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收将凤纸写相思:李商隐
15219000000004

第4章 爱国情怀

1. 七国三边未到忧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富平少侯》

那一年,孤身踏入仕途,渴望腾云直上,光耀门庭;那一年,一头扎进科考,不顾风雨兼程;那一年,带着充满期待的心上路,不惧怕明天。

终于,李商隐辞别了相依为命的母亲,告别了昔日一起玩耍的弟弟妹妹,随同堂叔迈入了改变命运的第一步。天妒英才,未来的道路上,快乐总是和磨难相伴,胜利总是和失败接踵。

人生能有几回搏,但凡在人生道路上取得卓越成就的人,都是那些为了梦想孤注一掷的人。只有屏蔽一切干扰,我们才能乘风破浪,到达成功的彼岸。

李商隐是幸运的,因为他遇见了生命中的伯乐,令狐楚。在以后的日子里,令狐楚看待李商隐比学生慈爱,总是多一份意外的关怀。而在令狐楚的人生尽头,李商隐在恩师临终前,寸步不离,为恩师守灵,悲痛不绝。

从古至今,历史长河中并不乏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之士,他们之中很多怀揣着治国平天下的豪情壮志却在仕途中四处碰壁,最终踉踉跄跄草草收场,怀才不遇,人生之大不幸。

人的一生中真正决定命运的十字路口并不多,能否在以后的日子里绽放生命的火花,关键就看我们能否拽住机会的尾巴。而机会往往是伴随生命之中的贵人出现的。

知遇之恩,重若泰山。当初令狐楚见到李商隐后,被他的聪敏机灵,天真开朗的性情所打动,收纳了他。人生最得意之士须尽欢,最庆幸的莫过于心中所求得以实现。现在的李商隐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在随后的日子里李商隐住进了令狐府,一改往日的生活习惯。他命运已经悄然改变。

李商隐和令狐楚的三个儿子,令狐绪,令狐綯,令狐纶终日在一起吟诗作对,乐不思蜀。日子就这么平平凡凡地过着。

智者是孤独的,因为他们不会为了尘世间的过眼繁华背弓屈膝,阿谀奉承。他们有的只是粉身碎骨全不怕的傲骨和气吞山河的豪情。他们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孤独。最终或许以悲壮收场或许以辉煌告终,但不管如何他们都活出了真实的自我,诠释了自我的价值。

在令狐府这段日子李商隐总是刻苦攻读,因为他心中的渴望变得愈来愈强烈,他想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深深地明白胜利之花是要靠汗水来浇灌的,万丈高楼平地起,每一天的努力都是一块砖,一滴水。

成功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有的只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执着与坚韧。古今中外,能力越大的人责任往往也越大,而学富五车的他们大多有一颗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心。而他们的这种觉悟总是在很小的时候就隐约地显现出来了。

李商隐从小生活的地方离京都甚远,对朝廷之事知之甚少,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爱国情怀的流露,他会为了敬宗皇帝的荒淫无度,误国误民而悲愤,为了宦官权倾朝野,为所欲为嗤之以鼻,深恶痛绝,小小的他骨子里却有一股不畏强权,愤世嫉俗的大气。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许多无奈,就如水中月镜中花,看得见却无法触及。历史的车轮一直滚滚向前,在未来还要一直向前,再向前。不曾为任何人的呼唤而迟疑。就如李商隐此时此刻的心情,无限惆怅又万般无奈。

宝历二年十一月八日晚上,敬宗带着贴身亲信宦官,出宫捕捉狐狸。这叫做“打夜狐”。是皇上的一大嗜好。这天夜里,皇上一下子捉到两只狐狸,一公一母,非常高兴。为了庆贺好运气,在大殿上排宴狂饮。

一国之君当以国家大事为己任,亲贤臣远小人国家之幸也,亲小人远贤臣国家之祸。

皇上太兴奋了,又跟中官刘克明、田务成、许文端踢毬。这些宦官都知道皇上的脾气,只能让皇上赢,不能让皇上输。真是好运气,皇上这天夜里踢毬,连着赢了两个毬。皇上更加高兴,接着和苏佐明等二十八个宦官狂饮取乐。皇上喝得酩酊大醉,全身燥热难忍,便在刘克明等人搀扶下,到内室更换衣服。就在这时,大殿上的灯烛,忽然全灭了。宦官刘克明等人乘机把敬宗皇上砍死,那惨状不堪入目。

历朝历代,宦官权倾朝野之事古已有之,都因朝廷各党派之间相互勾结争权夺利,最后局势失控,或是皇上昏庸无道,胡乱听信谗言,迫害忠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终权利落入宦官之手。忠言逆耳利于行,有时候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对己有利,不要一意孤行,为所欲为。

李商隐生性忠义,听到这些事情他便为之痛心疾首,一方面痛心万人敬仰的一国之君,却死于一群卑鄙无耻的宦官之手。一方面痛心手无寸铁的布衣平民。

自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若百姓遇上一位德才兼备的明主,真可谓是无上福音。而今眼前的一代帝王却是不务正业,骄奢淫逸之徒。这无疑给李商隐这位爱国之士带来了莫大的打击。

更有甚者,敬宗皇帝游宴无度,国家大事一概不管,内忧外患全不在乎。为了玩乐,他招募一些力士,让他们厮斗取乐。在中和殿飞龙院还同宦官踢毬,大摆酒宴,让嫔妃宫女和歌妓陪伴左右,通宵达旦,直到玩得筋疲力尽为止。

敬宗皇帝为人所不齿的罪行一次又一次冲击着李商隐的心弦,无尽的惆怅与悲凉一起涌上心头。小小的他不惧怕权势,无所畏惧地流露心底的想法。

按说皇上每天都要躬亲朝政,上朝同百官议事。可是敬宗每月只上朝三次,每次都迟到。文武百官上朝进见皇上时,常常从早上日出卯时,一直等到巳时,他还不上殿。有的年老体弱大臣,因为站得时间久了,支持不住,摔倒地上。更滑稽可笑的是,他还常常从大殿宝座上溜下来,偷偷地跑到中和殿,找几个宦官踢毬玩,或者随便遇见有些姿色的宫女,就当着太监们的面,调笑奸辱,胡作非为。在干这些勾当时,他的先父穆宗皇上灵柩,还没有安葬,供奉在太极殿。

李商隐被激恼了,一国之君,万民之主,难道能这样荒唐吗?那些吃皇粮的文武百官,不知道皇上的所作所为吗?为什么不拦阻、不劝谏?岂有此理,岂有此理?他一连发问,呼喊出了心中的愤懑。

生活就是这样,总有一些每个人难以接受的事情。我们总会因为别人的过错,各抒己见。李商隐年龄虽小,骨子里却透出了一股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会为了敬宗皇帝的昏庸无能,荒淫无度而义愤填膺,对宦官使臣的目无纲纪,祸国殃民而嗤之以鼻。这比起那些听之任之,麻木不仁的文武百官高尚了许多。李商隐小小年纪敢为不平之事直言不讳地抨击,何等胆魄,何等胸怀?

正义之士总是勇于走在人类思想的最前沿,胸怀大志者总是不满于现状,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有时候他们是孤独的,因为他们是领航者;有时候他们是强大的,他们敢为别人所不敢为的;有时候他们又是快乐的,因为他们诠释了生命真正的含义。

李商隐的心里时常会翻腾着皇朝与后宫乱事。天下不乏爱国仁人志士,古代历代王朝凡能从弱变强,并最终达到鼎盛者必定有一位礼贤下士的好帝王,帝王身边必定有敢冒死觐见的谏官。

亲贤臣远小人则国之幸也,亲小人远贤臣则国之祸也。感慨归感慨,李商隐也只能无奈的任随思绪飘扬,渐渐逝去。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当时的李商隐就处于这个阶段吧。他想起汉代张安世被封富平侯,其孙张放幼年即继承了爵位。汉成帝微服出宫游玩时,常常喜欢自称是富平侯的家人。而敬宗十六岁当皇上,少年皇上童稚无知,位尊骄奢淫乱无度,不忧虑边境烽烟,不思虑国富民强大事……。想到这,他抓起笔,匆匆写下一首七言讽喻律诗。诗云:“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十几岁就承袭了富平侯爵,对国家的内忧外患却毫不知忧愁。”

一个侯爵,有他自己的封地和职权,国家的忧患,他可以不忧不愁,可诗中却写他该忧愁,在这种违背常理中,让人们去思索这个侯爵,实际上应当是谁,这是一目了然的。李商隐才华横溢,借古讽今,折射出了一代伟人身上所具备的才华与勇气。

“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少侯的豪奢游乐,室内陈设的豪侈。这两联的内容,全是敬宗的奢侈轶事,他想让人们通过这些事实,去联想富平少侯就是敬宗皇上。

从古至今,得民心者的天下,百姓是水,君王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王虽然位高权重,也得靠百姓支持。过去的毕竟是历史,历史的唯一价值就是告诉人们正在的对与错。李商隐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当然不会忘记当今的天子也应该以史为鉴,以身作则。故朗诵诗歌《览古》:“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空糊赪壤真何益?欲举黄旗竟未成。长乐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回头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尧不为名。”

诗人杜牧为讽喻敬宗而作《阿房宫赋》,在赋的最后点明主旨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兄牧希望敬宗哀而鉴之。李商隐只是希望文宗皇上‘览古’,哀而鉴之,不要再蹈覆辙。

李商隐所要表达的很简单,生命一遭,时间有限,在通向成功的路上会遇到诸多路口。我们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把所有的路通通走一遍。但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取别人之所长,补己之短。而人区别于动物的可贵之处在于学习的能力。成功或许不可以被复制,但成功所必需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只要在生活中多看看别人成长的道路,一定能够获益匪浅。

初出茅庐的李商隐体现出了极高的政治觉悟,讽敬宗,鉴文宗。他只是布衣平民,他说的话吟的诗也许没人理会,无人问津。也或许有人会斥责他,打压他。可他说的确是真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如此,国家亦如是。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是杜牧的无奈。生活中以人为鉴可以正言辞,以史为鉴可以正品行。读书能明智,我们可以不必经历和别人一样的挫折,不用走别人走过的弯路,我们只需从别人的所作所为中吸起经验教训即可。

回思过往,在一次次的反复坎坷中,看自己生存的挣扎,商女不知道亡国恨,这些文人骚客,用生命在诉说国恨家仇。

2. 山上离宫宫上楼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无题》

那一年,风雪交加,他在漫无边际的雪地中前行,孤独的行走,一片片白茫茫的雪色,映照这个行人的孤独和无奈。踉踉跄跄,跌跌撞撞,那颗疲惫不堪的心,在一次次被伤害之后,已经习惯了这种刀刻般的疼痛。最初的激情和憧憬或多或少被无情的现实打磨得圆润了许多。然后他站在历史的角落里叹息着,惆怅着。

生活就像大海一样,有风平浪静时的惬意,也不乏惊涛骇浪时的悲壮。命运的方舟被大海承载着,奔向未知的前方。然后,有的人在未来找到了栖息的港湾,有的人在平静中虚度一生,而有的人却在大风大浪中奋力拼搏,他们不甘心被命运被主宰,不情愿方向被掌控,因此,他们的一生注定悲壮。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生命本就是一个奇迹,怎奈何被无情的现实一次次摧残。李商隐却不愿屈从命运安排,他一次又一次起身反抗,演绎了一曲血与泪的乐章。他一生都在挣扎,自从他在心底埋下了梦想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以后的日子里磨难挫折将与他相伴。

他有一颗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心,但在那个兵荒马乱,鱼肉百姓的年代,这样的心思只会让他的路途更加艰难,心灵备受煎熬,他只能在磕磕碰碰中踽踽前行。

回眸历史,中华民族已经在神州大地上延续了千百年,其中有过辉煌灿烂的巅峰也有过命运多舛的低谷。时代变迁,朝代更迭,历史留给了人们的除了数不胜数的物质精神财富,还有引人深思的教训。大唐王朝将我国古代的辉煌灿烂发展到了巅峰,之后它却没能逃过被历史的洪流冲得支离破碎的结局,它就像一个转折点,承载了中华大地的文明与没落。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错过了唐朝的辉煌时刻。一个即将要结束时代自然而然会给这位不安于现状的愤青的心灵带来痛苦与冲击。

有人说,生活由百分之十的痛苦,百分之十的幸福和百分之八十的平淡组成。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决定命运的转折点很少,更多的是周而复始地平淡循环。而李商隐的一生痛苦和磨难占了很大的比例。面对大唐王朝的日渐衰落,曾经的辉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无力逆转的命运正在一步步摧残他曾经不可一世的风光。

历史是公正的,它有一颗怜悯的心也有无情冷漠的一面。它给了人们主宰自己命运的机会,也给人们埋下了有朝一日繁华落寂的伏笔。然而在滔滔的历史大潮中,李商隐却承受着异样的痛苦,他一方面为了自己的仕途四处奔波,受尽凄楚,另一方面面对大唐的江河日下的窘境,自己不由自主地感伤。

历朝历代,皇帝昏庸无能,奸臣当道,最终导致辛辛苦苦经营的基业毁于一旦。兴衰成败大抵如此。李商隐,一介书生,仕途失意的他怎阻止得了历史的脚步,只得在一声又一声的叹息声中默默地看着,这个辉煌灿烂的国度沦为历史的尘埃。

纵使无力回天,李商隐忧国忧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跳动。安史之乱轰动天下,是唐王朝由胜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浩劫。北方经济受到了极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周线,皆为丘墟。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场景,同时唐王朝的中央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现了四十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方正割据的局面。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历史的浩劫折磨的总是布衣百姓。安史之乱的教训是惨痛而深刻的,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威胁的不仅是百姓,也威胁了一代王朝。安史之乱有诸多原因但最主要的罪责在唐明皇身上,这一点李商隐心知肚明。李商隐痛惜唐朝的衰颓,更是对君王的昏庸无能深恶痛绝。

君王作为百姓的公仆本就应该恪尽职守,把心思放在治理国家之上,礼贤下士,使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而不应该只知道享乐,沉迷情色,行为偏离了对天下的责任。无奈封建社会的统治给了帝王许多至高无上的权利和无穷尽的物质财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身边诱惑不胜枚举,又有多少君王能抵制住自己的欲望。

哲学上有一个观点,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原因促使,今天的状态是由于过去的所作所为导致的。如果今天很成功,说明过去很努力。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国富民强,统治者的决策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唐明皇身边的荣华富贵还有美人杨贵妃等众多诱惑都是外因,君王没能经受住诱惑,荒淫昏乱,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才会促使邪恶势力日渐膨胀,最后导致失控的局面。

李商隐深知这一切,他痛恨以唐玄宗为首的贵族官僚,营私舞弊,不问政事,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荒淫生活。而他只能默默地痛惜着大唐盛世从此走向低谷,任由心中无助与绝望慢慢攀爬。

或许爱国志士都有一种相似的情怀,总是喜欢感慨古今,哪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引发他们的无限惆怅,因为在他们心中,国无小事。在大唐的生死存亡的之际,不能献言献策,空有一颗报国心,却报国无门。这样的窘境,怎么能够不让他感伤。安史之乱,多少让人有些痛惜,虽然最终唐朝侥幸存活,却也没能留住曾经的辉煌。为一个时代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其实无论是历史还是生活,我们总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特别生活在现代社会,诱惑更是无处不在,一件或许在他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最终也能酿造一杯苦酒。量变最终必然导致质变,而质的变化或许好或许坏,我们必须小心谨慎地应对每一件事,面对诱惑,三思而后行。力争让情况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李商隐作为一个晚唐诗人,不能像武士一样在沙场上为国家杀退一兵一卒,冲锋在前,马革裹尸而还。只能用诗歌发泄自己的不满,把不快和失意的情绪尽情地释放。然而,诗歌毕竟只是诗歌,苍白无力的措辞扭转不了大局。他站在仕途外西斯底里地呐喊,却未能收获回音,最后他渐渐放弃了呐喊,剩下的是一颗依旧惆怅的心。

在那个统治者闭目塞听,昏庸无能的年代,一介书生何以敌得过权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杜牧的凄苦,也是李商隐的深痛。对于不关心国家大事的人来说,或许国家的生死存完并不重要,因为国虽亡但脚下的土地尚存,只要活着,就有希望。然而,在李商隐看来,国家的生死存亡甚于自己的生命,自己愿意奉献一切,哪怕只求得一线生机。

一粒种子尚有成为参天大树的梦想,更何况浑身上下充满爱国情节的李商隐。报效国家的心从来都不曾停止过跳动,无奈苍天弄人。

愿望的图腾总是好的,可偏偏“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仕途上的不得志,摧毁了一代爱国人士的爱国情怀。

可以说,寻到伯乐,抓住了机会就有成功的可能,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或许有太多的人都具备,可是最终得到实惠的人寥寥无几,可见机会有多重要。然而机会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太难得了。

李商隐是孤独的,因为他的呐喊声没有人回应;李商隐是可敬的,因为他的爱国情怀渲染了大地;李商隐又是无助的,文弱书生抵不过无情的现实。

安史之乱作为前车之鉴,不得不引人深思,教训的惨重更是值得每一个人借鉴。无比痛苦,几乎到了绝望的边沿,他无法理解命运的不公,他痛恨鱼肉百姓的统治者,这一切似乎让他陷入了生命的最低谷。然后,他站在历史的角落里凝望着昔日的繁华渐渐退去,大唐的不可一世的风光早经不复存在了。长叹了一声,拖着沉重的脚步,渐渐远去。

任凭岁月,风干了来行的脚印,依然执着地在未来验证存在的痕迹,留给别人一个追忆。

3.若比伤春意未多

望断平时翠举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咬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曲江》

生活是一曲悠扬的旋律,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音符,在其中飘荡,各自演绎一段不同寻常的乐章。而此刻的你,正跳动在哪一段时光里?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这是妇孺皆知的谚语。古今多少事,尽在笑谈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许在一片废墟之上悄然生成,最后又在一片繁华中泯灭。世事无常,今天的辉煌抵挡不了来时的沧桑。一个时代的崛起必然替代另一个时代,这其中充满了太多凄凉与无奈,有多少辛酸与苦楚折磨着一代又一代的爱国人。然而历史留给了后人的除了一片早已逝去的繁华,更多的是那繁华背后蕴藏的惨痛教训。我们站在了历史的边缘遥望着那一片寂静,古老的断壁残垣,心中涌现了一丝感动。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的呼喊;“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是徐锡麟的夙愿。古今中外多少有识之士在国难当头,生死存亡之际,将生死置之度外,视死如归。他们是何等的可亲可敬。

忧国忧民的李商隐心中一直在为大唐岌岌可危的命运而担忧着。害怕终有一天大唐王朝未能幸免被历史的洪流冲得支离破碎,这样的担忧无时无刻不在暗暗滋长。他时常在睡梦中惊醒,为了国家的明天,甘愿倾尽所有,他在自己的梦中为繁华大唐撑起一片天。可命运又让他万般无奈,仕途上的失意注定了他的夙愿终究只能化为泡影。他的梦想,始终未能照进现实。

虽未得志却无时无刻不心系大唐,才会为了昔日长安最繁华的风景区今日沦落为一座孤城而感慨世事变迁,无限惆怅。或许爱国之士大多如此吧。总是时刻为了国家的命运而担忧,他们担忧着未来,感慨着过去。他们的心太劳累了,哪怕一件小事都能把他们原本平静的心推向惊涛骇浪的天际。

李商隐是可敬的,因为他很爱国,李商隐又是可叹的,因为他生活在一个无法施展自己才华的年代,一生夙求最后只换来一次又一次地跌跌撞撞。

“将军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回眸历史,并不乏爱国人士,他们各自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爱国情。他们一颗颗炽热的心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演绎了一段段千古绝唱。国家的兴衰往往牵连无数人的心,国破家亡的悲凉折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放眼望去,曲江再也看不到昔日帝王驾车临幸时的盛况了。曾经繁华绝代的曲江,四处是林立的宫殿,宽阔的街道上每天都会有华丽的玉辇走过,身着彩色衣服的宫女姿态婀娜。如今这里只有一座荒凉孤寂的城池,只能在夜半时分,听到冤死的鬼魂唱着悲凉的歌。

此时的李商隐心中充满了无限凄凉与苦楚,他暗暗回忆起这一路走来自己的仕途之坎坷,自己年少时刻苦读书希望将来有一天能报效国家。而现在的自己目睹了大唐的一世繁华,而今这种繁华正在褪色,多少苦水只能往肚子里咽。普通百姓生于乱世,为了活命尚可苟且偷生,他们不用为了国家的生死存完操心,他们在乎的只是平平静静的生活。而李商隐不能,因为他骨子里就藏着一份对国家深深的爱,寄托着一份执着的梦想。

“望断平时翠举过,空闻子夜鬼悲歌。”曾经乘坐金舆与皇帝一同出来游玩的美丽宫人再也没有来过,只有玉苑中的水,依旧在寂静中流进玉殿旁边的御沟。人世间的繁华毕竟是一场过眼云烟,安能要求永恒?

眺望残败的曲江城,李商隐想起了很多人。他想起站在月光下抬头仰望的父亲,他想起了书堂里教他执笔习文的堂叔,他想起了在床榻上咳血的表叔,还有一脸沧桑倦感的令狐楚。这些都是他最尊敬的人,都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小李商隐便在堂叔,令狐楚的教导下成长,或多或少受到了他们爱国情怀熏陶,当然现在的他才真正体会到了一代爱国人的无奈。他何尝不是一样地忧心天下苍生,可是仕途无望,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切发生,又无能为力。

有人说,最痛苦的事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我们原本可以扭转局面的事,却眼睁睁地看着他向相反的方面发展。面对着唐王朝的衰落,面对着自己多舛的命运,李商隐身上散出的尽是悲凉的味道。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得意时莫忘形,失意时莫惆怅,可惆怅对于李商隐挥之不去。因那世事更迭,时代变迁,荒凉代替了一世繁华,寂静覆盖了往日的喧嚣。它就这样每况愈下,在覆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致消亡。旧时皇室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最好的诠释。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此时此刻李商隐已经耐不住他那颗躁动的心了,触景伤情,他陷入了深深的忧国忧民的思绪之中难以自拔。爱国情怀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受到了许多爱国人士的推崇与传承。

当呼出“死忆华亭闻咬鹤,老忧王室泣铜驼”感性的人总是比别人更敏感,此时的李商隐表面很平静而他的内心早已翻江倒海,无尽的迷雾遮住了他眼,他看不到一丝光明,没有人能为他拨开眼前的障碍。“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这是对磨难的不屈从,不服输,是一种对理想的渴求。此时的李商隐面对国破家亡,很想站出来反抗现实,自己一路走来,经历了大风大浪不计其数,可现在的自己不甘心又能怎样?

怎么会变成这样?李商隐不解地叹息着。不只他发出如此感慨,很多和他一样心系国运的人都有一样的疑问。

万事万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最终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一个朝代如此,一个国家亦如此。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根据具体情况,预测事物未来发展方向,提前做好准备,改进行事的策略,争取事物向好的,利己利人的方向发展。历史上的许多朝代本可以不破灭或者说本可以延续很长一段时间的,只因统治者没能端正自己的态度,扛起自己肩上的责任,最终引导国家走向灭亡。

帝王就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一句话可让人生,不高兴的言论也让人瞬间失去生命。一举一动都牵着国家的命脉,兴衰存亡不过是在帝王的一念之间。卑微的贫苦百姓,只能在战争的迫使下辗转一处又一处,只能寻找归隐顺从的地方,无情的铁骑踏过辛苦筹建的家园,掩面叹息,却也无能为力,只得默默地接受,默默地祈祷。

李商隐伫立在曲江前,沉缓地写下了一首诗:“望断平时翠举过,空闻子夜鬼悲歌。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死忆华亭闻咬鹤,老忧王室泣铜驼,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他感觉到,朝代更迭似乎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中华民族从历史的源头悠悠走来,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岁月,经历了无数的战乱,世事变迁。而当时的李商隐却不得不痛苦地面对山河破碎的现实,面对他没能在国家生死存完之际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的遗憾。

思绪在空旷的曲江上空飘荡着,那一抹忧愁点缀了曲江寂静的夜空。

4. 一夕南风一叶危

一夕南风一叶危,荆云回望夏云时。人生岂得轻离别,天意何曾忌嶮巇.骨肉书题安绝徼,蕙兰蹊径失佳期。 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岐。

--《荆门西下》

飞蛾为了追求光明,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凤凰为了重生,不惜跳入火海;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那么,一个生性高洁的人必是那些敢于为了梦想孤注一掷的人。李商隐的一生是勇士挑战现实的真实写照,他的每一次呐喊都是对命运发起了一次次的冲击。

命运的路上,他孤身前行,沧桑的容颜将一生的无奈与坎坷宣泄得淋漓尽致。他拖起沉重的脚步,眼前迷茫一片,却不知道能踏向何方,只得一步步向前走着。他不敢停下脚步,害怕身边了无声息的静默,一片片雪花洒在大地上发出吱吱的响声。

要成为生活上的勇士就必须忍受孤独,耐得住寂寞,纵使没人为自己喝彩,哪怕明天的路不知通向何方我们也要为了心中的梦想勇敢地迈出脚步。自踏上仕途以来无论多少艰难险阻都不曾让他退缩过,但这次他真的惶恐了,看着奄奄一息的大唐,手足无措的他站在杳无人烟的角落里颤抖着,他的心被一股股寒气侵蚀着。大唐王朝曾经多么辉煌,多么不可一世,没人能想到今天的它江河日下,一去不复返,留下的只有对繁荣的怀念和深深的遗憾。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生活就是由一道道磨难和挫折交织而成的大网,路走的越多遇到的困惑与不解就愈多,有多少人在通向成功的路上身陷其中找不到出口最终在沉默中悄悄灭亡。

黎明前是最黑暗的时刻,如果生活不如意,我们要时刻牢记风雨过后会有彩虹出现。李商隐经历了无数曲折和不幸,幼年丧父的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担负起了光耀门楣的责任,自强不息的心态使这位少年心中树立的伟大而崇高的政治抱负。

磨难会使一个人变得成熟,经过历练的心灵扛得住生活赐予的一切不幸。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碌碌无为无法取得卓越成就,只因他们一路走得太平坦,缺少了坎坷。随后的日子里,李商隐一路求学,冲破了生活为他设置的重重阻碍,知识和阅历渐渐丰富起来。昔日弱小的他,羽翼逐渐丰满了。

早年悲惨的遭遇和磨难,在李商隐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百姓的疾苦令他感同身受,自然而然忧国忧民的情怀潜移默化地成为了他不可或缺的品性。作为一代文人,考取功名成了他报效国家,光耀门庭的唯一途径。李商隐也确实这么做了,他多么渴望将来有一天自己也能金榜题名。然而天不遂人愿,仕途的失意也注定了这位报国无门的才子只得面对着历史无奈地叹息着,惆怅着。

李商隐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次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次变故都伴随有战争的发生,历年征战致使大唐百姓民不聊生,天下苍生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境地。

甘露之变的失败教训是惨痛的,不仅使皇帝备受欺凌,最终郁郁寡欢而死也给黎民百姓带去了灭顶之灾。宦官带领神策军追杀李训和郑注,一路抢劫骚扰,如同强盗一般。宦官所到之处百姓无一生还。

宦官揽权,携天子以令诸侯之事历史上并不少见,宦官是离皇上最亲近的人,如若企图造反让人防不胜防,小人得志或多或少与朝廷的官员之间争权夺利有关系或是由于皇上亲信小人所致。知人善用是一个贤明君王所必要的品性,正所谓亲贤臣,远小人国之幸也。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立于不败之地,统治者的决策和德行在其中发挥着去足轻重的作用。

面对这一切,李商隐心中像燃起大火,既愤怒又悲伤。他最痛恨官兵盗匪如同一家,残害百姓;最不忍心听到百姓无以为生,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可李商隐又无力改变这一切,他曾无数次地设想过,若自己执掌权力一定要把祸国殃民之徒绳之以法,把乱臣贼子统统铲除。可身处现实中,他能做的仅仅是用诗歌寄托自己的爱国情怀,抒发一下心中的不满。

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看着自己的理想被现实打碎,自己一次次试图在跌倒后爬起来可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冷若冰霜的现实埋没了一切可能的改变。李商隐痛恨统治者的懦弱与昏庸,没有管理好一个国家的能力,痛恨那些乱用权利的奸臣,他们鱼肉百姓,祸国殃民。苍白无力的诗词虽然能宣泄心中的不快,却也未能替代李商隐那一份忧国忧民的情怀。

茫然无助的李商隐就像在大海上独自漂泊的一叶扁舟,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港湾可以让他栖息片刻,他只能默默地前进着,时不时望向大海的深处,期待遇见同路人。

惨绝人寰的杀戮是对生命的大不敬,人人都有生的权利,生命都是平等的,没有谁愿意把生命贡献给那些以涂炭生灵为乐的恶魔。可在那个有肉百姓的年代了,怎奈何布衣百姓有掌控自己命运的权利。李商隐的心痛惜无比,他迷惑了,也困倦了,他害怕一次又一次地看到有无辜百姓死于无情的铁骑之下,他为大唐王朝的明天将走向何方而深深地忧虑着。

李商隐痛恨统治者的懦弱不敢直面邪恶势力与之斗争。安史之乱空前浩劫,乱后朝廷腐败无能,不敢拔除祸根,于是造成宦官乱政的局面。他认为细节决定成败,处理事情一定要抓住事物本质,想尽一切办法彻底根除能导致事物死灰复燃的潜在因素,切记留下隐患,后患无穷。百姓疾苦,封建统治大抵如此,百姓所处全然“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状态。李商隐的爱国情怀无处可洒,仕途失意的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百姓备受天灾人祸的折磨,看着大唐王朝的辉煌一点点褪色,最后消失殆尽。他忧然地转过身,不忍心再多看一眼大唐,光芒一点点暗淡,他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在雪地里走着,走向那未知的前方。

终于他迎来了一展宏图的机会,却无奈天不遂人愿李商隐在历次应试中屡战屡败,他的激情正在渐渐地消退,最初的梦想或多或少变得有点遥远。早年的悲惨经历和一路的坎坷使他深深体会到芸芸众生的磨难和不幸,看破了官场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心中不免多了对百姓的怜悯和对腐败的厌恶。

封建统治的王朝大抵如此,君王身边有太多的诱惑,故帝王昏庸无能就屡见不鲜了。生于乱世普通人只奢求自保,更多的人宁愿随波逐流。可以说,李商隐就是一朵误入泥池的莲花,在一片漆黑之中,洁白地绽放,在泥泞不堪中,断了根须,也不能染黑一片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