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生活离不开经济学
15178000000008

第8章 怎样看清经济的大形势——影响经济的十二大指标(3)

个人收入主要反映了居民的收入情况。随着全国经济运行质量提高,人们的个人收入也有较大辐度的增长,近年来银行再度调整利率加上股市缺乏活力,居民从金融和证券部门所得财产性收入减少,在个人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中“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速相对较慢,个人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也相应降低。从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所得税和非税务支出的金额(如捐款、消费、罚款等)之后,得到的是“可支配个人收入”。这个数字比单纯的个人收入更有用,它代表的是每个人可用于进行消费支出或者用来储蓄的货币金额。个人收入能够很好的反映消费者的财务健康状况,它对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以广东居民收入为例,居民收入实际增长与GDP增长变动趋势基本同步。在改革初期高于GDP的增长,GDP的分配向居民倾斜,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多数年份低于GDP的增长,居民最终对GDP的分享逐年减少。

再看居民的可分配收入,改革初期,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所得份额上升,1984年开始呈下降趋势,近两年降势加快,1978——2006年,下降20.6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7个百分点,其中,2004——2006年比重下降了5.7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9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广东人的个人收入与其GDP长期雄踞首富的地位很不相称。不仅是广东,就全国而言,近十年内居民个人收入与GDP之间差距越拉越大,居民只能气喘吁吁望洋兴叹,祈盼有一天自己的收入能够与国家GDP同步前进。

经济学家

林毅夫(lin yifu)

林毅夫1952年生于台湾宜兰。经济学家。曾是第7.8.9届全国政协委员。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1986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1987年获得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2月4日,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正式任命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毅夫为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等。从美国失业率看——失业率指标邻居失业,意味着经济萧条;自己失业,意味着意志消沉。

——杜鲁门

(It's arecession when your neighbour loses his job;It's a depression when you lose your?own.——Trueman Harry S)

失业,是痛苦的,是每个人都不想面对的。失业意味着没有收入,就不能消费,对经济也有一定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失业率高表明国家经济不景气,经济受阻。失业率指标是所有经济指标中最能直接反应经济发展的指标。

CNN记者:尊敬的总统先生,您注意到这几天的新闻了吗?那个十九岁的金发女兵。

总统:她长得很漂亮,怎么了?

CNN记者:她中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就参军了。

总统:欧,我国的失业率降低了。

CNN记者:可是……在战争中她失踪了,可能已经阵亡……

总统:真不幸,让我们默哀三分钟。

………………

总统:好吧,让我们从最不幸的事情中看到它好的一面,我国的失业率又要降低了……

这是一则关于失业率的笑话,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是指失业人口在全部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率,是对闲置中的劳动产能的一种衡量。所谓失业,在我国统计上是这样规定的:在一定劳动年龄内(男的16─50岁,女16─45岁),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而未就业的城镇居民。临时安排了工作,劳动收入达到最底一级工的收入水平,或虽无职业,但不要求就业者,不算作失业人员。失业率是就业形势中最重要的因素。失业率也是经济发展好坏的标志。失业率的上升,意味着经济受阻;失业率下降,则意味着经济发展势头增强。

通过该指标可以判断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人口的就业情况。失业率数字反映的是经济的整体状况,它被称为所有经济指标中的“皇冠上的明珠”,因为它是经济活动中最为敏感的月度经济指标。一般情况下,当失业率下降时,就代表整体经济健康发展,也利于货币升值;当失业率上升时,便代表经济发展缓慢或开始衰退,更不利于货币升值。另外,失业数字是就业数字的反面,就业数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非农业就业数据。非农业就业数字为失业数字中的一个内容,该内容主要统计的是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工作职位变化情况,它能反映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与增长,如果数字减少便代表企业减低生产,经济衰退。当社会经济较快时,消费自然随之增加,消费性以及服务性行业的职位也就增多。当非农业就业数字加大时,理论上对汇率发展十分有利;反之则相反。从失业率数据的月份报告变化中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动向。

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是495万人,而实际就业的人数是351万人。虽然比2006年同期增加54万人,但是仍有大约144万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这是一则来自《北京晨报》的消息。来自教育部的信息显示,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再加上2007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将超过600万人。每年国家公布的大学生当期就业率为70%左右,如果持续维持这一就业率,今年不能如期就业的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80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国际劳工组织就业报告中称,全球的登记失业率为1.22%,而我国竟占世界的二分之一,失业率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失业率数据的确定

失业率是就业数据报告中最重要的数值,人口的就业与失业对收入和支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失业率下降时,就业人数呈上升状态意味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失业这个因素会让消费者改变消费水平,减少支出,试想,一个人没有了收入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某一天没有饭吃。就业形势调查也是劳动力的调查,调查对象是16岁以及16岁以上的人口,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在调查就业人口(包括下岗再就业)和失业人口的情况。先来了解下这两种人口的定义:

所谓“就业人口”,又称在业人口,指的是适龄劳动人口中从事一定的有益于社会的劳动或经营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人的那一部分人口。凡是在调查时或在调查前的一定时间内,有工作并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均应视为在业人口。在业人口包括在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企业或单位就业的固定工或临时工。

“失业人口”又称“无业人口”,是指在调查期限内未从事工作的人口,包括主动暂停工作和被动下岗的人口。另外失业人口还包括:“一月失业期”失业人口,例如在商家在旺季时雇佣临时劳动力参与工作,而在淡季时辞退的人口;还包括建筑工人、景观维护人员、环卫工人等。“摩擦性失业”指的是临时性工作的人员在换工作的过程中从上一份工作到下一份工作开始的这一段时间所处的状态。“结构性失业”指的是新技术或其它创新活动所带来的经济结构重组活动导致的人口失业。“周期性失业”指的由于经济变化,市场需求滑坡,企业解雇的部分人员。在以上的这些失业人口中,一些人认为可以找到新的工作,而一些人为此放弃了找工作,他们将被视为“失意劳动者”或“丧失信心劳动者”,如果这种失意劳动者的数量上升,也意味着国家经济进入疲软状态。

人们对于劳动力市场状况的评价都是借助失业率来判断的。那么失业率又是如何计算的呢?根据法定劳动年龄的规定,城镇居民具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的这部分失业人数,除以就业人数加失业人数之和乘以百分数。

城镇就业人数,指在城镇范围内,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人员(包括:全部职工、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劳动者、其他社会劳动者)。

深层含义是什么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出现劳动力过剩,失业率上升现象,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生活中最为紧迫的问题。而且,近年来GDP的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力不断下降,80年代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就业增长0.32个百分点,而目前还不足0.1个百分点。据有关专家估计,今后10年,我国劳动人口总人口的比例还会持续上升,只有到2018年以后才会下降。因此,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高失业率将与长失业期并存,就业弱势群体将持续扩大。不仅仅是工人,而且具有高知识、高学历的大学生群体也开始出现失业现象。

经济学家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1883年6月5日生英格兰的剑桥1905年毕业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获剑桥文学硕士学位。长期担任《经济学杂志》主编和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1929年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1942年晋封为勋爵,1946年剑桥大学授予其科学博士学位。发表的著作有:《印度通货与金融》、《概率论》、《和平的经济后果》。

一头猪搅热通胀——消费者价格指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们突然发现CPI,这个不起眼的数字,居然和自己每天花出去的“银子”息息相关,CPI的涨跌,牵动着越来越多人的心。可是,这个CPI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现在我们就把CPI放到阳光下。

从2007年起至今年,全民一直在进行一场赛跑,结果总是被对手落下后面,跑了一年多,还未跑赢,对手如此强大,对手是谁?原来对手是一只飞奔的“猪”,猪肉上涨如此快,老百姓都快吃不起猪肉了,猪肉白菜馅的饺子,就快只剩下白菜了。通货膨胀严重,使不识字的老太太都会说CPI,也许她们不懂CPI的意思,但是她们却明白CPI高了口袋里的钱买来的东西就少了。这只猪发力狂奔,再加上脚底“抹油”,难怪有人感叹,“跑过刘翔难,跑过CPI也不容易”。

这是我国经济现如今面临的问题,CPI指数上升,人们生活成本就会提高,金钱实用价值会随之下降,通货膨胀下,以前100元能买的东西,现在要花100多元才能买得到。每天的生活中都与这个词有关,肉价涨了,菜价涨了,煤气涨了……CPI的涨跌,牵动着越来越多人的心。那么CPI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全称为Consumer Price Index),简写为CPI,它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的一种指标,通常作为判断通货膨胀水平的依据。它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

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就意味着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就意味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存在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对一国的经济来说属于正常现象,不过通货膨胀长时间得不到抑制,就有可能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问题,有可能导致经济箫条。因为生活成本提高后,金钱的购买力就会下降,也就是说,一年前赚取的一张100元纸币,今日只可以买到价值80元或90元的货品及服务。

CPI数据是如何确定的

首先,国家统计局规定将日常生活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作为统计的对象,如食品、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及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等八类,共263个基本分类,约700个规格品种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以确立CPI指数,国家统计局还规定全国各地CPI指数关注的项目须完全一致。也就是说,无论在北京还是新疆,统计CPI数据时采用的商品种类是一模一样的。

其次,确定CPI的权数。权数是指居民消费用在各类商品或服务项目的支出额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国家统计局编制CPI所用权数,是依据全国12万户城乡居民家庭调查资料中的消费支出构成确定的。

再次,CPI指数统计开始采价,调查人员要深入市场,采集相关商品及服务的具体价格。调查员对那些和居民生活紧密相联、价格变动频率快的商品(鲜活商品,如猪肉、蔬菜、水果等),至少每5天调查一次价格;粮食、油脂、烟酒饮料、餐饮业及其它衣着类商品价格每10天调查一次;一些商品或服务项目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定价的,也要每15天调查一次。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国家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在全国确定了5万多个调查网点。共有3000多名专职物价调查员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农贸市场和商店现场采集价格资料。所得到的这些数据都是CPI的统计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