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参差碧岫耸莲花:上官婉儿
15218500000003

第3章 锋芒初显

1.恩师相荐启锦程

光阴染指,划破历史的宇际。候鸟飞去飞来,变换了多少时空。

繁华的皇城里为太子弘举行了浩大的葬礼,哭声震天动地。白色的灵幡随风飞扬,那是弘的灵魂,在另一个国度里自由地遨游着。这是他第一次这么自由,也是最后的一次。

烟花落寞,枯草荒芜。世界上最悲痛的,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了。唐高宗李治痛失爱子,受到了强烈的打击。本就患有头痛眼疾的他身体每况愈下,更多的国家大事只能交由武后处理。

对于武后杀子的言论,李治也略有耳闻。他心疼爱子,李弘是长子,也是几个儿子中最疼爱的一个。他对太子报予了深厚的希望,谁料到却落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结局。

对于皇后,他早已心有怨言。只是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武后已经越来越得民心,废后的念头早在上官仪一案后彻底熄灭了。

惧内在大唐社会中是屡见不鲜的。纵然是堂堂朝臣,惧内的也不在少数。即便是万人敬仰的大唐天子也不例外。李治害怕自己的妻子,但同时也不得不钦敬她。在武后的精心打理下,大唐的江山的确治理得很好,人民安居乐业,天下一片祥和。因为他身体的问题,就算榨干所有精力也未必能像皇后做得这么好。

把江山社稷交到皇后手上打理,他还是比较放心的。

如今太子没有了,他不得不选出新的太子。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只能立武后的第二个儿子李贤为太子。

那一年李贤十九岁,正是英姿勃发的年龄。他才华横溢,又兼风度翩翩,是比较得宠的皇子。他醉心于文学,从未想过要去争夺王储之位。然而历史的指针阴错阳差地点在了他的头上,让他不得不胆战心惊地接任大哥的太子生涯。

在时间的磨蚀中,历史平静地翻过四个年轮。

仪凤三年,即公元678年,皇帝李治的头痛眼疾愈加严重,几乎看不见什么东西了,百般医治,也总不见好转。后来御医张文仲和秦鸣鹤向皇帝推荐了针灸医法,“风上逆,砭头血可愈。”

针灸的方法在那个年代还是非常少见的,即使医生懂得针灸,绝大多数也接受不了这种医法,他们简直不敢想象将那些又细又长的针插入体内怎么会治病,甚至担心治病不成反而白白送了性命。

每一种新生的事物都会经历一个被人质疑的过渡期。只有人们看到了这种新生事物的惊人效用时,它才会被人们接受与认同。

当珠帘后的武后听说御医要用针灸的方法来为皇帝治病,顿时怒不可遏。她大声地斥责两位御医,“是可斩,帝体宁刺血处邪?”皇后的架势立刻吓得两位御医跪地求饶。

与武后的震怒截然相反,李治显得很平静。反正他已经病成这样,倒不妨死马当活马医,更何况小小的御医也没有理由和胆量陷害一国之君。他平静地和妻子说,给人看病,议谈病情,按道理是不应该治罪的,并且朕的头非常沉闷,几乎不能忍受了,出点血不一定就不好。朕决心已定。

李治果然让太医用针灸之法来为他医病了,武后仍是不放心,在珠帘后凝神屏息,认真地看着太医的一举一动。

当她看到那细长的针插入丈夫的头颅时,心几乎提到了嗓子眼。她真的害怕太医一失手,就酿成万劫不复的恶果。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过,当她看到太医将针从皇帝头上拔下来,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李治睁开眼睛,竟忽然感到世界从来没有那么清晰。他开心地大叫,朕的眼睛能看见了!

话音未落,珠帘后的皇后便欣喜而激动地行大礼拜谢太医了,并赠送了丝帛、珠宝给太医作为酬谢。

李治的病情虽然有了好转,但朝政问题依然主要由武后来处理。繁忙的政务,让她越来越感到自己需要一个得力的助手。她希望有那么一个人,可以协助她草拟诏令,或者处理一些批阅不过来的奏章。

她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从不看中出身的,只要你有才华,无论是世家大族子弟还是贫寒卑微出身,她都能予以重用。

武后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自己曾经的恩师--内文学馆的老学士,并让他帮忙寻找合适的人选。

老人第一个就想到了勤学好问的上官婉儿,但是他了解婉儿的身世,记得十四年前的那一场血腥杀戮。他一面担心举荐婉儿会对皇后不利,另一面又深深地爱惜着婉儿的才华。

最终,老人还是忍不住向皇后举荐了婉儿,当然也说出了自己的顾虑。没想到武后毫不顾忌,她爱才,惜才,凡是有才华的人她都感兴趣。纵然这个人与自己有着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她也要见一见她,看看这位传说中的才女究竟如何出色。

一纸诏书发到掖庭,宣上官婉儿进宫。

豆蔻年华,岁月晴好。十四岁的婉儿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面若桃花,唇如玉琢。一头乌黑的秀发挽成云髻,因为繁忙的劳碌而略显蓬乱。虽然不施粉黛,也没有漂亮衣服与珠宝首饰的装饰,但是纯真的她却有着一种别具风格的自然美。

郑氏得知皇后宣婉儿进宫,顿时双目一黑,几乎昏厥。她想起了14年前的那一场浩劫,当年的每一个细节都历历在目。她不想让女儿重蹈祖父的覆辙,这么多年平平静静地走过来,她已经完全习惯了,心中唯一所期盼的,就是能看着女儿好好地长大,好好地活下去。

与郑氏的担忧截然相反,婉儿却显得很开心。十四年来,复仇的念头已经渐渐淡去,长大的她更加清楚地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复仇,那简直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何况多年来武后已经在她的心中树立了英明仁善的形象,这样的好皇后,应该永远地造福百姓才是。

舍与得,在我们的一生中总会千百遍的出现。许多时候,舍与得是并生的,有舍,才会有得。很多人因为不舍,所以难得,而也有很多人因为舍得,所以得到了更多。婉儿便是舍下了仇恨,才得到了前程似锦,得到了万世流芳。十四岁的婉儿已经放下了仇恨,她希望能用自己多年来苦学的知识报效国家,像武后一样做一些益于天下的好事。掖庭里的生活虽然不见天日,但是书海徜徉让她知道了外面有一个精彩的世界,让她知道了才华可以用来报效国家,兴国安邦。

婉儿辞别母亲,她也不知道这一去究竟是祸是福。郑氏擦去眼角的泪珠,将婉儿揽在怀里,一再叮嘱她千万要懂得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万不可得罪了皇后。

婉儿一一答应,与母亲忍泪分别。

婉儿跟在公公魏安后面紧张地走着。一路上的画栋雕梁、奇花异草,都没能吸引婉儿的注意。她奇怪武后为何忽然召见她,她只是被配入掖庭的罪人之后,有什么资格值得皇后亲自召见呢?

十几年来,婉儿时常幻想武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小时候的她曾把她想象成阴狠歹毒的老妖婆,但近几年来她觉得武后应该是大慈大悲的形象,温和而端庄。她一路胡思乱想着,不觉中已经来到东宫。

在见到武后的那一刹那,婉儿所有的精魂都彻底地诚服了。皇后灼人的目光,让婉儿不敢直视,将头埋得低低的。尽管这样,她还是觉得皇后的目光如火炬一样燃在她的头顶,炽热的火苗烤得她浑身不自在。

武后温和地赐坐,然后慈爱地慰问婉儿生活状况,关于上官仪的事却绝口不提。那样端庄而贤淑的样子,让婉儿恍然间感觉她像是超脱凡尘的仙子。

皇后的赐坐让婉儿受宠若惊,面对皇后的询问她都一一小心作答。

听内文学馆学士说,你天赋异禀,颇具文采,可否展示一下呢?皇后说完,还不等婉儿表态,便命人取了笔墨纸砚来。

婉儿这才了然武后召自己前来的目的,她早就听说武后惜才,如今一见,果然如此。多年来的苦学,终于有了展示的机会,婉儿不禁心花怒放。她知道,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她一定要把握好。

婉儿谦逊地谢过皇后,然后提笔,即兴写下了数首妙语连珠的诗,果然是文采飞扬,清丽娟秀。

武后看后不禁大喜,年仅十四岁的女孩子就能写出如此动人的诗句,可见其才华之高。她掩饰不住那种发现人才的喜悦之情,当着许多宫人的面连连夸赞婉儿,此女绝非凡骨!

她忽然想到四年前被立为太子的次子李贤,这几年对她似乎心存芥蒂。她实在不想让李贤做出和兄长一样的事来,看到温顺聪明的婉儿,一个计划不禁油然而生。

她希望能有一个心腹之人到太子身边去,一面能监视太子的行踪,另一面也能帮助自己说服太子,与母亲同心。

武后让婉儿抬起头来,仔细端详了这张精致的面容。然后慈祥地问道,让你去做太子侍读,可愿意?

婉儿曾听人说过武后与太子关系紧张,如今听到皇后要让自己去做太子侍读,聪明的她立即领会了其中含义。她马上顿首谢恩,给了武后一个满意的答复。

太子李贤英姿飒爽,正值轻狂叛逆的年龄。当他看到母亲安插在自己身边的小小女孩时,起初是有那么一点反感的。他把她当成了一个小间谍,很多事情都要背着她才去做。但渐渐地,他就发现了这个小女孩的可爱之处,她的聪明,她的智慧,她的才华,她的美貌,无一不在吸引着他。

这是婉儿政治生涯的开始,她的命运之轮从此转向。一个伟大的传奇女子,在这一天接轨了她的使命,一段锦绣的前程也由此开启。

2.明习吏事得重用

豆蔻年华,脂粉燃香。流光溢彩的大明宫浸在历史的烟云里,千年来氤氲着未变的传奇。

蝴蝶漫舞,在萋萋芳草中演绎岁月的年轮。所有或悲或喜的故事,都定格在泛黄的书卷里。

十四岁的婉儿不仅仪容清秀,又兼博学多才。她一面专心地做着太子李贤的侍读,一面又为武后执掌诰命。这个貌似柔弱的小姑娘成了武后最得心的助手,虽然年少,却不似少年的轻狂。她牢牢地记着母亲告诉她的察言观色,也时刻提醒自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祖父给她留下的血的教训,是灵魂深处最镂骨铭心的印痕。

李贤知道母亲安排婉儿做侍读的用意,但他没有理由拒绝,何况婉儿是无辜的,他也不希望因为自己的拒绝而给这个可怜女孩招来什么祸事。

作为太子的侍读,对才学上有着极高的要求。婉儿虽然有才华,但毕竟年少,何况李贤已经23岁,论才华绝不在婉儿之下。所以武后根本没寄希望于婉儿能在学问上帮助李贤,她只是在这个不太安分的太子旁边安插一个耳目而已。

婉儿也明白这一点。她感恩于武后的赏识,能够不计较她的出身,并且委以重用。十四年前,她葬送了她一生的富贵荣华,但在十四年后,却给了她千金不换的锦绣前程。她发誓,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皇后的知遇之恩。

早在婉儿之前,李贤就有过一位名满天下的侍读——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公元666年,才华横溢的王勃成为了太子李贤的侍读。然而好景不长,两年后王勃因为一篇《檄英王鸡》获罪于高宗李治,被革官放逐。本来,斗鸡是一件时髦而颇具趣味的游戏,多少公子王孙乐此不疲。那时的李贤还没有接任太子,任职沛王,他的弟弟李显任职英王,两兄弟时常斗鸡取乐,王勃便为李贤写了一篇讨英王李显鸡的战书,只是为了增加兴致而已。

不料,这篇战书竟引得皇帝勃然大怒,认为王勃是在蓄意挑拨皇子之间的关系。李唐王朝,兄弟之间的皇位之争向来残酷无情,他决不允许太宗争位时的手足残杀在他的儿子之间上演。

王勃倒潇洒从容,对于这样的结果毫不在乎,干脆背起行囊去巴蜀游历了。

与大诗人王勃的相处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但对于聪颖好学的李贤已经足够了。在这两年中他的学问有了飞速的长进,在所有皇子中脱颖而出。

然而就在两年前,李贤听闻王勃溺水而亡,不禁悲恸万分。这位亦师亦友的诗人,这位自由洒脱的人间仙客,用他27年的短暂时光给世间留下了珍贵的诗篇,也给无数人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痛惜与遗憾。

当夕阳斜斜地映在一泓秋水上时,我们也许会想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只是任凭渔舟唱晚,渔火江枫,那位传奇的天才不再。茫茫天地间,唯余一抹诗魂,在宁静的山水间淡泊致远。

多年来皇宫中的明争暗斗,母后为了权力而制造的一起起惨案,早已让他厌倦了那些尔虞我诈、是是非非。与母亲关系的紧张,是他始料未及的。他也希望能与母亲保持一致,只是太多的血淋淋的杀戮,让他彻底明白了母亲的权力欲望,天下大业,她是决不会放手的。

为了缓解与母亲关系的紧张,他干脆召集了张大安、刘讷言、格希元等学者为范晔的《后汉书》作注释,一心埋首故纸,不问政事。

当婉儿将这些如实汇报给武后时,她看到皇后脸上流露出满意的笑容。

李贤的做法是明智的,至少,他没有像皇兄那样与母后发生正面冲突。

年少的婉儿小心翼翼地周旋于母子之间,认真而谨慎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在与太子相处的日子里,她的学问又有了更高的长进。

魏安是武后身边的老太监,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看着武媚一步步由小小的才人走上皇后的宝座,看着她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看着她一点点集权宠于一身。皇宫里的人情冷暖与钩心斗角,他早已看惯。

初涉宫廷的婉儿,时常得到魏安的提点。他语重心长地告诉这个懵懂的小姑娘什么是生存之道,怎样在明争暗斗的政治漩涡中保全自己。只是对于涉世未深的婉儿来说,她仅仅是知道而已,直到许多年后,她经历了人生里无数的跌宕起伏后才真正懂得了那些话的含义。

太子的书房里有很多书籍,是她在内文学馆时从未见过的。李贤爱书,对才华横溢的婉儿颇为赏识。在婉儿几次向他借阅书籍后,他干脆告诉婉儿喜欢什么书自己取阅便是。

她如饥似渴地读着那些残旧的书籍,恨不得将能看到的所有书都读个遍。婉儿的记忆里很强,几乎过目成诵。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乃至每一个字,都能在他的脑海里扎根,对于她的文笔更是锦上添花。

起初,皇后偶尔会叫婉儿过来,一面询问她太子的近况,一面让婉儿帮她草拟一些并不重要的诏令。皇后一字一句地说着,婉儿便一笔一画地写下来。后来,皇后便只告诉她大意,放心地让婉儿自己去锤字炼句。渐渐地,又让她帮自己批阅奏章了。婉儿的文学才华在实践中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其共同成长起来的,还有婉儿的政治才干。

武后越来越信任婉儿,渐渐地在定夺国家大计方针时也偶尔与她商议。每次皇后询问她的意见,她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就像一朵袅袅婷婷的兰花,让皇后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信心。

许多宫人将羡慕的目光投向了婉儿,为这个玲珑可人的女孩感到幸运。婉儿虽然也这么觉得,但她时刻谨记着自己的地位,她深知世事无常,何况伴君如伴虎,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乃至每一个眼神,她都要在脑海里彩排无数次,觉得没有任何问题了,才敢展现出来。

大明宫里的牡丹花又开了,在蓊郁的春风里舒展着婀娜的身姿。燕子的尾尖划破静蓝的天空,在幽幽的白云里肆意翩跹。那些纯粹的风景,在历史的场合里泛着静谧的光辉,宛若一颗颗绚烂的明珠。

江山盛世,美人如虹。五十多岁的武后将婉儿视为左膀右臂,她的聪明才智,她的谨小慎微,她的知书明理,无一不被武后看在眼里。她相信,这个女孩子值得委以重用,她的才华定能绽出璀璨的金花,为大唐盛世更添一道绚丽的光彩。

3.才貌双绝动宫廷

春风如醺,在光阴的眉睫上舞动几万里青山层叠。

这样温暖而美好的季节,是富贵人家最喜欢的。人们相引为伴,去那草色青青的如画风景中踏青游赏,嬉笑开怀。

大唐是一个开放的时代,自从武后当政后,一向养在深闺的女子们也逐渐提高了地位。她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而是积极活跃在社会活动中。无论是服饰上,还是民俗上,唐代女子都体现了别具一格的特色。

唐人喜欢骑马,女子亦然。在草长莺飞的季节里,一些富贵家的女子骑马游猎,有时还带着小孩子。罗衫飘扬,彩袖如云,如水红颜在马背上演绎了铮铮傲骨,那种美丽的场面让人叹为观止。

民间的游春活动丰富多彩,皇宫中的游宴赏春更是至欢至美。

皇子公主们经常在御花园中宴饮赋诗,或者挥毫泼墨,将满园春色锁进一卷丹青。

在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皇帝和皇后设宴御花园,邀请了朝中几位大臣和武后的四个子女赴宴,一边开怀畅饮,一边共赏怒放的牡丹。

婉儿一直侍立在武后旁边,时刻准备接受皇后的命令。

花香与酒香融在一起,歌吹如梦,唱响盛世的长歌。娇艳欲滴的牡丹或含苞待放,或盎然开颜,在翡翠般的春色里织就一方彩锦。

微醺的皇帝李治看了看争妍斗艳的牡丹,又看了看自己的几个子女与大臣,不禁诗兴大发,即兴捻须吟了两句咏牡丹的五言诗,然后让大家依次接下去,围绕牡丹对出下联。

那是一种太平盛世的景象,合成“二圣”的高宗与皇后当座,两人笑吟吟地看着皇子、皇女与朝臣们绞尽脑汁地思考着并纷纷谈论着。当几名臣子吟出了自己的联句,李治却总觉得不够满意。他继续等待着,冥冥之中,他觉得这些人会有一个对出绝世的句子来。只是,他不会料到那个人,竟会是一个小小的侍女。

立在武后旁边的婉儿在皇帝脱口而出那两句诗的瞬间就想到了应对的联句,但碍于自己的身份,她只能默默地站在一边,一面听大家各抒己见,一面将失落的目光投向不远处的一株并蒂白牡丹上。

那一对洁白的牡丹,花瓣上还闪烁着星星点点的露珠,如同晶莹的白璧,在各色牡丹中脱颖而出。并蒂而开的花朵,让婉儿联想到手足之情,不论是艰难险阻,还是荣华富贵,兄弟二人总能同甘共苦,风雨同舟。

婉儿正看得出神,武后的声音忽然响起,一下子将她拉回了现实世界。

武后命婉儿来对这联句。那种温柔中又透着刚劲的声音,如同一个不可抗拒的命令,让婉儿无法拒绝。

于是有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句子:

势如连璧友,心似臭兰人。

一语既出,顿时震惊四座。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看起来柔柔弱弱的小姑娘,竟会对出如此精彩的句子来。在此之前,大家几乎没有注意到武后身旁的这个小姑娘,就算不经意地看到也以为她只是一个普通的侍女。直到皇后叫出她的名字,才有人想起不久前听人说过的上官仪孙女--上官婉儿。他们只是听说上官婉儿才气过人,被皇后从掖庭起用,做了太子侍读,很是被皇后器重,如今一见,果然传闻不假。

大家稍愣了几秒,然后皇帝带头喝彩起来,连连称赞婉儿的才华,并赏赐了她珠宝丝帛。

每个人都将惊羡的目光投向了这个不起眼的少女身上,在看到她的面容时,才惊觉她的美丽。窈窕婀娜的身姿,粉嫩娇美的面庞,肌肤如雪,朱唇如丹,明眸皓齿间透露着纯净的高贵与雅致,宛若一朵玉琢冰雕的白牡丹,在春风里傲然盛放着。

那是婉儿第一次面对那么多人吟出自己的诗句。她从未觉得自己的文采多么好,但在得到大家的肯定后,一种自信与慰藉融暖了因孤独而冰冷的心窝。

宴会上大家即兴吟出的诗句都随着千年的历史云烟渐渐消散了,唯有婉儿的诗句却流传了下来。那如金似玉的绝妙联句,在不经意间刻成了永恒,从此随着婉儿的才名与艳名,万世流芳。

从那以后,婉儿的名气在朝野间渐渐传开,每个人都知道,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婉儿不仅容貌倾城,更有着绝世的才华。很多人都以能见到这个才貌双绝的女子为幸事,太子李贤对她也更刮目相看。李贤有时候会故意出题考一考这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子,但婉儿总是能对答如流。他知道母亲派婉儿到自己身边来的用意,但还是经常毫不掩饰地向婉儿敞开自己的心扉。

在此后的宴饮中,武后几乎每次都要带上上官婉儿,每每吟诗答对,婉儿总能以妙句夺魁,赢得众人的喝彩。有时候,皇帝、皇后或者皇子公主一时想不起来,婉儿便带他们作答,每一首诗都能别出心裁,而且绝无重样。

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年少的婉儿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看到了前程的美好。皇帝和皇后经常赏赐给她许多好东西,她的生活也有了大大的改善。母亲郑氏也从掖庭释放出来,恢复了自由。婉儿深知,这一切,都归功于自己多年来的勤学苦读。为了让自己的前途更美好,她依然忘我地读着种种书籍,她的文史知识为诗歌创作打下了深厚基础。

婉儿时刻警醒着自己,要牢记自己的身份地位,决不能有任何僭越,纵使武后对她宠信有加。她时时刻刻牢记着自己祖父如何获罪,警醒自己决不能重蹈祖父的覆辙。而她的母亲郑氏也时常提醒着她,千万不要得罪了任何人,伴君如伴虎,要时刻保持自己的清醒。在日久天长的学习与琢磨中,婉儿摸清了皇后和皇帝的脾气,不仅想皇后、皇帝之所想,还要想皇后、皇帝之所未想。

于是婉儿的地位越来越高,她所得到的宠信也越来越深。宫人不再把她仅仅当做一个小小的侍女,每次见到她,都总是会像见到一个多么高贵的人,恭恭敬敬地和她问候。婉儿只以为是皇后的爱宠,才让这些人爱屋及乌。其实她没有注意到,是她身上自然流露出的高贵、典雅的气质,让那些人情不自禁地向她顶礼膜拜。

年少的我们往往是狂妄的,然而婉儿的青春却刻满了谦卑。也许,这是婉儿的命运使然。她的心里,永远流淌着一泓澄澈的泉,那些冰清玉洁的声音流淌成暮鼓晨钟,沿着岁月的纹路写满了婉儿生命的轨迹。我也会为婉儿感到痛惜,在这样如花似玉的年纪里却要学着中年人的老成模样,但同时也为她感到庆幸,只有这样的经历,才最终造就出一个绝无仅有的上官婉儿。

永隆二年,即公元681年,中原因为遭遇水灾而发生了严重的春荒。就在百姓饱受饥荒威胁的时候,公卿阶层里却依然奢侈腐糜,正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却为了安抚百姓,提倡节俭,武后带头捐出脂粉钱救济灾民,还把皇后穿的十二道褶裥罗裙改为七道。皇后的举动深刻地影响了公卿阶层,有效地压制了官民中盛行的奢侈夸富之风。

上官婉儿也时刻与皇后保持一致,不仅捐出自己的脂粉钱,还以绝妙动人的文笔提倡人们节俭,呼吁九州人民齐心协力战胜春荒。

于是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个漂亮又博学多才的女孩子。人们知道她是太子李贤的侍读,也知道她是武后一手提拔的才女,更知道她是上官仪的孙女。她与武后之间无法抹杀的仇恨让很多人为她担忧,人们甚至觉得皇后早晚有一天会把这个可怜的女孩处死。但是在看到皇后对她的宠信时,又总觉得匪夷所思。

没有人能揣测到皇后是怎么想的,包括高宗李治。

他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这个妻子太可怕了,竟然敢于把一个与自己有着血海深仇的人放在身边。但他又着实赏识婉儿的才华,也为妻子的不计前嫌而感到欣慰。

光年变换,欢歌盛世醉了羽衣霓裳。小桃初放,蒹葭苍苍,大明宫里的故事融化了月光三千,千秋万代谱成历史的华章。纵然时过境迁,那些浓香的烈酒依然在泥土里散逸芬芳,醉了后生晚辈,醉了凡尘千觞。

4.五言惊世上官体

风霜雨雪停驻在昔日的梦境中,历史的蹊径千回百转,或是沉静的明月,或是起舞的烽烟,都辗转成为动人的诗篇。当我们向光阴的源头回溯时,才讶然发现,不管曾经的故事多么悲伤,只需轻轻地呷上一口,便顿感沁人心脾的芬芳。那时才讶然惊觉,原来蓦然回首的瞬间便是一道门槛,在那瞬间以前的故事,是不尽的美好与眷恋。

无论是千年前的历史,还是我们亲身经历的往事,都是如此。但凡过往的痕迹被岁月漂洗过,便都成了如歌如梦的诗篇。

饱读诗书的婉儿喜欢在闲暇时以诗的形式来宣泄自己的心情。那些无处诉说的孤独,那些胆战心惊的岁月,那些淡淡的忧伤与美好的希望,无一不沉淀在了她的诗文里。

婉儿的体内流淌着祖父上官仪的血,在诗风上也无形中传承了上官仪的风格。每一字,每一句,都与上官仪的诗有着强烈的相似与感应。

上官仪不仅是一位忠心耿耿的臣者,更是一位才华超群的诗人。他归纳六朝以来诗歌中的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后世格律诗、联句的形成都有很深的影响。他的诗风绮丽婉媚,适合宫廷需要,时人称之为“上官体”。

“上官体”被当时许多人争相模仿,一时间竟刮起了诗歌热。这种以五言诗为主的“上官体”推动了唐代诗歌走向成熟,为唐诗的繁华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婉儿的记忆中,关于祖父的容貌永远是模糊的,唯有他那些传世的诗篇在她心中刻下了深刻的印象。夜凉如水时,她时常捧着祖父的遗诗默默诵读。“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飞云阁上春应至,明月楼中夜未央。”……

那些精美的诗句里,仿佛还留存着祖父的慈爱与温暖,让这个绝美而落寞的女子感到一丝丝慰藉。

不知不觉中,婉儿的诗歌似乎成了上官体的一种继承与发扬。她从未刻意模仿祖父,只是却在无意中写出了自家上官体的独特诗风。

婉儿只是顺着自己的心情写着每一个字句,并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写成了无数人想模仿却模仿不来的上官体。直到在一次宴会上,太子贤的一番话才让她惊觉这一点。

那一天是立春,正是乍暖还寒时候。皇帝和皇后在内殿设宴,邀请了几个皇子公主和朝中大臣赴宴。

席间少不了赋诗答对,经历过无数次这样的场合,婉儿已经应付自如了。

那时宫中和民间都盛行剪彩花,也就是剪纸艺术。心灵手巧的宫女们将彩纸剪成各种花样图案,贴在窗上、墙壁上或者橱柜上,绚丽的色彩仿佛融化了春寒,让人一见就暖意袭身。

婉儿巧手一挥,文不加点,一篇精美的《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便挥毫而成:

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众人拍手叫好,其实他们已经习惯了在才女上官婉儿赋诗后为她叫好,不仅是因为她是皇后身边的红人,更因为他们是发自内心地钦佩这个才貌双绝的女子。

在婉儿眼中,每一滴晶莹的露珠,每一抹绚烂的阳光,都氤氲着恬静而美好的诗意。她是那样深沉地迷恋着生活,热爱着自己的生命。她为这来之不易的声誉与富贵而感到弥足珍贵,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透露着她对希望的渴求。婉儿认真地走着脚下的路,每一步,都那么仔细小心。她是罪人之后,是从掖庭里走出的奴婢,纵然天然生就一段风流,纵然才华堪比咏絮才,但她的出身是永远摆脱不了的。就像那明媚艳丽的彩花,纵然花叶逼真,却总避免不了摘蕊知虚的命运。

即便如此,婉儿的心依然洒满明媚的春光。关于掖庭的记忆,她只是深深地埋藏在心底,纵然自卑过,也只是留在内心的最深处,绝不让人看出她脆弱的破绽。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出有还无,只要内心的阳光永不凋零,只要灵魂深处的希望之火永不熄灭,那么就算是以假乱真,又有何妨呢?

婉儿的潺湲心事,只能在她的诗句里如同密码一样透露些许,而不知情又无法破译的人,纵然家家争唱,婉儿心事又有几人知呢!

只是一个“乱”字,却又惹出多少纷纷扰扰。有人说,这首诗是婉儿一生的谶语。“相乱欲何如”正是暗示着她后来淫乱宫闱的诸多失节之事。我们总是喜欢窥测命运,喜欢将未来当做游戏一样来卜筮。也许有时候会误打误撞摸出个一知半解,但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无法洞悉未来的方向。于是历史人物的命运成了我们热衷的话题,当时光揭去历史的层层面纱,我们总会讶然原来历史中也会有那么多预示,那么多奇迹。

其实预示也好,奇迹也罢,这些只能算作后人的揣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我们转换一个角度,从旁观者变换为当局者,我们同样会陷入到不可预测的惑乱之中。

武后为婉儿的诗作大为赞叹,但是当她听到“相乱欲何如”的句子时,心中不禁一惊。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竟然写出这样的句子,总让人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武后并没有担心错。这句诗就像婉儿的一句谶语,终在那个繁华而荒芜的年代里上演。生命里有太多的巧合,也有太多无法解释的奇迹,几乎每个名垂青史的人物都会有那么一些无法用科学现象来解释的谜团。万里前边女校书的薛涛在幼年时便咏出“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的诗句,而她后来阴错阳差地堕入乐籍,终其一生,都与这两句诗产生了那么强烈的共鸣。近代大诗人徐志摩在飞机失事前给林徽因、梁思成夫妇留下字条,此去存亡未卜。然后,他便果然应了自己的谶语,一去无回。这些也许并非巧合吧,冥冥之中,也许命运早有安排,无论你怎样逃避,或者怎样想方设法地改变,最终还是徒劳。就算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自以为是地改变了命运的轨迹,但是你最终得到的,才是你真正的命运。

太子李贤也听出了这句诗中的不详之处。但是这华美的韵律让他忽然想起上官仪的诗,想起十几年前风靡一时的上官体。虽然那时候他还小,但他能够感受到上官体给人们带来的深刻影响。婉儿的诗简直就是上官体的重生,而且有了更深的发展。

但他并没有立即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有人愿意当着母后与婉儿的面提起与上官仪有关的任何事。宴会散后,婉儿去帮他整理书房,宴会上的事便抛在了脑后。

李贤打量着这个美丽而多才的女子,看她为自己忙前忙后,丝裙曳地,香汗淋漓,不禁一时心神摇荡。但马上他就回过神来,然后将自己在宴会上的发现说与了婉儿。

聪颖的婉儿经太子一点,才恍然惊觉自己的诗风的确像极了祖父,若一定要定一个风格的话,也的确非上官体莫属。

有了这个发现,婉儿更加认真地读书写诗,一篇篇巧妙绝美的诗文渐渐问世。三月的杨花,七月的芙蓉,九月的金菊,十二月的细雪,所有生活的景象,都被她细心地雕琢成了千古佳句,让那一瞬的美丽定格成历史的永恒。

日月如梭,转眼春去秋来。大明宫里喧嚣着三千繁华,却总掩不住婉儿心中的荒凉。世界愈是喧嚣,她的内心反而愈是孤独。世人所看到的,只是她光辉的外表,却无人知晓,她内心却是一片凄清的荒漠。没有人走到那里,也没有人了解她内心的痛苦与失落。

每天,她都要小心翼翼地说着每句话,做着每件事,生怕哪一个不经心的细节就会招来杀身之祸。若是她自己一人,也就罢了,然而她还有那么爱她的母亲,她不想让母亲受到任何伤害,她所承受的苦难已经够多了。

每每节日来临,宫中都会设宴庆祝。那是她永远期待的时刻,因为只有在那个时候,她才能受到无数人的赞美甚至膜拜,那种被荣耀的光环包围的感觉,是那样骄傲而欣慰。她喜欢那种感觉,那种被人捧着的感觉,也只有那时候,她孤独的心才会有一种安全感。

那种奢侈的安全感,只有自己才能给。

这一年的九月初九,皇帝带领着皇后等人去了慈恩寺,文武群臣向皇帝、皇后献上了菊花寿酒。皇后命婉儿作诗,伶俐的婉儿立即信手拈来:

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

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

即使是应制之作,婉儿也能写得得心应手,写出自己的风格。朝中百官无人不知婉儿芳名,都为这个小女子啧啧称奇。曾名噪一时的“上官体”在此时复生了,再次掀起了“上官热”。又有许多人争相模仿婉儿的诗作,甚至有人不远千里来向婉儿求诗。

婉儿喜欢那种被人捧着的感觉,仿佛所有人都用一种仰望的目光来看她。她喜欢在那一片赞美之词中谦逊而得意地微笑,喜欢让所有人都看到自己华丽光鲜的一面。她要向整个世界宣誓,自己不是一个卑躬屈膝的婢女,而是一个才气逼人的绝世佳人。

她的心扉在那些赞叹之声中渐渐打开,曾经的自卑感渐渐消散。婉儿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骄傲,拥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人格与尊严。她感谢武后,是她飞了自己这个重生的机会,让她从哪个晦暗的掖庭中走了出来,不仅没有计较她罪人之后的身份,还对她委以重任,给予了那么高的信任与宠爱。

时光的碎片在史书里拼凑着昔日的黄花,轮转的流年里灯火明灭,燃尽浮华后剩得一方心灵的净土。悠悠岁月,历史如昨,转瞬间却万世成灰,曾经绚烂的光阴挂在天空,成了那颗最闪耀的星。

5.少年李显诉真情

青春一季,正是如花般的绚烂,最怕是在寂寞的寒风中孤独终老,辜负了良辰美景,也辜负了一季最美的华年。

在那些年轻的季节里,我们会轻狂地载歌载舞,也会不计后果地大醉酩酊。于是大好的光阴里,便多了许许多多浑浑噩噩的晨晨昏昏。然而这只是我们现代的青春方式,所以许多人终究一事无成,在青春逝去后才幡然悔悟。

长在深宫的婉儿不会有这样的机会来挥霍自己的青春,这也正是我们应当为她庆幸的地方。婉儿的青春是别具一格的,纵然是人人传唱的爱情,她也演绎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

当婉儿的上官体在宫中成为家家争唱的诗篇时,年少的她也成了东宫里的红人,她的才学与美貌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然而婉儿自己却还不曾意识到自己所引发的轰动效应。她只是躲在青春的一隅,孤独而从容地做着主子交代给自己的一个又一个任务。

青春的战火,在枯草荒芜的古道上悄然蔓延。

婉儿自从在宴会上说出“势如连璧友,心似臭兰人”的绝妙联句,就被同在席中的李显和李旦一起注意到了。以前,他们只是在李贤的书房里看到过几次她,只是觉得她容貌秀丽,也没有放在心上。宫中美女如云,这样漂亮的女孩子他们早已司空见惯。然而宫中才女却着实无几,能够兼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才是他们最感兴趣的。

自那以后,李显和李旦频繁地出入东宫,只为能见到才女芳容。

婉儿已经渐知人事,对于两位皇子的追求当然心知肚明。面对这两位英姿勃勃的少年,年少的婉儿有些不知所措。她知道皇后派给她的使命,也深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她身边的一切,都在提醒着她决不能有非分之想。

然而李显和李旦两个人都只是刻意地去见她,去和她说话,谈论诗文,并不谈论儿女私情。这让婉儿更加迷惑,她有些自嘲地怀疑是不是自己想错了,两位皇子身份高贵,又怎能对她一个小小的婢女有什么想法呢!这样想想以后,婉儿觉得心安了许多。在面对两位皇子的时候,她也更加坦然了。

然而越是这样坦率的婉儿,就越是让这兄弟俩痴狂地迷恋。他们之所以不敢明目张胆地向婉儿示爱,只是碍于皇后,他们的母亲的看法。他们知道母亲根本不可能会同意自己娶婉儿,一个小小的婢女,还是刚刚从掖庭里释放的罪人之后。设分地位的差别,让他们小心翼翼地把握着彼此之间的关系。谁都不想因为这件事而和母亲闹翻,母亲的脾气,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

终于在一个明净的日子里,李显、李旦在东宫不期而遇。当婉儿陪侍着太子出来的时候,李旦注意到了李显眼中放射出的那种势不可挡的火花。

李旦是武后所生几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最懂得隐忍的一个。在皇宫里,他从不与人争锋,哪怕是和别人喜欢上同一样东西,他也能从容割爱,全身而退。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李旦才能在纷纷扰扰的政治斗争中平安地度过一生。

在明了了皇兄李显对婉儿的心意后,他选择了全身而退。无论是什么,纵然是自己最爱的东西,他也不会和别人争夺。他喜欢安安静静地生活,只要大家都相安无事,只要所有人都和睦相处,他就觉得心满意足了。所以这一次,他依然选择忍让。

从此李旦不再去找婉儿,他将这一份没有开始便已经凋零的爱深深地埋在了心底,不让任何人发现。

婉儿注意到了李旦的变化,她终于松了一口气。但是在这个时候,英王李显的追求却更加炽烈了。他几乎为婉儿的音容笑貌神魂颠倒,为了见婉儿一面,宁愿冒着被母亲责罚的风险一而再,再而三地跑去东宫。

爱情是对青春最美的点缀。若能在最好的年纪里,遇上自己最爱的人,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美好?茫茫世界里,我们只是借路经过。青春的痕迹如同一朵绚烂的玫瑰,每个人都在等待着最美的时刻被人采撷。那是一种令人忍不住心如鹿撞的希冀,得之,是幸,失之,是命。当婉儿袅袅婷婷地长到了最美的年纪,爱情也如约而至。只是此时的为她狂热的男人,却并非她的至爱。

面对这位执着的皇子,婉儿不禁越来越慌乱。她其实挺喜欢这位潇洒倜傥的皇子的,但那种喜欢,只是一种单纯的敬仰与崇拜,与爱情无关。她喜欢和他轻松地谈笑,却惧怕看到那双火一样浓烈的眼睛。她最担心的就是有一天英王会向她示爱,因为她真的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然而这一天还是来了。

李显知道太子出去狩猎了,便故意借着找太子的借口来到东宫。在太子书房里,他终于再次见到了日思夜念的婉儿。

当婉儿看到英王出现在门口的时候,就忽然预感到自己最害怕的时刻终于来了。但她还是向英王行了礼,那样温柔大方的动作简直看得李显如痴如醉。

婉儿料想的没有错,英王在与她谈了一会诗文后,就把话题转移到了婉儿身上。

他用灼热的目光逼视着婉儿的眼睛,问她可否想过嫁人。

婉儿慌乱地摇头,没有,奴婢从没有想过。

那么现在呢?

奴婢只想好好地侍奉太子,终身大事,还是由母亲做主的好。

如果我奏请父皇、母后,让他们为我们赐婚,你愿意吗?

婉儿吓了一跳,她没想到英王竟然会说让圣上赐婚,这个问法让她不知怎么回答。如果拒绝,那就是拒绝了圣上的赐婚,是忤旨之罪。如果答应,婉儿又不知还会闹出什么结果来,也许皇后会震怒,把自己和母亲再次配入掖庭,甚至会直接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正在婉儿左右为难的时候,她忽然看到了门口出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太子贤。

婉儿立即向着太子施礼,声音里有着掩饰不住的慌乱与惊喜。

李显回过身,在看到皇兄的时候脸上有一些不自然。他不知道皇兄有没有听见他对婉儿说过的话,只好装着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强装自然地与皇兄说笑。

李贤的突然出现挽救了婉儿,她终于松了一口气。从那以后,她总是刻意地躲避着李显,生怕那个尴尬的情景重演。她不知道如何回答他,也不知道自己的终身大事究竟会怎样,她只能听从着命运的安排,随着命运的转轮走。

日子一天天过去,青春的婉儿有时候也会想到自己的婚姻问题。只是她实在不愿意面对这个问题,她只想把自己该做的每件事做到最好,只要能看到母亲那欣慰与鼓舞的目光,她就觉得心满意足了。

宫廷中的风风浪浪,婉儿着实不想招惹。她总是牢记着母亲的那句话,要好好地活下去。婉儿觉得只要自己和母亲能够好好地活下去,就是自己最大的开心了。

忽然有一天,太子贤从外面带来了婉儿的一封信。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在宫外几乎没有朋友,怎么会有人写信给她呢?

当婉儿看到那熟悉的自己,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封信来自那个已经离开皇城的义阳公主。

婉儿激动不已地打开信笺,才知道义阳公主的丈夫又升迁了。虽然还是个地方官,但级别与俸禄都已经很高了。他们又搬到了别的地方,新的环境,也释放了新的生活。

义阳公主听说了婉儿被皇后从掖庭释放的事,便特意写信叮咛她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千万不能在皇后面前有任何违失。她告诉婉儿不要顶撞皇后,不要违背了她的心意,只有时时刻刻顺从着她,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

对于这位姐姐的忠心劝告,婉儿感动不已。

驸马的升迁,也让婉儿感觉到了皇后的善意。她忽然觉得皇后让义阳公主随丈夫赴任,也许真的并非坏事。至少,皇后已经给了驸马应有的地位,现在的权毅,也不算侮辱义阳公主金枝玉叶的地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