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唐诗精品鉴赏
15178900000013

第13章 陈子昂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举进士,为武则天所赏识,官拜麟台正字,后为右拾遗。敢于直谏。曾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圣历初年辞官还乡,被贪婪残暴的县令段简诬陷,忧愤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二岁。陈子昂在诗歌创作上力倡汉魏风骨,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要有真情实感,反对齐梁“逶迤颓靡”的形式主义诗风,并创作出许多有影响的优秀作品,为唐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有《陈拾遗集》。

登幽州台歌[1]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

注释:[1]幽州:古九州之一,今河北省地。幽州台又称蓟北楼,属古燕国国都,故址在今北京西南。[2]悠悠:长久,遥远。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

鉴赏: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陈子昂随武攸宜东征契丹,担任参谋,武攸宜缺少谋略,屡战屡败,陈子昂多次给他提建议,他不但不听,反而把陈子昂降为军曹。雄才大略不得施展,远大抱负徒唤奈何,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为国家大业延揽贤才的故事,以一曲短歌抒发内心的孤独和激愤。

当诗人站在幽州台上,极目广袤的北方平原,天高地阔,他心里想的应该不只是一己的命运和得失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开篇横空出世,一语惊人,突现了茕茕孑立于天地间的清高、孤傲和悲凉。纵览古今,在地球上出现过多少生命,哪一个不是仅仅生活在此时此刻的“现在”?即使在同一个时代,心灵与心灵的鸿沟也无法逾越,茫茫人世,知音难觅,能赏识、理解诗人的人已“前去”,还“未来”。两个“不见”,包含了万千思绪,有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慨,有壮志难酬的孤独寂寞,有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思索之情。

能够永恒的只有天地,只有自然是永恒的,我们都不过是匆匆过客。诗人登楼眺望,想到人生短暂,古人早已面目全非,而天地依然渺远,那种人类个体置身于历史长河的孤独,那种无人沟通的灵魂的孤独,使诗人悲从心生,不由得潸然而泪下。三、四两句借景抒情,直抒物是人非的孤独凄凉与郁郁不得志的伤感之情。

这是一首五言七言交错的古诗,慷慨悲凉,大气磅礴,苍劲有力,全诗紧紧围绕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完全挣脱了形式的羁绊,文意纵横恣肆。诗中的感悟已经跳出了个人的悲欢,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普遍思考,具有超越时空的哲学意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其形式与内容都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大。

送魏大从军[1]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2]。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3]。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4]。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5]。

注释:[1]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老大,即将出征,他是作者的友人。[2]匈奴:本指汉代北方边疆上经常南侵的游牧民族。这里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唐代北方边疆的高丽等部落国。魏绛:春秋时代晋国的谋臣,曾以“和戎”(与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讲和)政策消除了边患。[3]三河道:在“三河”的道路口。古称以黄河为基准,有河东、河内、河南之称,且皆设郡,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游(含其支流渭河流域)一带。六郡雄:本指六郡一带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这一带立过战功的英雄赵充国,后受封地于今川东北南充西充一带。南充、西充本充国县解析、简化而来。[4]“雁山”句:指山西的雁门山,横亘在代州的北面。“狐塞”句:指飞狐塞遥遥地与云中郡相连接。飞狐塞是河北境内的要塞,形势十分险峻。[5]燕然: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

鉴赏:这是一首慷慨壮志的赠别诗。

作者在友人魏大从军时鼓励他学习先贤,立功沙场。

首联写出了唐代北方边境上军情紧急,让人感觉到作者鼓励请缨杀敌而激烈跳动的脉搏,读来震撼人心。首句暗用西汉威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次句又把春秋时消除了晋国北方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这次出征的看法;用英雄的同姓相比,更具说服力和鼓舞力,也表明魏大从军事戎,是御边卫国英雄。

颔联“三河道”写明了送别的地点。送别具体地点是在京城长安。用“三河道”是概指。因《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用“六郡之雄”的赵充国将军来鼓励魏大,意思是我与你分别于三河之中的繁华帝都,彼此心里都不免有些惆怅和依恋;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你要像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语中虽有惆怅,但有着十分雄壮的气概。

颈联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形势的险要。一个“横”字描出了雁门山地理位置的重要,一个“接”字勾画出飞狐塞雄奇险峻的要塞位置。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即“三河道”)的天然屏障。地理位置的重要,关塞山隘的险峻,暗示了魏大此行环境之艰苦和责任之重大。这为尾联作了良好的铺垫。

尾联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西汉将军的姓名,也要在那里刻上我大唐将士,特别是你魏大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和首联遥相呼应,加深了送别之旨;在辞义上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成功。联中典故用的是东汉车骑将军窦宪之事。他曾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直登匈奴后方的燕然山,并在山上刻石记功而回。

全诗有一气呵成之感,充满了奋发向上的激励之情。作者感情豪放激扬,语调慷慨悲壮,英气逼人,读来如闻战鼓轰鸣,气壮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