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唐诗精品鉴赏
15178900000025

第25章 王昌龄

王昌龄(约690-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他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约开元二十五年(737)秋,因事被贬谪岭南。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以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为多,生前就负盛名。他的七绝与李白并称,被誉为“七绝圣手”。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1]。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2]。

注释:[1]但使:只要。[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人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今内蒙古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鉴赏:这是一首边塞诗歌中的佳作,主要内容是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具体含义历来争议颇多,明代李攀龙、清代沈德潜都有自己的见解。此句以互文的形式歌咏边塞的天地,依然是可爱的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可至今依旧战事仍频。二句写征人未还,也有穿越时空的历史感,诗人所看到的,不是一时一地的出塞将士远去不回,而是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热血男儿悲壮而惨烈的出征场面。有了第一句的时间背景,第二句诗词也就有了更加深厚的历史沧桑感。三、四句借用汉时英勇善战、爱兵如子的“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写出普通老百姓对于良将的渴求,表达了人民希望和平的共同心声。

全诗以浑厚的气势,唱出了雄壮豁达的主旨,气韵流畅,一气呵成,千百年来一直备受推崇。

塞上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1]。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2]。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3]。

注释:[1]空桑林:一作“桑树间”。萧关:宁夏古关塞名。[2]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共:一作“向”。[3]游侠儿:指恃武勇、逞意气而轻生死的人。矜:自命不凡。紫骝:泛指骏马。

鉴赏: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诗由征戍边塞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非战之情。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国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表达得非常彻底。

本诗描摹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之风。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1]。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2]。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3]。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4]。

注释:[1]饮马:给马喝水。[2]平沙:茫茫无际的沙漠。没:落。黯黯:同“暗暗”。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3]长城战:指开元二年(714),唐将杀敌数万,“洮水为之不流”。成:都。[4]蓬蒿:泛指野草。

鉴赏:这首乐府曲和《塞上曲》一样,都是表达作者反战思想的。如果《塞上曲》还是含蓄讽喻的风格的话,那么《塞下曲》就是作者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生活心情的表达了。

此诗是以长城为背景来叙述的,以第一人称,用“我”的视角来描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用水的冰冷刺骨来侧面说明塞外环境的恶劣。风和刀的比喻,在唐人诗歌里多有运用,如“风头如刀面如割”,应该是那个时期诗人们普遍的日常用语。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这两句诗情景交融,很好地写出了作者所见。从“渡秋水”到“见临洮”,写实感很强,朴实无华,信手写来,却感伤至极。“黯黯”两字叠用,通过声音的重复来表达心中的哀怨,实在是入木三分。

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发幽古之思,历来战争不断,白骨成丘,景象凄惨。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将功成万骨枯”,多少征战将士的白骨都被遗弃在莽莽野草之间,多少辉煌的人世功名都掩埋在了那漫漫的黄沙之下!全诗写得触目惊心,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非战思想。

春宫怨

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1]。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2]。

注释:[1]未央:汉宫殿名,借指唐宫。露井:没有盖子的井。[2]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

鉴赏:本诗是一首讽喻诗,虽然明写汉武帝宠新欢、厌旧人,实际却暗暗讽喻唐明皇专宠杨玉环,整日流连于宫闱之中,不理国事。

诗写春宫的哀怨,却无怨语怨字。本诗的前两句秉承王昌龄诗一贯的融和意象于感情之中的特色,“昨夜风开露井桃”,如此良辰美景,过去自己欢宴的未央宫却成了新人的受宠之处。“月轮高”既是写实,又表达了一种不可高攀、可望而不可即的艳羡和落寞心理。卫子夫原来是平阳公主家里的歌女,因美貌善舞,被汉武帝看中,召入宫中,大受恩宠,“新承宠”就是说的这件事情。“帘外春寒赐锦袍”更是用最典型的事例道出了新人受宠之深,在桃李芬芳的阳春季节,“赐锦袍”纯属多余的关心,这看似无聊的举动恰恰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失宠的宫女对受宠的新人的怨恨。同时,也深刻揭示了皇帝整日不理国事,沉迷于宫闱之间的极度荒淫。

这首诗看似无怨,怨至深,看似无恨,恨至长。讽而不俗,讥而不露,深得诗家三味。

长信怨

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1]。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2]。

注释:[1]奉帚句:意为清早殿门一开,就拿着扫帚在打扫。团扇:班婕妤曾作《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2]昭阳:昭阳宫,赵昭仪所居,宫在东方。日影:这里也指皇帝的恩宠。

鉴赏:这首宫怨诗是借咏汉班婕妤之事从而慨叹宫女失宠之怨。班婕妤是班固的祖姑母,初受汉成帝宠幸,后成帝偏宠赵飞燕姊妹,她即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孤伶伶地度过余生。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金殿指明皇太后之处所,奉帚指明落寞的处境,持团扇徘徊指明风韵犹在而心有所不甘。班婕妤曾作《怨歌行》,以秋扇之见弃,喻皇恩之中断。“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古代以日喻君王,这里的日影喻君王的恩宠。昭阳殿即赵飞燕姊妹受宠之地,丑陋的乌鸦尚可飞过殿前,泽被皇恩,而幽闭长信宫的自己却连见皇帝一面也不可能,以黑比白,以丑比美,以人比动物,表达了落寞感伤异常。

本诗用典含蓄、对比奇特、寓意曲折,确实堪称宫怨诗歌的代表作。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1]。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2]。

注释:[1]凝妆:盛妆。[2]悔教:悔使。

鉴赏:这是一首闺怨诗,抒写了一个少妇登楼赏春所产生的心理上的变化。本题是写闺怨,全诗却从快乐的赏春活动写起,以观景转而写悲情,更添全诗的凄凉之意。

诗的一、二句,写的是少妇不知愁,看见春日融融,于是细心化妆,登楼远眺。其实,登楼在中国古代一般多是排忧解愁、抒发感情的活动,少妇登楼赏春,本身就有排解心中幽思的潜意识在里面。“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刺客豫让语),少妇精心化妆却无自己心爱之人欣赏,反喜为悲早已形成。

诗在第三句急转。杨柳在中国古代几乎就是离愁的代名词。和红豆的相思一样,杨柳本身就代表着离愁别恨。正因为如此,不知愁的少妇一见杨柳,潜意识里的思夫之情一下就被激发了出来,“悔教夫婿觅封侯”是多么沉痛的哀伤。在那个时代,男人的普遍心理都是“功名只向马上取”、“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种昂扬的进取精神造就了盛唐的伟业宏图,然而也牺牲了多少闺中怨妇的光阴!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1]。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镇江西北。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鉴赏: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今江苏镇江西北。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丞,此诗为他当时送朋友辛渐所作的两首诗中的一首。

诗歌前两句用寒雨夜入吴地反衬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可以想象,作者是一晚没有入睡,浮想联翩,才能感觉到“寒雨连江夜入吴”的恢弘气势。以这样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画作为铺垫,作者不仅道出了对朋友的真情,而且为即将产生的离别平添了无限的悲凉气氛。“平明送客楚山孤”,孤独的楚山正是作者在朋友行将离去以后的自我写照。孤独的楚山既是写实景,也是王昌龄心灵的外化。作者对于朋友别离的真挚感情隐于字里行间,细读起来,感人至深。三、四句是千古传唱的名句,本来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问候,在王昌龄的笔下,却有了石破天惊的回答。六朝时,诗人鲍照就曾用“清如玉壶冰”来自喻高洁清白的品格。唐时,姚崇、崔颢、李白、王维等诗人都曾以冰壶自勉,表达自己光明磊落、表里如一的品行。诗人当时身处贬谪之中,“一片冰心在玉壶”不仅是对亲友问候的回答,同时也是自己屡遭贬谪而志气不改的情感流露。

王昌龄的绝句历来备受后代推崇,其含蓄优美、深厚绵长的诗歌风格在这首绝句里得到很好的展现。苍茫的江雨、独峙的楚山、不染人间杂尘的冰清玉壶,都有很深厚的内在含义,是和诗人的品格和处境紧密相连的。精美的意象和余韵悠长的诗意,使这首小诗堪称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美的代表之作。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1]。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2]。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注释:[1]苒苒:同“冉冉”,指时间的推移。[2]美人:旧时也指自己思慕的人,这里指崔少府。越吟:语见《史记·张仪列传》,讲越人庄舄为官楚国,病中思念故国,依然发越声。

鉴赏:此诗写赏月忆人,玩月思友。感慨清光依旧、人生聚散无常。“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开篇点出南斋,同时写月初升,“吐”字把月亮的上升和人的赏月心情联系在一起,很有韵味。“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从天上泻下的月光让门前的清水和树木都笼罩着淡淡的轻雾,原来斑驳不一的草木色泽暗淡下来,统一在迷蒙的诗意里。“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阴晴圆缺,月光如一,明净的清辉却见证了多少古今变迁。古人常常为物是人非而感伤,张若虚即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见月怀伤,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心境。“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代写朋友心情,崔少府远在山阴,但想他今夜一定在清江之滨思念故乡吧,用“庄舄显而越吟”(见王粲《登楼赋》)的典故来形容思乡之情,韵味深长。“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第一句作问候语,远在千里之外的老友究竟怎么样呢?第二句赞扬崔少府的诗文,仿佛空气中都飘散着他诗意的馨香,遐迩闻名。

全诗笔不离月,景不离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济,艺术感染力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