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遭受挫折时,十分需要人们的同情。比如女孩考试失利,有的家长会一味责怪:“真是木头脑袋!没出息!我看你根本不是读书的料!”也有的是同情安慰、积极开导:“这次是题目不对路吧?没关系的,爸爸年轻时考试也失利过。好好总结教训,争取下次考出好成绩。”显然,前者的态度只能使孩子倍加痛苦,后者的态度才是正确的。
总之,父母和女孩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不但有利于家庭之间的协调和睦,更有利于培养女孩健全的人格。
因此,父母一定要记住,认真聆听并和女孩一起分享她的喜怒哀乐。
不要只根据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奖惩孩子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害怕考试,一到考试就头疼、紧张,尤其是一些女孩,似乎天生就怕考试。
但是,有的女孩却十分迷恋考试,甚至考试考上了瘾,一天不考试就浑身难受、不舒服,这些孩子是怎么了?
夏日午后,下了一阵骤雨,空气显得格外清新,到处都散发着醉人的气息。
小丁所在的心理咨询室迎来了母女二人。
女孩名叫蕾蕾,是市里一所重点高中高二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在班级前五名。
最近一段时间,父母发现蕾蕾非常用功。蕾蕾每天晚上都要学习到凌晨两三点,早上五六点钟就起床了。
妈妈劝她注意休息,但怎么劝都没用。因为她太爱学习了,只要不学习她就非常焦虑。
上初中的时候,蕾蕾经常考全班第一名,但是她对此并不是很满意,经常发誓一定要考全年级第一、全市第一。于是经常废寝忘食。
到了初三,蕾蕾更是起早贪黑。起初,父母并没有太在意她的这种做法,心想,初三的学习比较紧张,女儿这样也是正常的。
中考结束之后,蕾蕾如愿以偿,进入了重点高中。但是在暑假期间,蕾蕾仍然一如既往地努力学习,她准备“快鸟先飞”,先把高一的知识学好,以保证自己在新学校取得好成绩。
当时,妈妈就担心蕾蕾有点不正常,想带她去看心理医生,但是爸爸极力反对,他认为孩子爱学习没什么不好的。
但后来,看着女儿的身体日渐消瘦,而学习激情仍然不减,妈妈越来越担心孩子会垮掉,于是不顾丈夫的反对,带女儿来找心理医生了。
第一次发现蕾蕾迷恋考试是她上初二的时候,父母看见女儿学习很辛苦,就请假带她到外地旅游。
刚去的时候还好,但不到一天蕾蕾就要回家,想参加补习班,大家只好扫兴而归。
大约过了一个月,补习班的老师向蕾蕾的父母反映,蕾蕾几乎每天都求老师进行测验、考试,而且只要当天没有进行考试,蕾蕾就会出现精神委靡、神情恍惚的症状。
“当时我们还以为她是学习累的,给她买了很多补品让她滋补,谁想到她那是一种病态呀。”赫蕾的妈妈说。
孩子考试上瘾,一般源于家长对孩子不正常的奖惩方法:如果孩子考好了,会得到极大的奖励,在其他方面,无论她做得多好,都得不到这种奖励,甚至根本就得不到奖励。
相反,如果考砸了,孩子将会受到很严厉的惩罚。这种完全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单一的奖惩办法,很容易导致孩子考试上瘾。
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快乐中枢,如果快乐中枢频繁受到单一来源的刺激,那么我们就会爱上这种刺激方法,不管这个刺激有多么危险,仍然会乐此不疲。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兹曾经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用轻轻的电击刺激小白鼠的“快乐中枢”,让它感受快乐,然后,让小白鼠学会控制这个电击方法。之后,小白鼠就会什么也不做,只是一遍又一遍地电击自己,频率甚至可以达到每小时5000次,并能持续15~20个小时,直到疲倦为止。
许多父母对女孩多用的完全以成绩为取向的奖惩办法,和心理学家对小白鼠的电击有异曲同工之处。
要防止女孩染上某种嗜瘾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女孩多点爱好。
首先,不要只根据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奖惩孩子。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可以和她一起分享快乐,但不必非得给予她很高的奖励。
“因为,外部奖励太频繁,会夺走女孩内在的喜悦。”对于女孩来说,考试成绩好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如果她很爱学习,那么这就是对她学习最好的认可。
好成绩会带给她内在的喜悦,这种内在的喜悦是最好的学习动力。
但是,如果频繁给予物质奖励,这种内在的喜悦就会被外在的物质奖励所取代,那么孩子的学习动机就有可能会改变,由原来的获得好成绩变成追求物质奖励。
但是,当女孩没有考好时,也不要过分地责怪她。因为没有考好,她自己的心里就已经很难过了,如果再加上家长的责备,女孩可能会受不了。许多患上“嗜考症”的孩子,其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要求相当苛刻,考好了,“一俊遮百丑”,其他什么问题都可以不追究,考砸了,“一丑遮百俊”,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不会得到家长的认可。
甚至,女孩考了全班第一,父母会说:“这有什么好得意的,这点成绩就翘尾巴了?你什么时候考了全校第一,那才算有本事!”
让女孩适度参与做些家务。在很多家庭,学习成了孩子唯一的任务,家长只要求女孩好好学习,其他的一切事情都不用操心。如此一来,孩子就把学习成绩当成了唯一的精神支柱,从而喜欢上了考试,这也就不难理解了。
鼓励孩子有其他爱好。但不要把爱好当成任务,如果把爱好当成必须完成且必须要做好的任务,那么,爱好也就失去了其意义,反而会变成压力。
总之,就是不要让女孩成为前面提到的小白鼠那样,只有考试这一种快乐。美好的人生,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快乐。
父母的教女智慧,用女孩的方式去爱她
爱自己的孩子恐怕是世上每个父母都能做到的事情,但是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却不多。因为爱也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对女孩,要爱得适时,爱得适度,爱得得法都有一定的讲究。
爱女孩,首先就要从了解女孩开始,因为自己的女孩自己最清楚,这是大多数家长这样认为的,可是我们真正了解女孩多少呢?
我们了解她的欢乐吗?
我们了解他的寂寞吗?
我们了解他最讨厌的事吗?
我们大部分家长都把眼光放在了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之后,希望从小抓起,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好学生,好孩子,有用的人,出色的人,可是,我们不能忽略,真正的爱应该以女孩的方式爱她,让她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女孩在成长中最需要的是什么?女孩和男孩在成长过程中的需求有哪些不同?不知有多少父母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又有多少父母能够给出答案呢?
女孩和男孩看到同一条河流,男孩注意到的是它的速度和水量,目测它的深度,并估量自己是否可以穿过它到达彼岸;而女孩会注意那些跳跃的浪花、晶莹的水珠,有的还会脱下鞋子跳进河里,顾不得水流里是否暗藏危险。
因为男孩与女孩本身的区别,决定了父母教育女孩与男孩方式的不同。
文文一家到郊区野餐。
在爸爸的鼓励下,文文开始寻找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捕捉它们,要带它们回家做标本。在看到一只野兔时,文文的哥哥兴奋得大叫:“快看呐,有一只野兔,可惜我们离它太远了,不然我们一定能将它抓住,做一顿美味的野兔大餐。”
听到哥哥的话,文文也开始紧紧盯着那只兔子,目光中充满怜爱。
午餐的时候,哥哥把他们看见野兔的经历讲给妈妈听,语气中充满遗憾,没想到文文却说:
“为什么要吃掉那只兔子呢,也许他们也是一家人出来晒太阳,享受今天的好天气呢。
你想想,要是有人把你带走,爸爸妈妈该多么难过!同样的道理,我们怎么能从野兔的家庭里夺走一个成员,更别说残忍地吃掉它了。”
从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一般男孩富于攻击,女儿富有爱心,因为女孩思考问题迥异于男孩,所以女孩父母需要依据自身的性别特质来教养女孩。
男孩有一个特点是靠行动来表达自己。但女孩不同,她是靠语言来表达自己,同时,她也是在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中来获取父母对她的爱。其实,但女孩还在摇篮里时,就强烈地希望父母与她交流,因此,当一个女婴感受不到父母对她的爱时,她就会哭闹不止,但当父母凑到她面前,跟她讲上几句话时,女婴便会停止哭泣,转而用笑声和挥动的手脚来向世界宣告:她因得到父母的爱而兴奋。
女孩与男孩相比,女孩更注重父母对自己的评价。 所以当女孩在某一方面取得成绩的时候,父母应该及时地给与鼓励与表扬。
女孩和男孩的不同并不仅限于此,由于大脑的细微差距以及大脑中某个部位的发育先后顺序及程度不同,也造就了女孩与男孩的差异。
有时,女孩比男孩更敏感。“听”是女孩得天独厚的心智能力,因此女孩对噪音的反应更强烈,同一种声音在女孩听来要比男孩听到的响亮两倍;在触觉方面,最不敏感的女孩也要比最敏感的男孩得分高; 女孩的视觉记忆更好,在黑暗中女孩看得要比男孩清楚;女孩的味觉和嗅觉也比男孩敏感:女孩有更多的味蕾,更容易受到气味的吸引。正因为此,女孩更擅长调动自己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捕捉到那些微妙的、不容易被人发觉的信息以及更为具体的细节,建立起自己的直觉系统。
这些都是父母应该细心关注的地方。
有些父母还应根据女孩的空间感和抽象思维能力不如男孩这一弱势加以培养。女孩更为薄弱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得她们在数理方面的学习较男生困难。当数学不再只是四则运算,必须学习、运用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时,女孩的语言能力便派不上用场了。因此,家长不妨有意识地让女孩多玩三维立体积木和游戏,以增强的她空间思辨力。
每一个女孩都能够发现使生活变得更丰富的诀窍,但是首先,她要能够感受到生活的温馨安宁。同时,女孩天生就有一种娇弱的特质,就像是鲜花,在盛开之前,需要更多的精心呵护;女孩是温柔的代名词,是世界的调和剂。如果女孩没有一个安定的生长环境,就难以拥有柔和的心灵。社会需要女孩来培养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把所有的元素都糅合在一起,生成一个固定的整体,但是如果不被爱,女孩也就不会理解爱的内涵,也就难以完成这一历史性使命……
原来,女孩需要父母更多的呵护与关爱,需要自始至终精心的培育。要想让女孩健康、快乐地成长,做父母的就要时刻按照女孩喜欢的方式爱她,让女孩感受到父母是多么在乎她、多么爱她,让她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下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