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
15185600000002

第2章 问道——像老子一样看世界(1)

清醒的老子

问道,给人生找一个参照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开篇便提出了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的概念——“道”。这个“道”究竟是什么东西呢?“道”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抽象概念,可以理解成生育天地万物的本原,是宇宙间一切存在与运动的规律和法则,当然,更是我们每一个人人生的参照和规范。

有学者认为,道就是道路,其他意思都是引申而来的,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沿着“道”这条道路,“道”就是我们人生的路标和参照,时刻提醒我们不要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那么“道”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老子给了我们一个字作为答案:“大。”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指的是“道”这一人生的参照超越了我们所能仰望的一切高度。“道”高高在上,跳出了人世间的一切喜怒哀乐,得失祸福,善恶黑白,像一个冷漠无情又绝对公正的仲裁官一样俯视着人间万物。

每个人的人生境界都是不同的,之所以会有如此不一的境界,正是因为每个人为自己所选择的人生参照系不同,有些人一生执著于金钱和权力,对于那些以“立功立言立德”为参照系、追求千秋功业的人来说,沉溺于眼前享乐的人是浅薄的;但是对于以“道”为参照的人来说,功业的境界依然太低,追求无极的逍遥才是真正至高至大的境界。

《列子·周穆王》中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周穆王时,最西方的国家有个懂幻术的人来到中国,穆王对他十分推崇,以最高的规格接待他,让他住自己的寝宫,享用祭祀给神灵的膳食,选择美丽的女子乐队供他娱乐。可是,这个人却认为穆王提供给他的享受实在太不入流。

于是穆王便为他另筑宫殿,几乎把国库的钱财全部耗尽,终于建造出一座高达八千尺的楼台,可是那人还不高兴,不得已才进去。

没住多久,他邀请穆王一同出去游玩。穆王拉着他的衣袖,腾云而上,到天的中央才停下来,接着便到了天上的宫殿,幻化人的宫殿用金银建的,以珠玉装饰,在白云与雷雨之上,不知道它下面以什么为依托,看上去好像是屯留在白云之中的。

周穆王低下头往地面上看去,见自己的宫殿楼台简直像垒起来的土块和堆起来的茅草,穆王自己觉得即使在这里住上几十年也不会想念自己的国家。神仙又请穆王一同游玩,所到之处,抬头看不见太阳月亮,低头看不见江河海洋。光影照来,穆王眼花缭乱看不清楚;音响传来,穆王耳鸣声乱听不明白。百骸六脏,全都颤抖而不能平静。

最后,神仙推了周穆王一把,穆王好像跌落到了虚空之中。醒来以后,他还是坐在原来的地方,左右还是原来侍候他的人。看看眼前的东西,那酒是刚倒出来的,菜肴是刚烧好的。穆王问左右:“我刚才是从哪里来的?”左右的人说:“大王不过是默默地待了一会儿。”从此,穆王精神恍惚了三个月才恢复正常。

在周穆王看来,他的美食华服、高楼佳人已经是世界上最极致的享受,但是在化人(懂幻术的人)看来,这些所谓的“极致”都还是较低的境界。因为他和穆王所选择的参照不同,穆王把人的感官享受当做人生的参照,而化人则把人的精神自由当做人生的参照。化人的参照比起穆王来要大出无数倍,已经接近“道”的境界,也无怪乎他不满足穆王的招待。

是的,我们办任何事都有一个路标来作为参照,就拿物理学中的运动来说,自己的手是否在运动,如果以手的本身做参照,就没运动。正如很多人容易拿自己做参照——若拿自己做参照,就永远感觉不到自己究竟走了多少,走得是什么方向,很容易看不明白事理。

抓住源头,就等于抓住了力量

在老子的体系中有这样一个复杂的命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怎么理解“道生一”呢?举个有意思的例子:

晚上因为太亢奋睡不着怎么办?那就得降低大脑的兴奋度,让自己别再胡思乱想。于是,你开始对自己默念,“不要想任何事情”、“不要想任何事情”、“不要想任何事情”,然后你发现你真的不再想任何事情,但是最后你又发现了一个矛盾的问题:“不要想任何事情”本身也是一种“想”。

例子中的“想”,你无法消除。不管这“一”来自何处,道的存在是否虚无,一切都有存在的必要。抓住道本身,抓住源头,你就抓住了一切的根源。

接着“一生二”就容易解释了,任何一个“一”必然会遇到一个无法解决的另一面,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比如大必然对应着小,善必然对应着恶,黑暗中必然包含光明。在这个逻辑之上,二也就生出了三,三生出了万物。

这是对老子的哲学阐释,其实这也给我们一个人生的启发:任何事物都是从一个根源上派生出来的,如果抓住了这个根源,就能从源头上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成语“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正是说明了这种方法。

所以,智者懂得从整体上思考问题,用高屋建瓴的眼光看到事物的源头,而不去纠结于问题的细枝末节。

曾有人就此提出了系统思考的概念,认为应该看清复杂而微妙的事物整体结构,其精义在于当其他人只能看到片段的事件而被迫不断做出反应之际,你能看清全貌,并掌握其中的源头与核心。

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往往是事事着手,事事落空,即使事情能做成,也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真正的智者不会这么做,他们不管遇到多棘手的问题,都能够纵观全局,以最快的速度抓住问题的源头,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再棘手的问题也能很快迎刃而解。

天津有一幢20世纪30年代留下来的建筑,因年深日久,墙面出现裂纹。为能保护好这座大厦,有关专家进行了专门研讨。

一开始,大家认为损害建筑物表面的元凶是侵蚀的酸雨。专家们进一步研究,却发现每天冲洗墙壁所含的清洁剂对建筑物有酸蚀作用。而每天为什么要冲洗墙壁呢?是因为墙壁上每天都有大量的鸟粪。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鸟粪呢?因为大厦周围聚集了很多燕子。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燕子呢?因为墙上有很多燕子爱吃的蜘蛛。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蜘蛛呢?因为大厦四周有蜘蛛喜欢吃的飞虫。为什么有那么多飞虫呢?因为飞虫在这里繁殖特别快。而飞虫在这里繁殖特别快的原因,是这里的尘埃最适宜飞虫繁殖。为什么这里最适宜飞虫繁殖?因为开着窗阳光充足,大量飞虫聚集在此,大量繁殖……

结果,办法很简单,只需拉上整座大厦的窗帘。

此前专家们设计的一套复杂而又详尽的维护方案最终成了一纸空文,因为他们舍本逐末,没有找到问题的源头。找到问题的源头后,只要拉上窗帘就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所以,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智慧告诉我们,即使问题千头万绪,也要懂得从千头万绪中找到头绪——也就是问题的源头,这样,再复杂的问题也会变得简单。

找到问题的源头,对最具价值的工作投入充分的时间,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才会最有效率,若是找不到“道”,便只能被淹没在千头万绪中。

反者道之动,换一只眼看世界

《老子》只有短短五千字,却包含了无穷的智慧,真可谓要言不烦。但是如果一定要用更凝练的语言来提炼《老子》智慧的话,最合适的一句话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事物总是往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是道的运动规律。做人要守弱,这是道的具体运用。”这句话的前半句可以看做是老子的世界观,而后半句则是老子的方法论。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都是在向不同的方向转化,既然如此,我们也要以“动”的眼光去看问题,应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

杨亮是一家跨国公司的高级主管,现在他面临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也很喜欢随工作而来的丰厚薪水——他的位置使他的薪水只增不减。但是,另一方面,他非常讨厌他的老板,经过多年的忍受,他发觉自己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慎重思考之后,他决定去猎头公司重新谋求一个高级主管的职位。猎头公司告诉他,以他的条件,再找一个类似的职位并不费劲。

回到家中,杨亮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是一个教师,那天刚刚教学生如何重新界定问题,也就是换一个角度考虑正在面对的问题,不仅要跟以往看这个问题的角度不同,也要和其他人看这个问题的角度不同。她把上课的内容讲给杨亮听,杨亮也是高智商的人,他听了妻子的话后,脑中顿时浮现出一个大胆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