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景岳全书
15174900000216

第216章

宙集·古方八阵

热阵

(仲景)理中丸 即名人参理中汤。治太阴即病,自利不渴,阴寒腹痛,短气咳嗽,霍乱呕吐,饮食难化,胸膈噎塞,或疟疾瘴气瘟疫,中气虚损,久不能愈,或中虚生痰等证。

人参 白术(炒) 干姜(炒) 炙甘草(各三两)上四味,捣筛为末,蜜丸,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根据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原论加减法,详在霍乱门述古条中。宾按:上方两数,乃汉时权度,今后世所用,惟每味数钱,而甘草半之,酌宜可也。

附子理中汤 治证如前,而中气虚寒,腹痛甚者。又或入房腹痛,手足厥冷,或食冷犯寒等证。

即前方加制附子一、二、三钱,随宜用之。其有寒甚势急者,不妨生用,或炮用亦可。

外科附子理中汤有芍药、茯苓,无甘草、干姜。

附子理中丸 治阴寒肾气动者。

即前附子理中汤去白术,炼蜜丸服。

理中加丁香汤 治中脘停寒,喜辛物,入口即吐即哕。

即前附子理中汤加丁香十粒,甚或兼痛者,可加至一、二钱。若以理中加木香,即名木香理中汤。

加味理中汤 治脾肺俱虚,咳嗽不已。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陈皮 半夏 干姜 细辛 北五味(等分)上咀。每服三钱,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食远服。

《局方》胡椒理中汤 治肺胃虚寒,气不宣通,咳喘逆气,虚痞噎闷,胁腹满痛,短气不能饮食,呕吐痰水不止。

白术(五两) 干姜 炙甘草 胡椒 良姜 荜茇 陈皮 细辛 款冬花(去梗,各四两)上 咀。每服五、七钱,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或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温酒、米饮任下,无时,每日二服。

《选方》八味理中丸 治脾胃虚寒,饮食不化,胸膈痞闷,或呕吐泄泻。

人参 干姜(炒,各一两) 白术(四两,炒) 白茯苓 麦芽(炒,二两) 甘草(炙) 神曲(炒)砂仁(炒,各一两半)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一钱。空心服一丸,姜汤嚼下。

枳实理中丸 治伤寒寒实结胸。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干姜(各二两) 枳实(十六片)上为细末,炼蜜丸,鸡子黄大。每服一丸,热汤化下,连进二、三服。

理中化痰丸 治脾胃虚寒,痰涎内停,呕吐少食,或大便不实,饮食难化,咳唾痰涎。

此中气虚弱,不能统涎归源也。

人参 白术(炒) 干姜(炮) 茯苓(各二两) 炙甘草(一两) 半夏(制,三两)姜汤煮面糊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汤送下。

治中汤 治脾胃不和,呕逆霍乱,中满虚痞,或泄泻。此即理中汤加青皮、陈皮也。

人参 白术 干姜(炮) 炙甘草 青皮 陈皮(等分)上每服五钱,水煎服。如呕,加半夏。

丁香温中汤 治同前。

即前治中汤加丁香、去半夏。

《良方》温胃汤 治忧思结聚,脾肺气凝,元阳受损,大肠与胃气不平,胀满上冲,饮食不下,脉虚而紧满。

附子(制) 浓朴 当归 白芍药 人参 甘草(炙) 陈皮(各一钱) 干姜(炮,一钱) 川椒(去合口,炒出汗,三分)水一钟半,姜三片,煎一钟,食远服。

(东垣)温胃汤 治服寒药多,致脾胃虚弱,胃脘痛。

白豆蔻 人参 泽泻(各三分) 益智 砂仁 浓朴 甘草 干姜 姜黄(各四分) 黄 陈皮(各七分)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半盏,食前温服。

(仲景)四逆汤 又名通脉四逆汤。治伤寒阴证自利,里寒外热,脉沉身痛而厥。

甘草(炙,二两) 干姜(炮,三两) 附子(一枚,破八片,生用)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二次温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加人参一两。

(仲景)四逆加人参汤 治伤寒恶寒,脉微而复利。即于前方内加人参一两。

(仲景)四逆加猪胆汁汤 治伤寒吐下后,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脉微欲绝者。

即于四逆汤内加入猪胆汁半合。

(仲景)茯苓四逆汤 治伤寒汗下后,病仍不解,烦躁者。

茯苓(六两) 人参(一两)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七合,日三服。

茱萸四逆汤 治厥阴中寒,小腹痛甚。

吴茱萸(汤泡) 附子(炮) 干姜(各二钱) 炙甘草(钱半)水一钟半,煎七分,热服。

(韩氏)茵陈四逆汤 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

茵陈(二两) 炙甘草(一两) 干姜(炮,两半) 附子(一个,炮,作八片)上分四帖,水煎服。

(仲景)当归四逆汤 治伤寒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或下利脉大,肠鸣者,虚也。及其人内有久虚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各三两) 甘草 通草(各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四逆散 方在散阵。治阳邪亢热,血脉不通,四肢厥逆。

(仲景)附子汤 治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并治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

附子(二枚,去皮,破八片)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 茯苓(各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三因》附子汤 治风寒湿痹,骨节疼痛,皮肤不仁,肌肉重着,四肢缓纵。

附子(生) 白芍药 桂心 甘草 白茯苓 人参 干姜(各三两) 白术(一两)上 咀。每服四钱,水煎服。

生附汤 治寒湿腰痛。

附子(生用) 白术 茯苓 牛膝 浓朴 干姜 炙甘草(各一钱) 苍术 杜仲(姜炒,各二钱)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参附汤 方在补阵。治元阳不足,喘急呃逆,呕恶厥冷等证。

(仲景)术附汤 方在补阵。治中寒中气不足,逆冷,痰盛,口噤等证。

附汤 方在补阵。治气虚阳弱,虚汗倦怠。

《济生》术附汤 方在补阵。治寒湿腰冷重痛,小便自利。

《金匮》桂枝附子汤 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各破八片)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温三服。

《金匮》白术附子汤 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虚浮而涩,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枝,此方主之。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甘草(炙,一两)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日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金匮》甘草附子汤 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此主之。

甘草(炙) 白术(各二两) 附子(二枚,炮,去皮) 桂枝(四两,去皮)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后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良方》姜附汤 治霍乱转筋,手足厥冷,或吐逆身冷,脉微急,用此药救之。此即仲景干姜附子汤。

干姜(一两) 附子(一个,生用)上每服半两,水煎。外科姜附汤有人参、白术。

生姜附子汤 治岭南瘴厉,内虚发热,或寒热往来,呕痰吐逆,头疼身痛,或汗多烦躁引饮,或自利小便赤,兼主卒中风。

附子(一枚,如法制,分四服)上每服水一钟,生姜十片,煎六分,微温服。

干姜附子汤 治瘴毒阴证发热,或烦躁,手足冷,鼻尖冷,身体重痛,舌上胎生,引饮烦渴,或自利呕吐,汗出恶风。

大附子(一枚,制,分四服)上每服加炮干姜二钱同煎,温服;热甚者,冷服。

《宝鉴》羌活附子汤 治呃逆。

羌活 附子 干姜(炮) 茴香(各一钱) 木香(五分)水钟半,枣二枚,煎服。《三因方》木香作丁香。

(仲景)芍药甘草附子汤 治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

芍药 甘草(炙,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切八片)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温服。

《活人》附子八味汤 治气虚中寒,香港脚等症。

附子(炮,去皮脐) 人参 干姜(炮) 芍药 茯苓 甘草(炙) 桂心(各二两) 白术(四两)上每服五、七钱,水一钟半,煎七分,食前温服。又方去桂心,加干熟地黄三两。

六物附子汤 方在外科。治四气流注太阴,四肢骨节烦疼,浮肿,小水不利。

小建中汤 方在补阵。治虚劳里急,腹痛失精,四肢酸疼,咽干口燥等证。

《局方》大建中汤 方在补阵。治阳虚气血不足,腰脚筋骨疼痛。

八味大建中汤 方在补阵。治中气不足,厥逆呕吐,挛急阴缩,腹痛虚火等证。

三建汤 治元阳素虚,寒邪外攻,手足厥冷,六脉沉微,大小便数滑,凡中风潮涎,不省人事,伤寒阴证,皆可用之。

大附子 大川乌 天雄(各制用,三钱)上用水二钟,姜十片,煎一钟,不拘时,或温服,或冷服。自汗加桂、浮小麦;气逆加沉香;胃冷加丁香、胡椒。

(仲景)炙甘草汤 一名复脉汤。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炙甘草(四两) 生姜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人参 阿胶(各二两) 生地黄(一斤) 麦冬(去心,半斤) 麻子仁(半斤) 大枣(十二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内胶烊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仲景)桂枝甘草汤 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顿服。

(陶氏)回阳返本汤 治阴盛格阳,阴极发躁,渴而面赤,欲坐泥水中,脉则无力,或脉全微欲绝者。服后脉微出者生,顿出者死。

人参 制附子 炮姜 炙甘草 五味子 麦冬 陈皮 腊茶面戴阳者,下虚也,加葱七茎,黄连少许,用澄清泥浆水一钟煎之。临服入蜜五匙,顿冷服之,取汗为效。

华佗救脱阳方 治寒中三阴,口噤失音,四肢强直,挛急疼痛,似乎中风,及厥逆唇青,囊缩无脉,或卒倒尸厥脱阳等证。

先急用葱白一握,微捣碎,炒热,用布包熨脐下,以二包更替熨之。甚者仍灸气海、关元二、三十壮。脉渐出,手足渐温,乃可生也。

次用附子一个,重一两者,切八片,白术、干姜各五钱,木香二钱,同用水二钟,煎一钟,候冷灌服,须臾,又进一服,或煎服回阳等汤。

(仲景)旋复代赭石汤 治伤寒若汗或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

旋复花 甘草(炙,各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切) 代赭石(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仲景)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治发汗后腹胀满。

浓朴(去皮尖) 生姜(切,各半斤)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炙)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简易》十味锉散 治中风血弱,臂痛连及筋骨,举动艰难。

附子(三两,炮) 当归 黄 (炙) 白芍药(各二两) 川芎 防风 白术(各两半) 肉桂(一两)熟地 茯苓(各七钱半)上 咀。每服五、七钱,水钟半,姜八片,枣三枚,煎八分,食后、临卧服。

《奇效》芎术汤 治寒湿头痛,眩运痛极。

川芎 附子(生,去皮脐) 白术(各三钱) 桂心(去皮) 甘草(各一钱)水一钟半,生姜七片,枣二枚,煎八分,食远服。

正元散 治眩晕阳虚。

红豆(炒) 干姜(炮,各三钱) 人参 白术 炙甘草 茯苓(各二两) 附子(炮,去皮脐)川芎 山药(姜汁炒) 乌药 干葛(各一两) 川乌(炮,去皮脐) 肉桂(各五钱) 黄 (炙,两半)陈皮(二钱)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钟,姜三片,枣一枚,入盐少许,煎服。

《金匮》生姜半夏汤 治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煎半夏取二升,纳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病止,停后服。

《金匮》半夏干姜散 治干呕,或吐逆痰延。

半夏(制) 干姜(炙,等分)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用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 ,顿服之。

(仲景)甘草干姜汤 治少阴伤寒,小便色白,吐逆而渴,动气因下反剧,身虽有热反倦,及肺痿吐涎沫而不咳,口不渴,小便数,遗尿,肺中冷,土虚不能制下,眩晕,多涎唾等证。杨仁斋曰:治男女诸虚出血,胃寒不能引气归元,无以收约其血者。《良方》名姜草汤,治阴盛于阳,寒而呕血。

甘草(炙,四两) 干姜(炮,二两)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仁斋曰:等分,每服三钱,食前煎服。

橘皮干姜汤 治恶心呕哕。

人参 干姜 肉桂(各一钱) 陈皮 通草(各钱半) 甘草(五分)水一钟半,煎八分服。

《金匮》橘皮汤 亦名生姜橘皮汤。治干呕哕,若手足厥者。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万氏)橘皮汤 方在痘疹。行滞消痰,止呕吐。

《金匮》橘皮竹茹汤 治哕逆。

橘皮(二斤) 竹茹(二升)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大枣(三十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半夏汤 方在和阵。治呕吐及心下有饮者。

《三因》丁香散 治呃逆。

丁香 柿蒂(各一钱) 炙甘草 良姜(各五分)上为末。热汤点服二钱,不拘时。

丁香煮散 治翻胃呕逆。

丁香 石莲肉(各十四枚) 北枣(七枚,切碎) 生姜(七片) 黄秫米(半合,洗)水一碗半,同煮稀粥,去药啜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