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言绝美凤凰目
15262300000673

第673章 脱罪罪己诏

世道人心是什么,我不知道。“墙倒众人推”是什么,我却体会得真真切切。当初襄王要举行封禅大典,多少使臣、国君玉成好事,纷纷推动。如今夏宇国遭了难,那些玉成好事的人不仅一个个推得干净,反而落井下石、栽赃陷害的大为有之。

我听见一个诸侯王激烈陈辞说道:

“臣虽然受襄王厚恩,但是不敢以私废公!当日接到襄王诏令,说要举行封禅大典!臣以为此是僭越之事,断然不可,再三规劝。孰料襄王自恃功高,又有主宰天下的霸权,丝毫不把臣的话放在心里。臣不得已才参加了封禅大典!摄于襄王淫威!臣自知罪该万死!罪该万死!这是襄王举行封禅的诏令,臣等献上以证其罪!”

当时我就在襄王身边,到处都是诸侯国使臣阿谀逢迎,撺掇襄王举行封禅大典的话语,从来没有听到一个劝阻之语。现在,曾经劝阻的人在朝堂上一个一个雨后春笋冒出来了!

“臣也能证明:襄王僭越礼法,按照天子的礼仪,在泰山、梁父山封禅天地。所有祭品、仪式都是按照天子的礼仪举行的。当时臣就在现场,都是臣亲眼目睹,亲身所见!”

这是另一个诸侯王的陈词。

如果襄王的霸业此时还在,哪怕剩下了三分之一,哪个诸侯敢这样编制罗唣给襄王加罪名?他们无非是为了各自的好处,想要把襄王一举灭掉,让夏宇国一蹶不振,以后没人找他们算账罢了。

打虎要打狠,斩草要除根!他们想一举把襄王推向绝路,置之死地。

“陛下!封禅大典,必须受命于天!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襄王身为太子太傅,又有会盟七十诸侯之威,举行封禅大典,就是篡位弑君的前兆!他就是想要谋逆造反!陛下不诛杀,难以服群臣之心!”

第三个诸侯国奏道。

我好不奇怪!襄王的盟友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朝堂上没有一个盟友的声音?

想一想,襄王霸业毁损,那些小的诸侯国早已随风转向,谁还敢在这里和这些强硬的诸侯王面折廷争?大一些的诸侯国,还想从战败的夏宇国里分出一杯羹出来,不借此落井下石就已经是客气的了!

这,就是所谓的世道人心吗?

我听得心寒啊!也听得气愤异常!

这时候,诛杀的声音占据了大半个朝堂。他们都是被襄王征服过的,或者和襄王结仇的,此时对襄王又恨又怕。灭掉襄王是他们此时的共同目标。

整个过程里,我没有听到襄王一句话。他既没有愤怒地指责那些奏章不实,也没有为自己辩解。我始终没有听到他的声音。

“陛下!”一个苍老的声音,我听得出那是金天老王爷的声音,他老人家也出现在朝堂里了。

“请求陛下看在老臣面上,宽恕襄王之过!襄王毕竟有功于陛下……”金天老王爷求情说道。

“老王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襄王擅杀诸侯,擅立国君,劫掠诸侯土地也就罢了!可是越礼这件事非同小可!国家没有礼法如何能够行事?诸侯个个擅用天子礼,天子之威何在?僭越之罪,绝无可恕!请陛下严惩!”

一个诸侯义正言辞的呼声再起!

“是!请陛下严惩!敢于僭越天子之礼,就是公然谋逆!纵有天大的功劳也难免其罪。臣等请惩治其谋逆之罪,诛杀襄王,以正典礼!”众多诸侯王齐呼。

果然被我预料到了。封禅大典这样公然的僭越,成为襄王最大的罪名。

“陛下,容臣启奏!”这是载启聿明的声音。

我心里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出现了!

“陛下,汇聚五十诸侯举行封禅大典,确实是襄王的诏令!襄王只是想为天下祈福,但是考虑到封禅非礼,所以襄王并没有参加封禅大典,更没有像各位诸侯所说动用天子礼仪!襄王自悔有僭越之嫌,所以封禅当日并未亲临,而是派臣以‘罪己诏’当众宣布自己的罪过,以谢天下!诸位国君大人竟然红口白牙,诬陷造谣,实在令臣惊骇不已!”载启聿明说道。

“明信侯所说,可有证据?”昭明问道。

“有襄王的‘罪己诏’为证!”载启聿明说道。

“宣读一下!”昭明说道。

“是!”载启聿明答应,宣读道:

“寡人误听佞臣闲言,准备封禅大典!号令天下诸侯皆来参加!诏命下达之后,寡人再四反省,深觉不妥。自古封禅大典,受命于天,不可僭越!佞臣劝寡人举行封禅大典,乃置寡人于不忠不仁之地,是售寡人之过给天下人耳!寡人岂能以尺寸之功而行僭越之礼哉!

诸位诸侯有听闻寡人之诏令者,见此诏而退回。寡人已知过,因此不再参加封禅大典!下此‘罪己诏’!以明寡人之过!”

这个诏令,正是当年我的代笔。是我灌醉襄王,代襄王所写。

“呈上来朕过目!”昭明说道。

想必载启聿明将“罪己诏”呈递给昭明。我心里有点胆怯。

这个“罪己诏”瞒得过别人,瞒不过昭明。他是我的学谕大人啊!他常常夸赞我的字体瘦削雅致,如同竹叶。我的字是他很欣赏的。他一看就知道:那个“罪己诏”是我写下的。

昭明看了看说:“这个‘罪己诏’下面有襄王的印玺,应当是襄王的无误!诸位大夫都看一看,以明真伪!”

“罪己诏”被传了下去,那些人看了看,似乎暂时没有声音了。竟然有人空口白牙,说襄王参加了封禅大典。这也太敢公然说谎了。

一位诸侯王说道:“陛下,这个印玺是襄王的,也许是襄王为了避祸,故意在事后制作了一个假诏来免罪,也未必可知啊!”

“正是!”另一个诸侯王附和说。

“如果明信侯真的在封禅大典上宣读了此诏令!到场五十个诸侯,总有人能够看到听到的,这个如何能假?朕自会去调查清楚,分辨是非!”昭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