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争权夺利智慧谋略全书
15342000000002

第2章 风云际会篇(2)

第二天,克劳狄乌斯重新组织了新的进攻,战船两舷的上百支长桨,整齐有力地划动着,几十艘战船像一群巨大的怪鸟,飞快向叙拉古城扑来。突然,建在峭壁上的城墙上出现了无数面镜子,集中地把太阳光反射到克劳狄乌斯旗舰的船帆上,霎那间,船帆着起火来,被烧掉了帆的旗舰速度一下子放慢,被强光照射的水手都弃桨寻求蔽身之处,船开始在海面上打转。这时旗舰的上空,一块接一块的巨大石块以惊人的速度,带着呼啸声掠过,砸在罗马的战船上,这些从叙拉古城墙上发射的巨石连连击沉罗马船。有几艘灵活的单层桨船,避开了致命的石头,迅速向城墙外的码头上靠拢过去,想在飞射巨石的死角内暂时一避。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城墙伸出了一个长长的悬臂到海边,放下许多用铁链拴着的巨大铁爪和铁钩,钩住了快要靠岸的罗马战船,然后铁爪慢慢上升,船被铁爪抓住半边船舷,整个儿地倾斜了,最后被掀翻倒扣在海里。

看到这可怕的情景,没有被击沉的船掉头就跑,克劳狄乌斯一面从残破的旗舰向别的战船上转移,一面急忙下令撤退。他心里很明白,从海上进攻叙拉古是不可能了。

就这样,势孤力单的叙拉古守军使用阿基米德发明的种种新式武器从陆上和海上成功地遏止住了罗马军队的汹涌攻势,直到3年之后,经过长期的围困,守军弹尽粮绝,叙拉古城才陷入敌手。

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武器无疑是关系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决定因素,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呕心沥血,研制各种新式武器,而这些武器的发明和应用无一不是人类智慧的突出表现,中国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叙拉古保卫战的初期胜利,就是这句古语的鲜明印证。

瑞士人“心战”取胜

14世纪初,奥国的利奥波德率军攻打瑞士索洛图恩城。他在阿尔河畔包围了这座城。瑞士人民十分勇敢,无论敌人怎样威逼,利诱绝不投降。后来,利奥波德在阿尔河上搭了一座大桥,想从桥上跨过去进攻索洛图恩城。

但是这座桥搭得并不牢固.一天,一队奥军正在过桥时,桥突然断了,士兵纷纷落水。这时瑞士人争先恐后奋勇跳下河去,把落水的奥兵一个个拖上岸来。奥兵开始十分害怕,担心自己落在敌人手里不会有好下场。谁知,瑞士人不仅没有惩罚他们,反而让他们进城去休息,吃饭,最后把他们全都放了回去。

瑞士人的做法让奥兵十分感激。这事在奥军中传开了,奥国士兵没有谁希望去和瑞士人作战。利奥波德由此事也知道了瑞士人的厉害,只得引兵回去,然后同瑞士人订了和约。

“不战而屈人之兵”自古被认为是战场上的最佳谋略。瑞士人深谙此道。他们用“攻心”为上的战术,成功地瓦解了奥军的攻势,收到了不战而胜的效果。

太子大雀命逼死王兄

应神天皇共有26个子女,王子11人。其中,天皇让太子大雀命执掌国家政事,大山守命管理山岳和海洋的事务,而决定把皇位传给幼子宇迟能和纪郎子。

天皇驾崩之后,太子大雀命遵照先皇的旨意,把天下让给宇迟能和纪郎子。而王兄大山守命却违背先皇的意旨,想夺取天下,便起子谋杀兄弟之心,秘密准备起兵攻打。

太子大雀命听到这个消息,大为吃惊,一面立即派人通知宇迟能和纪郎子,一面在河边设下伏兵准备抗击大山守命的进攻。

在河边设好伏兵后,大雀命又在山上设了伪装,他竖起绢布围墙,立起帐幕,把身边的佣人打扮成太子,明晃晃地盘腿坐在胡床上,百官作出毕恭毕敬的样子,往来于他的面前,就像是在真太子面前一模一样。

接着,大雀命又将船只妥为收拾。他命人把五味子的根捣碎,取其润滑汁液,涂在船上竹子编的底板上,让人一踩上就会滑倒。最后,大雀命本人穿上粗布衣裤,打扮成下人的样子,手把船舵,站在船上。

大山守命来到后,也把兵士埋伏起来,暗穿铠甲,来到河边。将要上船的时候,望着对面山上严严实实伪装好了的一切,以为太子正坐在胡床上,却不知太子就在船上掌舵。

上船以后,王兄向这个掌舵的人问道:“听说这山里有一只发疯的大野猪,我想去抓它,你看能抓到吗?”掌舵的人回答说:“抓不到!”王兄又问:“为什么呢?”回答说:“常常有人想去抓它,但都没有抓到。”船驶到河中心,太子使船向一边倾斜,王兄便滑落到水里去了。一会儿,王兄浮出水面,大叫“救命”,掌船的舵手却不理睬他。

这时,埋伏在河岸的士兵,从左右两方一齐杀了出来,用箭逼得他顺流而下,到了河和罗,终于沉入河底。士兵们在王兄沉没的地方用钩子打捞,钩着了他衣下的铠甲,发出了“河和罗”的金属相撞声。因此就把这个地方叫做河和罗。那大山守命的尸体钩出后,就安葬在那良山上。

以后,由于宇迟能和纪郎子早崩,所以由大雀命治理天下,他就是有名的仁德天皇。

李舜臣首战告捷

1592年4月,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为了实现其对外扩张的狂妄野心,出动15万多陆军、4万水军、700多艘战船,渡过对马海峡,大举入侵朝鲜。日军登陆后,以优势兵力,采取“水陆并进”的战术,向北推进。陆军分三路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占领了除平安道平壤以北及全罗道沿海一带部分地区外的大部分朝鲜国土。水军的任务则是攻占庆尚、全罗、忠清等道的沿海地区,确保海上交通线,保证陆军的粮食和战略物资的供应,以配合陆军迅速占领整个朝鲜。

朝鲜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李舜臣,面对这种不利形势,他感到自己的水军如不主动出海作战,等待敌人来攻,就会成为瓮中之鳖,只能坐以待毙。因此,5月4日,李舜臣率领全罗左道和全罗右道的水军共计85艘战船离港出海作战,寻机打击日本侵略军。5月7日,派出执行侦察任务的战船飞报在玉浦港海面发现停泊着50多艘日军战船,大部分侵略军都已离船上陆进行抢劫,正在把抢来的东西往船上搬。李舜臣认为这正是我军出其不意、攻击敌船的大好时机,立即率领水军赶赴玉浦海面,猛攻日本战船。日船遭到突然袭击,不知所措,慌忙择路而逃。李舜臣为了全歼敌船,率军包围了正在逃跑的敌人,用火炮猛烈轰击。朝军将士们眼见日军的强盗行径,个个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共击沉日船26艘,击毙日军无数。紧接着,朝鲜水军继续在海面搜索,于当天下午在永登浦前海击沉敌船5艘,5月8日又在赤珍浦海面击沉日军大小战船13艘。朝鲜军队取得了开战以来的第一次辉煌胜利。

这一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朝鲜军民的斗志,坚定了他们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信心,同时也打乱了丰臣秀吉“水陆并进”的作战计划,切断了日本水军与陆路的联系,使日本陆军的物资供应发生困难。朝鲜水军开始在水面上取得了主动权。

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面对强敌,形势岌岌可危,他没有采取消极躲避的作法,而是运用在战斗中求生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智谋,采取主动出击的战法,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扭转了被动的局面。

以身作则激励官兵斗志

军队的士气,在战争中是一个关乎到战斗胜败的关键因素,俄国的许多皇帝和军事将领都十分注意鼓舞部队的士气,并在实际战争中,以自己的行动做为榜样,去激励、唤发起土兵们的斗志。

彼得大帝曾率领俄国军队南征北战,其中仅和瑞典就交战数次。一次,俄军与瑞军在坡尔塔瓦展开激烈会战。瑞军势大,俄军抵挡不住,阵地迅速被攻破。阵地一破,俄国部队立时军败如山倒。虽然一部分俄军仍在顽强战斗,但大部兵马却仓皇后撤。抵抗的俄军看到同伴溃逃,也军心涣散。残存的阵地摇摇欲坠,形势一触即崩。

在前线亲自督阵时被得大帝见此危境十分焦虑,他知道,如果不立刻稳定已动摇的军心,振奋起俄军涣散的士气,那就会彻底完蛋。

突然,只见彼得大帝跳上战马、抽出宝剑,大喊一声向对面蜂拥而来的瑞典军队杀去。他身旁的近卫营紧紧护卫着他,一齐拚死前冲。正在纷纷溃逃的俄军先是大吃一惊,随后明白过来。瞬时间,俄军意气百倍,重新举起武器,奋不顾身地跟随皇帝勇猛拚杀,一个个红了眼地逼向瑞典人。瑞典士兵抵挡不住俄军的锐利反攻,顿时由进而退,乱作一团。

彼得大帝就这样以自己的行动振奋了军队的士气,恢复了已陷于动摇的部队秩序,从而赢得了胜利。

许多年后,俄军在名将米洛拉多维奇的统率下远征瑞士。一次,部队费尽力气爬上一座山顶。当他们到达山顶的时候,他们发现山的另一侧非常陡峭,而他们必须从这陡峭的坡上下去,因为山坡下就是他们要攻占的乌尔赞村。

敌人就驻扎在村边,他们幸灾乐祸地望着驻足在山顶上的俄军,看他们准备如何下来。同时做好了战斗准备,严阵以待,等他们一下来就发起攻击。

俄军站在狭窄的山顶,惶恐不安地看着山坡和下面的敌军阵地,谁也不知道怎么下去,也都没有勇气第一个下山。

米洛拉多维奇心里很清楚,多在这里呆一分钟,部队的士气就会低落一分,惶恐的心理就会增长一分,战斗力也就会下降一分。这样就是下了山坡,惊魂不定地来到阵前也将必败无疑。而如果自己下死命令,逼迫士兵们往下冲,更会使战士们士气消沉,意志丧尽,难以迎敌。

猛然间,谁也没有料到,米洛拉多维奇大叫一声:“看吧!看敌人怎样来俘虏你们的将军吧!”

话音未落,他一个翻身,从山峰悬崖上滚了下去!

俄军见此情景,刹那间胆怯、动摇、惊恐等等一扫而光,士气一下倍增。全体士兵呼喊着学着他们爱戴的统帅的样子一起滚下山坡,滚向平原。千百人的呼喊声如雷鸣一般震彻山谷。

敌人做梦也没有想到俄军会这样发疯一样地下了山,又如同虎狼一样扑向他们,如此快速,迅雷不及掩耳,俄军如虎入羊群,立刻打败了敌人。

中国古人说:“将猛士必勇,将懦士必怯。”语言有时固然也能用来振作士气,但在关键时刻,主将自身的实际行动乃是决定军队士气的最重要的因素。英明的指挥员能够在最危急时刻,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用自己奋不顾身的行动来唤起、激励整个部队同仇敌忾的士气和斗志,从而力挽狂澜。

丹东主张积极抗战

1792年8月30日,普鲁士军队兵临法国的凡尔登城下,该城一旦失守,通向巴黎的大门就被打开。消息传来,巴黎一片混乱。为商讨对策,法国的革命政府各部部长立即举行紧急会议。前线炮火连天,而会议桌上却争论不休。内政部长罗兰竭力主张迁都外省,逃到南部毫无防御能力的不毛之地——布鲁瓦。陆军部长塞尔旺、财政部长克拉维埃则随声附和,表示赞同。也有人反对,而提出要在巴黎城下迎战敌人,进行消极防御。在这关键时刻,大革命活动家、司法部长丹东力排众议,独树一帜,他既不同意在巴黎城下消极迎战,又坚决反对迁都逃跑。他说:巴黎是法国的化身,你们放弃巴黎,就是认输投降,把自己和整个法国交给敌人。但要想在首都城下作战也是不可取的,这只能是坐以待毙。于是,他大胆地提出了动员群众,奔赴前线,主动出击,迎战敌人的主张。这一积极抗战的提议,得到了多数部长们的支持,迁都逃跑论者只得悄悄离席,接着,法国积极备战,9月20日,革命军在瓦尔密高地打败了普军,取得了反击战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进攻与防御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没有防御的进攻和单纯而消极的防御都是不可取的。以战代守才是积极防御。丹东主张主动迎敌,一则可以保卫巴黎的安全,二则可以在进攻中寻找战机,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从而解除危机。

拿破仑远征埃及

1797年底,大革命后的资产阶级法国已经击败了欧洲大陆的几个封建君主国,第一次反法联盟土崩瓦解,惟独英国仍然顽固地继续对法作战。督政府决定策划一次大规模的出击行动,给英国以致命打击。英国闻讯后十分紧张,一面派间谍四处探听法国军事情报,一面加紧备战,全岛动员。

1798年初,英国政府获悉:法国在大西洋沿岸集结了15万大军,拿破仑将军被任命为征英方面军总司令。对英国的进攻迫在眉睫。5月12日,英国却得到情报;拿破仑已在月初前往地中海边的土伦港,一支庞大的舰队出现在那里。英国政府决策人员迷惑不解,忐忑不安,摸不清对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便急忙派纳尔逊率舰队赴地中海,以应付不测。6月12日,当纳尔逊赶到土伦港外时,发现法国舰队早已离港。当英舰队追赶至马耳他岛时,法国军队已弃岛而去。纳尔逊面对茫茫的地中海,心中发问:拿破仑究竟去哪儿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