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千金翼方
15060800000031

第31章 伤寒上(3)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坚,小便不利者,为无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须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抵当汤方∶大黄(二两,破六片)桃仁(二十枚,去皮尖,熬)虻虫(去足翅,熬)水蛭(各三十枚,熬)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抵当丸方∶大黄(三两)桃仁(二十五枚,去皮尖,熬)虻虫(去足翅,熬)水蛭(各二十枚,熬)上四味,捣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取一丸,取七合服,时当下,不下更服。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虚实而取之。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见柴胡汤门。)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了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当自愈。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而烦,其背微恶寒,白虎汤主之。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白虎汤主之。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又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粳米(六合)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立夏后至立秋前得用之,立秋后不可服,春三月病常苦里冷,白虎汤亦不可与之,与之即呕利而腹痛,诸亡血及虚家,亦不可与白虎汤,得之则腹痛而利,但当温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汤方∶黄芩(三两)芍药甘草(各二两,炙)大枣(一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半夏(半升,洗)生姜(一两半,切)上二味,加入前方中即是。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黄连汤主之。方∶黄连甘草(炙)干姜桂枝人参(各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分五服,昼三夜二服。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下已脉浮而紧,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坚,小便自利,术附子汤主之。方∶桂枝(四两)附子(三枚,炮)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术附子汤方∶于前方中去桂,加白术四两即是。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复服之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附子术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以大便坚,小便自利,故不加桂也。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甘草附子汤主之。方∶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白术(三两)桂枝(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即止,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后服六七合愈。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甘草四两,炙桂枝生姜(各三两,切)麦门冬(去心,半升)麻子仁(半升)人参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消烊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篇名>阳明病状第八

内容:七十五证方一十一首阳明之为病,胃中寒是也。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微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微阳明明者,发其汗,若利其小便,胃中燥便难是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其汗,若下之,亡其津液,胃中干燥,因为阳明;不更衣而便难,复为阳明病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出,而不恶寒,但反恶热。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发热恶寒者,何?答曰∶然。虽二日,恶寒自罢,即汗出恶热也。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处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故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是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复不彻,因转属阳明。

病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然,是为转在阳明。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病脉浮而缓,手足温,是为系在太阴,太阴当发黄,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而坚,为属阳明。

伤寒传系阳明者,其人然后汗出。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若紧,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能食为中风,不能食为中寒。

阳明病,中寒不能食,而小便不利,手足然汗出,此为欲作坚瘕也,必头坚后溏。所以然者,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初为欲食之,小便反不数,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然汗出而解。此为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坚者即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尽戍。

阳明病,不能食,下之不解,其人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即微烦头眩者,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其腹必满如故耳,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久久而坚者,阳明病,当多汗,而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之状,此为久虚故也。

冬阳明病,反无汗,但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若厥者,其人头必痛,若不呕不咳,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冬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者,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病,脉浮而紧,其热必潮,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必发黄。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发黄。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必衄。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复重发其汗,病已瘥,其人微烦不了了,此大便坚也。必亡津液,胃中燥,故令其坚。当问小便日几行,若本日三四行,今日再行者,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必当大便也。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坚,汗出多极,发其汗亦坚。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也。

阳明病,当心下坚满,不可攻之,攻之遂利不止者,利止者愈。

阳明病,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阳明病,不吐下,而烦者,可与承气汤。

阳明病,其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体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如此者,其外为解,可攻其里,手足然汗出,此为已坚,承气汤主之。

若汗出多,而微恶寒,外为未解,其热不潮,勿与承气汤,若腹大满,而不大便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其胃气,勿令至大下。

阳明病,潮热微坚,可与承气汤,不坚勿与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可与小承气汤,若腹中转矢气者,此为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头坚后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胀满,不能食。欲饮水者即哕。其后发热者,必复坚,以小承气汤和之。若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之。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是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阳明病,其人多汗,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坚,坚者则谵语,承气汤主之。