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
15185600000008

第8章 有无——没有人会真的一无所有(1)

从“无”中发掘出“有”的价值

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除去“道”以外,最核心的、最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事情的概念就是“有”和“无”。“无中生有”就是老子提出来的,他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本来不是贬义的话,但是后来在流传中被接受的人理解成带有贬义的话了。老子发现世界上每一件具体的事、每一个具体的物、每一个具体的存在都不是永恒的,都是从“无”变成了“有”,从“有”又变成了“无”。

也就是说,所有的“有”都是从“无”中产生的,如果没有“无”,也就没有“有”的价值。

老子曾经举过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毂”就是车轮,古代的车轮有三十根辐条,这些辐条连接着轮轴和轮圈,辐条之间和轮轴都是空心的,如果这些地方是实心的,轮子就没法运转,更没法安在车上了。正是有了轮子中的空心部分,才有了这辆车的实用价值。同样的道理,“埏”也就是陶器陶罐这一类的东西,只有当中空心,才是一个完整的、能装东西的器具。

所以,尽管大家都喜欢“有”,讨厌“一无所有”,但是“有”和“无”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单纯的“无”,正如没有单纯的“有”;“有”的价值,就蕴藏在“无”当中。

因此,面对“无”的时候,不要沮丧,要有一双从无中发掘“有”的眼睛。

《庄子》中有一个“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的故事,说一个宋国人到南方的越国去卖章甫,结果发现越国人都剃发文身,根本不戴帽子,于是,这个宋国人只能无功而返。

当然,越人不戴帽子是因为那里的气候条件不适合戴帽子,百越地区地处亚热带,潮湿炎热,连衣服都穿得不多,何况帽子呢?

但是气候不适合戴帽子就真的卖不出帽子了吗?这“无”中就生不出“有”来了吗?

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有三个推销员,相约去一座寺庙向和尚推销梳子,其中一个当场就被和尚赶了出来;第二个推销员建议僧人在大殿的佛案上放一把梳子让香客梳头,于是他的梳子卖出去了十多把;第三个推销员却卖出了上千把梳子,原来,他建议僧人们买下梳子,作为给善男信女的回赠礼物。

同样都是没有头发的“无”,有人一无所获,有人却挖掘出大大的价值来。确实,越国人不戴帽子,但是试想一下,如果那位去越国卖帽子的宋国人像第三个推销员或者像第二个推销员那样善于无中生有,稍微改变一下帽子的功能、意义,如把帽子当成来自中原的“奇货”卖给部落首领用来彰显身份,何至于空手而归呢?

在老子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无”,也没有绝对的“有”,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没有一无所有的人,只有不懂得“无中生有”的人。

谁也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老子说“无中生有”,从无中生出有,在空白处找到萌发的希望。试想,一个已经被注满的杯子,怎么可能再注入清冽的甘泉?一块已经被填满的土地,怎么可能长出新的大树?谁也不能从富足走向富足,谁也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所以,不要害怕一无所有,因为无中蕴涵着无限可能,一无所有才能实现从无到有的胜利。

许多情况下“无”对人是有利的,为什么呢?比如说青年人,和成年人相比,他们无地位、无资金、无特别的成就,但是他们的这三个“无”成就了无限的“有”,他们有前途、有明天、有选择的可能性,叫做大有希望。

有一个叫力克·胡哲的澳洲青年,出生的时候就患有“海豹肢症”,天生没有四肢,但他的生命体验令所有人都佩服不已。他是澳洲第一批进入主流学校的残障儿童,是他们中学第一位竞选学生会主席的残障者,是第一位登上《冲浪客》杂志的菜鸟冲浪客,他既会踢足球,又会打高尔夫,他创立的“没有四肢的人生”在五大洲超过25个国家举办了1500多场演讲,他出版过两套畅销全球的DVD,出演过一部为他量身定做的电影《蝴蝶马戏团》,还出过一本畅销全球的书,这本书的中文版已经上市,叫做《人生不设限》。

一个没手没脚的青年,却诠释出这样精彩绝伦的人生,究竟是什么让力克有如此的生命体验?或许,《人生不设限》中的一句话可以充分说明问题:“没手没脚,没有限制。”

是的,“没手没脚”,一个被命运逼到墙角的人,除了反抗,一无所有,反抗无法让他失去更多的东西。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让他从一无所有的残疾青年成长为“2005澳洲年度青年楷模”。

“有”有有的局限,“无”有无的优势。一个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才能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爆发出巨大的潜能。如果你一无所有,那就意味着你将一无所失,没有人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因为“有”是从“无”中走来的。

相反,当拥有了一切的时候,我们其实也失去了一样东西——对拥有的渴望。与此同时,我们还将拥有对失去的恐惧,这就是为什么武侠小说中“天下第一”总是最空虚的,因为他已经失去奋斗的目标,只能面对着一群实力悬殊的挑战者。

在金庸的小说里,有一个从未登场,人生却很高的人物:独孤求败。

小说《神雕侠侣》中,杨过误入独孤求败的剑冢,看到他留在石壁上的一段话:“余纵横江湖三十余载,杀尽仇寇,败尽英雄,天下更无抗手,无可奈何,唯隐居深谷,以雕为友。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

在败尽英雄,天下无敌后,独孤求败感到了“无可奈何”的寂寥,因为他已经走到顶峰,再也无路可走。

这虽然是小说中的情节,却也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没有人能够拥有一切,因为当人登上巅峰的时候,至少他失去了继续攀登的机会。

同样的道理,没有人真的一无所有,因为当一个人一无所有时时,他就有了无穷的可能性。没有人能从胜利走向胜利,所以胜利永远只是一瞬间,最值得享受的,是胜利之前的路程。

“无”是一切浪漫与美好的前提

“无”是美的源泉,只有“空白”才能让人浮想联翩。比如晚唐诗人李商隐有许多《无题》诗,像“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像“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以诗中头两个字命名的其实也是无题诗,比如《锦瑟》。不拟标题的意思什么呢?那就是由着读者去想象,它表达的是情感,是内心,它有一个纯粹性和自由感悟的空间。这些无题诗一方面大家说不清楚诗中具体表达了什么,但另外一方面又家喻户晓、人人喜爱。

舒伯特有一部《未完成交响曲》,这个“未完成交响曲”标题本身就对人有极大的吸引力。

相反的例子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登上了月球,这可谓是人类航天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填补人类一项科技空白的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了月球上没有桂树,也没有吴刚、玉兔,更没有嫦娥,一瞬间,所有对月球的浪漫想象全部没了。

日本作家清冈卓行有一篇著名的散文《米洛斯的维纳斯》,很好地阐述了“无”与“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