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探索教育的价值观
15184900000003

第3章 开放——打开心门,让阳光照进心间

农夫告诉男孩:“有一回,我给牛添料,故意把一些草料放在它够不着的地方,看它会不会把脖子伸过去吃草料。只要它一伸脖子,这小木桩就会被拔起来了。可是,它吃完了够得着的草料,眼看着旁边的草,打了两个喷鼻就耷拉下脑袋了。” 是什么拴住了这头牛呢,是小小的木桩吗?不!拴住这头牛的不是木桩,而是由木桩形成的心理枷锁。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很多时候,不听话、叛逆、顶撞,其实就像我们身体偶尔的小恙。身体就像我们的孩子,孩子就像我们的身体。不能善待孩子,可以等同于自虐狂;控制孩子的自然、自由生长,压抑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可以等同于古代用裹脚布捆住自己的脚,导致脚的畸形。

插秧的方式大家都知道,摆两个绳子,然后一颗一颗地插。人很累,腰酸背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退步就是进步”。这种方式在中国可能使用了大概有2000多年,被视为经典的方法。但是现在在广东福建一带,大部分人不再使用插秧了,而是使用另外一种方法——抛秧,就是把秧苗培育好了以后,随便扔。国家科技部和农业部做了一次比对研究,发现抛秧的效能、产量,特别是它的禾苗的分叶能力要比插秧高得多。原来插秧的时候一个青壮年劳动力一天最多能插一亩地,换成抛秧一个十来岁的青少年一天能抛10亩地。不但效能大幅度提高,产量也提高了。其实教育是要从插秧转换成抛秧的形式,这个叫做依靠。不仅仅是相信,要依靠,依靠学生自己来学,老师的作用变成了引导,变成了协助,变成了激发。

中里巴人说,很多长期被疾病困扰的朋友,心中充满了恐惧和卑微感,仅满足于蜷缩在阴冷的小屋,搓手跺脚以求得些许温暖,却没有勇气走到外面去感受阳光。也许担心阳光太刺眼,也许觉得太阳的温暖离自己很遥远,可是要想融化心底的寒冰,要想要脱胎换骨,就必须从黑暗的小屋里走出来,让阳光直接穿透胸膛,点燃心中的炉火。心中的炉火一旦点燃,我们能自行调节阀门,或让其激情四射,或让其温暖如春,那将是我们自己的四季。

教育者首先要先打开自己的心门,然后用自己的心灵唤醒孩子的心灵。幸福和快乐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情感,才会让人觉得那是一种享受,从中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都知道,精神上的富裕才是真的富裕,精神上的快乐才是真的快乐,物质上的奢侈远远比不上精神和心灵上的盛宴。

每个人都有感情,孩子也不例外。相比之下,孩子的真善美常常让大人相形失色。为什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通过情感来达到目的呢?

一位父亲问儿子:“你记忆中最美好的生活片断是什么?”

儿子毫不迟疑地说:“是那个晚上,我参加完童子军聚会,你来接我回家。在路上,你停下汽车帮我捉萤火虫。”

事情如此普通,这位父亲已经不大记得了,却成为儿子最美好的回忆。儿子当时知道父亲很忙,以为不会停车,父亲的行动等于在对儿子说:“我爱你。”

教育应该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应该是感动,应该让孩子在心灵的碰撞中获得成长。当父亲不经意间放开自己与儿子一同嬉戏的时候,这个男孩感受到了爱和快乐。还有一个故事:

友泽是一个贪玩的孩子。一次,老师准备组织学生去郊游,但是下雨了,因此,这次活动被取消了。

友泽感到很郁闷,他怒气冲冲地赶回家。一进门,他甩下书包,一头倒在床上,不说一句话。父亲见了,决定和他谈谈。父亲用手拍了一下友泽:“你看上去很不开心,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吗?跟我说说吧。”

于是,友泽把郊游的事跟父亲说了一下。

父亲听他讲完后说道:“这雨什么时候下不好,偏偏这个时候下。”

友泽紧跟着说:“是啊,为什么现在下呢?”

这时,双方沉默了一会,然后友泽说:“哦,这次不行,可以等到以后再去。”显然,他现在平静了许多。在下午余下的时间里,他再也没有发过脾气。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受到重视。无声的行动有时比话语更重要,更能够体现对孩子的爱和赏识。

爱具有神奇的力量,能使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人,才知道如何善待和鼓励孩子,才能让孩子产生奇迹。

夏季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玛丽出去散步。在一片空地上,玛丽看见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位妇女。那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陪着他的,应该是他的母亲。

小男孩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玛丽从没有见过打弹弓这么差的孩子。那位母亲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上捡起一棵,轻轻递到孩子手中。那孩子便把石子放在皮套里,打出去,然后再接过一颗……

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玛丽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在不停地打。

玛丽走上前去,对那母亲说:“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

他母亲对玛丽笑了一笑。“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玛丽怔住了。

半晌,玛丽喃喃地说:“噢……对不起!但为什么?”

“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

“呃……”玛丽说,“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

“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玛丽沉默了。

过了很久,男孩的频率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

他的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玛丽慢慢发现,男孩打得很有规律,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打一弹,移一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

他只知道大致方向啊!

傍晚的风轻轻袭来,蛐蛐在草丛中清唱起来,天幕上已有了疏朗的星星。那由皮条发出的“噼啪”声和石子崩在地上的“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不过对于男孩来说,黑夜和白天并没有什么区别。

又过了很久,夜色完全笼罩下来,玛丽已经看不清那瓶子的轮廓了。“看来今天他打不中了。”玛丽犹豫了一下,对他们说了声“再见”,便转身向家走去。

走出不远,身后传来瓶子碎裂的清脆声响。

黑暗中最容易滋生恐惧。在黑暗中,什么都看不清,因而引发了害怕与焦虑。现实生活中,需要能穿透黑暗的心灵之光,在爱的世界里,即使黑暗也是光明的,因为有爱,因为有心灵深处的渴望与激励。做家长的,认识到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父母不仅需要照亮自己的人生,还需要照亮孩子的人生。

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他们住着的卧室窗户整天关着,屋内太阴暗,他们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兄弟俩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兄弟两人拿着扫帚和畚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可是等到他们把畚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就没有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妈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

同样的道理,点亮人生并不是依靠外界的力量,最重要的一点是先要打开自己的心门。

心灵之门若是关闭的,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上充满了黑暗,因而心怀戒备和焦虑,生活就暗淡无光而难以继续了。

打开心门,让自己和孩子的心灵充满阳光吧!我的建议是:

拒绝焦躁,教育者需要先打开心门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发脾气的时候,譬如激烈地反驳家长。面对孩子的激进做法,做父母的在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能勃然大怒。这个时候不妨先静下心来想一想:孩子情绪激烈的原因是什么?孩子自以为是的判断是否正确?家长应该在保证自己威严的前提下和孩子一起讨论,分析孩子考虑不周到的地方,帮助孩子打开心结,能够让孩子心服口服,我们不仅帮助了他,同时也保持住了做家长的威信。

善于和孩子情感沟通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如果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再多一些拥抱或者是抚摸的话,会更加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只是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一般只会与孩子进行语言表达,这种交流的方式并不利于交互感情。著名的语言学家艾伯特·美瑞宾经过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中有93%的部分都是通过非语言完成的,他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所以,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感情的沟通才是成功的沟通,如果父母对孩子多一些拥抱、抚摸,甚至是亲昵的拍打几下,会使孩子在智力、情感等方面更加健康。

创造合适的机会和孩子沟通

“孩子,来,让我们谈谈。”如果你的谈话是这样开始的话,结果往往是说话的只有你一个人。父母可以抓住和孩子一起打球、一起去游园的机会,跟他沟通,这个时候往往是孩子滔滔不绝大讲特讲的时候。所以,多创造适合的机会和孩子在一起,能够使孩子打开他的“话匣子”。

不要试图让孩子害怕自己

如果孩子和你顶嘴,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那意味着他长大了。因此,面对顶嘴的孩子,父母要保持冷静,千万不要轻易发火动怒,加剧双方的抵触情绪。要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耐心听孩子把心中的观点讲出来,然后,分析一下孩子说的话是否有道理,变顶嘴为讨论、探讨。如果孩子是正确的,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给孩子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任何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展示他们的所长能给他们带来喜悦和自信。“妈妈,我给你出个脑筋急转弯好不好?”这时即使你已经忙得团团转了,也要接受孩子的建议,并且要配合他说:“这个题目出得真好,你当时能想出结果来吗?”想必这个时候,孩子的心情一定是灿烂无比的。孩子的热情能通过你的分享和肯定,转化成自尊、自信,而这些品质对他们一生的快乐都是最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