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探索教育的价值观
15184900000005

第5章 真爱——在感性与理性之间行走

只要让孩子感应到你真的在乎他,他就不会让你太失望。

把我们心中的能量通过一种管道输送到孩子的心里去,那么孩子的心中一定是春意盎然的。

教育是一门心灵的艺术,不仅要有无限激情,还要有理性思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示我们:“要做火热的感情与冷静的理智融为一体的大河,而不可匆忙地、贸然地做出决定。这是教育艺术永不干涸的源泉之一。”

教育也要教会孩子做人。孩子因为阅历少,认知和分辨能力差,难免有让父母或老师不满意的地方,这时候不应绝对否定孩子的思想。教育不是单纯的命令,也不是完全顺从的呵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有对孩子的热爱,还应不失理智地处理其中的矛盾。

父母不是权威,老师也不是,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与成年人一样的独立人格。《中国青年报》有一则惊人的“14条”报道,是一个孩子写的《给妈妈的十四条建议》。其中写道:

1.我需要帮助,同时也需要独立。

2.为了成长,请允许我犯些错误,让我自己在生活中学会如何生活。

3.请不要强迫我按照您的模式去生活。

4.请自觉地保护我的自尊心和隐私权。

5.如果您想成为我的朋友,那就得放下家长的架子。

6.请不要拿我当您的出气筒。

7.宠了我就别说把我宠坏了。

8.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不要把过去的错误扩大化。

9.多一些建议,少一些命令。

10.请不要第一百零一次告诉我某事该怎么做。

11.我不仅学习您告诉我的东西,还学习您身上表现出来的东西,包括坏的习惯。

12.我不仅需要爱,还需要学会爱别人。

13.即使您能帮我做所有的事情,也请您把它们留给我自己做。

14.因为我是菊花,所以请别让我在夏天开花;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

看到这充满不满和申诉的14条,我们警醒,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误区。孩子有一颗独立的心,父母也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二者只有建立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教育之花才能绽放不败,教育之树才能常青,教育的源泉才能永不干涸。

如果父母只凭着自己的一腔爱意,不顾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去进行所谓的教育,那么父母会成为最蛮横的父母,这样的爱是最自私的爱,这样的教育是最差的教育。

我们来看看这位母亲的叙述:

小时候,我曾经梦想自己是一名作家、警察或是新闻记者,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是一名售货员。12年学海生涯,我没睡过懒觉,没有过星期天,甚至不曾逛过街、看电影。可是在高三这关键的一年,家里要我抛弃十几年的理想和奋斗,去做一份自己不愿意做的工作,要我拿初中毕业证去报名,参加商场的招工考试。这不就意味着我高中3年的学业都白费了吗?为此,我哭肿了眼睛,得到的答案却是:父母都是为你好。当时的我不明白,父母既然是为了我好,为什么不放开手,让我自己选择生活的道路?他们为什么包办一切?

后来,我早早结婚生子随父亲一起从青海回到东部。回来后,因为文化水平低,我只能在一家工厂当了仓库保管员。后来,保管员也要求有高中文凭,我就下岗了。

生了儿子之后,我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为此,我对他要求非常严格,要求他必须把学习搞好。我给儿子报了几个培训班——奥校升级培训班、智力开发培训班、小学生作文跳级班、英语口语训练班。刚下岗的时候,我还忙着找工作,后来,我也绝望了,不想找工作了,我就想,我应该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管教儿子上,只要儿子考上了大学,就是我的成功。

可是,我的做法使儿子很不高兴,他总说自己太累,经常想赖着不去学习。当时我不在意,谁知道,有一天,他给我写了个纸条,突然出走了。他写道:“妈妈,你总是怪自己命不好,连保管员也做不成,总说是姥姥、姥爷不尊重你的结果。可是,你知道吗?我也希望被尊重!我不想学的东西,妈妈为什么非逼我学?我觉得太累了,快爆炸了,所以,我想离开家,到遥远的地方去。你们不要找我了,请姥姥、姥爷、爸爸、妈妈放心,我不会自杀的。”当时,我吓坏了,哭着就跑到我爱人单位去了。他也急了,骂我:“活该,谁让你整天折磨儿子!”

幸好,我们找回了儿子。通过这次事件,我醒悟了,是啊,既然自己当初受了不被尊重的苦,为什么又要去逼迫儿子呢?想想“尊重”二字,真的觉得分量很重,让我们尊重长辈容易,尊重孩子就不那么容易,总觉得孩子是自己的,自己又不是在害他,怎么就不尊重了?其实,许多人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犯了错还不自知。

后来,我和儿子约定,不勉强他去做事,想做什么的时候先和他商量,如果他不同意,我们俩就辩论,谁胜了就听谁的。现在,我觉得儿子反而比以前更爱学习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育之妙在于藏起一半的爱。有原则的爱,是理智的爱。而要坚持这种原则,做父母的必须要狠下心来。王晶在这方面就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

黄思路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哭着要找妈妈、要回家。因为她比班里其他的孩子小,老师被她哭得心软,就把她送回家。王晶送走了老师,对女儿说:“小朋友们都在幼儿园,还没到放学的时间,谁也不能回家。现在,你只能自己去上幼儿园了。”

女儿呜呜地哭,可妈妈硬是不让她进门。她最后央求妈妈说:“妈妈送路路去幼儿园吧。”

尽管王晶很想抱起女儿,把她送回幼儿园,可是她心里明白,如果今天自己送女儿回幼儿园,等于奖励了她撒娇耍赖的行为。那么明天、后天……女儿还会再哭,老师还会送她回来。想到这些,王晶狠狠心对女儿说:“好孩子,你自己回去,下午妈妈第一个去接你。”

女儿万般无奈地走了,她是面对着家门,一步一步倒退着离开的。眼看着女儿走远,王晶关起门来大哭一场。一个母亲下狠心让孩子从小接受磨炼,有时候也需要勇气!

令王晶欣慰的是,从那以后,女儿上幼儿园再也没哭过,虽然她当时只有3岁。

父母的爱应当是一种有原则的爱、理智的爱。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缺乏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长大后很难独自面对生活。真正为孩子着想的父母不会娇惯孩子,而是理性地对待孩子的行为,帮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

教育之难,并不在于保持无限的激情,而在于拥有激情的同时,保持理性思维。缺乏理性思维的激情,是对孩子成长教育的妨碍。我的建议是:

爱孩子,但是不能宠溺孩子

如今,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集全家人的万般宠爱于一身,于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玻璃小孩”,这些孩子看上去很可爱,但是心理承受能力差。要改变这些孩子的脆弱,最重要的就是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式,家长应该以更科学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不能事事都依着孩子的脾气,也不能盲目地夸耀孩子,要更客观、更理性地来看待孩子。不仅如此,家长平时还要多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多和孩子谈心,帮助孩子拥有积极的心态。

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

西方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皮肤饥饿感”。在父母给予孩子的众多接触中,用双手抱孩子或者是搂着孩子的肩膀都能给孩子带来良好的感受。在此时,孩子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十分强烈。与孩子进行亲昵的身体接触,这是父母向孩子传达爱意的好方式。

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对于快乐的体验

在平日与孩子的交谈过程中,父母可以随口询问孩子的感受,问一问最近心情如何,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如果父母在周末的时候很空闲,想带着孩子出去玩,也要先问问孩子:“这个周末你想不想出去玩呢?”不仅如此,父母还可以向孩子坦白自己的想法,比如:“你能帮妈妈擦桌子,真是个好孩子,妈妈很高兴。”

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

试着蹲下来和孩子交谈,蹲到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用眼睛注视着他,和他说话:“你有没有听到玩具在哭?它们迷路了,找不到家了,你要怎样帮助它们呢?”孩子听了之后,一定会明白父母的意思,把玩具完璧归赵。通过这种交流,孩子能够从家长的眼神中看到家长对他的爱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