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点击:
教育孩子最关键的目标是将孩子培养成为和所有人都平等的、能够为自己负责的成人。如果家长总是以过来人自居,早就为孩子的一生画下了清晰的路线。如果一个孩子习惯了不平等的教育方式,他将永远处在不平等的位置上,也不会懂得平等的生活。
常言道,“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因此,大多数父母都把孩子看做是自己的一部分,甚至视为自己的化身。中国的文化传统是讲人情,重血缘。在很多父母的潜意识里,孩子是自己的骨肉,把孩子养育大,就可以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因此父母当然有权力处置。至少,不少父母都不自觉地把孩子看作“我的孩子”,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没有意识到孩子其实是一个独立的人。而社会也大多认同和支持这种观念。我们常常看见有的父母将孩子的过失或成绩,都一股脑儿地和自己混为一谈——孩子取得成绩时则说“你给爸爸长脸了”;孩子在外表现不佳时又说“你可把我的脸给丢尽了”。
人生何其短暂,从幼年直至老年,每个年龄段都有自身的特性和幸福、快乐。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天性和意愿,以过来人自居,越俎代庖地为孩子一生画下明确的路线,让孩子按照自己制定的目标和路线去努力。而有些家长让孩子完全脱离集体这个大环境,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按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给孩子的心理造成难以消除的阴影、性格扭曲,孩子成了满足自己心理愿望的工具。这样的做法看起来似乎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实则极为自私和残酷。
西奥多·罗斯福有句名言:“在儿子面前,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在日常的生活中,他更喜欢和孩子们进行平等的交流,而不是命令的口吻。作为家长应该主动让自己理解孩子,相信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如果将自己放在了高高在上的位置,拉远了与孩子的距离甚至是产生了隔阂及逆反心理,那将不利于家庭教育的实施。家长的所作所为是无声的语言教养,良好的亲子沟通是培养孩子优秀内在品质的关键所在。
我国翻译学家傅雷先生堪称教育孩子的楷模,他特别注重与孩子的思想交流,教孩子仪表、修养、礼节及做人的道理,与孩子交朋友,孩子一直受到他的教诲和指导。他的优秀育儿方法是值得广大家长朋友学习的。
傅聪曾回忆说:“我父亲留学法国,深受法国的人文主义影响,因此对我们子女也是民主式教育,在家里他不仅仅是父亲,还是我们的知心朋友。在艺术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除了文学音乐,我父亲也很喜欢美术,记得家里有很多美术作品。长期受这种文化熏陶,我也很自然地喜欢美术音乐。我们经常交流对音乐绘画的看法,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很多,让我受益匪浅。我是12岁才开始学钢琴,学了两年又放了,直到17岁,又开始学。这期间都是我的意愿,父亲没有非让我学钢琴或绘画。父亲总能像朋友一样,尊重我的兴趣和爱好。”
现在有很多父母由于受到了传统尊卑观念的影响,很难把自己放在和孩子一样的高度,也很难与自己的孩子成为无所不谈的朋友。事实上,只要做父母的放下自己的架子,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真正地走去孩子的世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是很容易实现的。
如果想和孩子平等地交流,下面有两个挺好的建议:
1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
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是,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为了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在孩子耳边不停地叮嘱、提醒。但这种做法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还容易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些家长眼睛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翻来覆去地只讲缺点,不提进步。其实,绝大多数孩子已能分辨是非善恶,只是缺少改正缺点的自觉和毅力。如果父母总是喋喋不休地数落孩子的缺点,反反复复地教训孩子,“我讲话你就是不听”、“怎么说你才能改呢”,他们会将此视为不信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样一来别说做知心朋友了,连正常的亲子关系也会被破坏。
2注意和孩子的情感交流。
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是与孩子成为知心朋友的前提,在与孩子交流的时间最好选在吃饭时和睡觉前,因为这是孩子情绪最为平稳的时候。一个母亲,她从孩子很小时,就注意和孩子的情感交流。每天在孩子上床时都要问问他:“今天过得开心吗?”孩子长大后,就形成了在睡前和父母沟通的习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像朋友一样告诉父母。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孩子就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和忠告,很容易跟父母建立起朋友的关系。
常青藤家训:
孩子不是私有财产,家长应该尽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但没有权力决定孩子的一切。只有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相信孩子,才能将家庭教育顺利地实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