以为自己面貌不错。除此感想之外,别无其他方法。自己总不以为面孔可憎,每天看脸,总要设法打扮得更好看,抹白粉或涂口红,甚至用心画眉,每当装扮自己的时候,心里无不希望别人称赞自己。总之,只要属于自己的都不错,凡属别人的东西就不好,这种人性叫做遍计所执性。我们始终看见遍计所执的世界。
难怪事情会错误百出,其原因出自错误的认识,必须平等的东西,却看成不平等,必须自由的东西,却以不自由的眼光看它,这样才会引起错误。原本是芝麻小事,却以大惊小怪的眼光看待,过份相信名誉、地位、财产或自己的身体,而视同美妙宝贝,非占有不可,以致引起一种错误,这叫做遍计所执。
3.圆成实性
请诸位要明白一切诸法因缘生的道理。若问真实因缘生的本性是什么?那就是圆成实性。佛说圆成实性是空,如能懂得就很好,可惜它又很不好懂,由于不懂才常常发生一种错觉,反正一切事物皆因缘引起,而决不会无缘无故发生的。希望大家明白凡事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必然引起的,这就是佛所谓的自然理法了。
我们人类不能反抗自然的理法,倘若逆法而行,就会有业与烦恼。如果发生了业与烦恼,就不能如愿去克服。在自己的因缘生活方面,会感受各种矛盾与束缚。感受束缚本身,已经是一种烦恼了。
其实,世上没有一种东西有束缚感,若问人类的生死如何?就如同河中水流一样,瀑布从上降落,自然往下流去。出生以后,自然会死亡,由于出生的因缘,所以才会出生。如果懂得生死如同水流,就很少人会高兴地说:“有孩子啦!”同样地,也不会有人因人死而痛哭了。
哭泣是一种烦恼、业。业在哭泣我们。倘若痛哭会使死者复生,不妨放声大哭罢,可惜,哭得再凶也不能使死者复生。目睹出生与衰老的姿态,可知皆由于自然的理法。因为有自然理法或法的存在,我们才有生与死的发生。世上一切皆因法而存在,倘若不知这个道理而横冲直撞,就会引发各种杂乱的感情,结果依然是烦恼。我们有了烦恼,自然会反抗,不认同发生的事件。
例如,为何只有我会落此结果呢?我为什么会贫穷呢?该怎样得到它呢?怎样取得别人的东西呢?这些烦恼会层出不穷。勉强压抑就是业,如懂得借因果理法,可得到该得的东西,得不到不该得的东西的道理,则什么也不会发生。反之,如想硬要得到不该得的东西,就会有业的产生。
如果产生业,又会变成发业润生的情形。因此,生者会死,死者会生,一定得用自然理法来解释,一想到此,世上的事情会非常明朗,凡事通情达理。可惜,我们平时无不在反叛自然的理法。
纵使嘴巴说一切诸法因缘生,事实上很难落实承认,甚至希望天下人中只有自已能免去一死,这种人何等无聊,他想其他人全死了,只有留下自己。只要是人皆会死,自己何能例外?佛说一切都受主观判断,就在于此。
眼见头发斑白,满脸皱纹的老太婆,就暗想自己有朝一日也会如此,心有未甘,就画眉反抗,或抹白粉、涂口红反抗,为的是不愿做黄脸婆;真是无聊透顶。因缘因果的理法,就是法的面貌,这叫做自然法则,自然呈现法的原理。佛教导我们要以自己的心好好领悟自然。
4.重视现在更甚于未来
很多人以为佛常常讲到未来,似乎比较重视未来。其实不然,与其重视未来与过去,不如设法充实现在。佛讲过去与未来,为的是把它当做充实现在的一项辅助原理,这一点务必请诸位要弄明白。
眼前的生活才是最要紧的,佛常说未来有极乐,或说要去极乐世界,那里有阿弥陀佛在。
读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时,也说兜率天宫上面有弥勒如来。如往东去,可在净琉璃净土上遇到药师如来,反正许多佛经上都这样写着。这些只是往东就说东,往西就说西,求上说上而已,决非特别强调上方、东方或西方,而佛说的重点始终放在眼前脚底下。
过去的生活可以反映现在,同样地,未来是现在的反映。因此,充实现在等于充实未来,讲述未来,就要充实现在,叙述过去在于反省目前。总之,我们要一直注意眼前的脚底,看着现在的脚底,就会完全明白反映过去的脚底,过去反映现在,同理,现在是未来的反映。所以,确实充实现在,等于充实未来,这是理所当然的结果。人是无聊的集合体,贪心旺盛,得陇望蜀,什么都想占为己有,倘若要去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好好反省。
佛经上写得明白,只要一日乃至七日专心念佛,临终或命终时,能够往生极乐。既然如此,为了往生,现在不妨轻易念佛就行了。事实上,一日或二日、三日乃至七日,能否如此,决非易事。倘若一辈子只念佛一、两天,倒也轻松,其实,这是对迫切需要的人讲的,针对人们最弱的地方讲的。倘若以为走捷径必能往生,那就不对了,不论如何,自己应该打开自己的世界才对。
总之,现在最重要,如果要充实未来,就一定要充实现在,充实现在是受到未来的规制,其间有法的力量存在。法是绝对的东西,这是佛的一贯想法。
四、普渡众生
1.罗汉、声闻、缘觉
前面谈到佛最先去教化的五位比丘,结果他们全都成了佛的弟子。接着,佛率领五位弟子到印度各地弘法利生。他有时到灵鹫山弘法,有时在王舍城讲经,有时去竹林精舍,有时往只园精舍布道,皈依的弟子比比皆是。
我们常听说有些叫罗汉,有些叫声闻,有些叫缘觉的人,各个阶层的弟子均有,多得不胜枚举,其中最着名的,莫过于十六罗汉,或五百罗汉,因为名叫罗汉的人不少,故有五百罗汉之称,总之,我们只觉得老老实实听佛讲经,并且认真修行的人,实在很多。
声闻者,就是老实听佛法,认真去修行,以至成为罗汉的人。缘觉者,就是据实体验自然理法的人。在众多弟子中,不乏以身实践自然理法的人,这些都是根性极佳的贤者,他们倾听佛法后,发现佛法果然合乎自然的理法,而且决心要学会它,有些人虽然无缘听佛说法,但却相信自然理法,而后自己埋首于法中,以至完成修行者,叫做缘觉的人。
反之,世上也有很多不通情理的人。当然,大家为了生活必须要工作,但是,有人只扫门前雪,不顾他人瓦上霜。
事实上,我们要学习佛的态度,不仅要为自己,也要让别人觉悟。佛之所以成佛,并非只为自己,他是为了帮助别人才成佛的,谁要成佛呢?就是要使自己和他人都要成佛,这是释尊的理想。
当年他入山修行,继而大彻大悟,为何要这样呢?为的要成佛,但是,并非自己要成佛,而是为了一切众生才成佛。
2.人人都能成佛
法华经等经典上写着“人皆有佛性”,意指人类全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因为大家皆有佛性。成佛是指众生成佛,而非指释尊自己成佛,这是释尊说的众生成佛。自己成佛就是别人成佛,我们也许以为只要自己成佛就行了,而佛却以为根本在于众生成佛,自己要成佛不难,问题在于怎样使别人成佛,这是佛的想法。
自己由人变成佛,一切众生也是人,故也必能变成佛的。总之,人皆有佛的本性,“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所以,大家口口声声说要成佛,罗汉或声闻等弟子,果然采取如佛所说的生活态度。但是,他们只想自己成佛,结果反而很难如愿以偿。
所以,佛虽然有一群弟子,但若观察他们的生活态度,的确在认真实践佛的指示,惟独在众生成佛方面,他们还差得远。
罗汉这些人虽然忠心耿耿,人数众多,却不能普渡众生,无法协助别人,纵使自己能够完成修行,殊不知也要帮助别人才行。所以,佛对众多弟子仍然不放心,即使他们能按佛的指示修行,但却忘记自己为何修行,为何而生的意义。
3.求菩萨道
佛要弟子求菩萨道,即“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修行的目标在求菩萨之道。
只树给孤独苑(祗园精舍)位于商人密集的大都市里,佛到这里弘法。有人问佛在求什么?佛告诉他们菩萨行的事。从佛经上获悉,当时有八万四千听众,或一万二千五百位听众在场。
佛在弘法时提到菩萨一语。最具代表性的菩萨有观世音、弥勒、大势至等菩萨。此外有文珠或菩贤菩萨等。佛弟子为数甚多,例如声闻、缘觉、罗汉、目莲尊者、阿难尊者、周利槃得可等数名弟子。当我们看到众罗汉图册时,竟发现有些罗汉跟狮子在一块儿,有些罗汉生活在山里,真是众多罗汉。罗汉的生活,只求自己成佛,在教团生活体中如何为众生呢?诚然,这是一项根本问题,因此出来的菩萨不在少数。总之,从大众真正自觉而跳出来的人,就是菩萨。
4.止与作
如果问菩萨行到底在求什么?那就是追求“止”与“作”。止是停止,作是做也。因此,这里含有止与做二种,那么问题是停止什么?做些什么呢?
有人说为“止作之行”,意指“止作二种之行”,也有人说成“止观之行”,“止观”一词是“止”与“观”,这是对佛弟子与信徒们说明的最根本教义。如果要问停止什么,那倒不是难事。
这是排恶修善之行。排恶是停止做坏事,修善是努力做好事。我们的心不能一直起善意,反而常生恶心,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人类就是这副德性。
如果说人心一定不好,并非性恶说,至少人类会受到环境感染,而常起恶心,若不接触环境,则什么也没有,碰到什么东西而起的心,一定是坏的。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有“我法二执”的执着存在,因为有执着,才会发生障碍。大家全有异常的执着,由于有这种执着,连必须要开拓的途径,也会碰到烦扰而开不成的。
结果变成执障罪业,因为有执着,才会起障碍,因为起障碍,我们才会反叛作业,因为做了业,结果等于做罪业。人们做了坏事时,自己也是在不知不觉下做成的。这并非认为坏事而有所自觉,而是在做的时候,自然变成了坏事。这就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实状。倘若谁都能觉得是坏事,就不会去做了。
然而,大家都不觉得那是坏事,可惜,人们却偏偏先做了坏事。倘若自己觉得这样不好,就停止不做,那就很理想了,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做下去,则全部变成罪业。因为是罪业,就会形成障碍。由于形成障碍,道就不能开拓,结果有了执着所以执障罪业就如此连续起来。
5.止持与作持
要求弟子们的,就是止观,或叫止做。消极上说,停止我们所作所为,叫做夏那达行。积极前进者叫做作持,属于匹帕夏那达行。要求弟子们的生活态度,有止持与作持两种。当然,对弟子们也有其他各种要求,只是止持与作持才是最根本的要求。
尤其,在止作方面,把重点放在止观的观上。反正人们都有一个习性,那就是极少会冷静地观察自己,整天糊里糊涂,紧紧张张,始终不能静下来好好反省自己,这岂不是我们的真面目吗?
佛不断要求众生在观字上下功夫,找出自觉的时间,冷静地反省或观察自己。
有些人更喜欢一天到晚穷忙碌、穷紧张,如果问他干什么呢?回答不外是忙于工作。倒不是别人有事来找,而是自己四处奔波,做这个干那个,疲于奔命。所以,止与观可让我们充分体会自己的精神生活。
总之,对一般的要求是,每天能在树下静观,即上午工作,下午照样可在树下静观。
目前,印度人也是如此,上午拚命工作,十一点半吃午饭,然后有两、三个小时在树下静静地找寻自己,利用这个机会真正地看看自己的真面目。坐在树荫下,面对着树,找寻自己,好好认识自己到底在哪里?心又在哪里?二千五百年来,印度人仍有这种习惯,甚至许多人在树下静观百日左右。
不仅印度人如此,连缅甸一带,和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民众,都习惯做这项止观的功夫。印度比哈鲁州州长阿盎卡每天都有静坐习惯。
这是佛的理想,他教导弟子、信徒和众生要把握自己,好好观察自己。总之,了解自己,或确实掌握自己是非常必要的。一般人总习惯观察别人,而不爱观察自己。所以,不懂自己的一切。世上许多人总爱批评别人,而不爱批评自己,这是不可以的,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来批评自己的所作所为,实在很有必要。我们都过正常的人类生活,难免都有许多缺点。可是,世人不想自己缺点,反而喜欢批评别人的缺点,这是世人的极大弱点。
从凡夫修行成佛,共有五十二个阶段,那就是借把握自己的程度,来划分五十二阶段。例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那么,我们处在第几个阶段呢?位于十信或十住?还是处在等觉或妙觉的地位?关于把握自己或了解自己方面,佛提示许多方便法门。藉其程度来决定自己修行的阶段,因此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或弥勒菩萨等人,正好位于第四十八阶段。
佛经上说,像罗汉等人也必须要步入这个阶段,最后,罗汉全都踏上菩萨阶段,以至成为菩萨了。由此可知,逐渐完成自己,并能拯救别人,才是最要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