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15168000000034

第34章

宋朱子撰。不题名。前列治平四年御制《通鉴序》、《奖谕诏书》,司马温公《进书表》与范梦得《论修书帖》、《通鉴目录序》、《举要补遗序》。朱子自作《序例》。目录後有“武夷詹光祖重刊於月崖书堂”一行。卷一与卷五十九後俱有“建安宋慈惠父校勘”一行。张月霄氏谓惠父即编《提刑洗冤集录》者,为淳祐间人,遂定为淳祐刊本。是书即月霄所藏也。每半叶十行,行十六字。目用双行,行廿二字。“匡”、“恒”、“贞”、“侦”、“朗”、“桓”、“完”、“构”、“慎”字皆阙笔。字画清朗,楮印如新,与所藏《资治通鉴》本相似,可谓双璧矣。(卷首有“御史之章”、“季振宜印”、“沧苇”、“乾学徐健庵”、“天官冢宰”诸朱记。)

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元刊本)

是本板印精好,不减宋刻,惜原序已失。旧为杨五川《万卷楼》藏书。(卷首有“杨梦羽氏”朱记。)

大事记十二卷通释三卷解题十二卷(旧钞本)

宋吕祖谦撰。案:“成公自序,谓作於淳熙七年,又二年即殁,故序云,起春秋迄五代,卒未成书,仅至汉武帝征和三年而止。成公长於史学,朱子最称此书,谓其精密。门人不敢赞一辞,故无人续成之。至明王氏祎始有《续编》行世,然未能餍读者之意也。

纲目分注发微十卷(钞本)

题:“从政郎安吉州安定书院山长刘国器撰。”自序谓,温公因旧史以纪事,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朱子则言必证其事,事必验其实,理虽莫要於纲,而尤详於目。故大书“以提要分注以备言”,刊落浮辞,约归至理,因以己意阐明其故,洵足推见朱子作书之微旨矣。诸家书目俱不载,惟见《文渊阁书目》。此由丛书堂本传录。

资治通鉴纲目集览五十九卷(元刊本)

元王幼学撰。案:幼学之行卿,望江人,学宗程、朱。至元间,躬耕慈河之坂,与学者讲道不辍,人称慈湖先生。自序谓编始於大德己亥,迄延祐戊午,积二十年,七易稿而成。後来陈济有《集览正误》,瞿佑有《集览镌误》,纠正颇多。弘治间,莆田黄治中取其书,与尹氏《发明》、刘氏《书法》、徐氏《考证》、陈氏《正误》、冯氏《质实》、《汪氏》考异散入《纲目》各条下,而是书遂无专刻矣。此犹初刻,原本有朱子原序,幼学自序。序後有墨图记八分书二行云“岁在上章敦牂孟夏魏氏仁实书堂新刊”。

编年通载四卷(影宋残本)

题:“起居舍人直集贤院同知审官西院事兼判史馆臣章衡上进。”前有元祐三年建安章序、衡《进书表》。原书始帝尧迄宋治平丁未,今存者止於吴太康庚子。明《内阁藏书目录》载二册,云,第五卷以下皆阙,是明时已不全矣。案:晁、陈两家《书目》及焦氏《经籍志》俱载有十五卷,惟《通志略》则云十卷。此本原序亦云十卷,是十五卷之说,未可信也。

皇宋十朝纲要二十五卷(旧钞本)

宋眉山李囗〈直上土下〉编。案:囗〈直上土下〉字季永,文简公焘次子。绍熙元年进士,理宗朝,历官同知枢密使、四川宣抚使。文简五子,壁与囗〈直上土下〉尤以文学知名。蜀人以比“三苏。”壁有《雁河集》、《荆公诗注》;囗〈直上土下〉仅传此书。纪太祖至高宗朝事迹,每一帝,必首纪年号及皇后、皇子、公主若而人,宰相、参知政事、枢密使、副使、使相、三司使、学士、舍人、院御史中丞及每年取进士若而人,复纪外改、废置州府等,而以诞节、神御殿终焉。以下案年月逐条纪录,凡朝政大事毕载,虽采摭从略,亦有出於文简所撰长编之外者,可资考证。诸家书目,鲜有著录,仅见《玉海》、《文渊阁书目》、焦氏《经籍志》中。陈平甫《皇朝编年备要》引用书目亦列之。惟叙衔为“左史”,与囗〈直上土下〉官秩不合,岂文简子垕尝领实录事,故采纂成编,後稿本流传,垕、囗〈直上土下〉字形相近,遂误以为囗〈直上土下〉作耶?

皇朝编年备要二十五卷补刊编年备要五卷(影钞宋本)

题:“壶山陈均撰。”纪太祖至钦宗事。平甫为丞相正献公从孙,侍从之下,获睹《国史》及先儒诸书,博考互订,辑孴成编。“皇朝”或作“九朝”,陈氏《书录》亦作“皇朝”,并列《举要》三十卷,或疑《举要》已佚。案伯玉云:“《举要》为纲,《备要》为目,似当时分为二书,各编三十卷。今纲目并列,出後人合并。”此本每卷标题编年下空二格,实即“《举要》”二字,可证其未亡也。况真文忠序,称书名曰“《举要备要》”,是非二书明矣。伯玉讥其去取无法,详略失中。国朝小长芦叟则谓其简而有要,胜於陈子经、薛方山之书。潜研钱氏谓书成南渡之世,故老旧闻,未尽散失,有可补正史之阙者。至其书虽依朱子《纲目》大书分注之例,而以宋人纪宋事,但据事直书,不为褒贬之词,《自序》中亦及之。钱氏议其唐主景,北汉主钧,同为敌国,而钧书“卒”,景书“死”;同一高丽王而徽与运书“卒”,容与俣书“死”,为义例乘刺。窃意平甫未尝寓褒贬於一字,偶尔纪载参差,不足为病也。此本钞手甚旧,宋讳字多阙笔。每半叶八行,分注用小字双行,每行大字十六、小字廿三,当为明时印写宋本。

中兴两朝编年纲目十八卷(影钞宋本)

是书不著撰人名氏,亦无序跋。纪南宋高、孝两朝事,始建炎元年,终淳熙十七年,大书分注体例,与陈平甫《编年备要》同。平甫又有《中兴编年举要备要》十四卷,或即其书,後人更其名耳。向来藏书家俱未著录,唯见《文渊阁书目》。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十六卷(影钞宋本)

亦不著撰人名氏。纪光宗、宁宗两朝事,体例与《中兴两朝编年》同,故曰“续编”。书中“盷”字注“御名”,当出理宗时人所作,疑亦平甫之书。平甫於端平初始得官也。诸家书目,皆未著录,世所传者,出自《永乐大典》,此犹原本也。以上三种款式相同,乃宋时合刻本,明人影写者。向藏邑中张氏。(卷首有“爱日精庐藏书”朱记。

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十五卷(元刊本)

题:“通直郎户部架阁国史实录院检讨兼编修官刘时举撰。”卷首题宋时职名,而书中有元太祖为成吉思皇帝一语,是入元後所作矣。始高宗建炎元年,迄宁宗嘉定十七年。叙述有体要。秀水朱氏谓其条理胜王宗沐、薛应旂之书。上方有提要,及中所录议论低一字别之者,乃刊书人附入,非刘氏原书也。《目录》後有“陈氏馀庆堂刊”一行。旧为吴方山藏书。(卷首有“吴岫”朱记。)

宋季三朝政要六卷(元刊本)

不著撰人名氏。卷首题云“理宗,国史载之,过北无复可考。今将理、度两朝圣政及幼主本末,纂集成书,以备他日史馆之采择”云。盖宋之遗民所作,多载宋末轶事,可补正史之阙。目录後有墨图记云“至治癸亥张氏新刊”。旧为邑中吴氏藏书。(卷首有“吴卓信印”、“顼儒”二朱记。)

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三十六卷附宋季朝事实二卷(元刊本)

不著撰人姓氏。卷首题“丰城游明大昇校正”。无序跋。首冠以乾道四年李焘《进续资治通鉴长编表》一篇,又《宋朝玉裔》、《宋朝传授》二图。《目录》前有刊书人题识一则云,“《宋史通鉴》一书,见刊行者节略太甚,读者不无遗恨焉。本堂今得善本,乃名公所编者,前宋已盛行於世。今再绣诸梓,与天下士大夫共之”云云,似三十六卷为元人重刻宋本。其实靖康以前,即取诸李焘《长编》;高、孝二代,取诸《留政中兴圣政草》及无名氏《中兴两朝编年纲目》;光、宁二代取诸刘时举《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惟後载度宗、少帝、益王、广王事迹别名《宋季朝事实》者,则为元人专辑。书肆题语,谓前宋已盛行者,似不足信。至宋牧仲谓即胡宏《续通鉴长编》一书,亦未知其何据也。(卷首有“墨香阁图书”朱记。)

通鉴续编二十四卷(元刊本)

元陈桱撰。前有张绅、姜渐《序》,又陈氏自序谓,余读历代史辑事之大者,为笔记百卷,乃取盘古至高辛为《通鉴世编》一卷,唐天复至周亡、辽、夏初事为《通鉴外编》一卷,宋有国至元为《通鉴新编》廿二卷,总之为廿四卷,合名曰《通鉴续编》。其於宋,自建隆至太平兴国四年,但书甲子,其四年平北汉後,方系正统,以比汉、唐;辽、金系年宋统之下,以比吴、魏,即本朱子《语录》大书分注例,曰“《续通鉴》”,实“《续纲目》”也。明成化间诏商辂等续修《纲目》,虽有删订,实即袭用之。

纪事本末类

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宋刊本)

题:“建安袁枢编。”是书初刻於淳熙乙未,为严陵小字本,编二百九十卷。此大字本,乃汴赵节斋、与囗重并卷第,刻於宝祐五年後。延祐六年,节斋之孙明安置之嘉禾学宫,递有修板。此犹元时印本也。每半叶十一行,行十九字。板心有字数及梓人姓名。书中遇宋讳字皆减笔。前有淳熙元年杨万里序,宝祐丁巳赵与囗序,延祐六年陈良弼序。

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旧钞本)

题:“朝散大夫充荆湖北路安抚司参议官赐绯鱼袋臣徐梦莘编集并序。”凡纪宋、金通和用兵之事,始政和七年,迄绍兴三十一年,所引书目多至二百馀种,可谓搜采无遗矣。世无刊本,传钞者率多谬讹脱落,惟泰兴季氏藏本尚为旧帙。友人郡君恩多据以校过,有跋曰:“《北盟会编》,世无刊本,惟季沧苇家钞藏本,每叶有何子宣骑缝图记者,最为近古。向藏苏氏,今为张君子谦所有,向其借得,属余参校。凡讹谬脱略,悉为订正,可称完善。”

袁氏通鉴纪事本末撮要八卷(影钞宋本)

题:“建安袁枢机仲编。”建安蔡文子行之撮其书,即取袁氏标题,而略举其事之大要。每题下注明起某帝几年,尽某帝几年,末又注,以上详见某帝纪。虽曰《撮要》,与袁书体例稍异,可各自单行也。诸家书目俱不载。此从郡中汪氏所藏宋本影写。每半叶十四行,行二十三字。宋讳“匡”、“朗”、“贞”、“徵”、“桓”、“恒”、“构”字皆减笔。

蜀鉴十卷(旧钞本)

不题撰人。据李文子序,知为文子属资中郭允蹈辑,世亦称文子作也。此影写宋本,为吴方山藏书,较明初蜀本为胜。如:光武建武元年,“延岑屯杜陵,与赤眉逢安战,大破之”,蜀本“与”误“兴”:“汉中王嘉亦与赤眉将廖湛战於谷口,大破之”,蜀本脱“口”字:“南阳,今邓州”,蜀本“邓”误“登”;“峡州长杨县有古扞关,城尚存”,蜀本脱“尚”字。此类不可胜举。蜀本有淳祐五年古郢别某《跋》一篇,此本无之。旧为吴方山藏书。末有方山跋云:“铺序整饬,记载详到,虽其文句不能如《华阳志》之秀拔赡美,而每值郡邑地土,必为标注,使考蜀事者不至混漫,此则有特长焉。”(卷首有“吴岫”及“方山”二朱记。)

别史类

汲冢周书十卷(元刊本)

晋孔晁注。此书在宋时有李文简、陈正卿藏本。东徐丁黼校刻於嘉定十五年,有李焘跋及黼序。元至正甲午四明黄玠复序而刻之,即此本也。其《程寤》、《秦阴》、《九政》、《九开》、《刘法》、《文开》、《保开》、《八繁》、《箕子》、《耆德》、《月令》十一篇已亡,中有阙文阙字,盖宋时已断烂不全矣。(卷首有“吴元恭氏”及“吴兴沈瀹”二朱记。)

宋太宗实录八卷(钞本)

宋钱若水、柴成务、宋度、吴淑、杨亿同撰,见晁氏《读书志》、陈氏《书录解题》。原书八十卷,今存卷第二十六至三十,卷七十六,卷七十九至八十,共八卷。亿本传云,《实录》凡八十篇,亿独草五十六卷,则此本多其笔也。卷末,有书写人及初对、覆对姓名。宋讳皆阙笔。郡中黄氏得南宋时馆阁钞本,此从之传录。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

九国志十二卷(钞本)

宋路振撰。振字子发,永州祁阳人。淳化中登甲科,真宗时知制诰,尝采五代时吴、南唐、吴越、前後蜀、东南汉、闽、楚九国君臣行事作《世家》、《列传》,未成而卒。王厚斋云,书凡四十九卷。陈氏《书录》云,末二卷,为北楚书高季兴事,张唐英所补撰,合五十一卷。《文献通考》、《宋艺文志》俱作五十一卷,不言补辑姓氏。原书已失传,此出曲阜孔氏旧钞残帙,仅存《列传》百三十六篇,其《世家》之文具佚矣。

隆平集二十卷(明刊本)

题:“南丰曾巩集。”晁氏《读书志》疑其书出依讬,非南丰所撰;然赵伯卫《序》谓其为左史日撰集以进,且云“曾大父昔典宗正,尝授此书”,又似无可疑者。序作於绍兴十二年,其曾大父当亦元祐间人也。今通行本多谬误。此江西曾氏刻本,差胜。《序》後有墨图记云:“董氏万卷堂本。”卷中多朱笔校正讹字,末有题记一行云:“乾隆五十年夏四月二十五日雨窗校讫。箬溪老人记。”

玉牒初草二卷(钞本)

题:“莆阳刘克庄录。”宋宁宗嘉定十一、十二两年实录也。

古史六十卷(宋刊本)

宋苏辙撰并序,又後跋。案:文定此书,草创於元丰中,至元祐九年,以少府监分司南京,暇辄为之,明年三月,书成。季子逊承命为之注。卷首不题名氏,小题在上,大题在下。书中“桓”字减笔,盖南宋时所刻。每半叶十一行,行廿二字。旧藏邑中李氏。(卷首有“李庄仲图书记”及“海虞朝栋庄仲宝藏”朱记。

通志二百卷(元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