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眼睛要看事物,一定是两眼顺着活动的,根本的原因是大脑指挥得当。因为人的每个眼球后面,都联结着6条“眼外肌”,这6条眼外肌的另一端连接着大脑,全受大脑的统一调用和指挥。每当我们在工作或思考的时候,需要观察某一个方向时,眼外肌本身没有支配权,它们必须及时向大脑发出信号,大脑就把指令立即反馈给眼外肌,眼外肌马上就对眼球行使自己的职能。好比眼睛要向左边看,那方向接近左眼球,大脑得到信息后,即给左眼球的外直肌发出指令,令它向左外方继续转动,以至达到所看的物上,同时为了密切配合眼球的外直肌继续向左外方活动,令右眼尽力缩短两者视距,因为要右眼球的内直肌收缩,让两个眼球齐力为左视发出协调的力量来,由此,两个眼球就一顺坡地向左使劲出力。在这种情况下,人也就在极不在意中两个眼球一起转动了。
在我们正常的生活条件下,几乎不可能看到一人眼球在工作的时候不一起动,除非其中一个眼球的6条眼外肌有了毛病,不能直接与大脑相联结,或者产生了故障。还有,我们有时候会看到有种所谓对眼的人,假若要左视,在眼球向左外转动,外直肌作了收缩,可眼球却不向左外转动,或者只移到眼眶的中间,本来它的内直肌应该收缩,可是在大脑的指令下,内直肌却不收缩,或者微收缩,这样两个眼球的行动就不十分统一了。所以,有对眼症的人,并不是眼睛和眼球本身有毛病,而是连接大脑的某条眼外肌失去了某种功能,对此眼科医生就要着手调理某条眼外肌了,治疗由此也困难些了。
眨眼的秘密所在
世界上所有的人,只要活着,都要眨眼睛,可是人们对眨眼的秘密,却很少知道。其实,我们对这样的基本常识,应该有所了解和把握。
每天,一般正常的人,平均要眨眼15000多次,在不到1/10秒中,人就要眨1次眼。为什么要眨呢?原来眼皮是人身上最薄的皮肤,它为了给透明的眼角膜抹上一层水质,好使暴露在外的眼球不干涩,一直保持着一定的湿润,同时,假若有什么不卫生的东西或损害眼球的飞虫进了眼中,眨眨眼,或用眨眼送来的水质揉洗揉洗,好排除眼内的脏物,让眼睛内部始终保持洁净,使眼睛的视力,长期维护在最好的条件下,长期确保健康。
眨眼,不只有这样的功能,它还是人们的一种心灵反应。通常人们都说,眼睛是人的心灵窗户,这是极为正确的科学说法。所以,我们的眨眼,可以算作是心灵反应的具体表现。
当今的科学家们用红外线,电极等设备测量,发现眼皮运动与大脑思维是紧密连接的。为什么我们在专心致志的思考时或在精力集中时受惊,和轻松闲聊时,眨眼的次数不一样呢?轻松闲聊时,我们每分钟眨眼大约12次,思考或受惊时,眨眼次数就只能为其1/2。由此,飞机驾驶员正在驾驶时,比身边坐的其他飞行员眨眼就要少一半。汽车司机在繁华市区开车,其眨眼的次数也大大少于在郊外或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次数。在电视台屏幕上工作的同志,不管是电视播音员还是节目主持人,尽量要求他们少眨眼,原因也是眨多了给人心慌和心乱之感。要是训练自己少眨眼,会给人安详、沉着、稳健的感觉,这样效果就会很好。所以,眨眼的秘密是深藏着人们内心中的情绪和期望,人们的心态往往在眨眼中控制不住地流露出来。一些搞外交活动或做侦察工作的人,必要时戴上墨镜,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能暂时遮盖眨眼的速度以及在眨眼中反映出来的种种迹象。这样,我们可以更自在的工作。
疾病因何而起
下一次当你在餐馆用餐后因为食物中毒而生病时,别忙着指责厨房里不可靠的卫生状况一也许罪魁祸首就是某个和你一起就餐的人。
英国科学家提出的证据表明,一个呕吐的就餐者能使整个餐馆里的人受到传染。他们说,看上去人的呕吐物能够特别有效地传播病毒。
最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周刊报道说,1998年12月,公共卫生专家调查了英国北部城镇德比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当时126名顾客在当地一家旅馆的6张桌子上就餐。在用餐过程中,一位妇女突然呕吐,服务员马上清理了污物,人们继续用餐。
但3天后,其他用餐的人也开始生病。总共有52人出现了发烧、恶心、呕吐或腹泻等各种症状。
专家对厨房进行了严格检查,但没发现什么问题一而当科学家们查看就餐者的座位安排时,真正的感染原因开始浮出水面。
科学家发现,在和那位感觉不适的妇女同桌的用餐者中,有90%的人后来声称自己食物中毒。而在另外几桌的就餐者中,受传染的几率与他们离呕吐者的距离有明显联系。
在与那位妇女邻桌的用餐者中,超过70%的人生了病,而在靠餐馆另一头的餐桌用餐的人当中,生病的比例只有25%。
这次食物中毒的元凶是一种常见的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病毒。这种病毒也许就是那位妇女带进餐厅的。
当她感觉不适而呕吐,呕吐物中的传染源就通过空气传播布满了整个餐厅。
研究人员说,充满了病毒的呕吐物也许是另外许多神秘的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
他们补充说,为了预防传染,餐馆的服务员也许需要清洁更大范围的地方,而不像现在这样仅仅把呕吐者身边的地方打扫干净。
肥胖之谜
医学家们把超过标准体重15%的人称为肥胖者。普遍认为,肥胖不利于健康。所以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衣带变长,寿命变短”。有统计表明,如果超过正常体重8~10公斤,其中将有20~25%的人要减少寿命;如果超过20公斤,大约有50%的人减少寿命;如果一个人超重20~30%,那么他将减少寿命4年。更有人认为,40~45岁,体重增加1磅,死亡率增加1%;肥胖男子的死亡率比正常体重的男子要高80%,低于正常体重的人,死亡率最低。因为肥胖增加心脏的负担;大腹便便,膈肌活动不好,影响呼吸功能;肥肠满肚,容易出现便秘、鼓肠和痔疮。厚脂不利于皮肤散热,因而出汗增多,消耗体力。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冠心病等,也容易在肥胖的基石出上发展。
然而,1982年5月20日,《健康报》刊载一篇文章说:美国老年学家,国家老年问题研究所所长恩德列斯教授对600万人进行了40次调查,发现加利福尼亚州77岁的老年人,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20%的死亡率最低。在芝加哥的一次调查表明,寿命最长的是那些超过正常体重25~30%的人。认为肥胖并不损害健康的人说,胖人比瘦人更经得起疾病的消耗,更能忍受对癌症等疾病的化学疗法。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基思博士以欧、美、日等国12000人为对象,分析了过去20年间的数据,得出了“只要不是高血压,肥胖并无害处”的结论。
所以,大家大可不必为胖一点或瘦一点而忧心忡忡,大伤脑筋。然而,过度肥胖无论从仪表上,健康上或工作上都十分不妙,所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当今世界,肥胖已成了不少西方国家的社会病。据德国营养协会报告,55%的德国妇女和47%的德国男子患肥胖症。为了研究肥胖的秘密,日本等国成立了专门的肥胖研究会,英国的约翰。利贝公司还出版了《国际肥胖杂志》。这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专门研究肥胖的杂志。到现在为止,已召开5次国际肥胖会议研究和探讨肥胖的秘密。
那么,肥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对绝大多数肥胖者来说,真正的原因正是吃得太多而活动太少。
现在世界上最胖的人是奥地利的阿尔伯特·佩尔尼奇。他出生于格拉茨城的格拉特科恩,今年30岁,体重399公斤,打破了世界胖人的最高纪录,所以被英国圭内斯出版社列入《世界奇闻》一书。他坐的椅子用坚实木料特制而成,重达100公斤,坐板有1米多宽。他坐在椅上睡觉,如果躺倒,就无法再坐起来。他住在二楼,为了从楼下爬到楼上,需要4个小时。
阿尔伯特的食量大得惊人。每天早餐,他要吃8只大面包,1公斤可乐,外加香肠和奶酪等辅助食品。他母亲每月的退休金为6500先令,几乎全用作他的饭钱。
科威特最重的胖子哈利勒·易卜拉欣也是个食量特大的人。他现年36岁,体重320公斤。每顿早餐,他要吃15个煎蛋,5个大饼和许多干酪。全天要吃半头羊,两打鸡蛋,10个馅饼,几公斤大米,蔬菜和其他食品。
可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吃得很少却仍然很胖,而有些能吃能喝,食量特大的人却能保持很好的体形,这使吃得多、活动少就会发胖的传统理论受到挑战。佛蒙特大学临床研究中心的一些研究人员在对成年人进行观察研究时,也得出与传统观点不太相符的结论。15年来,这个研究中心雇用一些健康、胖瘦正常的志愿者,让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吃经过处理的高热量食物,以研究过度肥胖的起因。起初,他们相信食物摄取的多少能精确地调节体内脂肪积存的多少。所以这些志愿者若要增加1磅脂肪,就得多摄入3500卡热量的食物。专门食堂为他们配膳,1日4餐,研究人员细心地记录下他们每天的食量和体力活动情况。结果出乎所料,这些人在增重和保持重量的功能上差别相当悬殊。
一些吃得多,增重快,被称为“容易吸收的人”,很快就变得像常见的那种肥胖症病人。相反,其他人为了增重,就得加大食量。有些人为了胖一点甚至把每天的热量摄入增至6000~8000卡,远远超过正常摄入量。
根据这种情况,研究者认为,瘦人的新陈代谢系统能自动调节他们所摄入的热量变化。
当这些人吃得过多时,新陈代谢系统就加快速度,从而烧掉多余的热量。但是,这个新陈代谢系统也能以相反的方式起作用。有人为了减肥而减少热量的摄入,但他们的新陈代谢频率也随之减慢,把这较少的热量全部转为燃料,限制饮食的计划也随之告吹。
一些肥胖者有在超热量面前新陈代谢系统不能起动的毛病,从而可能使所有热量转化为脂肪积存在体内。为了检验这个推测,他们找来一组胖子和一组瘦子做实验,给每人每天1000卡的超热量饮食。结果,瘦子组的静止新陈代谢率增高,而胖子组却没有变化。瘦人烧掉了许多过剩的热量,胖人却把超热量转化成脂肪。
决定胖瘦的另一个因素,是遗传基因。因为不同的人在诞生时体内的脂肪细胞数是不同的。婴儿期以后,脂肪细胞数目一般不再增加。所以,体内脂肪细胞多的人,成年后发胖的可能性就大。
另外,英国伦敦圣乔治医院的米·斯道克等人发现,人体内有两种脂肪细胞,一种是使人肥胖的,数量较多的白色脂肪细胞;另一种是利用人体剩余热量,保持体温,数量较少的棕色脂肪细胞。胖子身上,前者较多,后者甚少,这就使得该利用的剩余热量利用不了,被白色细胞吸收,变成脂肪,增加了体重。
某些肥胖者把摄入的超能量转化为脂肪,也主要是遗传基因。这可以追溯到我们的祖先。他们在连年灾荒的恶劣条件下得以生存,可能靠在食物充足的年景体内积存脂肪的功能。
但是到了吃喝不愁的今天,他们中的80%便成了肥胖人。
美国卫生研究所的科技人员把一种叫诺特莱克松的药喂给肥胖的小白鼠吃,果然使小白鼠减少了体重。他们认为,动物体内的内啡呔有调节食欲的功能,这种药能阻滞内啡呔在体内的作用。至于对人体的实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也有人发现胖子体内的ATP酶不履行职责,本来它应该调节细胞内外钾、钠平衡并使能量充分利用,不至过剩。当它“渎职时”,过剩的热量就变成了脂肪。英国学者也发现体内细胞中缺乏ATP酶的小鼠,吃正常小鼠仅能维持生命的食物后,体重居然大大增加。因为这种酶是细胞产能过程中的催化剂。缺少这种酶,细胞产生的热量就会大大减少,大部分食物都变成脂肪。
为了减肥,首先要减少食物的摄入量。因为肥胖的出现乃是每个脂肪细胞中脂肪堆积量的增多。在节食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循序渐进,节食的幅度切不可太大,否则会影响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博士罗尔·伍尔福德总结了前人减肥失败的教训,决定逐步减低摄入量,过4个月后,再按实际步骤进行。即使这样,2年仅减了6磅。
其次,饮食制度的适当与否,也与发胖有关。近年来营养学家们的一系列研究证明,三餐食量的分配是很重要的。同样的食物,如果早餐吃得少,晚餐吃得多,人就发胖。如果早餐吃得多,晚餐吃得少,人就较瘦。所以,正确的吃法是:早餐饱,中餐好,晚餐少。早饭吃饱,既可使全天精神饱满,又可防止午餐晚餐过饱而发胖。所以,减肥的人特别要注意吃好早餐。
为什么有的人减少了食量,却没有达到减肥的目的呢?这是因为,胖人在减食之后,往往感到疲倦而懒得运动,身体的基础代谢水平也不断降低,结果热量支出减少,脂肪堆积如故。所以,减食的同时,必须加强运动,有资料说明,跑步20分钟,消耗的是体内现存的热量,要使脂肪转化为热量释放出来,必须跑20分钟以上。可见,一定的运动量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